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獨立不遷上下求索---淺談《離騷》中屈原的人格美

 《離騷》是一首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全詩273句,2477字,規模宏大,思緒繁雜,內容豐富,在我國文學史上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不有屈原,豈有《離騷》?”(《文心雕龍辨騷》),無論從思想品格上,還是藝術水準和特色上,《離騷》都堪稱屈原作品的最傑出的代表作,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鑄在這篇作品之中,《離騷》表現了他的爲人、他的個性和他的氣質,面對黑暗勢力的各種打擊迫害,始終保持堅貞的節操和正直光明的人格。西漢淮南王劉安曾作《離騷傳》,以爲“《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也引用了這一段話,這評價,對屈原高尚人格而言,是比較恰切的。下面根據《離騷》從三方面簡析屈原的人格美:

獨立不遷上下求索---淺談《離騷》中屈原的人格美

一、實現美政,上下求索。

《離騷》作於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之作,長詩中抒寫了他的美政理想,整首詩都圍繞着楚國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這兩個重大問題來寫的,屈原爲這兩個問題不斷尋求着合理的答案,而這兩個問題又是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那就是要實現美政。爲實現這一理想,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對美政理想求索表現在他尋古探今的思索上。

詩人的美政理想具體內容可概括爲“舉賢授能”“修明法度”兩方面。

一方面,在詩人“修明法度”的思索上,他引述了古代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教訓:“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湯禹嚴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這是屈原嚮往前聖治國君明臣賢,君臣和諧境界,也是他提倡修明法度的歷史經驗;他南渡沅湘,向帝舜傾訴時,徵引夏後耽於享樂,羿醉心田獵,澆恃力縱慾,桀違背正道,紂殘殺賢良,這五個暴君縱慾享樂,不能“遵道而得路”,結果國破身亡,這是歷史教訓。透過這些經驗和教訓,他提出了具體治國策略:“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說明修明法度才能使國家振興。

另一方面,詩人對舉賢授能的思索,他列舉了傅說、呂望、甯戚等人歷史故事:“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謳歌兮,齊恆聞以該輔。”這三人都從低賤地位被舉爲國家宰輔,成就國家大事,表明詩人講的“舉賢授能”的具體含義,是不分出身貴賤,唯賢是舉,改革弊政,取消貴族壟斷政治的特權。屈原爲了實行美政,實現他的“舉賢授能”的治國策略,他積極培植和選拔賢德人才,“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但是腐朽的楚國積弊太深,詩人用自己的心血培養起來的芳草竟退化變質了,“雖萎絕其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這時的楚王也“悔遁而有他”,詩人非常失望。

從我們今天來看,屈原的美政理想,在當時是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的,戰國末期,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富強,而楚國貴族奴隸主仍是束縛生產發展的桎梏,屈原是一個具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清楚看到只有打破奴隸制生產關係,選用新興勢力執政,才能使楚國興盛,也就是在楚國實行政治改革,但是他的主張和措施,嚴重地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一再遭到他們的嫉恨和抵制。這不光是屈原的悲劇,楚國的悲

劇,也是歷史的悲劇。

2.對美政理想的求索表現在他上天入地的想象上、去國懷鄉的徘徊上。

屈原的美政理想在羣小包圍的昏庸的楚王時期無法實現,於是詩人求索於另一個世界:“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徵。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詩人乘上白龍、金鳳,不顧日暮途遠,在太空開始漫遊,詩人令羲合弭節,望舒前驅,飛廉後屬,發軔蒼梧,夕至縣圃,飲馬咸池,總轡扶桑,鸞皇、雷師、鳳鳥隨從左右,他這樣上下求索,追求理想,不料只因一個小小的帝閽不給開門,令他對理想的探求落空;詩人又濟白水,登閬風,遊春宮,折瓊枝,令豐隆乘雲,蹇修爲理,去求見宓妃,但是宓妃態度曖昧無禮,詩人只得“違棄而改求”;詩人改求簡狄,但由於鴆鳩這樣的奸險小人,導致詩人“欲遠集而無所止”;求有虞之二姚,媒人嘴拙又沒有成功。最後詩人不由得發出深深的慨嘆:“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與此終古!”詩人在神境中一系列求女過程是他對君臣遇合的企盼與求索的象徵,他求女的失敗表現了他的政治悲劇,無論在天上或地上,都找不到實現理想的機會,得不到支援的慰藉。

