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1

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舊知識與難點巧妙地結合是本節課要慎重思考的問題。設計時,從簡單的口算入手,讓學生自己尋找規律探究驗算方法。很快學生們就發現“被除數÷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因爲這個驗算方法是學生們自己找出來的,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高。接下來,就是如何解答的問題。我讓同桌兩人一個計算,一個驗算,學生完成的十分順利,全班基本沒什麼問題。由此不難看出,學生的數感還是蠻強的,只要抓住要點理解了題意,列式計算就會得心應手。

在解決了第一個難點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有餘數除法的驗算的探究,在小組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驗算方法。當老師讓學生把這兩種方法展示到黑板上時,學生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見解,最後全班統一意見並加以規範,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被除數=商×除+餘數。

我認爲,小學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必須具備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上,而不是知識的傳授和學習的結果上。在教學設計中能夠把學習習慣的培養內化爲學生的一種需求,一種方法。讓良好的習慣來改變學生的一生,成就其成功的一生。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2

本節課教學時利用書本情景,充分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關係,如搞清楚“100元買7元一本的筆記本,可以買14本,還多2元,所以應找回2元”,如何用算式表示,有餘數的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商、餘數在具體情境中各表示什麼含義,讓學生結合情境說一說,這樣學生才真正明白7乘14的積是什麼意思,爲什麼加2纔等於100。這樣學生在今後驗算有餘數的除法就不會忘了加上餘數。

讓學生討論有餘數的除法還可以怎樣驗算時,同學們思維放得很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很多小組都能說出還有另外兩種,可以用(被除數-餘數)÷商=除數或商×除數=被除數-餘數,從這裏可以看出同學們對這幾個量之間的數量關係理解清晰,爲今後解決問題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我給同學們充分的肯定與讚歎,說你們真會動腦筋,能想出這麼多驗算的方法,說明你們對幾個量的關係能從不同的角度找出它們之間的等量關係,這對今後學好數學是很有幫助的,我們數學就要有這種靈活多變,舉一反三的思想。不過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比較習慣用商×除數+餘數=被除數這個等量關係進行有餘數的除法驗算,我在這裏強化這種方法。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3

近日來,學校進行的隨機聽課使我受益很深。

本節課教學開始,我積極創設生活中購買圖書這一情境,讓學生口算、筆算用100元錢最多可以買多少本《寓言故事》或《科普知識》,然後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學習—怎樣檢驗計算的正誤。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引導學生嘗試和體驗,在課堂中儘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並加以輔導和幫助,共同總結出被除數與商、除數、餘數之間的關係。我在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沒有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探索除法驗算的方法,學生的相互交流少了,老師說的多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深深地記住,只有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

最後,一系列有層次的練習,既鞏固應用了新知,又是學生髮展創新的一次機會。就拿第三題來說,有的學生就能利用乘除法之間的關係,用乘法很快找到正確的答案。

經常反思我們的教學,我們纔能有所進步,在反思中成長,在成長中反思。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4

除法的驗算是使學生知道商和除數相乘,結果等於被除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凡是題中有要求驗算的,一定要寫出驗算的豎式,沒有要求驗算的,也應該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筆算進行驗算。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驗算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判斷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發現錯誤的計算及時糾正,以減少計算錯誤。教學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時,驗算在將商和除數相乘後還要將餘數加上。

本節課,我覺得做的好的方面:從教學的匯入到教授新課都能創設情境,夠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培養;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來展示學生的個性,學生完全處於自主地學習過程中。本節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動腦解決問題時,沒有讓他們進行小組的的合作與探討,智慧的火花沒有充分點燃,思想的靈光在優等生身上得到體現,一些學困生沒有充分的思考;學生在做練習時出現了書寫不規範,格式不正確的現象,如果聯繫中加入一些判斷題型,就會引起學生注意,避免出現這種問題;另外,在教學中評價方式過於單調,要注意增加評價意識,尤其是學生之間的評價。沒有評價就沒有交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這些問題。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5

