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王何必曰利》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何必曰利》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歡迎大家分享。

《王何必曰利》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王何必曰利》教案(高二選修) 篇1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掌握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徵

2、 能力目標: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及虛詞

3、 情感目標::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難點:揣摩意蘊深刻的語句,提升審美品位。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本節課內容: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初步瞭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也爲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這節課,我們走近“亞聖”,聆聽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揚起仁義的大旗的。

(二)、複習上節課的要點:

名句默寫: ①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也 。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 人恆敬之 。

(三)、解釋加點字義,並翻譯句義。 ①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饜:“大厭”滿足。 譯:如果把義爲後,以利爲先,那麼大臣不殺國君而奪取全部財利就不會感到滿足的。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擺脫,拋開。 譯:這樣,君臣關係,父子,兄弟關係、拋開利益關係、懷着仁義來互相交往,這樣不能稱王天下,從來沒有過。

(四) 、體會孟子是如何闡述其政治觀點:朗讀課文,並思考:

1、 ①對利的追求孔子與孟子的區別在哪裏?明確:孔子:極力追求利,但要符合義。孟子:堅決反對追求利

②試比較孔孟兩人的利義觀? 明確:孟子反對利,而特別強調義;孔子贊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義作爲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先帶領學生回顧《燭之武退秦師》,在解讀宋牼將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張。

1、翻譯原文解讀各別語句。

2、全方面把握該文分析文章從那兩個方面得出結論“王何必曰利”的?

明確:從正反兩方面來得出結論的:反面:人於人之間淪爲利益關係,破壞社會和諧,喪失對仁義價值的關懷。正面:用仁義來大動人

3、朗讀課文,並思考下列問題:

①孟子與樑王、宋牼討論了什麼問題?

明確:論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認爲主要存在哪些危害?

(列舉哪些事例論證?)

弒其君、奪不饜-- 存在的危害:

秦、楚、拘兵-- 破壞社會秩序

君臣、父子、兄弟去仁義。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義”(論點)

(六)翻譯《雞鳴而起》體會孟子的主張。

1、 孟子的主張:孟子說:“晨雞報曉連忙起來,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類的人;晨雞報曉連忙起來,孜孜不倦地謀利者,是跖一類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別。”

2、爲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a、宋牼將之楚 b、然而不王者c、孳孳爲善者 d、蹠之徒也e、利與善之間也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紅詞語的含義。

1、上下交徵利 2、苟爲後義而先利 3、吾聞秦、楚構兵 4、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 5、願聞其指 6、然而不亡者7、孳孳爲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與善之間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

(提示:1、相互 2、如果 3、交戰 4、使…停止5、意向 6、這樣而 7、勤勉、努力不懈的樣子8、類 9、差別 10、背離)

(七) 、理解重點句子、拓展延伸。

1、“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孟子說的有沒有道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已見)。 (點撥:古人云:“衣食足,則知榮辱”。在充滿物慾誘惑的現代社會,我們的確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慾望勃發,無節制地攝取和佔有,色情、搶劫、殺等將會成爲現代社會的“毒瘤”。我們的生命將會被無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已見) (點撥:如果把人生所有的東西都以“利”作爲標準,那麼,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別在這充滿商業竟爭的社會,一些把感情當作交易的砝碼,雖賺到了許多錢,但心靈世界是空虛的一無所有。) 同學們還可以找出更多蘊含哲理的句子來探究一下吧。

(八)、鞏固課文內容

1、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領略到了“亞聖”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我們要認真地去呵護它,把它發揚光大,創建和諧的社會、家園。讓我們走出“人情似紙,張張薄”的冷漠、荒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讀全文,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主張。

六、佈置作業:

1、解決課後習題一、二。

2、書面作業: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義及用法。

①叟,不遠千里而來(表修飾:“地”)

②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表並列,不譯)

③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表並列,不譯)

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錶轉折:“卻”)

⑤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表順接,不譯)

⑥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表因果:“因爲”)

⑦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軍之師(表順接:不譯)

⑧雞鳴而起,孳孳爲善者。(表順接,不譯)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語氣助詞,不譯)

⑩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錶轉折“卻”)

