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前方》教學思路 教案教學設計

《前方》教學思路

《前方》教學思路 教案教學設計

鹽城市田家炳中學  仇玲麗

一、新課匯入

請仔細觀察課文前面的一幅照片,告訴老師你由此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師:我們鹽城籍著名的作家曹文軒看到這幅照片後和同學們一樣展開了一系列的聯想,既而寫下了一篇散文。

像這樣既有照片,又有圍繞着圖片內容而寫的散文,我們稱之爲攝影散文。

[投影] 攝影散文特點:直觀性、自由性 

二、交流評點(這一環節結合本版塊的特點讓學生學會評點文章)

曹文軒由這幅照片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請同學們劃出你認爲精彩的句子。當文章精美的句子讓你產生共鳴時,請在文章的對話欄下空白處寫上你的想法,這就是評點的讀書方法。

學生交流評點

三、研討課文

思考:作者看了這幅照片,第一反應是什麼?

明確: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然而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基於同一事實:他們正在路上。

小組討論:在聯想的這一部分中,曹文軒由這幅畫面想到了什麼內容?提出了哪幾個核心的觀點? 

討論後明確:

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人的悲劇性實質。

進一步研討:

1.爲什麼“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討論後明確:

祖先們是在遷徙中生活的

先前的慾望依然沒有寂滅

外面總在誘惑着

出自無奈

人的眼中、心裏,總有一個前方

2.爲什麼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討論後明確:

“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永遠在路上流浪,永遠處於一種尋覓的過程中,所以說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3.“人的悲劇性實質”具體內容是什麼?請用原話回答。

討論後明確:

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的或已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4.體會11節中的“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討論後明確:

既實指那個實實在在的遮風避雨的家,又虛指精神上的一種寄託與歸宿。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地跳躍。

5.文中出現的`一些雙關詞語:“家” “路” “流浪” “旅途”

[投影] 

雙關詞語:有兩層含義,除了表層的含義之外還有深層的含義,有時就是哲學層面上的含義.

6.家、前方、路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討論後明確:

 “家”是精神的歸宿,精神的棲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過程。

7.“前方”有什麼?(結合幾幅圖片)

明確:好奇、疑惑、新鮮、希望

8.“前方”是什麼

明確: “前方”在文中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喚。

四、文字探究

(一)質疑討論,品讀文句

[投影]“人的眼中、心裏,總有一個前方。”

     “ 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

     “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無法還家”

     “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學生討論,闡發自己的見解

(二)明確本文思路

[投影]

第一段由這幅畫面切入;

第二段開始展開聯想,寫他的感想、感觸;

最後一段,文章又回到了這幅照片上來。 

(三)小結

本文是從照片切入,然後展開聯想,最後又回到照片。聯想部分談了三個內容: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

     文章虛實結合,從現實中的家、路出發,扣住心靈遠遊、尋找精神家園來寫,表明人在尋找精神家園時的漂泊感和對理想的追求。

五、作業:根據這幅攝影作品寫一篇感想,要寫得深刻一點.(200字左右)

 

六、作業交流

高一(13)班

片段

戚雪林:一個差不多該入學的兒童,應該揹着書包快樂地走向學校,而這個男孩,爲什麼拎着瓦罐,滿臉惆悵迷茫的走在幹得開裂的泥土地上呢?他的父母長輩呢?也許是在別處和男孩一樣苦尋着水源,也許因爲缺水而病倒在牀榻上,也許……

馬秋悅:小孩,大地,簡單的圖景,扣人心絃的沉思,嚴重的問題,一雙祈求的眼神,拿着盛水的白碗,望着你,發出求救的信號,他需要水,生命的支柱,他需要許多,連大地也口渴地張開嘴向蒼天要甘泉.

張慧:原有的親情,不會因爲一滴水而改變多少,而在貧困缺水之地,這大概是最大的恩賜,會因爲水而改變許多,人與人之間也因這生命的源泉而貼得更進近.

張青:曾經看過一條廣告語:過去糧票,現在股票,將來水票,是的,等到將來沒水的時候,水就是最無價的東西.

孫明慧:圖中的土地早已乾涸得龜裂,一道道碩大的裂痕看得人觸目驚心,原本肥沃的土地爲何變成這番模樣?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我們不得而知.

張清泉:他幾乎還不到十歲.穿着綠色的衣服和短褲,但已經佈滿黑色的灰塵,他臉色泛白,全身似乎一點力氣也沒有了,但他依然用他那瘦弱的確小手提着一個空的水壺,他的嘴脣已經乾裂了,可是他的臉上並沒有感覺到一絲痛楚.