除法的驗算是使學生知道商和除數相乘,結果等於被除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凡是題中有要求驗算的,一定要寫出驗算的豎式,沒有要求驗算的,也應該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筆算進行驗算。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驗算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判斷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發現錯誤的及時糾正,以減少計算錯誤。教學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時,驗算在將商和除數相乘後還要將餘數加上。

這一節課,我開始用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模擬解決問題中感受驗算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除法驗算的興趣:使學生知道學習除法驗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來匯入新課。教學例題4時,我先創設讓小明幫老師購買筆記本的情境,引導學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對嗎?你可以用什麼方法說明他的計算是正確的?接着讓學生透過小組交流活動概括出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方法,教學時要求學生把例4這道題的豎式列出來,按照除法的法則一步一步地計算,在教學的過程中,對題中要求驗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統一的要求:在除法豎式的右邊寫出相應的乘法豎式。對於題中沒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驗算,則想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教到有餘數的除法,100元可以買幾本紅色的筆記本?100÷7=14……2,像這樣有餘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給足學生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然後讓學生透過探索、交流、彙報、質疑,明白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於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餘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2、100-2=14×7,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有餘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餘數纔等於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練習的設計,注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時透過多層分散練習加深對除法驗算方法的理解,並能靈活運用除法驗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學習除法的作用,在練習中感受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教育重點是培養習慣,我想習慣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這也是我們數學教師必須具有這種培養良好習慣的教學目標理念,而且在教學設計中能夠讓其內化爲學生的一種需要,一種方法。讓良好習慣的種子來改變我們的孩子,成就其成功的一生。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6

除法驗算教學我認爲比較簡單,因爲在上學期學生已經學過去時除法各部分的關係,被除數除以除數等於商余余數,商乘除數加餘數等於被除數。所以,在教學本節課的知識時,我並沒有把它當成新授課,而是把它當成了一節練習課來上,讓孩子們把昨天晚做的家庭作業寫到了黑板上:149÷6= 284÷4= 351÷3= 462÷7= 905÷5= 746-248= 239+671= 指名板演自己的計算過程,針對兩道學過的加、減法試題,我問學生:“746-248= 239+671=結果對不對呢?我們數學上有它自己的檢驗方法。”學生們馬上搶答道驗算,然後,我問孩子們,誰敢來幫助這兩個小朋友驗算一下結果對不對?孩子們馬上舉起了自己的小手,接下來,我很自然的引到了除法的驗算。

我先請孩子們猜一猜:你認爲除法可以怎樣去驗算?有反應快的孩子馬上說到:“加法可以用減法驗算,減法用加法驗算,那麼除法可以用乘法驗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驗算。”孩子們爲自己這一偉大發現很自豪。我接着提問:“可以怎樣用乘法來檢驗呢?”大家都立刻安靜了下來,都開動自己的小腦筋去思考。想到答案的小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並開始動起了筆。

在學生勝利的喜悅中,我及時總結除法的驗算方法:商乘除數加餘數看等不等於被除數。學生們很快的掌握了方法。針對乘法驗算,我做爲拓展知識,讓學生嘗試着做了做。

本節課不足之處是,沒有補充除法算式中的另一個關係式:被除數與餘數的差除以商等於除數。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7

本堂課在教學前對例題做了重新的設計,把書上的小男孩帶36元去買蛋糕,每3元一塊可以買多少塊?還有是小女孩帶了65元買蛋糕,每6元一塊可以買多少塊?從而解決有餘數與沒餘數的除法驗算的方法。我在教學時把這兩個例題做了重新的修改,該成了我們班老師和同學一共44人,如果每4人一塊蛋糕,可以買多少塊?還有一個例題時全班43人,每2人一組學習,可以分成多少組?還剩幾人?雖然覺得教學更生活化了,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可是在教學時還存在着許多問題?讓本來覺得精心設計的我覺得讓設計失去了價值。

