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教案:比輕重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案:比輕重,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案:比輕重

教案:比輕重1

課題

蹺蹺板(比輕重)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

能力目標:初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

會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教學難點

輕重的含義以及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教具準備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設計意圖和修改

一、小實驗,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有興趣嗎?

將一名同學叫到講臺上,兩臂側平舉。將不同重量的兩個書包同時放到手臂上。

2、提問:大家觀察這位同學,你發現了什麼?

3、提問2:問做實驗的同學,你有什麼感受?

4、引出“輕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於“輕重”的知識

板書課題:蹺蹺板

二、互動探究

1.說一說:看圖說一說誰輕誰重?

①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說出:往下沉得說明比較重,往上翹的說明比較輕。

②看第二圖: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這次誰重?

提問:根據這副圖,你能用“誰比誰輕”或“誰比誰重”說一句話嗎?

提問:你能說一說,在他們三個當中,誰最重,誰最輕?

請一名同學到臺上感受感受兩個書包的輕重,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哪個輕、哪個重。

生:獅子比老虎重

生:蹺蹺板重的一端會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獅子比老虎重,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設計意圖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數學書拿到一隻手上,練習本拿到另一隻手上,兩手同時掂一掂,比一比,練習本和數學書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②操作2:再拿出鉛筆盒和語文書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誰輕、誰重?

3.猜一猜、稱一稱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蘋果各一個

提問:想一想,用什麼辦法能判斷出究竟誰輕誰重?

出示天枰 來稱一稱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本23頁“練一練”1---4題

四、小結

同學們,本節課學會了什麼?

教案:比輕重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頁的例題,第7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教材創設廚房的場景,先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兩個碗、蘋果和草莓的大小,再結合生活經驗和觀察,分別比較辣椒和蘿蔔、蘿蔔和土豆的輕重,初步體會物體有大小和輕重。知道大小、輕重也是相對的,是比較的結果。想想做做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和簡單推理,自己判斷物體的大小、輕重,進一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初步學會比較的方法。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和聯繫生活經驗認識物體的大小、輕重,初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學會比較的方法。

2.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培養初步的觀察、推理和判斷能力,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 場景引入,激發興趣

有一位美麗可愛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來了一些客人,怎麼招待呢?這個 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幫她想想辦法嗎?(學生討論後積極發言)

[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匯入新課,並隨機提出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根據小學生好表現自己及樂於助人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既能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又能學習數學知識。]

二、 嘗試比較,主動探索

敘述:小姑娘採用大家的好辦法,現在正在和媽媽在廚房裏忙着呢!(出示場景圖)

1.看一看。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場景圖,小組內互相說說你看到了什麼。看誰觀察得最仔細,看得多,說得好。

2.比一比。提問: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說得真好,那麼我們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學生討論,在小組內自由發言;教師巡視引導,學生比較、交流。)

提問:茄子老師也從圖中找出兩種物體進行比較,你能幫它比一比大小嗎?請開啟課本第6頁,在大的下面畫,小的下面畫○,並說說你是怎樣比較出大小的。

教師也從圖中找出了一些物體,請學生也幫老師比一比,誰輕誰重。再請一兩個學生上 來親自操作,兩手掂一掂比較輕重。

小結:用掂一掂的辦法可比較出物體的輕重。

出示土豆與蘿蔔(重量相差不大),讓學生想一想用掂一掂的辦法是不是能比較出土豆和蘿蔔的輕重。

出示支架,介紹支架,請學生藉助支架來比較土豆和蘿蔔的輕重。(開啟第6頁,在重的下面畫,輕的下面畫○。)

小結:用掂一掂或藉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較出物體的輕重。

[評:由學生的討論輕鬆地引入到探索新知的環節,讓學生觀察、合作、交流,真正把學生放在了主體的位置上。]

三、 活動深化,拓展應用

1.活動一:套環遊戲。

談話:現在小朋友做個遊戲(出示教具:套環兩套,請兩名學生進行套環比賽,每人套3個套環),其他同學進行觀察比較,互相說說誰套得準,誰套的環大,誰套的環小,並說出是怎樣知道環的大小的。

2.活動二(出示課件或投影)。談話:瞧,小花貓和一羣小雞在爭論什麼呢!小花貓說:我重!4只小雞說:我們和你一樣重。小朋友來當裁判,看看一隻小花貓和一隻小雞誰重?(小組討論,彙報結果,並說出理由,把結果填在書上第7頁)

3.活動三(幻燈出示狐狸、小雞、小花貓場景圖)。談話:狐狸想考一考小雞和小花貓。狐狸說:我這兒有一個氣球和一個小皮球,小花貓重,應拿重的,小雞輕,應拿輕的,同學們,你們說它們應該怎樣拿呢?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果: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

4.活動四(幻燈出示大象)。談話:大象伯伯說話了,你們懂得了這麼多的知識,我給你們買些水果吃,你們得說出誰重誰輕。(幻燈出示第4題的場景圖)說一說這三種水果,誰最重?誰最輕?你是怎樣想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後把結果填在書上)

[評:教師把教材想想做做的習題巧妙地編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學生在聽故事中學數學,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 總結評價

提問:你們能說一說這節課我們都知道了什麼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課題:比較大小、輕重)。回家後把學會的知識說給爸爸媽媽聽,再找一些實物比一比,好嗎?