七、教學反思

透過對本課的學習,同學們領略到了“亞聖”(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明知的政治主張。也使同學們學到了,一味的追逐個人財利而且不擇手段的人,是可鄙的,我們要培養高尚的品德,把善德放到更高的位置上,這一人生的真諦。

《王何必曰利》教學參考 重點、難點

1.主要是講授第1則、第2則選文。

2.引導學生把握孟子的義利觀及其現代價值。

3.引導學生體會對比說理法的好處。

選文解讀

孟子對義利問題的關注,源於他對天下蒼生命運的關懷。

選文第1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之所以進見梁惠王,自然是爲了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可是梁惠王開口就問:老人家(“叟”是對老年男子的尊稱),您不辭跋涉千里的辛勞到我這裏來,將有使我的國家得利的手段吧?這是梁惠王對孟子的期待,也是當時一般諸侯對孟子的期待。可是儒家學者自孔子開始就極少談論利(《論語子罕》所謂:“子罕言利”)。面對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將如何應對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亦”在這裏可以理解爲只是。這句話意思是說,王爲什麼開口就談利呢?只要講仁義就行了。梁惠王“有以利吾國乎”的話剛一出口,孟子便劈頭攔截他。接下來孟子先從反面申明自己的觀點:“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家”指卿大夫的採(cài)地,也叫采邑,是古代諸侯分封給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種土地的勞動者。“士”是介於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階層。“庶人”是指沒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孟子認爲,假如王只嚷嚷着說:“用什麼使我的國家獲利呢?”大夫只嚷嚷着說:“用什麼使我的采地食邑獲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說:“用什麼使我自己獲利呢?”這樣從上到下互相之間只想着從對方那裏謀取財利,國家就危險了!這只是一個籠統的表達,具體說來有什麼危險呢?孟子舉了個例子:“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苟爲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古人喜歡用兵車的數量,來衡量諸侯或卿大夫的強弱。如果一個國家陷入“上下交徵利”的境地,那麼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國家有一萬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國家有一千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百,這不能說不多了(朱熹《孟子集註》解釋“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矣”雲:“臣之於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但是如果以義爲後(把義放在後)、以利爲先(使利在先),那麼大臣不殺掉國君而全部奪取他的財利,就不會感到滿足。孟子這是舉其一端,接下來孟子又從正面申明自己的觀點:“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他的意思是說,沒有一個有仁心卻遺棄父母的人(即懷有仁義之心的人不會遺棄父母),沒有一個講道義卻把君王擺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即懷有仁義之心的人不會怠慢君王之所急)。孟子這裏同樣只是舉例,但是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如果一個社會人人“利”字當頭,大家就會互相坑害;如果一個社會人人高揚仁義的價值,大家就會互相關愛。所以他對梁惠王說:“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第二單元《孟子》選讀[]二、王何必曰利第2則選文的觀念跟第1則選文其實是一樣的。“宋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宋”即宋鈃,是戰國時候宋國的著名學者,跟孟子、尹文子、彭蒙、慎到等人同時,倡導上下均平,反對戰爭。他將要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見了他。孟子很自然地問他將到什麼地方去。宋說:“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原來,秦楚兩國交戰(“構兵”就是交戰的意思),宋將要去制止。他的願望自然是善良的,並且他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先去謁見楚王,遊說他讓他停止戰爭;假如楚王不高興,就去謁見秦王,遊說他讓他停止戰爭。兩國之王,總有一個跟自己投合的。這些盤算很合情理。孟子說:“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他先說“請無問其詳”,接着又說“願聞其指”,可以斷定“指”就是大概的意向。“說之將何如”意思是將怎麼樣遊說他們?孟子關注的不是抽象的遊說這種行爲,也不是制止戰爭這種目的,而是進行遊說的具體方式和理據。宋說:“我將言其不利也。”這也是合乎情理的做法。先秦時期,說明戰爭的不利有時候的確可以制止戰爭。遠一點的一個例子,是衆所周知的“燭之武退秦師”。公元前630年,秦繆公幫助晉文公包圍了鄭國。鄭國派燭之武對繆公說:“滅掉鄭國,其結果是使晉國實力增強,這對晉國是有利的,而對秦國卻無利。晉國強大了,就會成爲秦國的憂患。”秦繆公於是撤軍返回了秦國,而晉國也只好撤軍(參閱《史記秦本紀》)。宋的心意是善良的,他進行遊說的理據也合乎情理,思想準備也比較充足,然而宋“我將言其不利也”的話音剛落,孟子劈頭就去攔截他:“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志”即心之所向、心意。對宋的心意,孟子是肯定的。他反對的是宋打出的名號:“利”。這是宋遊說秦楚之王的理據。孟子接下來的解釋,同樣包括一正一反兩個方面:“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爲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就是說,拿利去遊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因爲利高興而撤回軍隊,停止軍事行動,這樣就會使得三軍之師樂於休兵,因而喜歡導致休兵局面出現的依據──“利”;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頭來侍奉他的國君(來給國君做事),做兒子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頭來侍奉他的父親,做弟弟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頭來侍奉他的哥哥,這樣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最終捨棄仁義,懷着私利的目的互相交往,如此卻不亡國的還從未有過。這就是孟子最終的擔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淪落爲利益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淪落爲“以市道交”(即以市場交易的原則爲原則),人喪失對仁義的價值的關懷(更不要說去實踐這些價值了),最終必然導致國家的覆亡。根據孟子的觀點,即便宋遊說秦楚之王成功地制止了戰爭,那也有一個嚴重的弊害,就是敗壞了世人的心術。顯然,孟子比宋考慮得深遠。總之,遊說秦楚之王阻止戰爭是值得肯定的,關鍵是要有正確的名號即理據,這就是仁義了:“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爲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爲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爲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拿仁義去遊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因爲仁義高興而撤回軍隊,停止軍事行動,這樣就會使得三軍之師樂於休兵,因而喜歡導致休兵局面出現的依據──“仁義”。做大臣的依循仁義的原則侍奉國君,做人子的依循仁義的原則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依循仁義的原則來侍奉哥哥,這樣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捨棄私利,懷着仁義之心互相交往,這樣卻不成就王業的,還從未有過。孟子經過這一正一反的對比論證,再一次推出了自己的結論:“何必曰利?”

