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1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認爲,教學的策略並不在於教師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於探究。所以本節課在探究活動開始時,給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機,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本課教學設計的過程爲:透過凸透鏡能成放大和縮小的像引出思考;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進行歸納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從實驗數據中總結歸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透過實驗思考,應用生活實例,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充分重視學生探究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

反思本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課前應要求學生認真做好本課的預習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本節課的順利完成(如:了結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義;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驟等)。

2、探究實驗前就讓學生先固定透鏡,再用筆記錄透鏡兩側的一倍兩倍焦距的位置,確定好範圍,那麼在探究過程中物距 範圍就看蠟燭放在哪個範圍,像距就看最終承接到最清晰時光屏所在的範圍。

3、整個過程引導過多,留給學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機會較少,但全部讓學生探究學生又會找不到方向,這要就選取一個收放點。課堂教學要及時引導、啓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如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資訊快遞的方式給出而不是讓學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組數據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第二組數據由小組合作完成,接着還可以進行物距與像距的變化規律的探究。

4、凸透鏡成像規律比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再結合成像光路圖更容易得出規律。

5、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總結規律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傳授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2

《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內容,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那麼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式教學呢?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探索出在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的六步教學模式:即“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大膽猜想→設計實驗 探究新知→分析現象 體驗感悟→歸納總結 交流評價→課外實踐 發展個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教學爲例,談談我們的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是認識的開始,教師要讓學生敢於提問,就要給學生創設提出問題的空間和方法,營造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氛圍,創設提問情景。在教學中一是可採用學生熟悉圖片匯入,從熟悉的現象提問;二是利用一些違背思維定勢的現象匯入,引起學生激情衝擊,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提問;三是利用錄像片段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觀察從而提問;四是透過演示實驗匯入,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提問。

在本節教學中,我們儘可能多的將鏡頭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機演示拍照的過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儀投影圖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鏡看書匯入,這樣便於學生體會學習凸透鏡成像的實際意義,便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照相機、投影儀裏面都有凸透鏡,放大鏡本身就是凸透鏡,透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觀察,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卻都不相同,由此提出問題:1.凸透鏡的成像情況跟物體的位置有什麼關係?2.像的虛實、大小、正倒跟物體的位置(物距)有什麼關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主體性學習的角色。

二、分組討論 大膽猜想

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目的是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的能力,它是以學生既有的整個知識結構和經驗爲依據的直接而迅速的認識過程。分組討論,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教師適當點撥。可一邊演示一邊分析:照相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比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使用投影儀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比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小,學生猜想出像的大小可能與物體到凸透鏡距離有關;透過學生觀察討論,像和物體究竟在凸透鏡兩側還是一側,猜想出:像的虛實、正倒可能跟像和物體是否在同側有關等。這樣引導學生合理的分析討論,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設計實驗 探究新知

爲了節省時間,增大演示的可見度,可以先把怎樣使用光具座製成視頻,介紹光具座及刻度尺,導軌中間放置凸透鏡,兩邊分別放置蠟燭及光屏,點燃蠟燭,將蠟燭放在某個位置,燭焰透過凸透鏡就可以成像。蠟燭長了,怎麼辦呢?有意識的提醒學生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燭焰、凸透鏡、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不等高就要調節螺母。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學我主要採用了分組實驗進行探究,由學生自主實驗總結規律,將枯燥的物理理論寓於實驗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課後根據學生的上課反應及作業情況,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時間沒有能夠很好的把握,理想上準備嘗試一節課把所有知識點都講完的思路沒有能夠實現,但是在前面已經說了,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探索規律,獲得研究、思維的方法,然後透過方法的獲得以及運用方法探索、創造的過程,雖然讓學生去探索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絕對是值得的。

2、在讓學生得出數據之後,進行歸納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將物距與像距進行比較,雖然也對,但與教師的預設有偏差,所以老師應該給出一個歸納的方向,比如有意識的讓學生將物距和像距與焦距進行對比,這樣學生給出的結論就會比較整齊一些。

3、有一些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不濃,動手能力不強,實驗得出數據的速度太慢,所以我們以後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加強動手能力,致力於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4