[評:巧妙地把數學延伸到生活之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

教案:比輕重3

1.學習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重量。

2.在探索過程中,能正確判斷並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3.體驗採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與成功感。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懂得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重量。

活動準備:

皮球、鐵球天平、大棉花球、小磁鐵、積木、卡片;幼兒用書第5頁《比輕重》 。

活動過程:

1、猜一猜,誰輕誰重。

教師出示幾組物品,讓幼兒猜猜物品的輕重並用卡片記錄猜測的結果。

(裝有大小不同的積木,大小相同的皮球2個、鐵球一個、一個大棉花球、小磁鐵、2個完全相同的杯子和一定量的水)

2、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掂一掂大小一樣的皮球和鐵球,你感覺有什麼不同?

幼:鐵球重,皮球輕。

比較大棉花球與小磁鐵,幼兒比較後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輕,小磁鐵重。

師:掂一掂,大棉花球和小磁鐵,又是怎樣的感覺?

3、比一比,誰輕誰重。

(1)幼兒自由探索和操作,比較不同物體的輕重並用卡片記錄比較的結果。

(2)與同伴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教師小結:

判斷物體的輕重,是可以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方法的。

4、生活中的運用。

爲幼兒提供兩個完全一樣的水杯,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1)先比較、判斷兩個水杯的重量。

師:請幼兒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覺怎麼樣?

幼:一樣重。

(2)分享交流

5、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到戶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較輕重,到兒童樂園玩蹺蹺板,比較自己與同伴之間的輕重。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我極力引導孩子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質疑,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幼兒正處在好奇又好動的年齡,課中我極力鼓勵他們多動手,多表達,多思考,引導幼兒利用生活和遊戲的實際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輕重特徵,並用相應的詞語描述。

教案:比輕重4

一、課題:

數學活動——比較輕重

二、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讓幼兒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並初步學會記錄。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三、活動準備:

1、兩個蛋殼小娃娃、一籃玩具、一桶水、一個布娃娃,蘋果、梨、柑橘各一個。

2、每個幼兒一架自制天平稱、一個小籃(內裝玻璃珠、木珠、積塑等)、記錄紙、筆等。

四、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兩個蛋殼小娃娃:“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小娃娃,它們是用什麼做的?(蛋)這兩個小娃娃,一個是用蛋做的,一個是用蛋殼做的。請小朋友想辦法分辨出哪一個是蛋?”

請一幼兒上前分辨,並說出方法。

教師小結:“剛纔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種玩具、材料,讓幼兒分組用各種方法比出它們的輕重。

教師:“你們用什麼方法分出它的輕重?”

啓發幼兒說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3、教師出示自制的天平稱:“要想準確比較物體的輕重還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教師在天平稱一頭放木珠,一頭放玻璃珠,請幼兒觀察,哪邊重,哪邊輕。師小結:“玻璃珠重,木珠輕,重的一頭垂下去,輕的一頭翹起來。”(學習詞彙:垂、翹)

4、幼兒第一次分組操作

活動—比較兩種物體輕重。

(1) 請幼兒從籃子裏拿兩樣東西比輕重。

(2) 請幼兒與同伴交流操作結果。

5、教師出示三種水果:“老師這兒有三個水果,蘋果、梨,柑橘它們誰重、誰輕?”請一名幼兒用教師的天平稱,共同得出結論後,教師在黑板的記錄紙上示範記錄結果。(學習詞語:不輕不重)

6、幼兒第二次分組操作活動—比較三種物體的輕重。

(1) 請幼兒從小籃子裏拿三樣東西比輕重。

(2) 請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教案:比輕重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

2、知道物體的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動重點: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活動難點:

操作發現物體的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動準備:

紙盒、天平、積木、玻璃球、棉花等物品。

活動過程:

1、幼兒用自己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1)、這些物體是一樣重嗎?(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去比較)

用手去掂分量或其他方法。

(2)、幫助幼兒發現物體的輕重是相對的。有的物體的輕重差別很小,很難用手掂出。

2、介紹測量工具——天平。

(1)、幼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

猜猜這兩樣東西哪個重哪個輕?