孟子把仁義張揚爲私利之上更高的價值,背後雖然擺脫不了君臣父子的傳統觀念,卻可以啓發我們省察惟利是圖這種價值觀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社會弊害,有很深的現實意義。

問題探究

惟利是圖這種價值觀會造成什麼樣的社會弊害?談談你的看法,並且討論一下孟子義利觀的現實意義。

提示:可以見仁見智。惟利是圖這種價值觀會使人喪失對道義的關懷,不體恤、關愛他人,損人利己,危害社會。

可參考教材相關連結部分以及教師用書的選文解讀。

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一、《墨子公輸》敘述了墨子阻止楚國入侵宋國的故事,《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僖公三十年》)敘述了燭之武說服秦國的軍隊放棄攻打鄭國的故事。聯繫這兩個事例,談談你由本課第2則選文引發的思考。

提示:晉侯、秦伯圍鄭,燭之武說服秦繆公撤兵,談的都是亡鄭於秦國不利。墨子說服楚國放棄攻打宋國的行動,根據是攻宋“必傷義而不得”,即在義和利兩方面都有害而無益(當然墨子談的較多的還是利的問題,他最終使楚王和公輸盤放棄了攻宋的打算,也主要是靠利害方面的算計)。在本節第2則選文中,孟子希望宋立足於仁義這一端去制止戰爭。孟子不僅關注眼前的遊說能否成功,而且關注遊說是否有高尚的價值依據,是否能夠弘揚高尚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纔是孟子眼中的更高利益。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參考答案:1.罷,停止。2.指,意旨,意向。3.去,拋棄,捨棄。4.徒,指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

參考譯文

1孟子謁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人家,您不辭長途辛勞前來,將有使我的國家得利的手段吧?”

孟子回答說:“王爲什麼張口就說利呢?只要講仁義就行了。假如王說:‘用什麼使我的國家獲利呢?’大夫說:‘用什麼使我的采地食邑獲利呢?’士和平民百姓說:‘用什麼使我自己獲利呢?’上層下層互相從對方那裏謀取財利,國家就危險了!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國家有一萬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國家有一千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百,這不能說不多了。但如果以義爲後(把義放在後)、以利爲先(使利在先),那麼大臣不殺掉國君而全部奪取他的財利,就不會感到滿足。沒有一個有仁心卻遺棄父母的人,沒有一個講道義卻把君王擺在次要位置上的人(懷有仁義之心的人不會遺棄父母,不會怠慢君王之所急)。王只講仁義就行了,爲什麼一開口定要說到利?”

