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暮江吟》教學反思

《暮江吟》教學反思1

《暮江吟》這首詩是一首寫景佳作。詩句語言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詩句的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

《暮江吟》教學反思

一、抓關鍵字詞,感受中國古詩的語言精練、意蘊含蓄之美。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 “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還有富於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引領學生透過換字的方法,比如把“鋪”換成“照”“射”……都不行,因爲夕陽已經沒有那麼強烈,只是把淡淡的光輝鋪在了江面上,學生透過這種鑑賞比較充分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美和畫面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有滋有味地讀出詩的韻律美。

這首詩極具意象美和韻律美,怎樣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透過有滋有味地朗讀去感受,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每個小組都推選出一名讀詩小達人,讓孩子們在小組內一個一個地過關,孩子們興致盎然,讀得特別投入!

三、藉助想象,描述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的畫面。在本詩中,我啓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悄然東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畫面之美,感覺特別棒。

《暮江吟》教學反思2

一、設計理念

積極創設情境,提供一個交互式的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自始至終堅持學習興趣和探求熱情,充沛激發學生的潛能;充沛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發明性,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戰略,鼓勵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領悟學習方法,從而獲得情感體驗,不時加強語言積累;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關注學生的個體差別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更好地實現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二、設計特色

透過“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鼓勵學生複習平日積累的古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古詩內容時,採用“想怎樣讀就怎樣讀”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別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問題”並進行學法指導;採用“閉上眼睛用心聽,想像古詩畫面”的方式,鼓勵學生暢談自身對古詩的理解。“在讀中感悟,在悟中美讀”,背誦古詩自然水到渠成。與此同時,大膽採用“學一首古詩,放一首古詩”的教學方法,積極設計“學古詩挑戰賽”反饋形式,在由易到難的“三星題――四星題――五星題”設定中,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補充,體會合作學習和相互競爭的樂趣;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月亮的詩句” 和“向你推薦一些與月亮有關的古詩”拓展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達方式還有很多,更好地激發課下蒐集查閱資料和了解明月詩句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流程

(一)欣賞古詩,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

2.這節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再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先來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暮江吟》――我來板書題目,請大家仔細看。(板書:暮江吟,請大家齊讀課題)

[古詩的學習來自於平日知識的積累。“看圖猜、背古詩”從學生熟悉的古詩動身,拉近了語文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知道“暮”是什麼時間嗎?“吟”是本課生字,一個口字旁,一個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嗎――表示歌詠、作詩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詠黃昏江邊的美景。

教師板書古詩題目,進行“把每個字義連起來說題意”的學法指導。]

(二)學習古詩《暮江吟》

1.讓我們快來讀讀這首古詩吧!多讀幾遍,請你試着讀準字音。

2.誰有信心站起來讀讀這首詩?

3.看來大家已經對這首詩感興趣了。那就請你採用自身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可以站起來大聲讀;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讀,把這首詩美美地多讀幾遍。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鼓勵學生採用自身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不同體驗。]

4.大家讀得又投入又熟練。詩的意思讀懂了嗎?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課件變紅字“殘陽、瑟瑟、可憐”)

板書:殘陽;爲什麼不說“照”而用“鋪”呢;瑟瑟可憐――在這裏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5.殘陽――夕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鋪――此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貼着水面斜射,陽光非常平緩柔和。

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透過看圖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

6.就用這個方法來猜猜“瑟瑟”是什麼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現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細小的波紋,波峯受光多出現紅色,波谷受光少出現碧色。你們看!演示課件――夕陽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紅綠相間,難怪詩人稱譽道:“半江瑟瑟半江紅。”

[全班學生交流討論,相互間協助解答,談談自身的理解。對學生能自身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進行講解,主要引導、點撥學生的困惑處,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習和個體收穫。]

當白居易陶醉在夕陽美景中,天色漸漸暗下來,九月九年級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多麼美的夜景啊!在這裏“可憐”不只有可愛的意思,還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憐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這般美景?請你閉上眼睛用心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結合詩句,學生暢所欲言)

[鼓勵學生透過自身展開的聯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語言描述古詩的畫面,充沛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創新精神。](板書:江邊殘陽月夜美)

8、的確!這般美景怎能不讓人陶醉?帶着你們的想像,誰能讀出它的美?