靈氛勸勉他遠離楚國,巫咸也勸告詩人趁着年輕,去施展自己的抱負,後來他決心去國遠遊,去實現 “美政”理想,他興致勃勃地出發了,轉崑崙,過天津,行流沙,涉赤水,“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他起駕神遊太空,千乘車輛並駕齊驅,八條飛龍蜿蜿遊動,這是一個豐富新奇的世界,詩人在這既真實又離奇的世界中進行理想的探求。但是在晨曦中看到他的故鄉,因眷戀故鄉而不肯再走了。

這上天入地的想象,去國懷鄉的徘徊,每一次都以希望始,以失望終,在這希望與失望交織的旋渦中,詩人不斷地求索着。

屈原不是一個屈從於命運的弱者,他不斷尋求探索,想要扭轉楚國江河日下的局面。他發現了真理,看到了光明,但既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也得不到大臣們的支援。他手中的真理,他指出的光明,都不能用來拯救自己的祖國,他只能眼看着祖國一天天淪亡下去。雖然如此,屈原這種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體現這種精神之中的人格美,仍然十分可貴的。

二、堅持正義,好修爲常。

屈原把自己的政治理想稱爲“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稱爲“美人”,把理想中的賢才稱爲“衆芳”,詩人爲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他堅持正義、潔身自好、習以爲常,這種對美的追求用詩中句子,就是“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

1.樹立自己美好的情操。

《離騷》一開始作者敘述自己的世系是“帝高陽之苗裔”,出生年月“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名字是“正則”和“靈均”,這些都表明自己的才能和修養,洋溢着熱愛族國的自豪感,是屈原追求進步理想,“恐皇輿之敗績”的理想基礎。接着詩人敘述自己怎樣培養“內美”“修能”的德行和才幹:“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就是美好的才能,內美與修能統一,是屈原追求的目標。詩人用“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表示博採衆長,多方吸取營養;用“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表示培養堅忍不拔的毅力。詩人一心報國,卻不斷被嫉妒、諂害,然而詩人非但沒有放棄理想,反而更注意自己美好品質的修養:“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糹麗 糹麗。”最後詩人事君雖不合,但仍堅持“好修”品質,“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

吾初服。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木根、菌桂是一種香木,茝、薜荔、胡繩都是芳草,這裏詩人集衆芳於一身,表達了詩人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些香草服飾也襯托了詩人超凡脫俗的完美形象,象徵着屈原時刻修煉自己的完美人格的理想。與此同時,對於有些芳草的蛻變詩人指出它們是不好修的緣故,“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爲此蕭艾也。豈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詩人認爲要實現他美政理想,首先應注重樹立自己美好的情操。

2.爲了修養自己的人格,他經常展開內心的鬥爭。

如女嬃的責備,“衆人可戶說兮,孰雲察餘之中情?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這是詩人好修爲常與隨波逐流的內心鬥爭,後終於選擇了“依前聖而節中”作爲自己的行動標準。靈氛的吉占中說“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巫咸也勸告詩人去國懷鄉,這些都曾引起他思想上的矛盾和鬥爭。對這些內心鬥爭,詩人最終還是好修爲常戰勝了消極思想,如“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知道“好修”如同給自己加給自己的鞿羈,又招來嫉妒與誹謗,但最終寧死不肯改變。

三、愛國深情,獨立不遷。

《離騷》表白了屈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國家危難關頭,表現出他堅持節操,反對奸邪的 “獨立不遷”的人格美,“獨立不遷”具體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政治鬥爭中堅持原則決不隨波逐流;另一方面,對養育自己的祖國的熱愛和依戀。

