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注網絡心理的健康教育

計算機與因特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突破了人們在資訊交流方面的時空障礙,帶來了網絡世界全新的人際互動模式,由此導致了一種新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產生。隨着校園網建設速度的加快,可以預言,網絡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成爲21世紀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關注網絡心理的健康教育

A優勢多多,不可取代

所謂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主持網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透過網絡的各種互動功能,向來訪者介紹心理知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與諮詢服務。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優勢:

一是拓展教育時空。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學生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門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和融合課程)和心理諮詢門診。由於是在固定的時空中主要以書籍活動爲載體,以口頭講述爲方式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故不僅資訊傳播的範圍極爲有限,速度比較緩慢,且學生也不可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時空限制:只要資訊交流雙方與互聯網絡想連通的,就可以實現及時的對話,且不需要考慮地理位置。這種靈活、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僅使那些由於種種原因未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區和學校的學生也能及時接受教育,且使他們能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解決自己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是增多服務對象。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個心理健康教師只能在一堂課中教幾十名學生;許多學校由於這類教師的匱乏,尚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正常開設。在傳統的門診心理諮詢工作中,一諮詢員一次只能接待一個來訪學生,由於人力資源和時間方面的原因,要想滿足全體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幾乎不太可能。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爲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福音:網絡能將許多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連接起來,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同時網絡的快捷複製方式可使一位諮詢員能同時接待多位來訪者。網上的團體諮詢或輔導,將能使服務對象大大增多。

三是降低教育成本。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無論是專門課程的開設,還是輔導活動的開展;無論是學生的個別心理諮詢,還是教師的專業培訓,都需要投入較多的師資和經費,即需要一定的運作成本;就學生個人接受的學費、雜費等外,到心理諮詢室門診是應該交費的。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這種個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和學校運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都得到了降低。比如,心理測試量表的網上使用可讓來訪者隨時自測增進自我瞭解,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在必要時尋求幫助。網上測試與傳統筆紙測試相比省時、省力、省錢,診斷分析也更爲便捷。再如,電子郵件在物理時空中難以想象的速度進行發送和接受,它既省去了許多麻煩,堪稱既經濟又便利。此外,教師在網上的學習和培訓,其教育經濟價值也是難以估計的。

四是促進心靈開放。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於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傳統偏見,以及青少年心理髮展特有的閉鎖性,使相當一部分學生無論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還是在心理諮詢門診中,都不願或不敢暴露自己,所謂猶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學生甚至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採取鴕鳥政策,諱疾忌醫,不敢去諮詢機構尋求幫助。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由於學生坐在電腦屏幕前,與他人距離較遠,因而有一種安全感,願意作更多的'自我袒露。網絡的匿名性可以使學生不必擔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暴露在衆目睽睽之下,因而可以直接而真實地表述自己,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減少傳統心理諮詢中阻抗的發生,從而更有利於心理諮詢和治療的順利進行。

五是提高教育質量。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歸結爲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作爲一種自我教育活動,它必須積極調動起學生自身的教育資源。保守的教育觀念總是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心理健康教育則認爲,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絡心理教育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方面是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難望其項背的:在沒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學生既能以求助者的身份出現,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和服務項目;又能以助人者身份出現,透過BBS、電子郵件、線上交談、網絡新聞組等方式,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這種網上的心對心的交流所構成的互動,可以增進學生自信、自尊的體驗,從而達到自助的目標。這種他助互助自助的機制,不僅有助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

