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子拜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

今天,我領着孩子們學習了《孔子拜師》。課前,我認真地朗讀了課文,發現讓學生理解孔子和老子讓人敬重的品行有困難,於是我把這一點作爲學習難點,準備上課時重點解決。

教學伊始,我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向學生講述了孔子的出生、童年、成年等一系列曲折故事,讓學生了解了孔子。激發了閱讀期待,爲進一步學習做鋪墊,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上放手,讓學生圍繞着自己提出的問題“孔子爲什麼要去拜師?”“怎樣去?”,先是自己讀熟課文,再畫一畫路線圖,和小組交流,讀一讀悟到的情感。重點把握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於"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爲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後,再次引導學生透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透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

透過本次教學,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級語文教學一定要落實重點詞句的訓練,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更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根據學生的學,恰當的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爲學。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2

回顧《孔子拜師》這堂課的教學,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匯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

教學伊始,我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將學生帶入高山流水,探訪聖人的意境,瞭解孔子,爲進一步學習做鋪墊,但是在設計提問: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說點什麼?有些不妥,這畢竟侷限了學生的認識,若能讓學生談談你對孔子還有哪些瞭解,想必學生一定會積極交流,也將使學生對孔子的認識更加全面,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接下來檢查預習,在初讀課文之後,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列出了本課16個詞語,量比較大,檢查的遍數比較多,對於“風塵僕僕”等易讀錯的詞語,朗讀落實的還不夠,應當將讀不準的多讀幾遍,能讀好的,一帶而過。我想對於在今後的教學中,詞語的落實也應把時間用在難讀詞語的教學上,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透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於”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爲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後,再次引導學生透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透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後,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麼?”或“你透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並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於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於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並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透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爲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於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於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透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並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後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爲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穫。

中年級語文教學一定要落實重點詞句的訓練,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更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根據學生的學,恰當的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爲學生的學習服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並在學習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3

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的能力。什麼樣的詞句是重點?如何抓?怎樣感悟?這就需要每篇課文好好琢磨,重點課文認認真真和學生來讀。

《孔子拜師》這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初讀課文後,抓住課文最後一段作爲線索“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引導學生進入文中,展開閱讀。

以第一段作爲例子,讓學生意識到如何抓重點詞,抓重點詞的好處。

師:孔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品行,大家這樣敬重他?請一個同學讀第一段,思考這個問題。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師:這段寫了——

生:孔子拜師的原因。

師:從這部分,你讀出孔子是怎樣一個人?

生:我讀出孔子是一個謙虛的人。

師:你是從哪裏讀出來的。

生:孔子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還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這就說明他是一個很謙虛的人。

師:(板書:謙虛)真好,他讀出了文字背後的意思,從這句話中的“已經、遠近聞名、不夠淵博”讀出了孔子是這樣的人。這就是抓住了——

生:重點詞句。

師:對!抓住重點詞句,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就深了。我們要掌握這種閱讀的方法。你們一起讀讀這段。

生:我還發現他是一個很愛學習的人。都三十歲了,還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拜老子爲師。

師:(板書:好學)從這短短的一段,你們就讀出了這些,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是在認認真真地讀書中培養起來的。孩子們,拿起書,再一起讀讀這段,你們的讀和剛纔的肯定不一樣。

生齊讀第一段。

師:你們這次讀就突出了這些詞語:已經、遠近聞名、總、不夠、三十歲,這說明你們已經抓住了這些詞語來深入理解課文了。下面,你們就用這樣的讀書方法來讀讀第二段,再看看孔子和老子有什麼樣的品行?