1、合理設計實驗,培養興趣、分解教學難點

(1)用放大鏡看書,用老式照相機照像,放大鏡看遠處同學,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將實驗分割成若干個特定的任務,每組同學只要能夠完成一個任務,而u>2f、2f>u>f、u

(3)根據規律進行應用:讓學生猜測u=2f時像的情況並用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2、儘可能地做好鋪墊,如複習引入時的一倍焦距處、兩倍焦距處,目的是便於引導學生在後面數據分析中能將物距與這兩個特殊點位置的比較考慮進去;運用了老式照相機作爲觀察縮小、倒立像的重要器材,也是爲了便於引導學生在後面實驗中將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

3、設定不可能的任務:要求在光屏上成正立的像,讓學生在失敗中輕鬆理解無法用光屏得到的.象是虛像,難點輕鬆突破。

4、設計出符合實驗任務的數據記錄表,然後將四組同學實驗數據的整合彙總,方便了學生的數據分析,使絕大部分同學能夠比較輕鬆得出規律。

當然好的設計須要老師能夠根據課堂中出現的實際情況進行臨場應變,做出調整,特別是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火花閃現特別頻繁,老師還要把握評價和表揚的度。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5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創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科特點。例如:本節課一開始透過複習上一節課的習題,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作爲學習物理的基礎。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愛物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爲科學探究提出問題創設了情景。透過生活中的實例,猜想得出凸透鏡分別成倒立縮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導學生提出“凸透鏡成像有什麼規律”,緊接着讓學生大膽猜想並利用實驗桌上的器材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分組探究就很順利的得出實驗數據、實驗現象。透過實驗學生對凸透鏡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由於凸透鏡成像規律非常抽象,對於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我利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使學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學生透過觀察、實驗、歸納總結主動獲取知識。總之,我認爲本節課設計比較合理、講解比較到位、學生思維比較積極、氣氛比較活躍、透過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的獲取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不足之處是時間比較緊張,部分學生完成實驗不夠徹底。如果能讓學生結合凸透鏡成像光路圖探究認識到物近,像遠大、焦點是成虛實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縮小像的分界點、什麼是實像、什麼是虛像,就更完美了。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6

透過本節課教學我感到有以下幾點收穫:

1、引入新課的實驗是後面學生猜想以及學生實驗的依據;同時也在有目的引導與學生自主探究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位置;

2、透過問題串的討論,使學生明確在實驗中需測量什麼、觀察什麼,並使學生成功的獲得實驗數據;

3、分工與合作節約了大量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4、透過黑板畫圖,將學生收集到的證據在凸透鏡主光軸的圖上描點,使學生透過統計規律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幾點不足,需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1、語言不夠精煉,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問題問的複雜,造成部分學生學習有困難;

2、學生實驗時間偏短,造成部分數據有偏差,表現在清晰的像位置沒找準;

3、交流不夠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關鍵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得出,探究實驗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於物體透過凸透鏡所成的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而物距又與透鏡的焦距、二倍焦距有關,凸透鏡的焦點、焦距比較抽象,所以在引課前,設計了讓每組同學粗略測出凸透鏡的焦距,使學生認識到焦距的存在,爲以後由記錄的數據總結出規律做好準備。

引課時,回顧凸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上的重要部件,它們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的。教師並用凸透鏡演示成像,讓學生觀察現象,然後教師問:“你們看到了什麼?知道爲什麼嗎?由此你想知道什麼問題呢?”透過這種情境設計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增強學好本節課的信心。這一節課學生有學習興趣,積極性高。但是由於這是學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動探究實驗,學生還缺乏一定的實驗技能,在探究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及時指導,學生實驗時,老師要加強巡視和指導。個別小組只是好奇地觀察成像情況,忽視了物距和像距的測量,使實驗流於形式,得不到自主實驗的結論。實驗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進行的比較順利,由於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慢,後面顯得時間有點緊,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透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增強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8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一課時我初步設計了本節課的主要結構以物距爲主線索,組織引導學生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過程主要分爲五個環節:

第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開啟探究之門:凸透鏡成像到底有什麼規律;

第二,觀察實驗提出猜測,體驗有發現:物距影響成像情況;