3、選擇體積相同質地不同的物品比輕重,理解物體大小與輕重不成正比。

(1)、出示大小不同的盒子比輕重。

(2)、幼兒自由比比其他一些物體。

4、收拾整理物體。

教案:比輕重6

一、預期效果

1.應掌握的知識

透過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透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準確地比出物體的輕重,從而認識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2.發展的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應培養的情感

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二、設計要旨

1.課標解讀

初步讓學生感知“輕”、“重”的含義;會用符號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其中分爲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透過觀察、操作、嘗試體驗“輕”、“重”、“最輕”、“最重”的含義,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在探索中辯析易錯概念;第二個層面是練習,在練習中充分注意到問題的開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是學會比較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學情認識

學生對比較輕重、高矮、長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對比較活動中的相對性認識不足,本單元就要透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學生獲得比較多少、高矮、長短、大小、輕重的相對性的認識。

直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輕重等學生並不困難,但對間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透過一定的推理才能獲得,因而是教學中的難點。

4. 經驗介紹

“輕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高矮、長短、厚薄等基礎上開展的又一次體驗活動。教科書在安排上體現了三個層次: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 “說一說”這一環節透過兩個小動物玩蹺蹺板,使學生一眼看出誰輕誰重,認識到重量差別大的兩個物體可以透過看得出比較的結果;“掂一掂”這一環節透過淘氣和笑笑動手掂一掂,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認識到用眼不能看出輕重的情況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稱一稱”這一環節,透過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明確當看、掂都難以分辯物體輕重時,可以藉助工具來比較,從而體會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最後透過一組練習來使學生獲得得間接比較輕重的方法,知道輕重和大小、高矮一樣是相對的,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三、實施要領

1、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2、教學流程

序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輔導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裏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麼動物?它們在幹什麼?(出示主題圖)

學生回答後,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小熊重、小猴輕)你是怎麼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這幅圖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幹,透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

(板書課題 輕 重)

2.你還能說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

學生觀察並回答問題,發現相關數學資訊。

生1:大象重、小狗輕;

生2:大象重、小熊輕;

生3:小猴重,小狗輕。

根據低年紙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特徵,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並且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體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掂一掂

(1)讓學生觀察講桌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說說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爲什麼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判斷的不一樣呢?有什麼辦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說的對呢?請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3)請2~3名同學上臺掂一掂。

(1) 教師把文具盒裏的文具取出來,再請2~3名同學掂一掂,說出誰輕誰重?爲什麼?

(5)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6)教師小結:文具盒和數學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夠比出誰輕誰重。

(7)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2.稱一稱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2) 教師小結:從剛纔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

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爲什麼?

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數學書重;

生2:數學書輕、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數學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數學書重。

得出:現在文具盒比數學輕。

如一本書和一個本子比,一本書和多個本子比,等等。

學生猜測結果。

小組討論方法,交流意見

彙報交流,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給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在“掂一掂”這個環節中,透過猜想、推測、實踐等探究活動,把教師的“教”變爲學生的“探”,透過學生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透過設疑——討論——操作——深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辦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

2.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說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說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

3.第3題

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誰最輕?誰最重?爲什麼?

4.第4題

這道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可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

獨立判斷,並說一說判斷過程。

練習設計分爲三個層次:獨立完成的、合作討論的、指導完成的。透過三種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於較難的題目,透過討論交流,也能順利完成,達到數學目的。在練習中不限制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盡情表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學業診斷

1.常見錯誤分析:

常見錯誤分析

1.比較輕重時,判斷天平稱翹起的那邊重。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不懂得天平稱的原理。

2.()比()重,()比()輕矮,各個量填反。

缺少觀察比較的技能和表達的方法。

3.三種物體比較輕重,錯誤把數量多的判斷爲最重的。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等量代換的思想理解有困難。

2.診斷問題

診斷1:()比()重?

診斷目的:比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達方法。

教案:比輕重7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幼兒中班下《比較輕重》。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切東西都會吸引幼兒的心靈,從而煥發起幼兒的好奇心。在《綱要》中指出,數學教育的內容要從幼兒的身邊取材,雖然幼兒對輕重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個認知,但對於怎麼比較還處於具體抽象的狀態,結合本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具備主動積極的特性,思維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強,語言能力也有很大的發展,幼兒在生活中的已有經驗是淺顯的,零碎的,因此透過此活動,能夠幫助幼兒提升經驗,也符合《綱要》中所提出的選擇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二、說活動目標:

1、 感知物體的輕重,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2 、 正確運用語言表述物體的輕重。

三、說活動重難點:

重點是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難點是會正確運用語言表述物體的輕重。

四、說活動教法學法:

《綱要》中指出 ,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支援者,引導者,本着教師爲主導。幼兒爲主體,在活動中力求達到合作探索式學習的活動過程,我精選了以下教法。具體是:

1、提問法——————在師幼一問一答的過程中,不僅有利於幼兒的語言表達,還給幼兒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2、師幼互動法—————在這個環節中,充分以幼兒爲主體,發揮孩子們的主體作用。

此外,除了運用到以上的教學方法外,我還穿插運用了自主探索法,示範法等活動加以結合,使幼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獲得愉悅的體驗。

