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長春版八年級上學期桃花源記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春版八年級上學期桃花源記教學設計(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春版八年級上學期桃花源記教學設計(精選5篇)

長春版八年級上學期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篇1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長春版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瞭解古今異義現象。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品味語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會的實質。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1、2、3。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思考陶淵明爲什麼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簡介作者和本文寫作背景。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大文學家,田園詩的創始人。他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後做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終於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寫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優美的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當然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初二年(421),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序》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桃花源記》就是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傳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注意斷句與感情。

2.自由朗誦,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指名朗讀,讀準字音,準確斷句。

四、結合註釋閱讀,自己獨立翻譯課文,可以同時質疑。

五、交流翻譯情況,進行互相評價。

六、綜合體會。

1.把握古今異義詞。

(1)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3)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4)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5)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條件不同和結果不變。

2.出自本文的成語

(1)落英繽紛:鮮花盛開,花瓣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2)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陰暗突然變爲開闊敞亮。也比喻心裏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沒有人來詢問渡口。比喻沒人過問,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l、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復前行,欲窮其林。”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瞭解嗎?用原文回答。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誌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

“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八、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以時間爲順序,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九、鞏固與創新性應用。

1.複述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

2.用下列詞語造句:(1)無人問津(2)豁然開朗(3)怡然自樂

十、作業。

1.總結出古今異義的詞語。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新課。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聽讀,想象畫面。思考: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二、師生共同學習體味桃花源“美麗、快樂、奇異”的特點。

1.桃源之“美麗”。

(1)指名朗讀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請選擇一個景點描繪出在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參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土地肥沃,美麗的池塘中魚兒恣意暢遊,桑林竹樹之間鳥兒盡情歡唱。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之間雞犬相聞。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老老小小無憂無慮,安其居。環境優美富饒,寧靜祥和。

(3)教師小結:在大家的描繪中,我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環境幽雅,風景秀麗,資源豐富,靜謐祥和。

2.桃源之“快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樂”?他們分別因什麼而快樂?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無憂,頤養天年。孩子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2)學生小結:桃花源的快樂在於這裏民風淳樸,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3.桃源之“奇異”。

(1)引導:美麗而神祕的桃源在何處呢?

(2)評說:學生進行自由發言,教師可作適當啓發。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內環境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等等。

③“蹤”奇,後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

(3)教師小結: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滿了神祕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嚮往。

三、深層研討。

1.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處處志之”,而後來太守等人尋找桃源“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作者爲什麼將桃花源寫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理想社會,現實社會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隱含了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慨嘆。

2.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該怎麼看?

(1)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民安居樂業,生活自由快樂,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的理想境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2)作者的這一理想是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根本無法實現。

四、鞏固與創新性應用。

要求學生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五、作業。

1.研究性作業:查找有關陶淵明的資料及其詩文,分析陶淵明的特點,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爲題總結出來。

2.基礎性作業:背誦課文。

長春版八年級上學期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分析

《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1、教材內容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本文編在初中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詩人“以文爲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學的重點、難點

由於初二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1)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優美語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2)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篇課文還是比較淺顯易懂,文意理解相對簡單,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着似有若無的神祕虛構的色彩。最後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定位爲“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標定爲以下的幾點:

學習目標: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理解文章的內容。(這是根據語文課程工具性特點確立的。)

能力目標:品味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認識作者透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這體現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點。)

4、講課前準備

學生:①課前預習,根據註釋及工具書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難之處勾畫出來。②查找作者資料。

教師(我):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過程分析(結合多媒體)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爲啓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爲紐帶,以桃源‘美’境爲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賞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爲核心進行美文美教。我的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1、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我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

設計意圖: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2、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爲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我再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透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3、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透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自然美、社會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讓學生細讀課文,賞析桃源之美,引導學生從我選擇的三個畫面或者自選畫面進行思考。

選取 “桃源美”、“桃源樂”、“桃源奇”三個畫面,分別用三個句式“這裏的……美,你看……”、“桃源樂,樂在……”、“桃源奇,竟然……”來品味語言的優美、簡練及桃源生活的美好。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指導學生對課文情節、課文結構、課文情感、課文語言進行美析訓練並有一定的梯度。給能力一般的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給能力較好的學生更爲廣闊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敘事簡明,情節曲折,語言恬淡優美

4、質疑探究,評說桃源情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也是值得探究之處。我將充分利用前面教學環節的鋪墊形成的閱讀期待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有創意的有批判的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創設問題:陶淵明在這篇文章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此環節,我讓學生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自主合作探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另外也是語文課程與歷史課程的溝通,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三、教法分析

