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詩四首之登岳陽樓(其一)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課題 30 詩四首  登岳陽樓(其一) 授課人 趙文學

詩四首之登岳陽樓(其一)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班級 八(2) 課時安排 第3課時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多次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歌內容。

2、在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蘊涵的深切感情。

3、當堂背誦詩歌。

4、培養學生喜歡讀詩的習慣,提高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蘊涵的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懷。

教學難點 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蘊涵的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預計達成目標

教學環節 時間 一、 匯入課文

江南有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岳陽樓,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巍峨壯麗的風采,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孟浩然望洞庭,描繪出“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雄偉景觀;范仲淹登高樓,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宋代著名詩人陳與義也登上了岳陽樓,那麼,他又抒發了什麼情感呢?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課堂。(顯示課題)

一 2

二 二、讀準詩歌

1、自由朗讀詩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多讀,才能感受詩歌的美。那現在就讓我們趕緊去朗讀一下這首詩吧。2、請一個學生朗讀。【讀準字音:旌,徙】

3、齊讀詩歌。

4、明確詩歌節奏。【讀準字音只是誦讀的前提。朗讀詩歌,還需注意節奏。尤其是律詩。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節奏劃分。】

(顯示詩歌節奏劃分)

登岳陽樓(其一)   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jīng)/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xǐ)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

5、學生根據節奏劃分自由朗讀。

6、學生齊讀,要求讀出停頓。

三 三、讀懂詩歌

1、解釋關鍵詞:簾旌、徙倚、憑危、弔古

2、學生根據課文註解大致瞭解詩歌意思。

全詩緊緊圍繞“悲”字展開。 

首聯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大處着筆,將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長江之西。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看到這氣勢非凡的語句,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但第二句卻筆鋒一轉,不再是空闊無邊的壯景,而是描繪出一副寧靜的畫面,“簾旌不動夕陽遲”,舉目所見的是蒼茫的暮色,簾旌一動不動,夕陽緩緩西沉,殘陽如血,鋪於水面,湖面一般冷綠一半紅,看上去風平浪靜,有些慘淡,有些寂寞,有些蒼涼。景之悽迷襯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登臨吳蜀橫分地”,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當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歷史似乎再度重現,吳蜀兩軍相爭,互相廝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人聲,馬蹄聲,兵器撞擊聲……聲聲不絕於耳。歷史的遼遠、戰場的血腥似乎又出現在眼前,戰爭,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時”,面對滿眼的湖光山色,詩人卻無心欣賞,獨自徘徊,是因爲有滿懷的愁緒,有滿腹的心事啊,而在這蒼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長,拉長,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斷的愁情,更增添了幾許悵惘、落寞之感。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出了痛苦的吶喊,爲什麼偏偏會憶起吳蜀之戰,那是因爲詩人在歷靖康之變後飽嘗戰爭之苦:萬里逃難,南奔襄漢,顛沛湘湖,流離失所。這正是詩人悲之所在啊。“萬里”、“三年”分別從時空的跨度來敘其遭遇之悲,讀之讓人感慨萬千。登高望遠不但不能減輕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幾許愁緒。這無邊無際的愁緒當“望遠”“憑危”時更如一江秋水滾滾而出。如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如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懷鄉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況飽嘗無限家國之痛的詩人呢?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爲國事,爲家事,爲自己,爲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弔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裏,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何嘗不像自己呢?淪落天涯無盡的淒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3、指名學生講敘詩歌大意。

四、讀透詩歌

1、找詩眼。

【文有文眼,詩也有詩眼,它是一首詩的靈氣所在,也往往是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悲

2、“悲”在何處?

【即爲詩眼,必定穿透於詩歌的每一個角度,處處滲透着這“悲”,那麼就請同學們找找哪些地方能體現這“悲”?】

【品析詩句,朗讀相輔,明確重讀字】

概括:景悲--己悲--國悲

3、圈點出品析得出的重讀字,結合停頓,明確詩歌感情基調,配樂朗讀詩歌。

【只要我們將詩歌的重音和節奏準確地讀出來,那麼詩歌的韻味也就出來了。】

五、挑戰自我

當堂背誦詩歌《登岳陽樓》

六、詩歌總結

朱光潛先生曾說:“自從有了詩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東西”,希望正處於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詩般年華的同學們,能透過詩歌,讓自己成爲一個有高尚情趣的人,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聯繫本詩的寫作背景,以及詩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看出其意欲登高而排憂,豈知望遠而傷懷,反倒牽扯萬千愁緒,集憂國、感時、傷懷、弔古、思鄉、念己於一體,其情感是紛繁複雜的,將登高在一首詩中表達的內涵豐富了許多。

板書設計 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景悲

悲     己悲

國悲

教學反思

 

趙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