2宋將要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到了他,問道:“先生將要去什麼地方?”

宋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將去謁見楚王,勸說他使他停止戰爭。如果楚王不高興(不聽從我的話),我將去謁見秦王,勸說他使他停止戰爭。楚王、秦王兩人當中,我將有投合的。”

孟子說:“我孟軻不敢問詳細的情況,希望聽聽您做這件事的大致意向。先生將怎麼樣去遊說他們?”

宋說:“我將向他們說明兩國交兵是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志向是大的,但是先生打着利這一名號卻不行。先生拿利來遊說秦國楚國之王,秦王楚王因爲有利高興,而撤回軍隊(停止軍事行動),這會使三軍之士樂於休兵,因之喜歡利啊。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頭來侍奉他的國君(來給國君做事),做兒子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頭來侍奉他的父親,做弟弟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頭來侍奉他的哥哥,這樣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最終捨棄仁義,懷着私利的目的來互相交往,這樣卻不亡國的,還從未有過。先生拿仁義來遊說秦國楚國的國君,秦王楚王因爲仁義高興,而撤回軍隊(停止軍事行動),這會使三軍之士樂於休兵,因之喜歡仁義啊。做臣下的存有仁義之心來侍奉他的國君(來給國君做事),做兒子的存有仁義之心來侍奉他的父親,做弟弟的存有仁義之心來侍奉他的哥哥,這樣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捨棄私利,懷着仁義之心來互相交往,這樣卻不成就王業的,還從未有過。爲什麼一定要說‘利’呢?”

3孟子說:“雞叫就起來勤勉地行善的人,跟舜是一類。雞叫就起來勤勉地求利的人,跟跖是一類。要想知道舜這一類人跟跖這一類人的區分,沒有別的,只是‘爲利’和‘爲善’的差別啊。”

《王何必曰利》教案(高二選修) 篇2

一、說教材

《王何必曰利》是高中語文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孟子》選讀的第二節,本單元共選七節,每一節都圍繞一個主題來編排,從不同方面展現了孟子思想的精深與偉大。對於孟子的思想,學生較陌生,但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並不陌生,在教學中透過課文的延伸,聯繫實際生活,適當的啓發引導,讓學生進行聯繫、思考、探究,領略“純中國學時期”文學的藝術魅力。

《王何必曰利》一節主要介紹孟子的義利觀,孟子把仁義張揚爲私利之上更高的價值,對我們省察唯利是圖這種價值觀念有很深的現實意義。

根據此教學要求及本文的特點,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文言知識。

2、掌握孟子對比論證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分析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首尾呼應的結構;

2、誦讀課文,對比孟子和孔子的義利觀。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領會孟子思想對今天的啓示意義,從中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鑑。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學習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孟子的義利觀

二、 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點撥法:佈置預習,讓學生利用課本下的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透過教師點撥突破第一個教學目標,然後在課後訓練(創新課堂自主學習部分)對知識點進行鞏固。

(2)引導法:對於孟子的思想,學生較陌生,但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並不陌生,透過課文的延伸,聯繫實際生活,透過適當的啓發引導,讓學生進行聯繫、思考、探究,以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1)自主學習,誦讀課文,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識。

(2)合作探究:藉助課本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義利觀的現實意義。

三、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學習第一則

1、學生誦讀第一則內容。

2、抽查學生翻譯情況。

3、第一則內容探究

(三)學習第二則

1、抽查學生翻譯情況

2、第二則內容探究

(四)合作探究

(1)對利的追求孔子與孟子的區別在哪裏?

(2)試比較孔孟兩人的利義觀?

(3)孟子的義利觀的侷限性

(五)課文總結:

(六)教學評價設計:

請以“自私”或“文明與小節”爲話題,運用正反對比法寫一段話,闡述你的觀點。

(七)教學反思(待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