(整堂課的閱讀,都滲透了這樣的讀書方法的訓練,學生能夠讀進文中,大部分孩子意識到了抓住課文里人物的言、行來理解人物。感受頗深的一點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根據孩子們的讀書情況和理解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孩子自己抓住了文中的詞句,一點點感受人物,孩子們自己讀出了孔子和老子的知禮。)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4

課堂需要反思,有反思纔有進步,上完《孔子拜師》以後,心中頗多感受。仔細回想自己的課堂和老師們的點評,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反思。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麼兩點: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繫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幹,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後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麼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現得清晰、連貫。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爲還有不足,還需改進。結合大家的點評,我對自己的課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幾點概括。

一、課堂整體把握不夠: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字語言環境的相結合。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我把它們割裂了開來,並沒有進行朗讀對話,孔子的語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語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時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支離破碎,沒有了整體感。

二、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

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爲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着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並不那麼理想。在本堂課中我原本預設在瞭解孔子的資料以後寫“丘”字的。但是當時我忘了問學生孔子名什麼,所以並沒有引出這個字,後來就沒有寫了。其實課文中也提到過孔子名丘,那麼在學生初讀以後還可以請學生說說孔子名什麼,再寫“丘”字,可是當時我想這樣一來可能會打亂下面的教學環節,結果這個字就沒有讓學生寫。這也是造成我這節課沒有寫的時間的原因之一。還有當要求學生聯繫生活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繫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後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5

我有八年沒上語文課了,今天上的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17課《孔子拜師》,上課前,我先讓學生讀五單元學習目標,想想看,五單元是讓我們學習什麼內容,從而引出課題,“孔子”,這時我就問學生我們要學習的是孔子的什麼事情,孔子拜師的事情。在這裏呢,我就做錯了一點,就是板書完課題後,應該馬上讓學生對課題提出疑問,而不該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平。

在學生對課題提出疑問後,我馬上就讓學生去讀生字、詞語,這裏呢我應該馬上讓學生自讀課文,先解決學生提出了疑問,應該對學生的質疑即時解決。

進入課文學習時,我安排的是從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入手,在讀了最後一段後,我們知道了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和敬重他們的高尚品行,那麼爲什麼要敬重他們那種高尚品行呢?就從這個問題入手,讓學生自學課文,從課文中找出能夠解答這個問題的重點詞句,來體會他們的高尚品行,初步體會作者寫作文章時的感情。在這裏,讀課文最後一段,並提出疑問的任務本來應該由學生自己進行,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教師在這裏本來只該是作爲一個引導者的身份,但是在這裏,這個工作我卻自己做了,所以學生就機械的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學習課文,而沒有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要求。

由於在學習生字詞語時浪費的時間過多,所以本來這節課我預計安排的從重點詞語來初步理解課文的任務沒有完成。

總的來說,在這節課中,在“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幾個方面中,我基本上注重了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這堂課中,我安排了兩個說話,一個是想象孔子在路途中艱辛。另一個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話中“學習是無止境的”這個句子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理解,引導學生歸納出:世上的學問是學不完的,我們要虛心好學,活到老,學到老。不做一個自滿的人。

總之,在教學中,我做得很不夠,這是由於自己平時在經驗上的積累不夠。在整節課上,由於我自己對教材的鑽研不夠,所以不能夠對學生有更好的引導。以後,要從人文觀念上去引導學生,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進行分工合作,指導學生探索課文,自我發現。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僕僕、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

瞭解孔子拜師求學的過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學難點

懂得爲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爲人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孔子及老子的圖片及資料;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僕僕、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生字的認讀及書寫。

教學難點

瞭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匯入

1.談話:

透過預習,瞭解到課文中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板書課題)

(板書:孔子,老子,並正音:子讀zǐ)

2.學生展示蒐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資料,閱讀資料袋。(介紹過程中分別出示老聃、孔丘,仲尼並認記丘。)

3.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嗎?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找找孔子拜師的原因。

2、認讀生字和詞語。重點指導:

塵:第一筆是豎,不是豎鉤;

迎:沒有一撇,或一橫。

等:中間幾橫應長短不一。

境:右邊是竟。

授:形聲字,右邊是受,不是愛。

3、指名分段讀課文,評價正音。

4、同桌讀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書上的名言。

(1)讀一讀。最好能簡單地說一說,這句名言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2)背一背。

2、你還知道那些名言?