1.屈原的“獨立不遷”的人格美表現在政治鬥爭中堅持原則。

屈原希望“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國中興,完成統一中原的宏偉

事業。他闡述自己被讒害的原因,是朝中小人競進貪婪、妒賢嫉能、不厭貪求、變節乏德,在這種情況下,他雖預測到自己的前途兇險,但詩人發出要堅持理想、寧死不屈的誓言:“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 決不同流合污!“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沒有一點調和的餘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寧爲玉碎,不爲瓦全!“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既使粉身碎骨,也決不改變志向。這些詩句表明,屈原的獨立是立的正,立的直的。

好修爲常的屈原不能容忍醜惡,在政治鬥爭中他是一個無情的揭發者和批判者。屈原對於朝中小人作了大膽的揭露,如:“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已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指出這些小人偷樂、貪婪、嫉妒、工巧、追曲、周容的本性,這與詩人潔身自好、疾惡如仇、矢志不渝是不可調和的。對於楚王,他指出:“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可見楚王反覆無常,忠奸不分,昏庸無能,這與詩人始終如一是不可調和的。面對黑暗的現實,詩人始終保持正直光明的品格,無論如何也不與他們同流合污。

同時從他對鮌的態度也可見一斑。女嬃勸告屈原:“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女嬃把鮌看作一個正直無私而慘遭殺害的典型,以比喻屈原,勸告屈原不要走他的道路,這裏可以看出,屈原是把鯀引爲同調。從《山海經》中得知:鮌違背天帝的命令,私自竊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拯救人類,屈原對這樣一個英雄表示的同情和讚揚,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結果會和鮌一樣悲慘,但是

他決不屈已從俗,而始終保持着“獨立不遷”的人格。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啊!

2.屈原的“獨立不遷”來自於對祖國的熱愛和依戀,最終以死殉國。

當時屈原生活的年代,天下統一已成不擋之趨勢,各國都瀕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戰國七雄中只有秦、楚二國實力最強,屈原正是洞察這一局勢,提出他的美政理想,“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他嚮往“前聖”治國,決心向“前王”學習,效力楚國,建立堯舜一樣的功業,但是,“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楚懷王昏庸無能,不能重用屈原,還有一批誤國奸佞:上官大夫靳尚、子蘭、鄭袖,他們使屈原的理想屢遭打擊,然而遭際的不平沒有銷蝕屈原愛國情感:“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餘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捨也。指九天以爲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他固然知道直言進諫會給自己帶來禍患,但祖國的獨立、富強始終是屈原最爲關心的事,不因周圍的嫉恨和詆譭而改變一絲一毫。

屈原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也有明於治亂的經天緯地之才,既然不容於楚國,他當然會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年華易逝,如借靈氛之口說出的:“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之不芳。”他也曾徘徊,能否離開祖國另謀出路,在那個時代,諸侯爭霸急需治國人才,朝秦暮楚的士人不止一個,他滿可以另謀用武之地,屈原最終是如何選擇的呢,且看《離騷》最後部分,詩人上天下地索求不遂的情況下,經靈氛與巫咸的勸勉,詩人打算離開楚國,去尋找明主賢君,“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於是八龍御駕,旗幟飄揚,《九歌》高奏,《韻舞》翩翩,詩人真的要遠走高飛了。但詩人在太空中看見了他的故鄉:“陟升皇之赫戲兮,

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這時僕伕悲傷,駟馬徘徊,車駕不能前行了,怎麼能離開自己的祖國?祖國啊,即無法留,又不可去,詩人最後還是選擇了“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只好以死殉國了。

詩人所慮所思,所作所爲基於他的愛國情深、懷鄉情切,履行了他“獨立不遷”的做人準則。

千載之下,《離騷》仍能感動我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凸現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屈原的時代早已過去,他的人格美具體內容雖然同我們現在提倡的道德規範有所不同,但是詩人這種高尚的人格,千載以來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

論文主要參考書目:

①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高等教育出版社於非主編)

②中國古代文學史(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③司馬遷《屈原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