B弊端明顯不容忽視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爲二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這一新生事物是隨着現代網絡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它在充分顯示自身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優勢的同時,也暴露了其某些不足之處。一是耗時多。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網絡交互的速度取決於雙方錄入的速度,不言而喻,這遠比雙方面對面的言語交流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二是屏蔽資訊。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中,諮詢者二是屏蔽資訊。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中,諮詢者(或輔導者)和來訪者(或受輔者)雙方的資訊交流除了言語通道外,還有非言語通道。非言語資訊包括面部表情和體態表情(身體姿勢、動作變化等)。諮詢者(輔導者)對來訪者(受輔者)的熱情、尊重、關心、理解;真誠,以及諮詢者(受輔者)表現出來的諮詢動機、合作態度、期望程度、知覺水平、行爲方式等,往往都透過非言語資訊表達出來。這些非言語資訊或伴隨着言語行爲出現、補充、修正言語內容;或獨立地出現,傳達了言未能盡或或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資訊。在目前網絡心理諮詢(輔導)中,上述非言語資訊還不能爲諮詢雙方所感知,而主要靠言語(圖)來達到諮訪雙方的溝通,從而建立起雙方的聯繫。換言之,大量對心理諮詢(輔導)有價值的非言語資訊都被屏蔽了。

就言語資訊而言,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常是使用月頭語言(有時也使用文字語言)進行會談。會談作爲發生在兩個個體之間的對話式交流,包括傾聽和影響兩個方面。傾聽包括充分運用開放式提問、恰當運用封閉式問題、善於運用鼓勵和重複語句、準確運用說明、有效運用情感反映等技術;影響包括指導、解釋、忠告和提供資訊、自我開放、影響性概述等技術。然而無論是傾聽還是影響,都要藉助於語音、語調、語氣技巧(諸如聲音的高低、強弱、起伏、節奏、音域、轉折、速度、腔調等),來傳達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網上心理諮詢(輔導)通常使用網上文字語言(當然,有時也使用口頭語言)進行會談,網上文字語言較之口頭語言更注重語詞、邏輯、修辭、文采等,表現出一種抽象化和理性化傾向。概言之,在網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大量對話心理諮詢(輔導)有價值的言語資訊也被屏蔽了。

三是安全隱患。由於目前技術上的侷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互聯網上侵害行爲層出不窮,而電子郵件的泄密問題,收發對不上號的亂碼問題也屢見不鮮。上述安全問題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毋庸諱言的負面影響,因而有待進一步解決。

C網絡建設必須重視

上述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說明它應該且可以成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不足之處則說明它尚有不少有待完善之處。隨着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青少年網民的不斷增加,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是必然趨勢,如何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是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的問題。爲此建議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網站。有條件的學校應考慮建立校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條件暫不具備的學校可考慮在尤網站上設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主頁。可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以實現各網站或主頁之間的互聯,並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

二是開展工作。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重視網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在線輔導與諮詢、在線交流與討論以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等多種形式的整體配合。應重視應用網絡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與輔導工作。此外,還應重視家校聯網工作,如爲學生家庭提供必須的學生心理健康資料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資訊、正反面家教實例、家庭心理輔導操作技術等),以進一步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是提高素質。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上網者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術;既能通曉電腦操作的基本程序和種教育的主導者的教師來說,情況更是如此。爲此,幫助從事此項工作的教師提高網絡文化科學知識和操作能力,也是當務之急的工作。

四是加強引導。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給學生帶來增進心理健康的福音也可能造成網絡成癮等心理傷害,甚至成爲心理健康的高科技殺手。網享受、快捷友好的介面操作、引人入迷的刺激情景,對於青少年來說,常成爲一種不可抵抗的誘惑,使其長時間地被吸引在網絡上,以致產生迷戀和依賴心理而不能自拔。對此,英國學者克里夫希斯曾對387名青少年學生進行研究,發現有33%的人對網絡成癮,表現出視力下降、頭痛和影響學習。我國學者的研究則發現,網絡成癮已成爲當前青少年學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終日沉迷於網絡中的學生,其人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懦弱、自卑、焦慮、退縮、孤獨,伴發注意力渙散、情緒低落、意志薄弱、記憶減退、思維遲緩,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下降、消化功能不良,失眠、頭痛;噁心、厭食以及品行障礙等,甚至會消極自殺。明乎此,我們一方面要對學生加強上網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端正其上網動機,增強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識,避免網絡成癮現象出現。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心理衛生管理,及時清除網上垃圾,以避免其對青少年學生心靈的污染。

標籤:健康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