四、綜合性學習

佈置任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

瞭解孔子拜師求學的過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學難點

懂得爲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爲人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一、研讀感悟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並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1)談孔子

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爲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重點詞語理解:

風餐露宿:這個詞語一般用來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說明孔子一路上的艱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趕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終於: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路途十分遙遠,因此用終於。)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

④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謙虛禮貌)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⑥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爲什麼還要拜我爲師呢?(謙虛禮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學詞毫無保留、傳授。)

(3)對比理解兩組近義詞的不同用法。

學生找出這兩組近義詞:拜訪-拜見,迎候-等候。

①透過對比朗讀,細細品味:拜訪是敬辭,訪問的意思,拜見是拜會、會見的意思,是從客人方面說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等候則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這些詞互換好不好?爲什麼?

(4)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爲人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所以課文最後一段告訴我們(生讀):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二、再讀全文,再感受。

三、作業

1、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2、開始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收集。

板書設計:

17

孔子拜師

孔子

老子

學生

拜師

課後反思:

學生能利用書中的資料和文後的資料來了解人物,這是很好的學習習慣,但是仍然希望能從課外獲取更多資料作爲補充,這樣可以豐富大家的知識。讀文談感受有進步,能找出文中的詞句來理解,讀懂了課文。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7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常說的一句話“人生是一個美麗的過程,我是在這每一個經歷中歷練併成長起來的。”那麼校本教研就是我成長的一個巨大的平臺。針對我剛剛所上的這節課,我此刻的心情是千頭萬緒的,有欣喜也有遺憾。

欣喜的是我在課堂上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我們的學生是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課文閱讀能力有限。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特別是針對我們校本教研的主題“透過抓詞句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孩子們都能透過自己的讀找到一些重點的詞和句子了,如今我沒的訓練重點已經由找詞句過度到如何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們今後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課堂上大家還可以看到,我們的孩子不僅會透過抓詞句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展開進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問題,聯繫生活實際和課外資料理解一些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的內容,廣泛的進行課外閱讀等。

在教學中我本着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動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了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另外在我的教學是由各個環節組成,環環相扣,步步爲營。但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羣體,所以我教學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我的預設與生成發生了矛盾時,我及時做了調整。如當學習到孔子與老子見面時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質疑“老子爲什麼稱呼孔子仲尼,而不乾脆直接稱他孔丘?”。面對這樣的生成問題我首先對學生的深入思考進行了表揚,同時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思考的空間,最後我順勢引導講解其實這裏是表達了老子對晚輩的一種愛護之情和自己謙虛的品質。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而達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但預設也與實際教學發生了一些衝突,比如:在教學“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我設計了換掉“風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這兩個詞的練習,幫助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恰倒好處和語言文字的精美,進行語言訓練。但孩子們沒有充分理解,所以在換詞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學生感到了困難。這讓我體會到教師在問題的提出過程中,語言的引導十分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表現出孩子的積累還不夠,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應加強語文的積累。

遺憾的是,在這節課中我與孩子的情緒狀態不是最佳的,坦率的講不如我們平時在上課的氛圍。我覺得我們的心理素質還不夠好,所以今後在這方面應加強訓練。另一方面我在時間的把握上還覺得有些困惑,這也是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困惑,也希望今天可以得到各位老師的幫助。

最後我還想說:我的教學是幸福的,這幸福不僅表現在孩子的成長讓我幸福,我的成長同樣讓我感到了幸福,同伴的鼓勵、幫助也讓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8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比較簡單,只要讓學生從讀悟中理解孔子與老子的優良品質。本文我採用了變序的方法進行教學,先從課文的最後一句入手進行解決,讓學生先了解孔子與老子的品行,然後讓學生根據概括出來的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語句進行理解。不過我在理解課文時,爲學習課文作了一個鋪墊,從複習入手,針對前一節課出現的容易出錯的進行復習,其二是讓學生找近義詞,爲下面的詞語區別作好鋪墊。

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讀書符號進行學習,如找反映孔子謙虛好學的品行的用“__”劃出有關句子,找反映老子尊重他人、誨人不倦的句子用“﹋﹋”劃出有關句子,而且找到相關句子進行品讀、齊讀,讀悟介乎尚可,但是整堂課下來,發現在教學時方法較單一,讀得還不夠充分,在區分“等候與迎候”時,還只停留在了表面,不夠深入,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概括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質時,有點牽強,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還是不夠的,教師過於草率地解釋了這個詞語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由於環節有些拖沓,時間顯得較倉促,以至於沒有時間進行分角色朗讀了。這些不足應該在以後的教學中引起注意。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9