1.問題的爭對性

我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問題問下去,學生無法理解沒有反應,這問題可能是我的問題還不夠精確,這就導致了課堂上時間的浪費。在教學除法驗算的時候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學生得出,一共44人全班4人一塊蛋糕時全班要買11塊蛋糕?當全班得出11塊蛋糕的時候,我問學生你認爲這11塊蛋糕夠不夠我們全班小朋友吃呢,全班都回答我夠?你怎麼知道夠呢?我怎麼也引導不出讓他們想到驗算。後來我仔細想了一下,我幹嘛問夠不夠呢?我問他們對不對不就行了,他們馬上想到對?那你怎麼知道對的呢?驗算。怎麼來驗算?用乘法驗算。馬上就可以進入今天的課的主題了。所以在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該有他的目的性,所以在教學前應對每一個問題做有價值的設計,設計時仔細想想,你想得到怎樣的回答,然後反覆推敲出最精準的提問。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知識。

2.過分高估了我的學生

我本想透過兩個例題的教學,讓學生對於驗算有初步的概念,然後再安排了學生透過看書上的例題,最後概括出除法的驗算的方法。可結果是這一段安排只是在浪費時間。三年級學生的看書概括能力還不強,讓他們看書,他們也只是毫無目的的看,更不要說概括內容了。最後只得回到例題,再經過我的引導,再全班概括出驗算的基本方法。在這過程中基本浪費了有5、6分鐘。所以課前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任何教學設計都應該是在學生有能力範圍的前提下才能實施的完美。所以備課才說要要備教材,備學生,不要高估你學生的能力,也不要低估你學生的能力。

3、課堂時間的把握

因爲上兩個因素的導致,最後致使課堂練習題的無法完成。所以備課時應在每個階段的時間安排做足夠的估計。當嚴重超出安排的時間時,就應該對課堂做最及時有效的調整,例如當我發現第一階段例題教學時時間超出時,我馬上就應該節省第二步驟的時間,這樣才能讓課堂節奏緊俏,也才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所以課前一定要對課堂預設情景做最好的估計。

所以要上一堂成功的課需要教師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發揮最好的效果,讓學生學的紮實,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總結自己的不足,只爲了下一次的更好。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8

首先透過三組口算題和一組筆算題使學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複習溝通,建立與新知識間的聯繫,引出課題。當學生知道用商和除數相乘的方法可以驗算除法後,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然後讓學生透過探索、交流、彙報、質疑,明白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教師重點強調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餘數纔等於被除數。

透過觀察、計算、驗證,使學生明確“商和除數相乘等於被除數”,理解除法驗算的算理,掌握除法驗算的方法。透過新舊知識的類比,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新知,提高遷移類推的能力。培養了學生驗算的好習慣。

在練習的設計上,本節課主要是爲了讓學生理解除法的驗算的方法。

一、複習溝通,建立與新知識間的聯繫。

教學開始首先出示三組題目,透過計算一是起到複習的目的,另外讓學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間的關係,從而引出課題,讓學生知道用商和除數相乘的方法可以驗算除法。

二、自主探索,悟出方法。

學生知道怎樣驗算的方法後,其他的知識基本上是已學過的知識,比較容易掌握,所以例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總結,特別是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這是這節課的難點,所以在教學過程 中讓學生透過探索、交流、彙報、質疑,明白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教師重點強調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餘數纔等於被除數。

三、應用練習,鞏固提高。

在練習的設計上,注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要從情境中引入,從情境中體會,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前面的口算題可以省略,直接看圖引入,讓學生經歷一個除法驗算的過程。而不是記住“商和除數相乘等於被除數”,不斷的運用,計算。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記住從情境中引入,從情境中體會,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並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9

首先創設了4人吃一塊蛋糕,共有96人,需要多少塊蛋糕,派一位同學做採購員,解決需要幾塊蛋糕的問題。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想當採購員,很快列出除法算式得出需要24塊蛋糕。好,同學們採購了蛋糕,那我怎麼才能知道這24塊蛋糕是否正好給我們大家吃呢?學生說檢驗。很好,請大家做一做小小檢驗員,算一算,24塊蛋糕究竟夠多少人吃。孩子又透過24×4=96(人),算到了確實夠96人吃。這就證實了我們採購員採購正確了,剛纔的檢驗過程就是除法的驗算!

