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設計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設計1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72—73頁)。

2、 教材編寫特點

長方形與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圖形。爲此,不論實驗教材還是傳統教材都是透過學習長方形、正方形而引入(拓展)其他平面圖形的學習。但新課標下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科書,在具體安排這塊學習內容時,卻有如下幾點明顯的不同:

①關注學生認知規律特點:感知整體——深入剖析、特徵建構——分析應用。如分階段安排:一年級先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二年級再深入長方形正方形特徵探索;

②關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有機聯繫,同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特徵,強化對比感知。如:本冊教材就安排在同一課時學習兩種圖形特徵。二者同時學習,不僅需要解決特徵認識問題,其實更主要的是關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整理與建構。這也是符合及時強化的學習心理要求的。

這種變化及安排蘊含着如下幾方面意圖:

①加強學生知識結構建構的質量。同一堂課學習這兩種平面圖形特徵,能夠給學生一種整體印象,同時有助於學生對比分析,及時區分其各異特點,而完善其認知結構。

②關注教學思考,教學思想的滲入教育。本節課看似研究兩種圖形的特徵及關係,但如何有效組織學生探索認識,要求教師充分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對比分析、概括總結。在這種探索過程中,讓學生掌握一定數學學習方法,體驗一種實驗、解決思考問題的過程。同時,也要十分關注學習方法遷移(策略),加強學生的學習策略(能力)培養。

3、教材內容的核心數學思想

(1)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2)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4、我的思考

本節課的設計要在充分把握教材設計意圖基礎上,考慮如下問題:

(1)學生的現有學習狀態是怎樣的?即學生現在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知水平何在?因爲,學生已接觸並初步認識長、正方形。雖說第一次學習目標定位是辨認兩種圖形,關注整體把握。但現實學生已把握到什麼程度?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邊、角關係)瞭解多少?應該是教師教學設計時,環節安排中考慮要素之一。

(2)如何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強化數學學習能力(方法)訓練與培養?施用“動手實驗,合作探索”學習方式,是對本課的組織要求之一。要強化實踐探索的過程性與實效性,這就對教學設計的策略選擇要求頗高。

(3)如何突破長方形、正方形的關係認知?有關二者的特徵認識,顯然是本課的重點及難點內容。如何組織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正確理清二者關係,提升知識結構水平?這應該是本課教學設計中的精心之筆、傾力之作。

二、學生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對主體學習過程的體驗,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協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個性化、觀察力、探索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佔優勢,喜好動手操作,對於色彩鮮豔、動感強烈的事物易感興趣。本節課設計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其中既有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又有協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手腦並用,既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又體驗出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所以本節課我設計學法爲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討論、多探究、多協作、多操作,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探索協作學習法和操作法,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另外利用多媒體課件色彩鮮豔、動感強烈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其易於演示的特點化難爲易,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透過操作、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能夠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在觀察圖形、總結歸納圖形特徵的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透過推拉等活動,使學生獲得研究圖形的體驗、過程與方法。

3、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四、教學過程

活動內容

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設計意圖

時間

分配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試一試,探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三、練一練,運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四、說一說,

總結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1、(課件出示)沙灘上,積木走過留下了一串串腳印,判斷它的形狀。認一認並進行分類。

2、尋找教室裏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由長方形或正方形組成的。

3、教師在黑板上貼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片,板書課題。

1、動手操作,探究邊、角的特徵。

(1)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擺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每位學生準備牙籤和火柴)

(2)學生投影演示所拼圖形,說出拼擺之前是怎樣想的?選小棒有什麼要求?

在介紹中,透過對話出示“對邊”介紹“長”、“寬”、“邊長”。

總結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電腦出示填空:長方形的對邊 ,正方形的四條邊 。

(3)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角的特徵。

透過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驗證對相同角是什麼角的猜測。做好發現記錄。

彙報探究過程及結果。

電腦出示填空:長方形和正方形有 個角,都是 角。

2、感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①猜一猜

信封裏裝一張彩色長方形紙,露出一部分。請同學們猜信封裏裝的彩紙是什麼形狀的?

②拉一拉

請兩個同學到前面拉一拉,(拉動要慢)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彩紙露出部分的變化: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

③想一想:

爲什麼一會兒是長方形,一會兒是正方形,一會兒又變成長方形了呢?(同桌互說→全班交流)

1、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要求:畫得精細,位置擺放適中,設計美觀。

① 按要求畫。

畫一個長12釐米,寬8釐米的長方形

② 剪下來,折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③ 想一想,發現了什麼?

④ 試試剩下的部分至少還能折出幾個最大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嗎?

