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秋思》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秋思》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秋思》教學反思

《秋思》教學反思1

近段時間“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的活動進行得轟轟烈烈,在這次活動中,我執教了《秋思》一課。《秋思》是鄂教版語文第九冊第三單元的一首古詩。這首詩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掩卷沉思,課堂上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我自認爲這節課做得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處:

一、教學設計既科學又理。

在開課處,我以李白的《靜夜思》入題,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古人喜歡借生活中的一些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爲下文學習張籍借秋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作一個鋪墊。對於古詩的教學,我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先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引導學生明詩意,悟詩情;最後進行拓展延伸。整個教學設計一環套一環,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的設計既合理又易於操作。

二、引導學生走進作者內心,充分與文字對話。

“洛陽城裏見秋風”一句,我抓住“見”字引導學生想象落葉歸根,大雁南飛的景象,感受秋天的蕭條,爲作者的思鄉打下情感基調,並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會思念家裏的哪些親人?這樣的提問走進了學生的生活,他們很容易就回答出了妻子、父母、孩子、朋友等等。作好這些鋪墊工作,我相機出示張籍的資料,資料裏特別指出張籍寫這首詩時已六十二歲,整整十年沒有回鄉了。學生對張籍的遭遇深表同情,所以在學習後文中“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時,對於張籍的心情就很容易理解了。爲了讓學生進一步走進作者內心,我還引導學生想象張籍在信中會對親人說些什麼?學生大多數說的是對父母身體的關心,對妻子過得好不好表示擔憂,叮囑孩子要聽話,好好學習,還說自己有事不能回家,請他們多保重,自己表示抱歉等等。還別說,學生們說得有模有樣的,真的就是一個個小張籍了,這些話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站在作者的立場,他們能說出這樣一番感人的話語,我內心還是很高興的,說明他們走進文字了,走進了作者內心。

三、寄信部分的表演入情入境。

引導學生學完詩意後,我設計了一個寄信的情境表演,我當郵差,請一名學生扮演張籍寄信。我接到信時,向張籍大人抱拳表示告辭,張大人連忙大喊:等一等。一把搶過我手中的信,迫不及待地開啟信封看起來,我故作不解:張大人,你這是爲何呀?張大人忙答道:我怕匆忙中寫漏了些什麼?如此反覆了二次,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對於作者爲何“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理解得非常透徹。

四、過渡句很精妙。

學完第一句詩時,我爲了引出作者的思鄉之情,這樣引導的:“是呀,焜黃華葉衰,秋天是衰敗的季節,同時又是感傷的季節,落葉歸根了,大雁南飛了,而張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冷冷的秋風中,望着家鄉的方向闇然神傷,他也想家了啊!”很自然就過渡到了思鄉。再如學完全詩後進行拓展時,我說:“其實,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和孟郊。古時候交通不便,資訊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裏。課前我讓你們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誰來說說?”最後的結束語,爲了匯入本單元主題——親情。我這麼說的: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你們現在還小,不能完全領會,但是等你們長大了,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濃濃的親情。課後,很多聽課的老師都認爲我本節課過渡語很精妙,讓人聽了感覺很舒服。確實是這樣,過渡語精妙了,整節課會增色不少。

當然,對於本節課,我有二個環節沒有處理好:

一、朗讀不到位。

其實在引導學生學習三四句詩的時候我就感覺到了。在學習一二句“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時候,我當時只注重了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去體會作者的心情,當他們理解這兩句詩的時候,我沒有指導他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去讀,所以前半截讀少了,聽課的老師感覺學生雖理解了,但是因爲沒有讀,感覺就像少了點什麼,不到位。所以在學完全詩後,儘管我下功夫去指導學生進行了讀,爲本節課掀起了高潮,但是開始的讀沒到位,中間產生了斷裂感,儘管後面的朗讀到位了,但還是有了缺憾,感覺是我硬扯上去的。

二、學生初學古詩時不應該小組直接交流。

這是我忽視的一個地方。學生熟讀古詩後,我就讓他們自己試着小組內去交流詩意。沒有要求他們先自讀自悟,這樣做,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四個人湊在一起幹什麼呢?所以有些學生就推脫,要別人先說,這樣優生唱主角,後進生就當聽衆了。我應該先讓他們先自讀自悟,在此基礎上,有時間的話,再試着在小組內交流一下,還是可行的。這是個細節問題,我真的是忽視了,所以,有時候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可行性會更強一些。

語文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是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過程。我堅信,只要用心去教,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有一個會思考的頭腦,在今後的教學中,缺憾將會越來越少,精彩將會越來越多。

《秋思》教學反思2

“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整首古詩,側重情景描寫,看似簡單,實則情在言外。每個環境、每個動作都透露出詩人的悽楚,惶恐與思念。