在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教學中我這樣安排:三(2)班50人,要分成4人小組學習(正好此前我還沒有分4人小組),可以分成幾組,還剩幾人?學生透過除法,很快算出可以分成12組,還剩2人。同樣,我們來檢驗一下,你們的分組是否正確(12組多2人是否我們全班50人),請你們已經形成的4人小組按順序站起來,12個四人小組依次起立,還沒有說完,學生就在說,“對的!對的!我們12組就是48人,再把邢雪楓他們2人加起來就是50人!”我趕緊接着問:“那你們知道該怎麼驗算有餘數的除法嗎?”“12×4+2=50”

到此,我再讓學生開啟書本,花3分鐘自學例題,並分有餘數和沒有餘數兩種情況總結抽象出除法驗算的一般方法。

接下去就是鞏固練習,感覺效果還不錯。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10

這節課的教學以計算100可購多少本練習本爲背景教學除法的驗算,使學生體會驗算的作用。並讓學生利用乘除法關係,教學用乘法驗算除法,幫助學生了解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爲了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感受驗算的作用。我透過運用模擬主題圖,創設師生合作購買紅、藍筆記本的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在實際生活中經常要對一些計算進行驗算。還可將題中數據100元換成120元或150元,讓學生根據自選數據進行計算和驗算。

如何驗算100÷7=14……2、100÷5=20?首先,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得出不同的驗算方法。可能有的學生會用再算一遍的方法驗算,有的會根據乘除法之間的關係驗算。這些驗算方法都應該肯定。其次,組織好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教研員高學紅高老師想我提出:如果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充分讓學生進行敘述,就更爲好一些!驗算有餘數除法,主要讓學生弄清楚被除數與除數、商、餘數之間的關係,這樣當驗算100÷7=14……2時,才能對用7×4的積再加上2的和等於100的道理完全理解,因而不會忘記加上餘數2。

其實我們都知道,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聯繫,因此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從乘除法之間的關係入手,將乘法運算的思維方法遷移到除法當中。可引導學生思考。又如,教學除法的驗算時,充分依據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係,引出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檢驗方法。

這樣,透過從矛盾着的雙方入手,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既掌握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計算,又培養了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11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透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點上展開教學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舊知與難點巧妙的結合,又成了我這節課要思考的一個問題。由於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餘數,也可能沒有餘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餘數除法的驗算。而有餘數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整節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思維爲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本節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學習的怎樣直接體現教師教的如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的怎樣,能力得到了怎樣的鍛鍊,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這節課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很多,但關注學習結果卻很少,學生對知識從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還不夠。學生在做練習時出現了書寫不規範,格式不正確的現象。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12

這一節課,我開始用生活當中最常見的情境引入,降低了學生認知的難度,讓學生在模擬解決問題中感受驗算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除法驗算的興趣:使學生知道學習除法驗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來匯入新課。

教學例題4時,我先創設讓同學幫老師購買筆記本的情境,引導學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對嗎?你可以用什麼方法說明他的計算是正確的?接着讓學生透過小組交流活動概括出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方法。教學時要求學生把例4這道題的豎式列出來,按照除法的法則一步一步地計算,在教學的過程中,對題中要求驗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統一的要求:在除法豎式的右邊寫出相應的乘法豎式.對於題中沒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驗算,則想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教到有餘數的除法,100元可以買幾本大的筆記本?100÷7 = 14??2,像這樣有餘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給足學生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然後讓學生透過探索、交流、彙報、質疑,明白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於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餘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 2、100-2=14×7,3、100-2=98 14×7=98 98=98??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有餘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餘數纔等於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在教學新課以後還應引導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驗算加以概括,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教師指出:今後做除法題時,凡是題目要求驗算的,要寫出驗算的豎式;沒有要求驗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紙上用筆算進行驗算,養成驗算的好習慣。 檢視本站更多關於數