2、給小動物排隊。

36個小動物要舉行廣播操比賽,它們要排一個整齊的隊形,給他們一個建議吧。在方格紙中畫下來。

1、評價本節課自己及其他同學的表現。

2、談一談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什麼新認識?是怎樣學習的?

學生已經有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用積木走路留下的痕跡引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自然引入新課,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在心理放鬆、自由的環境中進入學習狀態。

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讓學生自主進行拼擺活動,調動學生個體學習積極性,去回顧、思考長方形、正方形邊的基本知識。

學生已對長方形長、短邊有初步認知。爲此,應及時引導學生建立長、寬的概念。

二年級小朋友進行探究學習,主要是一種探究意識、習慣方法的培養。此時老師不可太放,任由學生去探。爲此,我爲學生明確指出探究主題及方法揭示。目的是爲促成學生探索行爲及行爲習慣培養。

生動活潑又簡便易行的小遊戲,激發學生求知慾,同時組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進一步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學生感受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獲得對平面圖形的直觀認識。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審美情趣。

透過折一折、想一想,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

透過給小動物排隊這個實踐活動進一步綜合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在動腦、動手中主動運用所發現的知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學生可以評價自己對一節課的學習表現和收穫,也可以評價他人的學習表現,生生互動評價,學生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成功,促發展。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透過操作、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透過“推一推”“拉一拉”活動,獲得研究圖形的經驗。

3.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滲透數學知識的實踐性,激發每個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能用語言描述出來。

難點: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表述自己的發現。掌握探索的方法。

教學理念: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討論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法。

教具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紙,多媒體課件。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能夠感性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並能從生活中找到一些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本節課主要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小組交流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能感受到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聯繫與區別。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同學們,請你仔細觀察我們的教室,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

2.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3.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們常見的圖形。爲什麼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這麼廣泛呢?到底它們身上有哪些特徵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觀察和討論,使學生感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使他們有了研究的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主體探索,合作研究。

1.討論交流。

(1)你們已經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識?

(2)你能分別指指它們的四條邊和四個角嗎?(指名完成)

【設計意圖:瞭解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合理確定教學起點;小組交流,每位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

2.研究長方形邊的特徵。

(1)你能說說長方形四條邊的長短關係嗎?

(2).長方形有幾條長?幾條寬?請你觀察並大膽預測一下長方形的兩條長的長短有什麼關係?兩條寬的長短有什麼關係?

(3)長方形的兩條長和兩條寬也是相對的,也叫做對邊。用什麼方法來驗證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呢?

【設計意圖:學生大膽預測長方形的邊的特徵,透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了長方形邊的特徵,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操作體驗。】

3.研究長方形角的特徵。

(1)長方形邊的特徵我們已經知道了,它的角有什麼特徵呢? 如何驗證呢?

【設計意圖:不同的學生可以透過動手摺一折、量一量等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出正方形角的特徵。】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徵。

(1)現在請你用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同桌合作研究正方形邊的特徵和角的特徵。

(2)誰能來給大家說說你們的研究結果?

其實不但我們驗證了,科學家透過大量的驗證,證明所有的長方形都具有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特徵。所有的正方形都具有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特徵。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同桌合作,親自動手用研究長方形特徵的方法來研究正方形的特徵,並找到了正方形不同於長方形的特徵,做到了學以致用,體會成功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5.“拉一拉”遊戲。

.(拉成長方形)這是什麼形?爲什麼是長方形?

.(拉成梯形)這是長方形嗎?爲什麼不是?怎樣做就變成長方形了?請你來試一試。

.(拉成長方形)怎樣把它變成正方形呢?誰能來試一試?

.(拉成正方形)怎樣把它變成長方形呢?你能來試一試嗎?

【設計意圖:透過做小遊戲,使學生加深了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記憶。】

三、分層練習,實踐應用:

(1)選一選(課件展示)。

(2)我們已經掌握了它們的特徵,會畫長方形、正方形嗎?

(分層要求:可以在方格中畫,也可以在空白的作業紙中畫)

(3)交流:你是怎樣畫的?

【設計意圖:透過提供不同材料畫長方形和正方形,考察不同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掌握情況,使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

四、課外延伸,拓展思維。

課後4人小組合作,用七巧板拼長方形、正方形。組長記錄拼成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分別是由哪幾號圖形拼成的?我們下節課再來交流。

【設計意圖:透過課後動手操作,使學生把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延伸到課外,並且再次感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

五、回顧全課,總結評價。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都做了哪些活動?

2.你有什麼收穫呢?

【設計意圖:透過回顧本節課所做的活動,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了梳理,對研究方法掌握得更牢固,爲以後研究平面圖形的特徵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