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從2011陝西中考試題來看我校課改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深化語文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從2011陝西中考試題來看我校課改

-從2011陝西中考試題來看我校課改

咸陽市秦都中學  韓雲生

一 2011年陝西中考試題總體特徵

2011年陝西中考試題的特徵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體現:1、理念-導向正確、穩中有變、強調能力;2、內容-重視基礎、全面考察、兼顧均衡;3、風格-體現時代精神、突現人文色彩;4、主題- 和諧、創新、科學、探究。

二 陝西地域文化特色突出

 2011年陝西省初中語文試卷與2010年試題相比,題型穩定,出題穩健,突出了陝西地域文化特色,彰顯了歷史文化的底蘊,穩重求變,變中求新,讓人們看到新的嘗試和探索。比如現代文閱讀《古蜀棧道》,選文既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又不失爲一篇生動準確表達的說明文,出題穩重、規範,沿續了2010年的出題方向。作文命題也可圈可點,《想看見你的笑》,這篇全命題作文,既給了考生很大的寫作空間,學生好起筆,敘事也好,抒情也罷,均可信手拈來,但命題又暗設深意,如何詮釋“笑”的內涵,推陳出新,需仔細斟酌,方可寫出情感細膩,富有層次,情感真摯的好文章。要想拿到高分,還需要考生有真摯地情感體驗和細膩的駕馭文字的本領,所以要寫出不拘於陳套,不浮不俗而深刻感人的好文章,又難得了。可以說,今年作文命題有深度有層次,出得好。

    細看今年2011年陝西中考語文試題,可以明晰地感受到出題中求變求新的嘗試,這種探索的熱情難能可貴。但有些方面值得商榷。綜合性學習“走進姓氏文化”活動三擬寫曹姓小傳,所給的三個人物歷史跨度大,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加以寫三人合傳,學生沒有進行過類似體例的學習。活動四也是歷史人物方面的話題,這樣的出題的確深挖了歷史文化的思想,拓展了對考生歷史文化傳統方面的考查,有新意,但這兩個題缺乏出題角度的變化,不夠全面多樣。又如在《紫陽腰》的閱讀中,16題分值太大,一問6分,難答難評。古詩賞析應多關注考生的年齡特徵,文化基礎和理解能力,21題又以填空方式出現,增加了難度。

綜上所述,2011年中考語文試題,既有穩中求變的探索,又體現出羽化成蝶的艱難。縱觀2009、2010、2011年陝西中考語文試題,都高舉着弘揚陝西文化地域特色和傳承濃厚文化底蘊的大旗,彰顯時代和人生的精神,關注生活,謳歌人性的真善美。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努力,尋找新的突破。

三 穩定均衡 有所創新

    試題以《課程標準》爲基本依據,兼顧兩個版本,共23道小題。在穩定均衡的基礎上,題型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   1.注重考查語文知識的積累(工具性)。1.積累與運用(共6小題,計17分)。試卷沿襲了以選擇題考查字音字形的形式,第1題考查字音,第2題考查字形,每題四組,每組四詞,詞彙量大,覆蓋面廣,拓寬了考查範圍。同時,每組試題干擾項的錯誤點由一個增加到兩個,明顯降低了難度。字音、字形題各一,每題四組,每組四詞,詞彙量大,覆蓋面廣;第3題考查詞語運用,這是一種新題型,重點考查學生學生結合語境辨析詞語意義的能力,較去年比也降低了難度。特點是:考查面廣;所考查字詞均來自《中考說明》附錄一;難度降低。第3題結合語境選詞填空;第4題經典詩文默寫,試卷在設題中以課程標準規定篇目爲依據,繼續採用直接默寫的形式,與2010年試題相比,形式變化較大。採用從(第(1)- (6)題,任選五題;第(7)-(10)題,任選一題)的新形式。第(1)- (6)題內容涉及詩、詞、曲、文四方面,爲人教版、蘇教版共有內容;第(7)- (10)題是現代文默寫,分別爲人教版2題、蘇教版2題。特點是:現代文默寫內容增加;所考查內容均來自《中考說明》附錄二;難度有所增加。

古詩文背誦,繼續採用直接默寫的形式,10選6;文言文17題一改以往“解釋詞義”的命題形式,以判斷題型出現,注重考查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遷移能力。

    2.注重考查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實踐性)。第5題語段修改題,試題形式與去年相比變化不大,主要考查關聯詞、標點的正確運用、病句的修改,對語法知識的考查融入具體的語段中。特點是:重視語言的實際運用;重視語法和標點知識;難度不變。第7題以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爲主題,設定了有關姓氏文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3.注重考查學生綜合理解能力(語文素養)。閱讀繼續側重考查學生篩選、提取、整合資訊的能力、整體把握文意的能力、對詞句的理解能力以及對引資料說明說法的理解與運用。第14題頗具創新性,此題引導學生聯繫文化背景和自身體驗,對語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發現、看法。“作者說,似乎得到了‘紫陽女子爲什麼能生出如此之腰’的答案。他得到了怎樣的答案?”依次考查學生準確地評價語言材料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發掘其內在價值。