學法:

1、多種感官參與法——————《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使用多種感官通道探究問題,深入觀察,有利於幼兒的經驗形成。

2、 操作體驗法——————它是幼兒獲得知識的基本方法,在活動中,親自操作,親身體驗。有助於幼兒更好的理解活動內容。

五、說活動準備:

(1)天平

(2)雪花片、積木、乒乓球和玻璃珠等。

(3)幼兒人手一份記錄表

六、說活動過程:

數學教學應當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衛老師以幼兒的實踐體驗爲主線,透過體驗生成,方法引入,推理,來展示幼兒比較輕重的思維過程,使幼兒獲得數學思考的方法。由此設計了:情境中體驗、活動中探索、操作中提升這三個環節來構架起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中體驗:老師和幼兒抱一抱比較輕重,一個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實情境匯入讓全班的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就開啟了,"小孩比大人輕,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馬上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至此,至此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玩比輕重的遊戲。'

二、活動中探索:比較物體的輕重的多種方法。

(1)先出示兩個書包,"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書包,小朋友猜猜,這兩個書包哪個輕?哪個重?"你能猜出它們誰輕誰重嗎?此時認知矛盾的設計,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單用眼睛看,經驗估計這樣的判斷方式已經不夠準確了,必須要想出另外一種解決辦法。這時請孩子將書包提一提,孩子會發現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準確,從而得出結論:大書包大,但是輕,小書包小,但是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蘋果和梨子各一個,"小朋友,老師這裏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你能猜出它們誰輕誰重嗎?這時單用眼睛看估計輕重的判斷方式已經不夠用了,必須要想出另外一種解決辦法。一個孩子左手拿蘋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時,其他的孩子開始了關注開始了模仿,"人類文明不斷向前推進源動力來自模仿與創新"我想我的孩子們已經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儘管如此,可是問題還是出現了,一部分孩子的說蘋果比較重,一部分說梨比較重,矛盾再一次出現。"小朋友,你們除了用手掂一掂還能想到其他辦法嗎?"天平——這個測量物體質量的計量工具被順理成章的引入了課堂,當我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此時的孩子已然體會到,當我們無法用雙手很準確的感受出輕重時,我們可以藉助工具!從而完成預設目標中的透過實踐,讓孩子體驗具體比較輕重的方法。

(3)操作中提升:衛老師爲幼兒提供了四組操作材料,第一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蘆。第二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蘆 。第三組:雪花片 積木 螺絲配對。第四組:雪花片 積木 螺絲配對。請小朋友比一比它們誰重,誰輕?並說出你是用什麼方法判斷的?讓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在整個活動中衛老師極力引導孩子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質疑,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幼兒正處在好奇又好動的年齡,課中衛老師極力鼓勵他們多動手,多表達,多思考,引導幼兒利用生活和遊戲的實際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輕重特徵,並用相應的詞語描述。

活動反思:

今天我執教的內容是省領域中下《比較輕重》。數學教學應當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幼兒的實踐體驗爲主線,透過體驗生成,方法引入,推理,來展示幼兒比較輕重的思維過程,使幼兒獲得數學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設計了:情境中體驗、活動中探索、操作中提升這三個環節來構架起本課的教學過程。

教案:比輕重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天平的狀態判斷哪個物品輕,哪個物品重。

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感受物品輕重的過程,知道可以用天平比較物品的輕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身邊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根據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判斷。

教學準備:

天平

教學方案: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大家都吃過西瓜嗎?誰能說一說,一個西瓜和一個氣球,哪個輕,哪個重?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教學“做一做”

(1)在課前準備一個麪包和一瓶飲料,先讓學生說一說哪個輕,哪個重,再讓學生掂一掂,感受一下,並說一說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2)提出藍靈鼠的問題。可以先讓學生猜一猜,天平會有什麼現象。

(3)結合上面的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天平可以比較物品的輕重。

2.用天平比較

(1)可以讓學生掂一掂自己準備好的蘋果和梨,判斷一下哪個輕,哪個重?再分別用天平比較。

把學生帶來的蘋果和梨放在一起,觀察哪個梨可能與哪個蘋果的質量相等。

三、課堂練習

第一題學生判斷後,交流一下各自做的結果。

第二題要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天平圖作出判斷。

第三題是一道推理題,學生獨立完成。

四、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新知識?

五、課堂作業:

補充資訊,讓學生自己提問題,並解答。

教案:比輕重9

課標內容

“輕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高矮、長短、厚薄等基礎上開展的又一次體驗活動。教科書在安排上體現了三個層次: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第一層面是透過觀察、操作、嘗試體驗“輕”、“重”、“最輕”、“最重”的含義,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在探索中辯析易錯概念;第二個層面是練習,在練習中充分注意到問題的開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1、透過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透過實踐活動感受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準確地比出物體的輕重,從而認識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2、鼓勵學生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學會比較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天平稱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裏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麼動物?它們在幹什麼?(出示主題圖)

學生回答後,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小熊重、小猴輕)你是怎麼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朋友的眼力真行!透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

(板書課題輕重)

2.你還能看看就能說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可以是教室裏看到的也可以是想到的)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掂一掂

(1)師展示兩個一模一樣的墨水瓶盒子,請你們看看這兩樣東西,誰輕誰重?