費凡:水,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命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語有云“上善莫柔水”,有水的地方就一定有生命的存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不都是依水而建城邦,富庶起來的嗎?歷史在歲月的長流中激進,許多東西都一改往日容顏,變得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惟獨水,默默爲人們付出自己的身體,可自己卻一日日消瘦.

戴春華:看到此圖,我都不敢落淚,要落也要落入那在已龜裂大地上小孩手中有權的罐子裏,一滴也不要撒下.

李燕婷:不知爲什麼,看了不得這張圖片,有種心痛的感覺,大地如被撕裂,讓人心顫,那個提着瓦罐的孩子,可憐的孩子,他到哪兒去找水呢?

袁媛:人類!請快從這盲目的意識中醒來吧!珍惜這生命之源.

這孩子他到底能不能找到水源呢?我在心中祈禱他能夠找到這生命之泉.

顧鈺:而我想到的也只有一個問題:水,你在哪兒?如此方圓怎會如此,真的連一滴水也找不到嗎?爲什麼會讓一個骨瘦如此的孩子來找水?

陳靜:說了些許了,那麼孩子,你的眼可是泉眼?看不到活水,看不到雨水,那麼,你的唯一辦法就是哭泣了,但希望你現在不是欲哭無淚.我,能夠爲你做的,只有祈福,願那罐子可以載滿些什麼,或許是淨水,亦或是污水,怎麼樣都好,只要是沉甸甸的.

李德洲:他在幹什麼?手拿一個水壺,走早一片乾涸的土地上.

此時,那個小孩是多麼渴望有一滴水.哪怕是一滴,就一滴足以讓他欣喜若狂.在這時人才會有缺水的感覺,才覺得原來水是那樣珍貴.

看着這幅照片,我思索着,不由覺得嗓子乾澀,於是我端一杯水,此時我彷彿變成世界上最吝嗇的確人,看着水杯中的確水,久久沒捨得喝.最後嗓子快冒煙了,我一該往常一口喝掉半杯水的習慣,而是小口小口地品味着,彷彿是一道佳餚.

水,一個多麼不起眼的東西,但在你需要時一滴都是珍貴的確.讓我們攜起手來珍惜每一滴水,讓這幅照片裏的現象從此不再發生.

高一(9班)

費凡:他在幹什麼?去尋水還是提水回家呢?然而不管是去尋水還是提水回家,都基於同一事實:他正需要水.尋水則說明他正在找水源,提水回家則說明他已經找到了水源.

乾涸的土地更能說明他對水的渴望,細瘦的身體可以猜到他已經多少天未吃東西,沒有喝水.也許不止他的村子正在鬧乾旱,可能周圍的村子也都這樣.

萬興年:那裏發生旱災,莊稼枯死,河流乾涸.村子裏的人都離開了這裏,小孩子的爸爸因病走了,只剩下小孩和他的媽媽.不久,災難再一次的降臨了,小孩的母親也病倒了.小孩看着媽媽虛弱的身子,有點不知所措.他只好靜靜的站着,守護着母親.突然媽媽嘴裏蠕動着:“水,水,水……”.小孩一驚,便拎着水壺奔向門外,可是那裏除了幹泥還是幹泥.小孩絕望了,此時他連眼淚也擠不出來別說水了.他茫然了,拎着那隻水壺,深情地看着遠方.

徐如男:大地,像被在煎炸,裂開了條條很粗的縫,我稚嫩的小腳在上面蠕動着,我已經走過了多少路,翻過了多少座山,但手中的罐子依然一點水都沒有.

姚丹:他在尋找什麼?龜裂的土地象一張張嘴,在向上天乞求雨露,而他則在乞求生命,灰濛濛的臉上,鑲嵌着一雙明亮的大眼睛,眼睛裏流露着渴望生存,急切的目光.

盧萬峯:乾涸的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展望遠方一個瘦小的男孩受持一個瓦罐慢慢地走向遠方尋找水源,鏡頭拉近一看,他的嘴巴乾的裂了無數條裂痕.

教後感:學生的作業寫得很好,說明他們從本課中學到了寫攝影散文的一些技巧,雖然他們的文字還不是很優美,但是他們確實從照片中看到了圖片背後的內容,有了自己的思考,作爲老師的我也向他們學到了很多,我想這也是新課程所需要的吧!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