語文大教研活動中把《孔子拜師》作爲三年級共同研討的一篇文章。活動中老師們集思廣益、羣策羣力,共同研討,經過了研討、備課、上課、評課、再研討、再上課等環節,不斷修改教案,完善教學環節,儘量研討出一條閱讀教學新路子。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是積極參與,認真備課、上課。針對我所上的這節課,此刻我的心情是千頭萬緒的,有欣喜也有遺憾。

欣喜的是我在課堂上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我們的學生是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課文閱讀能力有限。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特別是針對我們校本教研的主題“語文閱讀教學與拓展”,孩子們都能透過自己的讀找到一些重點的詞和句子了,如今我設的訓練重點已經由找詞句過度到如何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們今後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課堂上,我們的孩子不僅會透過抓詞句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展開進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問題,聯繫生活實際和課外資料理解一些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的內容,廣泛的進行課外閱讀等。

在教學中我本着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動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了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另外在我的教學是由各個環節組成,環環相扣,步步爲營。但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羣體,所以我教學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我的預設與生成發生了矛盾時,我及時做了調整。如當學習到孔子與老子見面時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質疑“老子爲什麼稱呼孔子仲尼,而不乾脆直接稱他孔丘?”。面對這樣的生成問題我首先對學生的深入思考進行了表揚,同時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思考的空間,最後我順勢引導講解其實這裏是表達了老子對晚輩的一種愛護之情和自己謙虛的品質。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而達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我在詞語的教學方面能夠結合語境進行理解認識的,效果不錯。譬如在教學“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我設計了讓學生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艱難,我設計了一個填空的作業:一路上,孔子餓了( );渴了( )。遇到河流( )。雨天( )---------

這樣引導學生透過想象,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詞語的意思。

在教學孔子和老子見面那一節,我引導學生想像場景,分角色演示再現場景。從而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孔子那彬彬有禮、老子那誨人不倦的優秀品質。

在整體感知部分,我選擇的是推火車讀的方法。在聽了鄶雪傑老師的課後,覺得她的方法很好。她先叫學生交流出自己預習課文時遇到的難讀的句子,從而指導學生怎樣讀,然後用補充課題的方式,使學生對課文進行了整體感知。這個方法很新穎,值得效仿學習使用。

今後,我要加強業務理論學習,積極參與網上教研活動,提高自己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0

《孔子拜師》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爲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在這一課教學時,我先從孔子的言行入手,將重點放在體會孔子的品行上。上完了課,我覺得以下兩點做得比較好:

一,在情境中理解詞語

語文課必須具有語文味。突出詞,句的品悟,體現語文咬文嚼字的傳統特點,語文味便呼之欲出。語文味濃了,語文課就不再只是單調冷峻的環節設計,語文課也就變得豐滿了。

本堂課中,對於詞語的處理,我爲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的語境,以"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完全走進孔子的內心,讓學生成爲孔子,與他們對話,說說當時自己在路途中是碰到什麼困難,是怎麼做的。

孔子這一路,在風裏吃飯,露天睡覺,旅途生活多艱苦啊!這就是——風餐露宿。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趕路,這就是——日夜兼程。

這樣的教學,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對於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就水到渠成了。至此,兩個本來平凡普通的詞彙因着學生的想象移情,角色體驗和教師的有效點撥而變得充滿生命活力,詞語成了可以觸摸的有溫度和質感的生命體。