學生的意見不統一。師:那怎麼辦呢?有什麼辦法可以證實誰的猜想是正確的呢?

有學生提出用手就可以,那怎麼用手?指生表演。

師:噢,原來你想用手掂一掂。那好啊,你來掂一掂吧。

請幾個學生掂一掂,而後說出的結果一致。

師:一樣的盒子,爲什麼這個會重些呢?讓我們來看一看。(有一盒子是空的)

(2)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3)教師小結:有些物體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就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比出誰輕誰重。

(4)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2.稱一稱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6)教師小結:從剛纔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

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爲什麼?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

2.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說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說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

3.第3題

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誰最輕?誰最重?爲什麼?

4.第4題

這道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可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特徵,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體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在“掂一掂”這個環節中,透過猜想、推測、實踐等探究活動,把教師的“教”變爲學生的“探”,透過學生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透過設疑--討論--操作--深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辦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練習設計分爲三個層次:獨立完成的、合作討論的、指導完成的。透過三種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於較難的題目,透過討論交流,也能順利完成,達到數學目的。在練習中不限制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盡情表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案:比輕重10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物品的重量,明白物品有輕重之分。

2、透過觀測和察看、操作了解並區分辨別物品輕重,並能勇敢地用語言述說:xx輕,xx重。

3、學習收拾動手操作教學材料,保持桌面的齊整。

教學預備:

1、經驗預備:孩子在生活時感覺過輕重。

2、物質預備:

教學用具:玩具貨車兩輛,玩具天平一個。物品:大橡皮泥、小橡皮泥各一塊、棉花、積木、彈珠。

學具:孩子用每個人一冊,每人一支筆;每一組一個天平,一筐物品(紙球、積木、鐵片、雪花片棉花、積木、彈珠等)。

教學過程:

一、瞅瞅掂掂,瞭解商品輕重。

展示兩輛一樣的貨車,上方各自放有大橡皮泥與小橡皮泥,啓發孩子觀測和察看並猜猜:貨車上運送一種商品,它們有何不一樣:哪一個重?哪一個輕?

請個別孩子上來掂掂,再說一說:哪一個商品重?哪一個商品輕?

在車子上換上一團棉花與一個彈珠,讓孩子摸摸,掂一掂,準確瞭解棉花與彈珠的輕重。

二、觀測和察看天平器的改變,認知物品的輕重。

展示天平器,告知孩子天平器是考量2個物品輕重的一種工具。接着,在天平兩邊各自放上積木與彈珠,讓孩子觀測和察看天平的改變,並說一說:天平呂有何改變?天平翹起的一邊表示啥?天平沉下的一邊雙表示啥?也可讓孩子說說哪個重哪個輕,再在天平器上演示驗證,進而協助孩子準確地認知物品的輕重。

展示大橡皮泥與積木,讓孩子猜一猜哪個重哪個輕,再請幼教上來將橡皮泥與積木放於天平器的兩邊,帶着孩子進而瞭解認知物品的輕重。

三、孩子動手操作教學:

看圖區分辨別輕重:啓發孩子觀測和察看場景,說一說:圖上有何?想想:哪一個重?哪一個輕?你是怎樣明白的?請孩子圈出重的物品。

區分辨別輕重:請孩子每一次拿兩上筐內的物品玩玩,掂掂或在天平器上稱一稱,瞭解兩物品的重量,說說:xx輕,xx重。

四、教學點評:

出示《兒童用書》P9,請個別孩子勇敢地講出哪個輕哪個重。

勉勵孩子勇敢地說一說自個兒與此同時玩了哪兩樣物品,哪一個重?哪一個輕?提升孩子對動手操作教學的興致。

教案:比輕重11

活動目標:

1、透過比較輕重,讓幼兒感知、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

2、讓幼兒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並根據物體的輕重排序。

3、提高幼兒的感知覺能力。

活動準備:

1、衣架一個

2、三個相同的礦泉水瓶(一個裝滿水,一個裝半瓶水,一個空瓶)三個相同的易拉罐(一個裝滿水,一個裝半瓶水,一個空瓶)

3、一大一小積木若干,大小、形狀相同的積木若干(按3、6、10數量扎一起)

4、棉花沙包、豆子沙包若干、籃球、鐵球、蘋果、梨、桔子

5、在生活活動、區域活動中學習如何使用天平

活動過程:

