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7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7篇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透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

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教具準備

1、投影儀及相應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若干張,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創設情境,複習舊知

在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分之幾的分數,同學們能夠透過摺紙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歡的分數嗎?

(1)學生用紙折分數

(2)小組交流自己是怎麼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數。

(3)全班交流彙報展示的過程,有針對性的張貼並板書四組分數:(3/4,1/4)、

(1/4,1/2)、(3/8,1/8)、(1/8,1/6)。

2、觀察分數,組織分類。

剛纔老師把同學們展示的分數張貼了四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四組分數,你能給它分一下類嗎?

(1)學生獨立觀察每組分數的特點

(2)小組討論交流如何分類

(3)全班交流:小組選代表陳述分類的思維過程。

(4)教師小結:我們把分數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類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導質疑,引入課題

對於剛纔我們分出的這兩類分數,大家想研究它們哪方面的問題?

(1)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

生2:我想知道兩個分數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選擇的解決問題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比較一下兩個分數,哪個大哪個小這一問題,好嗎?(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3/4和1/4誰大?你是怎麼想的,四人一組拿出手中另一張正方形紙分一分,塗一塗,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塗一塗,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彙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說出比的思維過程

(3)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個1/4,而另一張紙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個1/4,3個1/4比一個1/4大,所以3/4>1/4。

(4)用同樣的方法比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左邊圖)。

②學生爭當“小老師”自行講解比的過程。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1/4和1/2誰大呢?大家是怎麼想的,用剛纔比較的方法,四人一組想一想”。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塗一塗、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彙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說出自己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並小評)

(4)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一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樣的方法比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右圖)。

②學生自告奮勇講解比較的過程。(師適當引導並鼓勵)

③根據分類總結比較大小的策略。

(1 )學生獨立思考比較大小的方法。

(2 )小組交流如何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歸納總結: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小的分數小;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爲什麼?說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那麼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數,分數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數少,分數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數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的份數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數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鞏固、實踐、應用。

1、給分數先塗上顏色再比較大小(見課本61頁下圖)。

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說一說是怎麼想的。

2、按份數塗顏色,並比較分數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學生獨立看一看、塗一塗、比一比。

(2)小組交流

(3)全班彙報交流

3、電腦出示題意:怎樣才能平均分呢?

(1)學生獨立審題。

(2)小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維過程講給同伴聽。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評:

同學們表現的很出色,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

(四)課堂小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更新的收穫?

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會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較分數的大小分兩種情況,也就是分母相同還有分子是1的時候。分母相同時,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大,當分子是1時,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在生活情境中認識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關係,能用左、右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經歷觀察、操作和活動的過程,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3.在遊戲活動中,體會位置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認識左右的必要性。教學重點:建立左右的標準,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教學難點:能正確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教學準備:主題圖、課件、卡片、圖片、膠棒或膠水。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學習左右的必要性1.由上下樓引入教學

教師:爲了安全,避免我們上下樓衝撞在一起,學校要求我們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下圖)

你知道他們應該靠哪邊走嗎? 2.出示課題

教師:只要我們認識了左和右,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左右”。(板書課題。)(設計意圖: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課的學習。透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左右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活動中感知,認識左與右1.藉助左右手認識左右(1)認識右手。教師:你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上課發言要先舉手。我們發言時,舉的是哪隻手?請你舉起來。(學生舉手。)

教師:那你們能告訴老師,你舉的是哪隻手嗎?

教師:在舉手發言時,我們通常都是舉右手,老師看看你們局的是不是都是右手呢?(教師巡視糾正,糾正後放下右手。) (2)做動作記右手。

拍一拍:讓學生用自己的右手輕輕拍一下桌子。

握握手:讓學生生出右手,相鄰的兩個同學握握手。並說明我們在握手的時候也要用右手。敬隊禮:學生模仿教師行隊禮。 (3)認識左手。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右手了,另外一隻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舉起來,看一看,這就是我們的左手。用左手把鉛筆盒擺正。 (4)藉助生活習慣動作區分左、右手。

教師:想一想,平時我們用右手做什麼?(舉手、寫字、拿筷子、握手、敬隊禮......)

教師:請你模仿寫字的動作。右手寫字時,左手在做什麼呢?右手拿筷子時,左手在做什麼呢?