二,巧妙利用《論語》語錄

課開始,我就以課後孔子的名言匯入,課末又以孔子名言結課。

老師,第一次給大家來上課,帶來了一份見面禮——四句名人名言,誰願意來讀一讀你知道這是誰說的嗎

孔子每天跟着老子學習。當他學到了新的知識,他一定會覺得怎麼樣所以他纔會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呢他會怎麼做(他知道,在學習上應堅持老老實實的態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裝懂。)所以孔子曾說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這樣,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學生整節課均浸潤在孔子深厚的思想文化氛圍中。閱讀,不再只是單純的課文言語的分析講解,還被深深根植於祖國文化背景的宏大時空之中。我認爲,這樣的閱讀,便是潤澤的閱讀;這樣的課堂,方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的課堂。

這堂課下來,如預先所料,我拖了幾分鐘。課堂中還需要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比如,教學內容的容量較多;對課堂上學生的生成如何引導;教育機智不夠,這與我自身的素質修養有很大的關係,需要我進一步提高。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1

學習目標

①認識“兼、僕”等7個生字。會寫“聞、塵”等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等14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爲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爲人要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B案

課前準備

①學生讀課文,畫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詞卡片。

③蒐集孔子、老子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緊扣課題,引入新課

①教師提示課題:17、孔子拜師。

②感悟題意。

a.用自己的話把題中暗含的意思表達出來(年輕的孔子拜學問淵博的老子爲師,學知識,學做人)。

b.扣題質疑。

估計學生質疑:孔子是怎樣的人?他爲什麼要拜師?怎樣拜師?

初讀課文,識字學詞

①認讀生字。

a.同桌互相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

b.指名認讀生字。

②給生字找“朋友”。

a.給這些生字組詞。

b.讀詞語。

細讀課文,解難釋疑

①孔子是怎樣的人?

學生結合教材中的“資料袋”及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研讀課文。

②孔子爲什麼拜師?怎樣拜師?

學生結合課文相關語句來理解。

課件重點出示:

a.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b.曲阜到洛陽相距很遠,孔子走了幾個月,才走到了洛陽。

比較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

從第一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課外作業

①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課時

複習詞語

①卡片抽讀。教師將詞語卡片隨機抽出,指名學生認讀。

②組內檢測。小組內模仿教師的方法,互相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

朗讀感悟

①自由讀課文,把自己感觸最深的部分讀給同桌聽。

②展示讀課文,同桌互讀互聽,互提意見。

③表演讀課文,把文中易演的內容在朗讀的同時加進動作。

④品讀昇華。聽了剛纔的朗讀,你對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指導書寫

①請學生當“小老師”,指出書寫生字的注意點,如,“迎”字不要多一點,“塵”字上面的“小”不要帶鉤。

②請書法好的學生到田字格內範寫生字,注意生字的結構特點。“僕、授”等字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③學生寫字並寫詞語。

佈置實踐活動

①活動總動員。孔子、老子創立的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中華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開展一次活動,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去感受一下這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②活動籌備。

a.命名。根據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傳統文化?學生根據自己準備瞭解的內容給本次活動命名。

b.組織。自由組成合作小組,推薦一名同學擔任組長。

③擬定活動計劃。由組長組織討論,共同擬定本次活動的計劃。

④交流活動計劃。

課外作業

按照商定的計劃開展活動。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2

這次上課的題目是《孔子拜師》。選擇《孔子拜師》一課,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在曲阜上了四年大學,在那個寧靜而溫暖的小城裏,受到了古樸的傳統文化的薰陶。想起學生時代看的那一場舞劇《孔子》,聖人的一幕幕滄桑又浮現在眼前。我暗下決心,一定好好講一講孔子,把我所知道的孔子講給我的學生聽。

11月19日,早上,上課了。按照預先的設計,從介紹孔子匯入。原本配樂《破陣》是一首頗有氣勢的音樂,加上激昂的解說詞,本想把學生引入到對孔子的無限敬仰之中。怎奈,音樂中途“罷工”,正在我興致剛起之時,戛然而止。我心中一驚,但隨即鎮定下來,故作鎮靜地繼續解說,想透過自己有感情的朗讀,彌補聲音缺失的遺憾。但是,誠實的說,心情還是比較受影響的。但是,課還是要繼續!我強打精神,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字詞、文章大意的梳理。終於,上到了我自認爲可以出彩的一個環節——古文識漢字。精心準備的音樂《墨香》響起,我重整旗鼓,打起精神,把我對漢字的熱愛透過漢字簡介、古文字介紹傳達給學生們。不知不覺,我竟投入其中,漸漸把所有負面情緒過濾了出去,與學生一起,走進了古文探祕的神奇。再接再勵,小小的故事我也儘量講的聲情並茂,學生和我,都融入了故事的情景之中。