一、出示平衡的衣架,讓幼兒觀察並提問: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衣架)它有什麼作用?(掛衣服用的)現在我掛在前面,它處於什麼位置?(水平)。請小朋友再看:我在衣架的一側掛上一袋橡皮,你們觀察衣架有什麼變化?(掛橡皮的一側下垂)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掛橡皮一側重,另一側沒掛物品的輕),你們在看,我在衣架另一側掛一把尺子,你會發現什麼變化?(掛尺子的一端下垂,掛橡皮的一端翹起來)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或這說明了什麼?(掛尺子的一端比掛橡皮一端重)

師:小朋友非常聰明,知道在平衡的衣架上掛物品,重的一端下垂,輕的一端上翹,衣服架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哪個物體重,哪個物體輕。

二、出示礦泉水瓶、易拉罐等相同材料的物品來比較輕重

(一)

1、教師:我這裏有三個礦泉水瓶(一個裝滿水、一個裝半瓶水、一個空瓶子)你們知道哪個瓶子重?哪個瓶子輕?你是怎麼知道的?

幼兒:裝滿水的重;裝半瓶水的輕;空瓶子的最輕(利用目測)

教師:請幼兒驗證,用手掂一掂,感知哪個瓶子重?哪個瓶子輕?

2、按由輕到重、由重到輕排序

教師:現在,小朋友知道哪個重、哪個輕,請你按由輕到重排序,再按由重到輕排序。請個別幼兒操作

(二)

1、教師:礦泉水瓶透明,小朋友用眼睛看就知道,哪瓶水重,哪瓶水輕,我這裏還有三個不透明的相同的易拉罐,你們怎麼分辨哪個罐重?哪個罐輕?(一個裝滿水;一個空的;一個裝半罐)並按由輕到重順序排起來。

2、一大一小的積木

3、大小、形狀相同、塊數不同的積木(3塊扎一起;6塊扎一起;10塊扎一起)

4、幼兒自由看、玩、掂,比較輕重並排序。

5、師幼一起驗證幼兒操作,總結:相同的易拉罐,空的最輕,裝半瓶水的較輕,裝滿水的最重;相同的積木,大的重,小的輕;大小、形狀相同的積木,塊數多的重,塊數少的輕。

三、比較不同物品的輕重

(一)

1、大的棉花沙包、小的豆子沙包

師:請小朋友猜一猜,哪個沙包重,哪個輕?

2、籃球、鐵球

師:這兩個球,哪個最重,哪個最輕?

3、大小几乎相同的蘋果、桔子、梨

師:這三個水果,大小差不多,用掂的方法很難比較,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比較這三個水果的輕重呢?來小朋友動手玩一玩。

(二)幼兒玩

1、集體討論:爲什麼大的棉花沙包輕,小的豆子沙包重?爲什麼大的皮球輕,小的鐵球重?

2、請個別幼兒驗證怎樣比較蘋果、梨、桔子的輕重(用天平秤,稱一稱)

四、比賽

兩組比賽:不同輕重的物體混放,每一種兩個,每組幼兒協商每人排一種,比較同類物體的輕重,分別擺放在兩個寫有輕重的箱子裏,快、對的那一組爲優勝組。

另換兩組比賽:不同輕重、不同類物體混放,請幼兒用掂、稱等方法,按照從輕到重的順序排序,正確的一組爲優勝組。

教案:比輕重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透過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體驗,瞭解大小的含義,感受物體的輕重,並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用天平表示的圖,說出哪個物體輕,哪個物體重。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親自體驗,感受物體的大小和輕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在利用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初步的數學思考和簡單的推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出示兩幅情景圖,提問:誰大?誰小?誰輕、誰重?

觀察畫面,全班交流。

透過觀察情景圖,讓學生初步瞭解大小輕重的含義,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探究與體驗

1. 教師拿出1個蘋果和1個羽毛球,提問:誰輕?誰重?

2.讓學生用手掂一掂,親自體驗一下輕和重的感覺。

3.教師拿出一聽較小的飲料和一個較大的麪包。

(1)猜一猜,誰輕?誰重?

(2)把飲料和麪包放在天平上。

(3)讓學生用手掂一掂。

4.出示兩幅天平圖。

提問:

(1)你發現了什麼?天平兩端一樣高,說明了什麼?

(2)一個菠蘿和一個梨,哪個輕?哪個重?

(3)把一個菠蘿和一個梨放在天平上進行驗證。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輪流用手掂蘋果和羽毛球。

學生猜測。

學生仔細觀察,知道飲料重、麪包輕。

學生輪流掂飲料和麪包的輕重。

學生觀察圖,交流自己的看法。

學生嘗試推理,各抒己見。

學生仔細觀察天平兩端,怎麼樣?討論:說明什麼?嘗試簡單推理驗證。

關於輕重的內容,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相對少一些,讓學生經歷猜一猜、掂一掂,然後在天平上看一看這一過程,充分重視了學生的親自體驗,爲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創造了有利的空間。

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提問、交流,培養了學生的簡單推理能力。

三、實踐與應用

完成“練一練”的內容。

第1題:出示水果圖,提問:西瓜、菠蘿和桔子哪個最大?哪個最小?