練習的設計,注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時透過多層分散練習加深對除法驗算方法的理解,並能靈活運用除法驗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學習除法的作用,在練習中感受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驗算和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透過練習進一步比較得出有餘數除法與沒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全面的掌握和運用除法的驗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明確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慾望。

整節課,教師能夠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內容處理的經驗來設計教學環節,處理教材層次清楚,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透過各宗方法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培養,教師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來展示學生的個性,學生完全處於自主地學習過程中。

本節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學習的怎樣直接體現教師教的如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的怎樣,能力得到了怎樣的鍛鍊,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這節課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很多,但關注學習結果卻很少,學生對知識從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還不夠。學生在做練習時出現了書寫不規範,格式不正確的現象,如果聯繫中加入一些判斷題型,就會引起學生注意,避免出現這種問題。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增加評價意識,尤其是學生之間的評價。沒有評價就沒有交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這些問題。

除法的驗算是使學生知道商和除數相乘,結果等於被除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凡是題中有要求驗算的,一定要寫出驗算的豎式,沒有要求驗算的,也應該用口算或在草稿上用筆算進行驗算。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驗算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判斷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發現錯誤的及時糾正,以減少計算錯誤。教學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時,驗算在將商和除數相乘後還要將餘數加上。

這一節課,我開始用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模擬解決問題中感受驗算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除法驗算的興趣:使學生知道學習除法驗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來匯入新課。教學例題4時,我先創設讓小明幫老師購買筆記本的情境,引導學生列出100÷5=20(本),他算得對嗎?你可以用什麼方法說明他的計算是正確的?接着讓學生透過小組交流活動概括出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方法,教學時要求學生把例4這道題的豎式列出來,按照除法的法則一步一步地計算,在教學的過程中,對題中要求驗算的除法算式做了統一的要求:在除法豎式的右邊寫出相應的乘法豎式.對於題中沒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驗算,則想用什麼方法就用什麼方法.教到有餘數的除法,100元可以買幾本紅色的筆記本?100÷7 = 14??2,像這樣有餘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給足學生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然後讓學生透過探索、交流、彙報、質疑,明白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於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餘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 2、100-2=14×7,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有餘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餘數纔等於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練習的設計,注意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時透過多層分散練習加深對除法驗算方法的理解,並能靈活運用除法驗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學習除法的作用,在練習中感受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教育重點是培養習慣,我想習慣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這也是我們數學教師必須具有這種培養良好習慣的教學目標理念,而且在教學設計中能夠讓其內化爲學生的一種需要,一種方法。讓良好習慣的種子來改變我們的孩子,成就其成功的一生。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透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於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採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並掌握除法的驗算。

由於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餘數,也可能沒有餘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餘數除法的驗算。而由於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沒有用書上給出的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100元能買多少本練習本?”然後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後,我接着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麼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慾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爲學生對乘除法的'關係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繫。但是對有餘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書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然後讓學生透過探索、交流、彙報、質疑,明白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於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餘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餘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爲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餘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於被除數;驗算有餘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餘數纔等於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13

課講完了,反思整堂課,既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盡意的方面:

一、用教材而不死守教材

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點上展開教學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舊知與難點巧妙的結合,成了我這節課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上課時,我從簡單的口算入手,讓學生自己來尋找規律,很快,孩子們就發現“被除數&pide;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因爲規律是學生自己找出來的,所以興致特別高。接下來,我便創設一個情景:請學生幫老師買筆記本,根據我出示的情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然後學生自己根據問題列出算式並計算。計算完後讓學生思考怎麼知道算的對還是錯?有的學生馬上回答除法的驗算。接下來,以小組爲單位合作討論驗算的方法。看到學生積極的探討,在本子上寫出方法我的預期目標即將實現,看得出,學生的數感還是很強的,抓住了要點,列豎式計算得心應手。上到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動,互動時的那份碰撞讓我和孩子的心貼得更近了!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等因素之間的不同的影響關係,可使課堂處於不同的執行狀態,學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二、應發揮集體優勢,適時突破難點

