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古詩詞教學中的溫故而知新(教學論文)

貴池中學   章亮

古詩詞教學中的溫故而知新(教學論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一直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和關注。在工作的這幾年,每次上古詩詞的課文,我也要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來備課,希望可以讓我們的學生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魅力。但是,由於古詩詞本身大多在表現形式上比較蘊藉含蓄,在內容意境上又比較深沉廣博,所以常常有“可意會而難言傳”之感,這就在教學方式上提出了和其他類課文不同的要求。經過一些摸索和嘗試,我發現有一種方式似乎使學生在進行古詩詞鑑賞時有事半功倍之效,那就是“溫故而知新”。所謂“溫故而知新”,就是在古詩詞教學中,對於很多內容的講授和理解,都可以透過讓學生回顧以前曾經學過的比較熟悉的課文來體會新課文中的一些知識。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的印象,又可以很簡單地讓學生了解新知識。在這裏我就簡單地從作家風格、內容鑑賞、寫作手法三個方面來具體談談。

一  作家風格

一般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不可避免地都會對作家作品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除了一些寫作背景、作家人生經歷外,對於作家作品風格的介紹似乎也是不可或缺。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一首詩,更可以在課外更好地去閱讀其他的作品。很多作家都有一個可以概括的主要的藝術風格,或者在一個階段會有一個大致雷同的藝術風格,而且到了高中時期,很多古詩詞的作者,我們的學生在小學和初中時期就已經接觸過了。這樣,只要我們回顧一下以前學過的篇目,讓學生回憶以前老師講過的知識,或僅僅透過對之前所學篇目的回顧,就可以很好的讓學生去體味一個作家的主要藝術風格。比如在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這篇課文時,我們要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藝術風格,就完全可以結合學生在初中時學過的《飲酒》(其五),因爲這兩首詩同屬作者歸隱以後的作品,都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在風格上也都具有閒適恬淡的特徵。再比如,辛棄疾的詞中大多表達了作者抗金復國的理想和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憤懣憂傷。那麼我們在講解高中課文中的《水龍吟》時,就可以讓學生回顧在初中學過的《破陣子》,在內容和情感上幾乎無需多做講解,學生就可以很好地去理解體會這首詞的內涵,並很容易獲得壯闊蒼涼的藝術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像藝術風格這種有點專業化的比較深沉一點的內容,很難用語言來很好地進行描述,也就很難讓學生很好地去體悟,而透過回顧已學過的熟悉的內容,然後進行類比,一切似乎就變得容易多了,根本不需要我們“多費口舌”,學生已經瞭然於胸。

二  內容賞析

古詩詞內容的鑑賞毋庸置疑是古詩詞教學中一個大塊頭,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各個老師可能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但是在效果上來說,我們也常常感到古詩詞教學不同於文言文,不能追求表面意思的掌握,而更要讓學生能很好體會詩詞的藝術魅力。而事實上,讓學生去了解詩詞內容並不難,但是想讓學生很好地體味出詩詞中的一些意境、情感卻有些難度。

後來,我嘗試着透過回顧、借鑑其他的一些已經學過的詩詞內容,來理解新學的內容,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比如講解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在理解“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這句詩時,我讓學生在初中學過的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找到和這兩句所表達的情感類似的句子。透過回憶,學生很快就確定了應該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兩句。而至於這種追求、熱愛寧靜恬淡生活的情感,無需贅述,學生已經完全體味到,而這比教師一個人站在講臺上枯燥地講解要生動有效得多了。再比如在講解辛棄疾的《破陣子》中“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這句時,對其中“獻愁供恨”的理解,向來就認爲,在這裏分不清是遠山爲詞人獻愁供恨,還是詞人望山而生愁興恨,由景轉情,自然貼切。但是,一個學生卻舉手說他認爲理解爲是遠山爲詞人獻愁供恨更好一些,我問爲什麼,他卻引用了杜甫的兩句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來佐證,因爲這樣更能表現作者內心情感之深。我不得不佩服我們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解說讓我的課堂更生動鮮活。還有,在鑑賞柳永的《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句中“無語凝噎”一詞蘊含的情感時,我做了很多的講解,然而總是有些乾巴巴的感覺,學生很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去體味那種細膩的心理感受。這時候,我想到用《琵琶行》中有關對琵琶女的音樂描繪的句子來描繪這裏的情感,我提出了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學生將已學過的熟悉的那一段著名的音樂描寫認真回憶了一遍,並很快找到了“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句。兩相對照,學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作者那種臨別哀傷、欲言難訴的的複雜心理。

古詩詞教學,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在內容和情感方面卻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加以借鑑,比較分析,既簡單又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  寫作手法

在寫作手法和寫作技巧這一塊,我覺得“溫故而知新”的方法的運用就更多更廣泛了,不論是同一作家,還是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我們所接觸的一些常見的寫作手法都很容易找到例子。我就不舉例分析了。只是覺得如果在教學中講到寫作手法這一塊時,多舉一些以前學過的例子,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詩詞,還能不斷加深學生對這種手法的認識理解,直至形成一定的敏感度,則實現“授之以漁”的目標,何愁“換個廟堂不會作揖”?何樂而不爲?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在“溫故”時,教師的適當引導和點撥就顯得比較重要,如果只是泛泛地讓學生去回憶所學過的知識,可能會讓學生有疲勞之感。教師可以確定方向,並縮小範圍,讓學生能夠比較輕鬆有效地去思考問題,在時間上也可以節約一些。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站在已學過的知識儲備的肩膀上,相信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走得更遠!

 

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