    4.突出語文人文性的特點(價值觀)。說明文《古蜀棧道》,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瞭解家鄉與古蜀交通曆史的思想感情;遊記散文《紫陽腰》,引導學生體味陝南紫陽城人文風貌、人情人性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語段修改選用有關“正義”的話題;文言文材料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結尾作者的評論部分,引導學生對古昔良材的思考與評價;詩歌《西歸絕句》(元稹)透過抒發詩人歸京途中捧讀友人書信的興奮喜悅之情,給予學生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作文《想看見你的笑》,命題強調了學生獨特的生活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

四 試題充分體現“三穩”意識

     陝西省中考語文試題既體現了“穩中求新、穩中求變、穩中求進”的命題意識,又增強了試題的學科性、地域性,導向性。

1、難度適中,注重基礎。

結構及難度: 積累與運用14%  綜合性學習6%  閱讀理解38%   寫作 42%  難度係數:0.65左右

難易梯度:易:較易:較難:難(4  :3  :2  :1)

 試卷結構相對穩定,題量適中,難度適宜,梯度設計科學,難易程度與去年基本持平。試題題型相對穩定,以主觀題爲主,單純的客觀選擇題、判斷題所佔比例仍保持在10%左右。

    試卷知識覆蓋面大,重視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的考查,涉及字音、字形、漢字的規範書寫、詞語辨析、規範使用標點符號、正確使用關聯詞、修改病句、古詩文默寫、文學名著等方面,具有細、實、活的特點。

    2、穩中求變,適度調整。

    “古詩文默寫”環節,在分值不變的情況下,由去年的A、B兩組,每組6個小題,任選一組,變爲今年A、B兩組,A組6小題,任選5小題,B組5小題,任選1小題,試題的難度沒變,但如果學生不認真讀題,很容易失分;文言閱讀部分依然考查實詞、虛詞、語句翻譯和文段理解,但在實詞的考查上難度略有降低;古詩詞鑑賞部分,第一題看似考查表達方式,實則品鑑其思想內容;第二題賞析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還應抓住點活全詩的“臨水”二字,這樣詩中的氣氛、情韻、意境就完全不一樣了,結句以景語收住全篇,恰到好處。

    3、亮點突出,特色鮮明。

    閱讀部分三篇詩文都極具地方特色,既秉承了近年來關注陝西地域文化的宗旨,又將學生視線從粗獷的關中、陝北引向了柔美的陝南,堪稱試卷的第一大亮點。“讀經典”、“補家訓”、“寫傳文”、“話相逢”,無一不體現出命題者回歸經典、注重能力,提高語文實踐性的意圖,堪稱試卷的第二大亮點。

4、感知真情,啓迪心靈。

7.作文《想看見你的笑》(共50分)。選自《讀者》,這個作文題可以讓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感可發,既起到了調動學生獨特生活情感體驗的作用,又收到了展示自我,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的效果。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特點是:大氣陽光;體現人文關懷;容易上手。

五 穩中有變 綜合考查

      同去年相比,2011年陝西中考語文試卷在總體保持平穩的基礎上,難度略有下降,題量適中。試題題型由“積累運用”、“綜合性學習”、“閱讀”和“寫作”四大板塊構成,和2010年中考語文試卷結構基本一致。

      積累運用板塊,題型穩定,穩中有變,一是在延續了去年考查漢字“音、形、義”基礎上,成語考查環節由去年的知義寫詞變爲今年給出三個詞語結合語境選擇正確答案;二是經典詩文默寫環節,改變了去年AB兩組任選一組的模式,古詩文默寫部分爲6選5,現代文默寫部分爲4選1。這樣使學生更易選擇,難度有所降低。

      今年的綜合性學習,避開了世園會、核泄漏等熱點話題,而是以“百家姓”爲題,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前邊兩道小題重點考查基礎知識的積累,後邊兩道小題考查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爲學生提供了應用語文和創新表達的空間。

      近年來,各地語文中考試題的區域特色日趨鮮明,試題材料具有較濃的地方文化特色,這一點在2011年陝西中考語文試題閱讀板塊中再次體現。現代文閱讀的兩篇文章從不同層面介紹了陝西的歷史文化,對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有很好的導向作用。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古詩文閱讀注重知識遷移能力、理解能力、推斷能力的考查,不同於去年的是今年在題型設定方面有新的變化,把往年解釋句中的實詞、虛詞,變爲從幾個選項中判斷正誤,難度相對降低了。

      作文仍採用去年的全命題形式,題目“想看見你的笑”,便於學生聯想,使學生有話可說,發揮的空間較大。若想寫出高分作文,還應在創造性表述過程中很好地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這套試卷給我們的啓示一是初中語文教學,應注重平時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在牢固掌握課內知識的同時,還應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二是樹立大語文觀,注重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提高,注重不同學科間知識的滲透。

