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淺談小學生厭學心理的教育疏導 (六年級下冊)

  

 

    厭學是目前小學生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害性的問題,是小學生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是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爲反應模式,其主要表現爲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爲上主動遠離學習。患有厭學的學生往往學習目的不明確,對學習失去興趣。表現爲:聽課精分散,馬虎應付作業,怕考試;甚至恨書、恨老師、恨學校,曠課逃學;嚴重者乾脆放棄和輟學。導致小學生產生厭學的原因是複雜的,是多種客觀、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對於小學生的厭學,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應全面考慮、綜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並而加以有效的教育疏導。對於有厭學行爲的學生,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教育疏導,使學生由“厭學”變爲“好學”呢?

一、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意識

    厭學的學生一般缺乏自我意識,學業成績較差,不能把自己與環境或他人區分開來,在學習上屢遭錯折,看不到自己的優缺點與特長,目標實現率較低,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也很難主宰自己的學習。所以常受家長的責備,教師的批評,同學的冷遇,在學習上就會悲觀失望,學習對他們來說便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根本談不上興趣愛好。因此,教師要耐心細緻地對他們進行個別疏導,在課堂提問時,向他們提出一些比較顯淺的,簡單的問題,答對了給予及時鼓勵,這樣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我也能回答教師提問,我也能學好功課”的信心,即使答錯了,教師也不能埋怨和訓斥,要肯定其課堂思考的積極性;還應該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學習上的優勢,列出自己曾經有過的成功之舉,並對某一點好的行爲習慣的讚賞等。這樣在關愛和激勵中幫助學生樹立樂學的信心,給予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勇氣和內驅力,從而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意識。

二、教學時積極迴歸兒童生活世界,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新課程標準將“以學生髮展爲本”貫穿課改的全過程,它倡導的是新的學習方式,其特徵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主要是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就要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且要進行分層教學與小組活動。傳統教學中兒童學得被動,難以主動參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學脫離了兒童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學習書本中抽象的文字、符號、公式,進行機械記憶和開展枯燥的智力遊戲。這也是學生煩膩學習的一個主要原因。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無論教師講得多好,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學,不培養自學能力,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的。所以,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讓兒童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構建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問題會使教師感到相當意外,這時,如果教師仍然固我地按教案教學,其結果便會導致學生主體精神的淪落與缺失。其實,學生課堂上的這些“偏軌”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等“兒童文化”的外部顯露,正是學生與課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教師若能敏感地捕捉其中有價值地因素,爲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教學,透過富於智慧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必將大大地調動學生進行自我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這遠遠不能與他們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所能比擬的。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大膽放手,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其結果往往會使教師感到意外與驚喜。

三、關愛學生,張揚個性,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俗語說“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係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學生覺得老師喜歡他、欣賞他時,學起來就會覺得特別有勁。因此,教師不能用單一的學習成績這把尺子去衡量學生,關愛學習暫時差的學生要從其心理上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談心,傾聽他們的心裏話,在摸清情況的前提下,進行分析歸類。 採取不同的幫扶措施,或加強學習目的教育,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或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們,以“期待”的眼光激勵他們,以“寬容”的眼光啓發他們。找到師生心連心的通道,才能讓他們消除厭學的情緒,贏得學生的信賴和配合。作爲教育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經常鼓勵他們進步,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儘快從厭學情緒中解放出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嚮導,因此,教師要找到厭學孩子的興趣點和閃光點。針對他們的興趣和優點,適時進行賞識教育,滿足學生的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激發他們求學上進的願望。努力找到學生興趣與知識學習的相通點,有意識地科學地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及時地進行興趣遷移。這樣,一方面,可以從學生學習中取得的成績或展示的特長給予鼓勵和肯定,讓他們在學習中享受到成功感、自尊感和自信感,從而更加熱愛學習;另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前途理想教育,使他們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習目的更加明確,理想更加遠大,求知求學的慾望更加強烈。

四、積極爲學生創設成功的舞臺,營造和諧向上的班級文化。

“人性中最深刻的稟性就是被賞識的渴望”。賞識是提高學生進取心的不竭動力。厭學生之所以成績低下,是因爲他們目的實現率低下,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難道他們真的就一無是處了嗎?不!沒有不成材的學生,只有不會開發學生潛能的教師。小學生喜歡錶現自己以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這種心理需求對“厭學生”來說同樣是很強烈的。但事實上大多的“厭學生”由於長期得不到表現自我的機會,由於經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來越自卑,意志越發消沉,總認爲自己是一隻永遠不會高飛的“醜小鴨”,因而放棄了自己。因此,教師應適時地組織一些班級集體活動。如“小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體育競賽”、“小發明”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興趣性、技能性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各方面的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從而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體會成功的喜悅,進而讓他們逐步消除厭學情緒,樹立自我向上的信心。

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對學生可起到潛移黙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影響學生成長的環境可以分爲兩大類即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對於教師來說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級文化環境。班級的每一個角落都應給人以美的感受,使學生從中得到心靈淨化教育。班級環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風,良好的班風能催人積極團結上進、人際和諧。不難想象,在這樣的班級中,厭學者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體中的溫暖與快樂,與老師的關係也非常自然和諧。過去,有一位同學曾對我說過:“老師,我每天都是上學、放學、吃飯、睡覺,日復一日,我感到很厭煩。”可想而知,在學校、在班級找不到一點快樂的學生,他就是再怎麼努力,成績也不會有很大提高。所以,創造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對提高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級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與老師和諧的人際關係,讓厭學生在良好的集體氛圍中逐漸往好的方面發展,厭學生的轉化工作便會得心應手。 

七、與家長達成共識, 讓家庭重視對子女情商的教育培養。

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學生成長到一定階段,有的父母卻沒能收到其期望的結果。一部分家長培養出了愛學習,成績好,有良好品質的孩子;另一部分家長感到失望;還有不少的家長得到的是相反的結果--孩子不但厭惡學習、棄學逃學,甚至有的開始背叛父母和老師。這是由於家長只重視了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培養,忽略了對孩子良好性格也就是情商的培養。這也正是學生產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即情商,尤爲重要。因此,教師要密切與家長聯繫溝通,達成共識,讓家庭重視對子女情商的教育培養。

總之,厭學的原因是複雜的,厭學的後果是可怕的,可是厭學的學生並不是無可救藥的。厭學者的教育疏導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厭學的學生在進步的過程中出現反覆,這也是正常的。對於厭學的學生,教師與家長要密切配合,認真分析。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把尊重與愛撒給每一個學生,從他們的心理需要出發,進行教育和疏導,切實解決好他們的學習心理問題,纔能有效的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