教師:請你再說一說,兩隻小手可以做什麼? (5)藉助兒歌強化認識左、右手。

教師和學生一起聽下面的音樂邊說邊做動作。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來,我伸出左手擺一擺,左手收回來。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來,我伸出右手擺一擺,右手收回來。我伸出雙手去,我收回雙手來,我伸出雙手擺一擺,雙手收回來。

(6)藉助左、右手認識左、右面。

教師: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它們配合起來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你身上還有這樣的“左與右”的好朋友嗎?快來找一找,邊指邊說。

(左腿右腿、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腳右腳......)

教師:與右手同側的就是我們的右面,有右眼、右耳、右胳膊、右腿、右腳等。與左手同側的就是我們的左面,有左眼、左耳、左胳膊、左腿、左腳等。

教師:下面我們做一個遊戲,請你聽口令做動作。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怕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擡擡你的左腿,擡擡你的右腿。

(設計意圖:透過這幾個層次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將左右與身體對應起來,藉助生活習慣動作,幫助學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標準,從而進行判斷。) 2.以自己爲中心辨別左右(1)找鄰居。

教師:我們的身體上有左右的好朋友,我們座位我左右也有我們的好鄰居。坐在你左邊的鄰居是誰?和他握握手。右邊的鄰居是誰?和他招招手。

學生可以一組一組地做,教師觀察,發現問題,予以糾正。 (2) 整理書桌。

教師:請把鉛筆盒擺在書桌的上面,數學書放在書桌的左面。 (3)建立課堂習慣。

教師:起立發言時,我們都應該站在書桌的右側。

教師:下面請大家起立,站到書桌的右側。你站對了嗎?

(設計意圖:透過這三個環節的活動,從身體的左右擴展到以自己爲中心辨別左右,加深學生對左右的理解。)

(三)操作中辨別,加深對左右的理解1.擺一擺

學生拿出下面的圖片和水果(香蕉、蘋果、桃子、南瓜)卡片,聽老師要求動手擺一擺。

要求:(1)香蕉擺在南瓜的右邊;

(2)蘋果擺在西瓜的左邊; (3)桃子擺在香蕉的右邊。

學生擺完,教師觀察,發現問題,予以糾正。然後用課件像同學們展示。(課件左右第5頁,如下圖。)

2.完成教科書的第13頁第6題

學生先獨立嘗試,集體交流後再利用課件演示。(課件左右第7頁,如下圖。)

(設計意圖:透過這兩道練習題,使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加深對左右的理解。小螞蟻吃南瓜的題目,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開放題,學生透過獨立嘗試與集體交流,體會路線的多樣性,並且利用上下、左右來敘述物體的位置和行走路線。)

(四)解決中運用,感受實用性

教師再次出示開始上課時呈現的上樓梯圖片。如下圖。

教師:剛開始上課的時,這兩位同學要上樓,靠右行走。指一指,他們應該靠哪邊行走呢?教師:只要我們靠着自己右手這邊走,就是靠右行。我們平時在走路、開始時,都要按照交通規則的要求靠右行駛,這樣纔會安全、有序。看來左右不但在我們身體上有,教室中有,生活中也有。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五)全課小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不但認識了左右,而且還能利用左右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是太棒了!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受?

(六)佈置作業

教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關於左右的知識嗎?請你自己去觀察一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藉助於熟知的生活事例學習數學,使學生初步會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釋周圍的事物,從而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第一冊第53—55頁及練習八第2、3、4題。

教材分析:

1、關於直尺圖兩端的缺口。

直尺圖左端不畫口是可以的,一年級的小朋友對小於0的數是沒有感受性認識的,也沒有過早涉及的必要。直尺圖右端的口必不可少,要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自然數逐1增長的規律,以及自然數個數的無限性。2、關於比較8、9的大小,透過點子圖來比較,其目的在於認識7、8、9之間的關係,7在8的前面,7比8小,8在9的前面,8比9小。這種認識顯然過於狹隘,應該讓小朋友在更廣的區間內認識9以內數的關係,這樣,更進一步增強數感。學情分析:

