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口技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口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口技教學設計

口技教學設計 篇1

【教材簡析】

小說透過記敘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讚揚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藝,表現了我國民間藝人的智慧和才能。小說首尾呼應,敘述口技表演者的開始到終了的情態和所用的道具,主體部分則是鋪敘的具體口技表演的情景──一個四口之家晚上睡覺時突遇大火的幾個生活場景,敘述波瀾起伏,曲折多姿,惟妙惟肖。作者在表現時注重對錶演者口技表演的正面描寫和聽衆聽時反應的側面描寫相結合,有力渲染了表演者技藝的精湛絕倫。另外,語言雖極簡練但又極爲形象,很具表現力。

【教學目標】

1、能透過頁下注釋和查閱工具書準確理解課文,並積累識記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2、能找出文中正面與側面描寫的句子,並能分析其結合起來寫的作用。

3、能品味分析課文中精練、形象的語言。

4、能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積累常用實詞、虛詞,正、側面結合描寫的作用,品味精練、形象的語言。

【課前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結合頁下注釋,讀準讀懂課文;上網或查閱書籍瞭解作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讀準、讀懂課文。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口技,它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早在春秋時期,就曾經演繹過“雞鳴狗盜”的故事,所謂的雞鳴其實就是口技的一種表現。現在中央電視臺有個“曲苑雜談”的欄目,裏面就經常有人模擬各種各樣的聲音。(如有條件,可播放“洛桑學藝”VCD片段,學生興趣更濃。)由於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後邊,俗稱“隔壁戲”。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早在幾百年前爲我們表演的口技。

(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組織學生介紹作者及作品寫作時代背景。

明確:林嗣環,字鐵崖,清朝福建晉江人,順治年間進士,善寫詩文。著有《鐵崖文集》、《秋聲詩》等。《口技》原爲他的《秋聲詩》的序言。原意是藉口技人的“善畫聲”(善於繪聲繪色地描寫生活),說明《秋聲詩》也是“善畫聲”的詩作。(先請學生介紹,老師引導學生評價並且補充。)

2、讀準下列字音:

吠(fèi) 叱(chì) 傾(qīng) 少頃(shǎo qǐng) 驚覺(jiào)

三、整體感知

1、匯入語:透過檢測預習,可以感知大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請大家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教師範讀課文。(如有朗讀磁帶等音像資料更好)

(提示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停頓、節奏、表情)。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並請同桌注意字音、節奏,相互糾正。

學生齊讀課文。

四、譯讀課文

1、匯入語:對於文言文,我們不僅要讀準它,更要讀懂它,下面請同學參照頁下注釋和板書提示,有些可作些筆記記在書上,作些積累,在此基礎上,把課文翻譯一遍,如有不懂之處,可以隨時與同學交流意見,也可直接問老師:

⑴ 學生自己參照頁下注翻譯課文,有疑問處作好記號。

⑵ 小組交流疑問之處。

⑶ 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全班同學或者老師幫助解決。

⑷ 翻譯課文第一段。先請學生朗讀並翻譯,然後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明確: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裏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善:善於,擅長。者:……的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

“於廳事之東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定八尺寬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裏。於:介詞,在。廳事:廳堂、大廳。

“一桌……一撫尺而已”。裏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而己”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

“衆賓團坐……無敢譁者”。衆多賓客團團圍坐在圍幕周圍,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幕裏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但:副詞,只,僅。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譁:喧鬧,聲大而雜亂。

⑸ 提問:文章篇首有一個字,充分概括了口技者的表演技藝的特點,請找出來。說一說,它在全文之首,起了什麼作用?課文第一部分除了這一字外,還有哪些語句能具體表現口技者的高超技術及藝術魅力?

析:“善”,擅長之意,指口技藝術表演者技藝之高超或精湛。從文章結構上是統領全文的關鍵字眼。除了“善”字外,還用了四個“一”,列數道具,暗示“簡單”,襯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術。另外,用“滿坐寂然,無敢譁者”,反襯肅靜而緊張的氣氛。一個“滿”一個“無”字,點出賓客對位名噪京城的者嚮往,反襯出他那令人歎服的藝術魅力,營造了表演前靜謐的氣氛,爲下文表演千奇百怪、驚險萬狀的聲響埋下伏筆。

⑹ 學生翻譯第2段,然後師生訂正: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吃語。”遠遠地聽見深巷衚衕裏狗在叫,接着有一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丈夫說着夢話。遙:遠。巷:衚衕、里弄。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了一會兒,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着小兒子,給她餵奶,孩子含着奶頭還在哭,婦人一邊拍着,一邊哼着哄他睡覺。另一個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前一個“乳”是動詞,作“餵奶”講。後一個“乳”是名詞,奶頭。絮絮:連續不斷地談話。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衆妙畢備。”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哼着哄他睡覺的聲音,小兒子含着奶頭的啼哭聲,大兒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一齊發出,各種維妙維肖的聲響全都有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絕妙”。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着頭看,微笑着,默默地讚歎,認爲好極了。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爲少有的,沒有人能趕得上。