第2題:出示天平圖:提問:一雙鞋和兩個本哪個重?一隻鞋和一個本哪個重?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給重的做記號。

第3題:出示兩幅天平圖,提問:肥皂、牙膏和香波誰最重?誰最輕?請你給最重的塗紅色,最輕的塗黃色。

第4題:出示兩幅圖,提問:圖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樣比較?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學生看圖回答問題。

全班交流。

學生在書上做記號。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學生在書上塗色。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記號,充分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

本題的兩幅圖反映的是同一件事,教師在指導學生看懂題目後,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在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理念。

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並進行比較,不但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案:比輕重13

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讓幼兒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並初步學會記錄。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兩個蛋殼小娃娃、一籃玩具、一桶水、一個布娃娃,蘋果、梨、柑橘各一個。

2、每個幼兒一架自制天平稱、一個小籃(內裝玻璃珠、木珠、積塑等)、記錄紙、筆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兩個蛋殼小娃娃:“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小娃娃,它們是用什麼做的?(蛋)這兩個小娃娃,一個是用蛋做的,一個是用蛋殼做的。請小朋友想辦法分辨出哪一個是蛋?”

請一幼兒上前分辨,並說出方法。

教師小結:“剛纔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種玩具、材料,讓幼兒分組用各種方法比出它們的輕重。

教師:“你們用什麼方法分出它的輕重?”

啓發幼兒說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3、教師出示自制的天平稱:“要想準確比較物體的輕重還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教師在天平稱一頭放木珠,一頭放玻璃珠,請幼兒觀察,哪邊重,哪邊輕。師小結:“玻璃珠重,木珠輕,重的一頭垂下去,輕的一頭翹起來。”(學習詞彙:垂、翹)

4、分組操作活動—比較兩種物體輕重。

(1)請幼兒從籃子裏拿兩樣東西比輕重。

(2)請幼兒與同伴交流操作結果。

5、教師出示三種水果:“老師這兒有三個水果,蘋果、梨,柑橘它們誰重、誰輕?”請一名幼兒用教師的天平稱,共同得出結論後,教師在黑板的記錄紙上示範記錄結果。(學習詞語:不輕不重)

6、幼兒第二次分組操作活動—比較三種物體的輕重。

(1)請幼兒從小籃子裏拿三樣東西比輕重。

(2)請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教學反思

此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體現了尊重幼兒的發展、讓幼兒成爲學習的主動者與活動的主體這一教育思想。活動一開始,教師以遊戲的方式引入活動,選用壓蹺蹺板這一生活場景,使幼兒在輕鬆自然的氛圍中對比較輕重產生了興趣。接着,教師引導幼兒比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透過對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較,進行多角度順向與逆向的提問,激發了幼兒積極思考,發揮了幼兒的創造性。整節活動設計緊湊,環環緊扣,幼兒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的過程中,比較了物體的輕重,體驗了採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

教案:比輕重14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物體的重量,知道物體有輕重之分。

2、透過觀察、動手操作,感知並分辨物體輕重,並能大膽地用語言講述:xxx輕,xxx重。

3、學習整理操作材料,保持桌面整齊。

活動準備:

1、教具:玩具天平一個。實物:大小橡皮泥,棉花,積木,玻璃球。

2、學具,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觀察實物,感知輕重。

出示大小橡皮泥,引導幼兒觀察並猜猜:這是什麼?有什麼不同?哪個重,那個輕?請個別幼兒上來掂一掂,摸一摸,正確感知棉花和玻璃球的輕重。

(2)觀察天平器的變化,認識物體的輕重。

出示天平器,告訴幼兒天平器市衡量兩個物體輕重的一種工具。然後,在天平的兩邊分別放上大小不同的橡皮泥。讓幼兒觀察天平的 變化,並說說:天平器有什麼變化?天平翹起的 一邊表示什麼?天平沉下去的一邊又表示什麼?也可以先讓幼兒說一說誰重誰輕,再在天平器上演示驗證,從而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物體的輕重。

出示棉花和積木,讓幼兒比較。

2、操作活動。

(1)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說說圖上有 什麼?想一想:哪個重?哪個輕?你是怎麼知道得?請你圈出重的動物。

(2)觀察天平和水果,想一想,連一連使天平的兩邊一個重,一個輕,以及一樣重。

(3)小熊和小老鼠要秤體重了,想一想,誰重誰輕,請你圈出重的小動物。

3、教師做總結。

教案:比輕重15

一、 活動內容:

比較輕重

二、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輕重,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正確運用“輕”、“重”表述物體比較結果。

2.初步理解輕重的相對性,並按物體輕重進行正、逆排序。

三、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備對輕重的初步認識。

物質準備:

(1)花片、積塑、石頭、核桃、積木(2)幼兒天平人手一架;

(3)排序板(4)花片、積塑、石頭、核桃、積木圖片人手一套

(5)記錄表幼兒人數一份(6)示範記錄表二份

四、活動過程:

(一)學習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能正確運用“輕”、“重”詞彙表述比較的結果。

透過師幼互動遊戲“抱一抱”,引導幼兒透過目測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1)師:老師和小朋友,誰重?誰輕?爲什麼?