第三,設計方案實驗探究,自主活動中感悟學習的快樂;

第四,分析歸納找出規律,正確處理資訊並對之進行整理和重組,使個人成果與羣體經驗進行分享、比較;

第五,聯繫實際延伸思維,多維度建構課堂小結,並對下一步探究方向作出提示。在學生自主活動時,關注學生差異性,特設計延伸性實驗探究,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求知識慾望這節課如何引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我在設計時,做過兩種嘗試。

其一:利用教具中焦距爲10釐米的凸透鏡,透過凸透鏡後觀察遠處物體和近處物體,透過觀察可知,物體透過凸透鏡發生了變化,遠處物體變小了,而且倒着,近處物體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沒有發生變化,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同一個凸透鏡觀察不同物體時,爲什麼有時大、有時小、有時倒、有時正呢?提出: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凸透鏡成像規律。

這樣引入的優點是:能讓學生親自參與活動,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缺點有二:

1、在限定的時間內,有些學生不能觀察到需要觀察的內容。

2、將學生的思路侷限在教室內,不能使學生體會學習凸透鏡成像的意義。

爲了彌補這些缺點,我設計了第二種設計方案。用多媒體課件顯示了凸透鏡的兩個實際應用——照相機和電影放映機,並以學生喜歡的歌星、影星作爲成像物體,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體會學習凸透鏡成像的實際意義——物理來源於生活,也便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爲課件直觀形象化,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就從情景模組中提出自己了問題,那麼,在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中,兩個體驗活動由於是學生親自實踐,就很容易挖掘出是物距影響了所成像的倒、正、大、小。教學實踐表明,經過課前反思後的教學設計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達到了教好的效果。

(二)教學中反思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善於透過“問題”巧引。本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設計的只是課堂教學的問題板塊粗框架,而不是詳細的教案,更不是課堂教學的細節。如:在分組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設計思路爲:

(1)、分組設計實驗步驟,記錄的表格

(2)、分組實驗探究

(3)、收集數據,歸納現象找出結論。

而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如何設計實驗步驟、表格?記錄了哪些數據?如何彙報?實驗的結論如何?等等細節問題都要由課堂實際進程決定,教師事先難以預料,特別是課堂上所暴露的問題更是無法預料,這時,教師怎樣隨機應變怎樣巧引顯得尤其重要。如:學生分組實驗時,有小組實驗時找不到像(沒有調節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有小組沒有找到真正的像(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更多的小組找不到虛像,我就隨機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討論、重複操作自己找出問題所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問題引導,透過教師的“變教爲誘”“變教爲導”,來實現學生的“變學爲思”“變學爲悟”,使教學深入到“以誘達思”的境界,從而調動起學生探究性思維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教學後反思

1、問題教學的實施有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課堂表現力,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經過問題教學模式的學習訓練,我想這節課的教學情景將會是另一番景象。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來看,有的問題教師難以想到。

如:

(1)爲什麼人在燭焰一側看凸透鏡也能看到一正一倒兩個像?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2)爲什麼用不透明的紙遮去凸透鏡的部分,像變暗淡了?等等問題,正是這些問題,才使課堂有聲有色,這纔是學生真正的在做“學問”。

2、問題教學使問題空間被充分地展示與利用。在課堂上有學生的個體學習、小組討論、合作探索、學生交流彙報、師生交流等教學組織形式,擴大了單位時間內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而且釋放了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使他們在對小組、班級有機會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見解,課堂上會出現不同的聲音,發生爭論,引發進一步的思考,甚至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見”和“高潮”,給師生帶來一種意外的滿足。

透過教學發現:

①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學生的潛能有所反映,學生的情感、學習態度與價值觀得以體現與提升。

②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學習,增強了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9

x月15日全縣小學教學開放日在我校舉行,我也有幸參與了這次活動。下面就就針對我的教學課題做一簡單的反思。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章的重點,透過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可以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原理及使用。本課是個探究實驗課,透過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並學習到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由於物體透過凸透鏡所成的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而物距又與透鏡的焦距、二倍焦距有關,凸透鏡的焦點、焦距比較抽象,所以在引課前,設計了蠟燭成像的演示實驗讓每爲學生大致瞭解凸透鏡能成各種像的情況,爲接下來的教學作鋪墊。

