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如何讓學生愛上舉手(教學論文)

駱紅梅

如何讓學生愛上舉手(教學論文)

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或學生有疑問、有想法都可以透過舉手進行。“舉手”這一活動是無論教育方式怎樣發展都不會被淘汰的教學形式。同時,“舉手”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環節。可是,不知從何時起,課堂上學生們如雨後春筍般舉起的手消失了。特別是進入初中以後,越往高年級,學生舉手的越來越少。往往是教師一個並不難的問題拋下去,教室裏一片沉寂。教師再三追問,學生中會有幾個人低聲地羣答。再要求:“那個同學來回答?”則又陷入沉寂。教師用渴望的眼光環視學生,學生一個個低頭不語,相持中,教師可能迫於教學任務和教學進度的壓力和對學生失望,而只能自問自答。或者乾脆“硬拔蘿蔔”點學生回答。奇怪的是多數學生都能答對。節節課如此,天天如此,長此以往,教師漸漸失去了引導學生舉手的耐心,學生更不愛舉手了。特別是農村中學這種現象更是普遍,以致許多教師把這一不正常的現象視爲理所當然。

然而,學生課堂上不愛“舉手”真的是理所當然,不可改變嗎?

我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尷尬。深思原因,無外乎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學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怕回答出錯,受到老師批評,遭到同學嘲笑。二,多數學生性格內向,不夠自信,不敢再大衆面前發言。三,對舉手回答問題不屑一顧,認爲只有愛表現的小學生才舉手發言,已經是初中生的自己還是“深沉”點比較好。四,懶惰心理作怪,把回答問題看成是別人的事情,與己無關。五,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不能準確地用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另外,教師方面也存在:和學生的關係疏遠;態度過於嚴厲,學生不該親近;教師創設的課堂氣氛不夠寬鬆;教師的問題不夠具體等原因。

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都嚴重的阻礙了學生上課積極舉手的行爲。造成了今天的不良現狀。

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愛上“舉手”呢?以下幾種方法不妨一試。

一,融洽師生關係。

讓學生喜愛任課教師的爲人,從而喜愛該教師所授的科目,並進一步喜愛在該教師的課堂上舉手。很難想象學生會在他不喜愛的教師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新形勢下師生關係正由一味的“師道尊嚴”向“人格平等”轉變。教師不能只依靠自己職業的權利和地位來管束學生,而應該把學生當做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去熱愛。做學生知識和生活上的良師益友,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舉手”。

二,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融洽了師生關係,怎樣把這種融洽的師生關係帶入課堂,引入教學呢?這就需要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具體到語文教學中,我們的新課匯入,可更親切自然,貼近學生生活;整體感知,力求輕鬆、愉悅,讓學生自主吸收自主學習;課文研讀,啓發引導,而不生搬硬套,讓學生真切體驗,暢所欲言;主題研究,不過多限制,促成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和諧課堂。這樣的課堂學生應該是“躍躍欲試”了。

三,改變教學模式,貼別是課堂提問模式。

學生不舉手回答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教師的問題感到“難以回答”,而這並不表示教師的問題有多大的難度,而是教師提問的方式或內容學生不好接受。因此,教師應儘量明確問題的所指,不籠統的提問。例如在教學《背影》時,如果教師提問:“讀了本文你有什麼感受?”學生會感到茫然無措,毫無頭緒,無從回答。轉換一下,把問題分解爲“你覺得文中的父親對兒子怎麼樣?”“父親對兒子的關愛表現在那些地方?”“父親的背影爲什麼讓兒子流淚?”等幾個具體可感、學生能做能答的問題,既解決了教學任務中的理解課文內容的要求,有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舉手”當然不成問題了。

四,形成學生認可的富於變化,富於文采,富於激情的教師評價風格。

學生“舉手”回答了問題,無論對錯,好壞,優劣,教師都應當給予適當的評價。教師的評價不能過於武斷,應給學生思考留有餘地,且兼具啓發性和鼓勵性。但也要摒棄一味用肯定式的評語。像“你真行!你真棒!真不錯!”之類的評語如果過濫地使用,不僅達不到鼓勵學生的`作用,反而會讓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不中肯,甚至認爲教師的表揚太廉價。同時,教師的評價語言也應力戒平淡,務求有針對性,有變化,乃至有文采。這樣學生纔會覺得他的回答是與衆不同的,自己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而對“舉手”興趣大增。要做到這一點,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語言把握能力,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文采,給學生以激情四溢的評語。

五,多進行相關的語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課堂上要讓學生徹底放開,還要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入手。課堂上下,教師要多組織像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口語交際等多種形式的能力訓練活動,並指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六,變換課堂回答的方式。

再好的形式如果一成不變,就可能陷入新的問題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興趣和學習內容,創造性地採用問答競賽,互問互答,搶答等靈活的方式,隨時調整課堂提問的形式。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進一步調動了學生“舉手”發言的積極性。

以上這些方法不是孤立存在和使用的,它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特別是需要教師在教學實際中長期不懈的努力,並不斷思考,總結,創新。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總有一天學生會真的愛上“舉手”。

 

駱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