(2)學習用“ ”符號表示物體輕重。

師小結:我們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師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師輕。

(二)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導幼兒透過提一提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師:雷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袋子,小朋友猜猜,這兩個袋子哪個輕?哪個重?

小結:看來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準確,這時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斷物體的輕重。

(2)出示蘋果和梨,介紹天平,透過工具稱一稱,比較兩個物體輕重。

師:雷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蘋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個重,哪個輕?(介紹天平)

小結:比較物體的輕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還可以用工具稱一稱。

(3)幼兒操作,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第一組:乒乓球和實心球

第二組:花片和積木

第三組:實心球和綠球

師:(1)請小朋友比一比它們誰重,誰輕?

(2)你是用什麼方法判斷的?

(三)比較和討論三個物體輕重,初步理解輕重的相對性。

師:(請出兩個小朋友)(1)你們知道它們誰重?誰輕?你是怎麼知道的?(幼兒討論)那麼老師和小朋友誰輕,誰重?

(2)爲什麼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重,一會兒說它輕?他到底是重還是輕?

(3)小結:看來這個小朋友是重還是輕要看它和誰比。

(四)進行3個物體重量的正、逆排序練習。

師:請小朋友根據我們三個人重量給它們排排隊,怎樣排呢?

(五)提供材料(石頭、積塑、花片),介紹材料的名稱及操作方法。

(1)幼兒操作,按照排隊的順序,用圖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師巡迴指導。

(2)師講評幼兒操作情況。

(六)自然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將5種材料(核桃、積木、石頭、積塑、花片)投放到數學區讓幼兒繼續比較。

活動反思:

今天我執教的內容是省領域中下《比較輕重》。數學教學應當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幼兒的實踐體驗爲主線,透過體驗生成,方法引入,推理,來展示幼兒比較輕重的思維過程,使幼兒獲得數學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設計了:情境中體驗、活動中探索、操作中提升這三個環節來構架起本課的教學過程。

情境中體驗:

老師和幼兒抱一抱比較輕重,一個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實情境匯入讓全班的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就開啟了,“小孩比大人輕,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馬上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至此,至此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玩比輕重的遊戲。’

活動中探索比較物體的輕重的多種方法:

(1)先出示兩個袋子, “雷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袋子,小朋友猜猜,這兩個袋子哪個輕?哪個重?”你能猜出它們誰輕誰重嗎?此時認知矛盾的設計,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單用眼睛看經驗估計這樣的判斷方式已經不夠準確了,必須要想出另外一種解決辦法。這時請孩子將帶着提進來,這時孩子發現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準確,這時你可以用手提一提,大袋子比小袋子輕,小袋子比大袋子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蘋果和梨子各一個,“小朋友,老師這裏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你能猜出它們誰輕誰重嗎?這時單用眼睛看估計輕重的判斷方式已經不夠用了,必須要想出另外一種解決辦法。一個孩子左手拿蘋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時,其他的孩子開始了關注開始了模仿,“人類文明不斷向前推進源動力來自模仿與創新”我想我的孩子們已經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儘管如此,可是問題還是出現了,一部分孩子的說蘋果比較重,一部分說梨比較重,矛盾再一次出現。“小朋友,你們除了用手掂一掂還能想到其他辦法嗎?”天平——這個測量物體質量的計量工具被順理成章的引入了課堂,當我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時,答案昭然若揭。此時的孩子已然體會到,當我們無法用雙手很準確的感受出輕重時,我們可以藉助工具!從而完成預設目標中的透過實踐,讓孩子體驗具體比較輕重的方法。

 操作中提升:

我爲幼兒提供了三組操作材料,第一組:乒乓球和實心球,第二組:花片和積木,第三組:實心球和綠球,請小朋友比一比它們誰重,誰輕?並說出你是用什麼方法判斷的?讓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接下來比較和討論這三個物體輕重,初步理解輕重的相對性,並進行3個物體重量的正、逆排序練習,最後延伸活動進行5個物體重量的正、逆排序練習。

在整個活動中我極力引導孩子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質疑,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幼兒正處在好奇又好動的年齡,課中我極力鼓勵他們多動手,多表達,多思考,引導幼兒利用生活和遊戲的實際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輕重特徵,並用相應的詞語描述。我認爲本次活動的不足是活動時間較長,下次活動各環節應更緊湊。

標籤:輕重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