(三)學習古詩《鳥鳴澗》

過渡語:一輪江邊的明月,讓白居易流連忘返,唐代詩人王維對山中明月情有獨鍾並寫下了《鳥鳴澗》這首詩。(板書:鳥鳴澗)請大家齊讀課題。

1.“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爲云溪風景之一。唐代詩人王維是如何描寫鳥鳴澗的呢?學習了這首詩,你會有更多的瞭解。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剛纔採用怎樣的方法學習《暮江吟》的?(板書:讀通――讀懂――想像――背誦)

我們一起總結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就依照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鳥鳴澗》,待會兒我們進行“古詩挑戰賽”。

2.現在,我由你們的學習夥伴變成了這場古詩挑戰賽的主持人。哪個小組做好準備了?你們選擇幾星題?派個代表,小組成員可以站起來相互補充。

三星題――背誦古詩《鳥鳴澗》;(怎樣背誦才幹靜――聲音輕,速度慢)

四星題――說說帶點詞語的意思;

(人閒――人寂靜心閒;空――空蕩蕩,沒有人;時鳴――不時鳴叫幾聲)

五星題――讀古詩,想像畫面。(你喜歡哪一句――詩美,你描繪的景色也美)

(這樣的景色,給你一種什麼感受?――板書:山中月夜靜從哪裏能體會出?)

[“學古詩星級挑戰賽”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合作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各自學習小組的學習方式。]

(四)總結拓展

同樣是歌頌明月,卻可以用“美”和“靜”來表達。其實古往今來,一輪明月曾讓無數文人墨客不惜筆墨,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與月亮有關的古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借明月思故鄉。

王維以月爲友,在《竹裏館》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描寫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猶未盡吧。推薦一些與明月有關的古詩。

李白《關山月》;蘇軾《中秋月》;李商隱《霜月》;白居易《江樓月》……

《暮江吟》教學反思3

古詩《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作品。詩中描繪的是深秋時節從傍晚到夜晚的美麗景色。教學這首詩,首先要把學生帶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讓他們喜愛這首詩,進而樂意學習這首詩。我是這樣教學這首古詩的。

一、讓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詩句,粗知詩中大概意思。

在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作者、朝代以及題意後,我讓學生帶着問題把這首詩朗讀五遍。在朗讀之前明確要求:

1、要求基本會背;

2、要求瞭解詩中寫的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的景?有哪些景物?讀完五遍後,學生基本可背下來,同時也會從詩句中瞭解到時間是寫深秋傍晚到夜晚這段時間的景色,地點是江面可江邊,所描寫的景物有陽光、江水、月亮、露珠。學生粗知了這些內容繼而再理解詩句就不難了。

二、利用投影片進一步瞭解詩中內容,爲理解詩句作鋪墊。

在講前兩句詩時,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陽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學習後兩句詩時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彎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後再指導學生說出圖中有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什麼樣兒的,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在理解詩句就輕而易舉了。投影片在教學中起到了綱舉目張,突破重難點的作用。

三、注重啓發,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兩句詩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問:“一道殘陽”指的是什麼時候的太陽?(夕陽)“鋪”是什麼意思?(斜照)再問:“什麼時候的太陽斜照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可譯出:“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接着問:“夕陽斜照後的江面會出現什麼樣的現象呢?”“瑟瑟”是什麼意思?(綠色)學生又很快可譯出:“江水一半呈綠色,一半呈紅色。”後兩句詩我也是採用的方法進行教學,由淺入深逐步啓發同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響設備引導朗讀、創設情境、體會意境。

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翻譯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爲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裏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爲採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着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暮江吟》教學反思4