在解決了第一個難點的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以同樣的方式來進行有餘數除法的驗算,儘管這課上得較順利,可課後想想第二個難點教學時處理得不妥,在引導學生透過簡單的有餘數的除法口算後,應在小組交流、討論中,會出現兩種驗算的方法。我再把兩種結果引導學生加以比較,學生們會紛紛說出自己的見解。最後,我加以規範驗算有餘數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數相乘,再加上餘數。我想若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三、要弄清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調節教學策略

在上這節課時,我認爲學生在二年級已掌握了演算的格式,因此教學中,我只注重了驗算方法的引導,格式沒強調,做題時有的學生的演算格式不太規範。在今後的教學中,既要走進文字,又要弄清學生的知識基礎,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既愉快又高效。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14

能整除的除法是用乘法來驗算的,不能整除的除法,要用兩步計算來解決,首先用商乘除數,再用所得的積加餘數。驗算的方法學生是會的,按理說,關於除法的計算是不會有錯誤的,但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仍然存在着錯誤,那麼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學生沒有進行驗算。

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養成驗算的習慣,總認爲,驗算太麻煩,每道題都去驗算花費時間,作業的效率差。可是,爲了保證計算的正確率,必須要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其實,驗算有兩種,一種大約的驗算,也就是估算,一種是準備的驗算。那麼在什麼情況下用估算,在什麼情況下用驗算呢?如果覺得自己計算還是比較細心的,那些個時候可以用估算,如果,覺得對自己的計算不是很放心,那麼就再認真的驗算一遍。

驗算,可以做一題驗算一題,也可以,全部做完了一起驗算。在沒有時間的限制下,可以用前一種方法,如果,有時間限制就用後一種方法,這樣,可以保證所有的題必須都要做。如果,是平時的作業,我則傾向於做一題驗算一題。我們的學生在作業時,做完了,就覺得任務完成了,很少有主動去進行檢查、驗算的,所以,作業時,一定要養成驗算的習慣。怎麼樣才能養成這樣的習慣呢?

首先,教師讓學生了解驗算的好處。其次,教師要向學生講清要求。第三,教師要檢查學生草稿紙上的驗算過程,如果學生沒有驗算,就讓他去重新完成。這樣的檢查要實,要堅持一段時間,直到學生養成了驗算的習慣爲止。以後,有時間還要搞一些突然檢查,讓學生明白,老師對計算的驗算是很在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驗算的重要性,並養成驗算的習慣。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15

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爲了讓學生在現實中感受驗算的作用,創設了購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經常要對一些計算進行驗算。

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一個是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一個是有餘數的除法驗算。教材簡化了教學的步驟,以提示語的新式引出驗算,給學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間。

驗算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學習的態度。驗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透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除法的計算是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學生利用豎式計算除法的能力是一項基本的學習能力。每一節課上課之前,我都要要求學生進行豎式計算的練習。本節課的教學,我也是直接中學生的計算入手開始了新知的學習。學生計算後,我適時組織學生開展點評。對於錯誤的計算,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可以怎樣來檢驗,直接的匯入到課題的學習。

怎樣進行檢驗,學生想出了很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引導學生注意除法驗算方法和書寫的一般的格式。可以說對於除法的驗算知識性教學是比較順暢和自然的。在要求數學格式的時候,我結合了教材上的例題,從數量關係入手,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化了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認識。

隨後,我引導學生說除法計算過程中爲什麼進行驗算?有的說驗算是爲了保證計算的正確;有的說是驗算是題目的要求,有要求的一定要進行驗算等,藉着學生的話,我提問學生如果題目中沒有要求驗算,我們是不是就不要進行驗算了呢?學生紛紛表示可以在草稿紙上驗算,也可以進行口頭驗算等。希望驗算成爲學生的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