遵循探究實驗的要求,先讓學生提出問題。由於此實驗學生不能獨立完成,所以沒有讓學生猜想,直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介紹實驗器材,並着重講解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物距、像距、實象、虛象的判斷。指出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即蠟燭、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然後統一要求,探究在物距儘量大時 ,觀察像的性質及記錄物距和像距。並引導學生概括出凸透鏡成像的第一條規律。然後,再放手讓學生觀察減小物距時,像的變化情況,並概括出另兩條成像規律。這樣,降低了學生認知的難度,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整節課進行比較順利,由於考慮學生的原因,大多數是在我的引導、點撥下進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慢,後面顯得時間有點緊,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和擴展。以後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規律總結的能力。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10

講完《凸透鏡成像》這節課,主要存在以下幾點體會:

(1)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在備課時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講完《透鏡》之後,再講《生活中的透鏡》,最後纔講《凸透鏡成像規律》。考慮到講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知識都要用到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因此,我在講完《透鏡》後,直接先學《凸透鏡成像規律》,然後再講《生活中的透鏡》,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一些。

(2)處理好探究與知識落實的結合。探究實驗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節課的關鍵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得出,在實驗結束得出實驗數據之後,關鍵是對數據的處理,我在講課時領着學生將實驗數據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體放在二倍焦距之處,一部分是物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第三部分是放在焦點之內,並且把實驗數據結合着成像進行講解,降低了學生認知的難度,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11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的策略,不在於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於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於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在知識方面,懂得少許淺顯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較簡單的物理現象,瞭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規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本節探究課學生面臨着許多困難,首先實驗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詞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實像、虛像;還有,要找到各種像應調整什麼,如何調整,學生感到盲目;再有,從數據中要得出結論也不易,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凸透鏡成像》教學反思12

在《凸透鏡成像》教學中,課堂上,教師往往是兢兢業業地講,自己心裏明明白白;對於剛剛接觸物理知識的學生來說,學生往往是認認真真的聽,死記硬背的記住;在實驗室裏,教師往往是指導學生,努力做對實驗,而不是設計合理的實驗,學生往往是無目的地按照教師的安排和實驗報告冊的做實驗,而不是自主的完成實驗探究。這樣形成的種種弊端,我就不再一一列舉,其最終效果就是導致學生能死記硬背的“記住”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在平日學習和考察中不能靈活運用。

鑑於此,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努力鑽研教材和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學習反思,總結出了關於凸透鏡成像三種情形一點心得,現闡述如下,算是拋磚引玉吧。

我個人認爲凸透鏡成像知識:照相機、放大鏡和電影(投影儀、幻燈機),緊密聯繫生活,而且在學生身邊與學生緊密相關,應該充分藉助於此,創設物理教學情境,爲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做好充分準備。

首先在講解凸透鏡基礎知識的時候,結合數學中的數軸知識,把主光軸分爲三段:

1、光心到焦點一段,標記爲 “近”(物體在此範圍距離凸透鏡的距離恰好是成爲放大鏡的物距);

2、從2倍焦距點到無窮遠一段,標記爲“遠” (物體在此範圍距離凸透鏡的距離恰好是成爲照相機的物距);

3、從焦點到2倍焦距點爲第三段,(物體在此範圍距離凸透鏡的距離恰好是成爲放大鏡的物距)。

因此就形成了“遠”“近”兩個物距的直觀概念。由於本人作圖水平不高就不在此做圖像了,如果能做出圖像,教學很簡單,效果很好。

再次,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說出照相機、放大鏡和電影(投影儀、幻燈機)各自所成像的性質:照相機成的像是縮小、實像;放大鏡成的像是放大、虛像;電影(投影儀、幻燈機)成的是放大、實像。(在可以滲透倒立、正立這一性質)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兩個字“遠”、“近” 三個常用生活用品“照相機”“放大鏡”“ 電影(投影儀、幻燈機)”。而且他們相互對應:

雖然是教學實踐中的心得體會,但很不成熟,文字表述有所欠缺,思想內容仍覺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