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5以內的加法》數學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5以內的加法》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5以內的加法》數學教學反思

《5以內的加法》數學教學反思1

今天我上了《5以內的加法》,5以內加法計算的基礎就是5以內各數的分與合,所以學生基本上都會計算。課後和聽課老師交換意見,不足之處反思如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在新課開始的時候,讓學生結合主題圖說說圖意,這裏就是要讓學生產生3個人和2個人合起來是5個人的概念。讓學生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但是這裏我的時間用的較少,對於“合起來”這個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帶過去,使學生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對於3+2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這裏我問學生3+2是怎樣算的,一開始學生有的說是“心算的”,有的說是“心裏想的”,就是回答不出是想分與合,或者是直接就是從圖上數出的。在學生這樣回答的時候,我又追問了幾次,學生其實心裏可能就是在想分與合計算的,但是他們回答不上來,這裏我就不應該再多次追問,直接可以和學生指出我們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就可以用分與合的方法,而且我們計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這個,雖然後來我也給學生指出了可以這樣算,但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過於拖沓和累贅,顯得教學的環節不是很緊湊。

在新課教學環節的最後,教師應該適當的總結一下,如這裏的3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3+2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3+2=5表示什麼?我在課上作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說,結果感覺有點像回答問題,沒有對新課作出像結論一樣的總結。

在“想想做做”1~3題的練習中,分別是引導學生透過看圖數、畫圓圈、和想分與合的方法來計算加法,在這三題的練習中教師主要是點撥和指導方法,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完成練習,這裏我講解的過多,沒有留給學生互相交流的機會,另外,時間有點緊張,以致於最後一道練習學寫算式的題目也沒有按計劃完成,原因就是前面的練習題的處理上拖沓,我本意是想透過練習加強新知識的鞏固,因此處理的比較細緻,課後思考這樣做使學生缺少了自主學習的機會。

最後第二題是一個郵箱和信封連線的題目,我給學生做了一個郵箱送信的遊戲,本意是想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效果看來不是很好,有些學生注意力被分散,書上沒有完成,時間過於倉促。

總得說來,這堂課上得不是很成功。

另外低年級階段,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認真聽、完整地說。認真聽包括聽老師說還有聽同學說,前面做的還比較好,但有時候在聽同學回答的時候表現就不是很好了。有時候覺得課堂上我說的太多,留給學生說,讓他們表達的機會不多,對他們不信任,應該多相信學生,充分給他們表達自己、闡述自己意見的機會,培養他們勇於思考,完整表達的能力。

《5以內的加法》數學教學反思2

今天教學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例5,這是“用數學”的內容,教材爲我們提供了開放的問題情境——運動場中啦啦隊表演圖,看着這一幅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能夠列出不同的算式,爲了讓孩子們的思維不受侷限,我在本課爲孩子們創設了比較大的空間:

空間一: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始。出示主題圖後,我先給了孩子們觀察圖的'時間,但沒有讓他們說看到了什麼,而是直接將要解決的問題提了出來“一共有多少人?”那麼啦啦隊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幫着解決這個問題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體作用。孩子們很快就想到了答案,有的算式列成了“8+7=15”,有的列成了“9+6=15”,列出算式後,我還重點讓列式的孩子給同學們講了爲什麼這樣列,孩子們講的非常完整“第一排有7個小朋友,第二排有8個小朋友,兩排一共有15個小朋友”,“我看到男生有9個人,女生有6個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15個人”。這一環節讓學生體驗到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空間二:找不同,進一步體會加法含義

在學生列出了兩個不同的算式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兩種解答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透過這一問題的思考,孩子們感受到了這兩種解答方法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圖得到的,列式不同,但解答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加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進一步體會了加法的含義。

這一例題的解決讓學生切實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並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5以內的加法》數學教學反思3

“5以內數加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5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起始課,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

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透過觀察、操作、交流初步感知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抽象爲加法運算的過程。從中認識“+”,會讀會算,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體會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要用加法來計算,爲了能夠達到預設的目標,主要從以下幾點實施。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的意義

新課教學利用書本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圖意,引導學生學着用數學語言表達圖意,創設出“把1只紅紙鶴和2只藍紙鶴放在一起”這樣一個情境,試着提出問題:“一共有幾隻紙鶴?”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合起來”要用符號“+”來運算,使學生對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接着讓學生繼續挖掘主題圖的資訊,透過多種不同的觀察角度,體會到算式“2+1”可以表示不同的事例。

二、利用各種教學材料,進一步鞏固“加法意義”的理解

在各教學環節中,充分利用小鳥圖、氣球圖、擺圓片、看圖列式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運用數學語言表述圖意,列出算式,進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義。透過小鳥圖,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與思考,體會解決同一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增進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並透過比較兩個算式,初步感知了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三、重視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表述,透過表述圖意加深“加法”的意義。

每次出現的圖,都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說說圖意,你能提出什麼問題?用什麼方法計算?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課堂裏儘量請多一些的學生站起來說一說,讓他們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義。

四、設計的練習有層次,注重拓展學生的能力。

(1)擺一擺、說一說:將擺說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2)說一說、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說意思、提問題、列算式。

(3)看圖說說、比一比:比較“4+1=5”和“1+4=5”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的數交換位置得數不變,再透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4)看圖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資訊,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說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說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透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在讓學生理解“加法意義”時,只注重學生口頭表述的能力,忽略了低年級孩子年齡的特點,沒有重視對學生“合起來”動作的強化訓練,導致有些孩子對加法的意義理解不夠深刻;設計的練習雖然考慮了層次性,但是有些題目出現重複,訓練目標不夠精準,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將繼續努力改進,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