課結束了,看到學生們臉上帶着興奮的笑容,幾位聽課老師微笑地看着我,我心裏覺得輕鬆了許多。雖然,課上的並不完美;雖然,一上來就出了那麼大的紕漏;雖然,自己的內心經歷了小小的波折,但是,一節課完整地上完了,學生學到了知識,我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得到了幾位老師的認可,我心裏還是挺開心的。吸取的教訓就是:準備還要再充分一些,課堂上的心裏調試還應再及時一些,課程設計還要再精心一些。每次進步一點點,離精彩就更近些。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3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爲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第二段教學時,我首先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讓他們找找哪些詞語讓你最感動。學生很快找到了“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於、相距上千裏”等詞,於是,我便很自然地出示了這一句話:“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然後,讓學生讀讀句子,說說自己的體會。

這時,學生說到了孔子一路上的艱辛,從這個“風餐露宿”可以看出來;也有學生說到了孔子的堅持不懈,從“日夜兼程”看出孔子幾乎沒有休息,一直在走着;還有學生說“從‘走’字也可以看出孔子有多麼的辛苦,因爲他沒有坐車,而是用腳走到洛陽的,句子中還寫了他走了幾個月呢”;另外學生還從“相距上千裏”看出了曲阜和洛陽隔得很遠,從而知道孔子一路上的辛苦,還有他很有毅力。應該說,對於孔子的不怕苦,一心想要拜師求學的的迫切心理,學生的理解是很好的,說得也相當不錯。因爲想要讓學生能感同身受吧,我又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是呀,爲了快點見到了老師,孔子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那你彷彿看到了——?”(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旨在讓學生模擬出具體的畫面,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孔子途中的艱苦。)

我本來以爲學生可以勾畫出很多的畫面,比如晚上寒風呼嘯,孔子在瑟瑟發抖;他走了很長的路,因爲口渴,嘴脣也乾裂了;下雨,他甚至連傘也沒撐,冒雨繼續趕路;頭頂的太陽火辣辣的,……;下雪了,……可是學生連上面的任何一個畫面都沒有描繪出來,他們想到還是孔子雖然很辛苦,很累,但他繼續趕路;他無論在白天,還是黑夜一直在趕路,就是沒有具體的影像。後來,因爲時間上的不允許,這個環節我也就不了了之,敷衍着過去了。

課後想想這樣的“冷場”主要責任還是在於我自己。學生那麼小,對他們來說孔子一路上的艱辛是他們無法憑空想像的,因爲他們從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也實在是無從想像起。假如當時我在預設中能作一個小小的鋪墊的話,也許就能喚起學生的一些合理的想像。如:

師:火辣辣的太陽烤着大地,孔子……

師:大雨嘩嘩地下着,孔子……

師:北風呼嘯,捲起漫天的塵土,孔子……

師:大雪紛飛,孔子……

我想,這裏我並不需要幫助學生設計好每一個畫面,只要給學生一個導向性,他們應該就能心領神會了。記得在聽許愛華老師上這一課時,在許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們衆說紛紜,描繪出了很多感人的畫面,讓我不由得佩服起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再看看自己的課堂,那啞口無言的場面,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完全是一副茫無頭緒的樣子,現在想想真的是成敗一念間啊,同時也明白了名師就是名師,內在的工夫不是我們隨便就能學會的。

經過這次失敗的教訓,讓我不得不承認預設的重要性,課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精心準備,才能在課堂中有精彩的生成。另外,在課前我還高估了學生們的能力,認爲只要我這樣一問,學生中一定會有聰明的孩子率先垂範,其他學生也就能順勢而上了。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不僅要充分地鑽研教材,精心預設,更應該充分地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不能隨意地拔高他們的能力,從而造成“冷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