⑺ 學生翻譯第3段,然後師生訂正: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沒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停止了。隱約聽到有老鼠 (出來活動),悉悉索索作響。有盆碗一類東西被打翻,婦人在睡夢中咳嗽。客人們的心情稍微放鬆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

⑻ 學生翻譯第4段,然後師生訂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地呼喊,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一會,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間還夾雜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燃燒中的爆炸聲,還有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夾雜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時,人們一齊用力發出的許許的聲音,往外搶奪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隻手,每一隻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況;即使一個人長着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一個地方。百千:是虛數,極言其多。作:起,這裏是響起來的意思。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表肯定。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惶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直髮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奮”: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裏可譯成“捋、挽”。“走”:逃跑。

⑼ 學生翻譯第5段,然後師生共同訂正:

“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響,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掉圍幕一看, (裏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絕:斷,停止。之:代指圍幕裏邊。

⑽ 學生帶着理解意思的想法自由朗讀課文。

五、佈置課後作業

1、解釋下列詞語:

古今異義的:但( )、雖( )、走( )

古今詞義略有差別的:會( )、廳事( ) 施( )、聞( )

古今用法不同的':宴( ) 、乳( )、名( )、善( )

2、翻譯課文。

口技教學設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匯入。

二、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同“(A)”)

三、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字,並提出疑難字句。

四、教師解答疑問,並強調掌握重要字詞的讀音、釋義。

五、齊讀課文。

要求:

①高聲朗讀,熟悉課文情節。

②體會課文語言特點。

六、請一位同學上講臺複述課文。

說明:

①最好用講故事的形式,儘量扣難課文內容。

②教師應進行點評。

七、自由朗讀第2、3、 4段,爭取能背誦下來。

八、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練習第四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課文描寫層次的有條不紊。

1、齊讀第2、3、4段。

2、思考:這三段描寫了幾個場面?

三個場面:①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②一家人醒而夢。③火起後衆人的慌亂驚恐

3、讓學生在書上畫出這三段所描寫的聲音種類並口頭作答。思考:三個場面聲音的變化有何特點?

聲音的變化總的來說是按“小~大(第一個場面)~小(第二個場面)~大(第三個場面)”的順序來寫的,其中又各有特點,如:第一個場面聲音,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第二個場面突出鼠傾盆器的聲音來烘托屋內的靜;第三個場面更是寫得有生有色,達到高潮,聲音由少而多,應接不暇。另外,聲音有的是單獨相繼而出,有的是同時發出。

4、思考:課文第3段的描寫可否省略?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這段寫一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爲平靜,也爲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這樣處理,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二、分析課文開頭和結尾兩段。

1、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2、思考:課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氣大、技藝高。“善”字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2、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是不是簡單的重複?爲什麼?

不是簡單重複,既有呼應作用,更主要的區別在於:開頭以交代道具爲主,爲下文作鋪墊,結尾再次強調道具的簡單,稱讚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讓人對這場表演還回味無窮,對錶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側面描寫的作用。

1、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有側面的描寫,請—一指出,並談談側面描寫有什麼作用?

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幾個場面表演中觀衆的不同神情舉止的變化,二是在首尾兩段中對道具和場地氣氛的描寫。側面描寫從不同角度襯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藝,使文章表現手法富於變化,增強了感染力,顯得真實可信。

2、比較第2、3、4段中聽衆的反應,看看有何不同並加以品味。第2段中聽衆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說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嘆”表明對錶演者的讚賞,觀衆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已說明觀衆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第4段寫聽衆“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脫這場火災,說明已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衆的心理變化過程。

四、揣摩語言,領會主旨。

1、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麼好處?

“造聞”表遠遠地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入了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微聞”是指聲音輕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寂靜。這兩個詞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

2、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裏?

準確傳神,讓人一下子就在腦海裏浮現出這幅畫面。

3、文中用了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發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的有“一時”;表示相繼發生的有“既而”;表現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有“是時”,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的有“俄而”、“少頃”、“未見”。這些詞語運用靈活多變,準確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況下製造出的聲響種類和聽覺效果,表現出其技藝之高深。

4、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宣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五、總結課文主旨。

透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讚揚了口技藝術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六、背誦課文。

七、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三題。

板書設計:

口技

正面

場景:夢中驚醒由醒入睡失火紛亂

聲音:小~大~小~大

側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撫。

聽衆

伸須側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

標籤:教學 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