在教學這篇詩文時,首先,我介紹了張籍其人。然後讓學生讀詩文,初步感知它,獨立理解詩文。但是,很明顯,學生對於古詩文中的字義的積累相當的匱乏。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夠進行字義與意境的轉化。如:第一句“洛陽城裏見秋風”學生將之理解爲:在洛陽城裏看見了秋風。學生根本沒有在意我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介紹的張籍的基本資料:幼年家貧,年紀很小就已經遠離故鄉,漂泊異鄉,浪跡天涯。因此學生不能進行角色植入進入那時那景,更不能體會那時心情,無法感知“見秋風”下的孤單悽楚。由此可見,在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加強對字義的講解,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積累古詩文字義;其次,加強學生對資料感知、運用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會時,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引導學生對詩文意境的體驗。儘管大費口舌,卻收效甚微。忽略了學生年齡,生活經驗。造成這次課堂教學的一大失誤,偏離了方向。正是因爲學生的年齡,生活環境,使得學生無法感知詩人當時那種細微的情感體驗。在之後,學生想象詩人家書內容,學生更是頭腦發懵,眼神裏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詩人千言萬語說不盡,千愁萬緒難落筆之後,詩人到底會寫些什麼?在這裏,必須得有學生的角色代入。而學生極少有類似的情感體驗,學生想象的內容也僅僅是乾癟的空話。無新鮮之感。

此處教學:一、教師引導不到位,教學功底不夠,汗顏!二、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能力,應該記住: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卻不能盲目的高估學生的能力。在課後的練習中有一個練習:想象《秋思》中的畫面,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練習,可以彌補教學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學生對詩文的理解,體會。迫使學生角色代入,體驗詩人情感。教師應該重視到這個練習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詩詞時,我們應該要求學生體會而不是體驗詩人情感,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製造各種條件,充分引導學生儘可能的“體驗”到詩人情感。詩文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務的。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動作,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教完全詩,應課後要求,要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因此,上課學這首詩時,我就特意引導學生觀察

課文中的插圖;交流“詩人在寫家書時,他會想些什麼?以及如何拆開家書,再看一遍自己寫的詩?”就這樣,在教完詩後,我自以爲學生這下應該會寫了。可是,學生寫完後,一看上交的作業,竟然會像課堂上學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呀。上課說的,作者的心理活動,作者拆開信時的動作,這兩方面可以說是等於在課堂上,白白地走過場呀!

課間,我把這事與同一個年級段的其他幾位語文老師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讓學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應該允許他們在詩意的基礎上去擴充,或是讓一些學困生抄抄詩意也行。

【反思】

作業中的“練筆”,在我們教學時,應該因材而寫。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同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我想,面對這樣比較難操作的內容,可事先與同年級段的老師交流,這樣集思廣益,也能相互之間有成長。不過,絕對不能走過場;批改時也應該把握尺度,這也是個關鍵。

教學反思

學習《秋思》這首古詩時,在學生自讀,解疑後,我引導學生髮揮想象:作者客居洛陽城,他眼中的秋天是什麼樣子的呢?學生由一個“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啓發學生:你能把詩人眼中的秋天描述一下嗎?學生的儲備被調動起來了,有的說,詩人看到樹上的葉子飄落下來,像一枚枚郵票,像一把把小傘,又像的飄舞的蝴蝶;有的說,詩人看見到菊花開了,奼紫嫣紅,美麗極了;也有的說,詩人看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帶來了豐碩的果實,也帶來了淒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我們曾經到德勝的實踐基地去了一個星期,你們想家了嗎?你在想家的時候最想對家裏的親人說些什麼呢?結合你的生活經歷想一想,詩人會寫些什麼呢?有的學生說,我想告訴媽媽,秋天來了,天氣變涼了,你每天多穿點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學生說,我想告訴爸爸不要太節約,要吃好一點,不要做太多的事,別累壞了身體??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後爲什麼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麼?

學生興趣很濃,說得很多,氣氛很熱烈。在討論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第二天,我欣喜地

看到了一篇篇佳作。抓準讀寫的結合點,會有效提高練筆的質量。

《秋思》教學反思3

《秋思》作爲《古詩詞三首》中第二首表達思鄉題材的詩歌,相對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寫景抒情,這首詩的角度則是敘事抒情。我認爲學生理解這樣的專業詞語比較有難度,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在充分感知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去發現和領悟。因此我主要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對詩歌大意的解讀,而這一重點又建立在對詩歌的充分朗讀的前提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詩歌學習一定讓學生充分朗讀感知,自己試着對詩歌解讀和領悟。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充分朗讀後不僅能結合註釋理解詩歌大意,而且能比較順利地背誦詩歌。

標籤:反思 秋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