1.朗讀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朗讀是學生體會情感美、節奏美,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纔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透過討論探究,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

4.多媒體教學法:直觀形象又易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注意力。

 四、評價分析

1、歸納與總結

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發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然後我再進行適當的補充和肯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文的學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印象,並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作出下一環節的設計。

2、作業佈置

根據上一歸納與總結環節,我瞭解到學生學習本文還存在的問題。如對個別文言字詞讀法、解釋把握還不是很準確,對文中一些句式還存在疑惑及語言概括能力不強等問題。爲此,我設計了兩個步驟:

(1)堂上作業:全班一起來完成課文後面的研討與練習。

此步驟是讓學生對本文來一個系統的複習,及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強與鞏固。

(2)課後作業: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爲題寫一篇小短文。

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同時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

長春版八年級上學期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

一 瞭解文言文中主語的省略,掌握“皆”、“鹹”、“具”、“俱”、“並”等副詞,辨認“妻子”、“交通”、“無論”、“鮮美”、“絕境”等文言詞語。

二 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爲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三 認識作者透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 本文爲課內自讀課文,內容易掌握,重點應放在詞彙和朗讀教學上。

二 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覆述課文,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有目的地進行敘事的口頭訓練。

三 因本文爲文言文,學生自學有難度,故安排兩教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讀“閱讀提示”,導讀課文一、二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匯入 新課

1.指導學生讀閱讀提示的作者介紹部分。

2.教師介紹課文。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連禍結的東晉末年,對現實極爲不滿。他爲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曾經寫了《桃花源詩並序》。序中,他描繪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會風尚,記敘了桃花源詩的來歷,情節引人入勝,語言簡練,質樸自然,讀來琅琅上口,後人把它看作獨立的文章。這就是《桃花源記》。(板書課題、作者)

二 導讀課文

1.對照註釋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2.(出示小黑板)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垂髫() 要() 儼然() 邑人()

阡陌() 驥() 怡然()

3.教師概述文章大意,學生對照原文。

4.散讀課文後,討論線索,各段段意。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板書。

(1)線索:漁人的行蹤(進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

第2段,舍船從口入,發現桃源景。

第3段,應邀得酒食,瞭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

5.導讀第1段。

(1)集體朗讀。(或指名朗讀)

(2)討論:課文是怎樣交代發現桃花源的原因、時間、地點、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遠近(迷路)

時間:晉太元中

人物:漁人

“忽逢”一詞的意思是什麼?

“忽逢”一詞指出漁人是迷路時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預示下文發現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關詞語:

“緣溪行”、“復前行”的“行”是什麼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從下文“便舍船,從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證實“行”的解釋。

“鮮美”:鮮豔,美麗。(今義:新鮮、可口)

“異之”:異,詫異;之,代詞,指桃花林的美景。

6.導讀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文章大意。

(2)討論:

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樣的美景?

教師點撥: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7.猜讀課文:想象一下,當漁人來到桃源,桃源人將會有何反響?

三 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

2.背誦全文。

3.預習第3、4段。

長春版八年級上學期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

2.理解作者寄託的社會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美好的理想社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寄予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桃花源記,匯入新課

課堂開始請同學們回憶上節課內容。具體匯入語如下:

同學們,“桃花源”真的存在嗎?陶淵明虛構這樣一個故事,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怎樣的社會理想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讀課文,並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

1.描寫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寫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句子;

4.描寫桃花源人衣着、勞動、精神狀態的句子;

5.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讀,體悟情感。

上環節畫出句子後,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的人爲什麼會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當漁人說了外面的情況後,桃花源人爲什麼“皆嘆惋”,又爲什麼說“不足爲外人道也”?課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小組內討論:文章的結尾寫道漁人復尋桃花源而不得,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後遂無問津者”,這樣的結尾說明了什麼?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並寫出它們的意思;

2.熟練背誦課文。

五、板書設計。

略。

長春版八年級上學期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練爲主線”,培養思維和創新能力。

3、誦讀法。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2、聽課文範讀,注意字音、斷句,理清課文思路,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着興趣進入課文,體現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透過範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朗讀並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你能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嗎?

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

3、教師點拔,發現描述者對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對有創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詞:鮮美、開朗、交流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着眼於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並在課文內容的串聯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麼“樂”表現在什麼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爲什麼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並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並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特徵,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髮現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