我在教學古詩《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執着於個體感受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僅僅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這兩首古詩中的“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僅僅抓住那些富於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夜靜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二、尊重個體的吟詠誦讀。透過粗講,學生對詩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於誦讀。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因此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纔不致於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三、藉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如在《暮江吟》一詩中,我啓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消然東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

《暮江吟》教學反思5

古詩《暮江吟》是唐代着名詩人白居易的作品。詩中描繪的是深秋時節從傍晚到夜晚的美麗景色。教學這首詩,首先要把學生帶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讓他們喜愛這首詩,進而樂意學習這首詩。我是這樣教學這首古詩的。

一、讓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詩句,粗知詩中大概意思。

在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作者、朝代以及題意後,我讓學生帶着問題把這首詩朗讀五遍。在朗讀之前明確要求:

1、要求基本會背;

2、要求瞭解詩中寫的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的景?有哪些景物?讀完五遍後,學生基本可背下來,同時也會從詩句中瞭解到時間是寫深秋傍晚到夜晚這段時間的景色,地點是江面可江邊,所描寫的景物有陽光、江水、月亮、露珠。學生粗知了這些內容繼而再理解詩句就不難了。

二、利用課件進一步瞭解詩中內容,爲理解詩句作鋪墊。

在講前兩句詩時,我出示課件(夕陽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學習後兩句詩時出示課件(一彎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後再指導學生說出圖中有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什麼樣兒的,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在理解詩句就輕而易舉了。投影片在教學中起到了綱舉目張,突破重難點的作用。

三、注重啓發,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兩句詩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問:“一道殘陽”指的是什麼時候的太陽?(夕陽)“鋪”是什麼意思?(斜照)再問:“什麼時候的太陽斜照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可譯出:“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接着問:“夕陽斜照後的江面會出現什麼樣的現象呢?”“瑟瑟”是什麼意思?(綠色)學生又很快可譯出:“江水一半呈綠色,一半呈紅色。”後兩句詩我也是採用的方法進行教學,由淺入深逐步啓發同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響設備引導朗讀、創設情境、體會意境。

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翻譯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爲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暮江吟》教學反思6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幾十首古詩,它們以凝鍊見長,以意境見美,如何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層次,抓住古詩的特點,引導他們去感悟古詩的優美呢?愛好詩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讀詩的**,在教學中不斷地改進,學生品讀、悟境、入情,品嚐到了學習古詩的快樂,《暮江吟》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一、品讀中悟文字之美

古詩中語言含蓄凝鍊,意味雋永。又常常“言近而旨遠”,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學中理性地分析語言文字之美往往煩燥無味,失去了詩的神韻。“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體會語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徑。《暮江吟》這一課的教學緊緊圍繞讀字展開。初讀讀順,再讀品味,配樂讀入情,讀的層次不同,讀的目的不同,讀的形式不同,在反覆的品讀中,學生感悟了詩句中用詞的準確、精煉,領會到了古詩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創設情境,體驗美境

古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教師如能將學生引入這一藝術境界,學生定會達到如觸其物,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境界。《暮江吟》這一課中我利用音樂、畫面的渲染,創設情境,藉此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想象,體驗詩中的美景。

三、開拓思路,培養創造力

語文課應當成爲小學生創造力馳騁的廣闊天地。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留有寬闊的餘地。教師要充分抓住這一特點,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創造力。教學最後兩句時,學生有感情讀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讓他們藉助畫筆,在白紙上描摹出一幅江邊月夜圖,並當場請幾位學生講自己的創作意圖。這樣一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濃了,那種呆板的`灌輸、凝重的課堂氣氛沒有了,學生在畫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別是最後將古詩改成小短文,看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只要學生髮揮想象,開動腦筋,創作出一篇美文不成問題。課後收上來的小短文也的確讓我欣喜……學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創造力,長此以往,他們便會受益無窮。

小學課文中的古詩是一筆財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設計,學生對古詩一定會更有興趣,在學習中會得到更美的享受。

《暮江吟》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暮江吟》,理解詩句的意思,瞭解詩所描寫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讀。

2、能力目標:透過反覆朗讀,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透過小練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3、背誦並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寫與表情達意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介紹詩人。

師:我們在低年級曾學過一首詩《草》,記得嗎?