六、從中考試題中來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

1、語文的實質是什麼

國際ISCED組織1997對教育的重新定義是“教育是導致學習的、有組織的和持續的交流。”而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所謂工具性就是指語文是一種交際工具,一種交流工具。由此可見,語文的實質就是“交流”,語文的實質就是“聽、說、讀、寫”。“聽、說”就是“語”,“讀、寫”就是“文”;聽、說是一種口頭交流,讀、寫是一種書面交流。我們使用的蘇教版教材是由“主題合成單元”構成的,“主題合成單元”就是圍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編寫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

2、如何理解“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識是一種符號,是經驗的固化,早已存在的,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通常被稱爲“公共知識”。能力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徵或心身能量,是在活動中展現的,是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每個人只有對公共知識進行自我認知,並付之於實踐,它纔會變成一種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但知識不等於能力,有知識不等於有能力。課程改革不只是爲了是學生獲得公共知識,而是要透過實踐活動建立個人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如何才能把知識變成能力,關鍵在於教育的過程和方法。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自我認知世界的過程,特別重視知識“私有化”的過程。如果我們仍採用“我講你記”的方法,很機械地把知識從書本上搬到學生的腦子裏,知識沒有發生化學變化,知識仍然是知識,知識沒有變成能力,因爲它缺乏一個自我認知的時間和空間,缺乏一個思維發展過程。如果我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很巧妙地把知識搬到學生腦子裏,知識就會變成能力,因爲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認知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實踐和交流,思維、行爲、語言都得到充分展示。人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中就包含裏這個道理。所以注重教學過程的完整性,注重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建立能力生根計劃,進行深度教學,化知識爲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如果說前兩點是解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是解決培養怎樣的人的問題。“文以載道”, 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習慣,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目的是化知識美德。

   (4)三者之間的關係

   “三維目標”不是分項目標,也不是三個方面或三個層次的目標,而是一個整體,不能把三者割裂開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也是一個有機體,在教學實踐中不能把三種基本學習方式機械化、程式化。

3、怎樣看待目前的課程改革

 (1)爲什麼要進行課改

    因爲課改是國家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因爲課改是素質教教育的需要,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因爲我們已經把應試教育推向極致,應試教育已經走進了死胡洞。

因爲我們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重分數,不重能力。

因爲老師和學生是天下最苦的人。

所以必須改變這一現狀。

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然要進行改革,尋找一條符合教育規律,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新途徑。只有改革纔有出路,因此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我校課改的現狀

     這次中考命題,大家在閒暇時間談論最多的就是課改,可見課改已經成爲大趨勢。經過和大家交談,發現我校的課改已經遠遠走在前面,比寶雞和延安早了一年,比西安有些學校至少早一學期。他們正在經歷最艱苦的學習和摸索階段,他們現在很糾結、很鬱悶,而我們已經跨越了這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可見我校率先進行課改是明智的選擇。寶雞實行的是“一課三單”,延安實行的是“預學案”,西安實行的是“導學案”,我們用的是“師生共用教學案”。不管是哪一種學案,都是運用三種基本學習方式對 “三維目標”的有益探索,都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上尋找突破口。

    我校使用的“師生共用教學案”,在時間上已遠遠走在前頭,已經跨越了第一階段而進入第二階段。我認爲在第二階段一定要在質量上下功夫,要進行集體備課,要把們大家的智慧起來,對“教學案”進行討論修改,讓每一份“教學案”都成爲精品,讓每一冊“教學案”都成爲我們的校本教材。“教學案”就是我們學生學習搭建的一個平臺,如果這個平臺低,那麼我們的教學質量就低;如果這個平臺高,那麼我們的教學質量就高。因此我們在編寫修改“師生共用教學案”的過程中必須精益求精,必須科學嚴謹。這樣我們的“教學案”才能確保質量,纔有信度和效率。

   (3)如何深化課程改革

2000年我省的課改就已啓動,但客觀的說我省的課程改革已遠遠落在上海、江蘇、山東等省市的後面。今年5月省教育廳專門召開了一次全面推進全省課程改革的會議,還成立了專家指導團,目的是深化全省的課程改革。因此我們要抓住這次機會,把我校的課改引向深入。首先我們要加強理論學習。把許校長給我們帶回來的先進理念弄懂吃透,像“教育是一種交流”“生態課堂”“高效課堂”“民主課堂”“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都是目前教育思想領域一些前沿理念,有些我們已經接受,有些我們還不熟悉,但我們要不斷地去了解、去學習。理論引領行動,如果我們不在理論上加強學習,就會在行動是落伍。其次勇於教學實踐。我們現在有了 “高效課堂”的 理論, 有了 “師生共用教學案”的 載體, 有了 “讀、議、殿、點、練”的方法,但如何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卻要靠我們自己。只有不斷地去學習、去實踐、去探索,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最適合學生,最有效的方法。再次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接受新事物是困難的,實踐新事物就更困難。在課改過程中難免會遇見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有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只要我們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勝利。就像這次中考命題工作一樣,過程是痛苦的,結果卻是幸福的、美好的。

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念,不斷探索,與時俱進。把課程改革引向深入,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把教學質量提上去。讓學生受益,讓家長收益,讓老師收益,讓國家受益。

                                    2011年12月28日

 

韓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