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比較水的多少》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比較水的多少》說課稿

《比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第四課。它是在學生多角度認識了水的一些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教材首先從三個大小不同、裝水量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入手,引出要探究的問題。第一個探究活動是在學生對容器中的水誰多誰少有了多種猜測的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重新經歷人類發明量筒這種測量液體體積工具的過程。其次學生在動手測量過程中對測量結果的較大差異的討論中,認識到統一測量單位的重要意義,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並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導學生測量比較。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在知識儲備上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但由於剛接觸科學學科,對其相關的技能和知識缺少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以興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以實驗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應該注意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三、 教學目標:

1、透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經歷量筒的發明過程;

2、初步學會正確使用量筒,知道量筒的主要測量單位是:毫升。

3、在“比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動中敢於提出不同見解,逐步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透過比較容器中水的多少,瞭解同一個問題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解決。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量筒。

四、教學方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和解決重難點,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進行如下教學: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現代教學論指出:問題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原動力,科學探究從問題開始。課的一開始,從東東和爸爸到體育場運動,他們每人帶一瓶水,提出問題:“二個瓶子,誰剩下的水多,誰剩下的水少?”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使科學教學生活化。同時吸引學生對本課要研究的問題的注意,從而引出本課研究的主題:比較水的多少。學生根據原有的認知水平提出比較水的多種方法如:比水位的高低、比瓶子的大小、比重量等。爲後面設計比較水的多少實驗方案埋下了伏筆。

(2)、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學生對兩瓶水的多少有了一個初步的猜測的基礎上,進入下一環節: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在這節課中,以小組爲單位獨立探究:你們小組想用什麼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方法,並及時加於肯定,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將機會留給學生,不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對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最佳方案,小組選擇需要的材料進行實驗。有的小組選用稱一稱比重量的方法,由於學生都有玩蹺蹺板的經驗,在比重量時直接把兩個杯子放在天平上,在學生實驗時,教師及時啓發學生:直接把兩個杯子放在天平上稱公平嗎?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及時糾正: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裏稱,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適時引領探究深度、重演量筒的發明過程

在學生對兩杯水的多少有了基本認識的基礎上順勢展開,進入下一個探究活動:重演量筒的發明過程。“大家都認爲2號杯的水多,到底多多少呢?”學生用手比劃,“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提出用有刻度的杯子量,“我們沒有有刻度的杯子,怎麼辦?”讓學生對發明有刻度的量杯產生了興趣。用尺子、塑料杯等工具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有刻度的容器,並用自制的兩杯測量杯中的水量,在小組測量數據的展示中,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制有刻度的容器測量不準確。進而引出測量水多少的專用工具:量筒。在學生了解了量筒的`刻度及單位毫升之後,學生急切想使用量筒,於是先滿足學生的迫切願望,讓學生先自主嘗試測量1號杯,引起學生測量準確性的探討:我量的是30毫升,我量的是31毫升,我量的是29毫升,吸引學生對量筒正確使用方法的關注,教師透過課件輔助教學。對正確使用量筒的方法進行引導,使教學難點得到解決。學生運用量筒再去對兩杯水進行測量。讓學生在解決“比較水的多少”這一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重新經歷人類發明量筒這種測量液體體積工具的過程。

(4)、課後拓展

學習是爲了應用。在學生認識到比較液體多少有多種的方法及掌握了量筒的正確使用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如:一瓶飲料的體積是多少毫升?伊利牛奶包裝盒標明的體積是1L,是多少毫升?等。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良好品質。

縱觀本課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探究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步步深入:首先學生對所探究的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2號杯的水多;教師提出問題:2號杯的水比1號杯的水多多少?引發學生自制刻度杯,可自制刻度杯測量不準,適時提供專門的測量工具:量筒,激發學生對準確測量容器的需求,指導正確使用量筒。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把探究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