(師生齊背《草》)

師:這首詩的詩人是誰?(白居易)

師:我們今天再來學習白居易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暮江吟》。(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師:在學習在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

(出示課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簡介)

師指名讀白居易的生平簡介。

 二、學習新課

1、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寫下這首詩,透過課前的預習,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指名說題目的意思)

2、師:到底詩人吟了什麼詩,我們來聽聽看。

(生聽課件中範讀)

3、師:現在請同學自由朗讀這首詩,透過圖文結合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詩中的字、詞,不懂的字用“△”標出。

(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

4、交流學習一、二兩句

師:在這兩行詩中,有什麼不懂的字詞可提出來。

(師生共同解答殘陽、鋪、瑟瑟等字。)

師: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5、指導朗讀一、二兩句

過渡語:下因爲江邊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覺已到夜晚。

6、指導學習三、四兩句。

師:這兩句描寫了江邊的哪些景色?

師:詩人用了什麼方法來描寫露水和月亮?

師:把比作,又把比作。

師:詩人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連用了兩個比喻描寫了江邊夜晚迷人的景色,詩中還用哪個詞來形容?(可憐)

師:可憐是什麼意思?(可愛)

7、指導朗讀三、四兩句。

8、指導朗讀朗讀整首詩。

師:朗讀古詩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有感情,還應有節奏,我們根據畫好停頓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生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9、指導配樂朗讀。

師:詩人白居易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邊這紅霞滿天,彎月東昇,露水晶瑩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們隨着音樂也來細細地品詩一番。

(生配樂朗讀)

10、談感受。

師:如果此時你就是詩人,來到這深秋傍晚的江邊,領略到這安靜的、優美的景色,你有什麼感受?

(指名說感受)

 三、小練筆。

你能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做一首新詩,或畫一兩幅簡筆畫嗎?兩樣選擇一個來完成。

 四、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學詩、吟詩、還做詩、做畫,同學們表現得很不錯,希望課後同學們能收集有關白居易的詩,我們下節課交流。

五、佈置作業。

 教學反思:

本次網絡環境下語文古詩《暮江吟》專題教學屬於課題研究中的第二輪。現從以下兩方面對這次研究進行反思。

1、根據這次《暮江吟》專題教學設計的研究,初步證明第一輪研究中總結出網絡環境下語文古詩模式(瀏覽資訊知詩人——自讀古詩曉大意——查閱資訊細理解——全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讀悟情感——自我檢測顯效益)是切實可行的。

學生是整堂課的主角,他們透過小組內分工合作的方式,利用學習網站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不僅自己在網頁中獲取知識,而且努力合作,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還不斷思考,提出了許多有創意的問題和觀點。比如:有的學生提出爲什麼不用“夕陽”而用“殘陽”,有的學生指出因爲用“殘陽”才能更好地表現出夕陽已接近地平面,異常柔和平靜。教師的作用並沒有弱化,只是更多地表現在臺前幕後,收信學習資源,建設主題學習網站,教師所作的工作與原來相比較,量更大,要求也更高。

2、“如何更好地處理資源”這個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沒有得到更好的解決。

資源的海量、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在衆多的資訊中,不僅存在着與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源,同時也存在着對本堂教學毫無意義的資源,通常這些無關的資訊更容易吸引學生,並對教學生產干擾。爲避免學生在網上漫無目的地瀏覽,教師要在其學習過程中適時監控。同時,透過對網絡環境的建設,設定更有意義的、更合理的情境,讓網站成爲有準則和約束的空間,使學生在享受開發性、自主性的同時,能夠自覺地用公認的學習準則去適應網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