1、關於數數。

前面已學習了7以內數的認識,對認識數的哪幾個方面內容有初步的感知,有了數數、瞭解的順序和大小比較等能力。重點讓學生理解數自然數是一個一個地數。

2、關於數的組成。

對於數組成,學生在學前教育中已有基礎,但大多流於死記硬背,而現在重點在於讓學生理解分什麼,如何有序地分,由其中的一組還能還能想到什麼。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會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個數,會認數、讀數、寫數;知道9以內的數的順序,能正確比較9以內數的大小;會區分基數和序數,理解8、9的組成。

2、過程與方法:

透過看一看、數一數、擺一擺、填一填、想一想、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認識8、9的過程,感受8、9的組成,初步體會有序思考的方法,並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及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8、9的數數與認數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透過探索和發現8、9的組成,激發學生探究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慾望;在引導學生從8、9的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過程中,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啓蒙教育。

教學重點:

學生能正確數出數量是8、9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

教學難點:

學生會正確書寫數字8、9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師:王大伯養了一羣小豬,把小豬編了號,看,它們來了!

1、這些小豬的編號各是幾?一共有幾頭小豬?(課件:7頭小豬跑着出來,身上有編號4、1、6、2、5、7、3)

2、請你按編號順序把小豬們排一排隊好嗎?你有幾種排法?(1、2、3、4、5、6、7或7、6、5、4、3、2、1)你是按什麼順序來排的?

3、王大伯又買了2頭小豬,該編上什麼號呢?(引出8、9)板書課題:8、9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8、9的含義及順序。

(1)擺一擺。

師:你會用小棒來表示已經編上號的7只小豬嗎?(學生操作)

師:王大伯又買來一隻小豬,這時是幾隻小豬?(板書:8)你還會用小棒來表示嗎?你是怎麼擺的?(學生操作)擺成自己喜歡的圖形

師:8號的小豬該排在隊伍的什麼位置呢?(學生說電腦演示)你是怎麼想的?(板書:7<8

師:王大伯再買來一隻小豬,這時是幾隻小豬?(板書:9)你還會用小棒來表示嗎?你是怎麼擺的?(學生操作)

師:9號豬要加入它們的隊伍中,應該排在哪裏呢?你是怎麼想的?

(2)說一說。

看着整齊的隊伍,你知道些什麼?用8和一個數比大小,誰能說一說。用9和一個數比呢?

(4)活動。

教師活動:教師獎勵小獎片給表現好的學生,先發7張,再發1張,問學生是幾張?發了8張小獎片,再發1張,問學生是幾張?

學生活動:9名錶現好的學生到前面。

師:第8個同學指的是誰?爲什麼會出現2位同學呢?從左邊數第9個同學是誰?從右邊數起呢?(指名回答)從左數起的前面8個同學轉個圈,從右數起的前5位同學先回到座位上。2、8、9的寫法。

(1)說一說8、9像什麼?

(2)師範寫

(3)學生在書上描寫

(4)學生互相欣賞3、8、9的組成。

(1)9的組成。

師:9只小豬都關在一個豬圈裏太擠了,王大伯新建了一個豬圈,把9只小豬分別關到兩個豬圈裏,王大伯可能會怎樣關這9只小豬呢?

請你拿出9根小棒代替9只小豬,擺一擺,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種方法?誰能想辦法,分得又快又好。

小組交流你的方法。

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討論9的組成的記憶方法:你有什麼辦法記住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說給同桌聽。(由一組想到另一組。同時老師整理改變板書:

(2)8的組成(用小棒分一分)

(3)完成“做一做“

三、練習

1、活動:同學們在學習中常用到尺子,請小朋友們拿出直尺找一找數學8在哪裏?9呢?用尺子連一連,書上練習的第2題。

2、小豬聊天猜年齡。(課件出三隻小豬在豬裏的情境)

小豬一:我的年齡比7大,我可能是幾歲?

小豬二:我的年齡比9小,我可能是幾歲?

小豬三:我的年齡比6大,比9小,我可能是幾歲?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動手操作掌握5以內數的組成。

2.使學生能熟練地說出5以內數的組成。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初步的自學能力,初步的遷移類推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做練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積極動腦思考的學習品質,及合作互助、創新意識和評價意識。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9~20頁的內容。

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儀、數字卡片、5根小棒、5個小方塊。

2.數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學設計

複習舊知

1.複習數數。前面我們學習了哪些數?誰能數組大家聽?

2.複習比較大小出示數字卡片1-5,誰能給大家提問題?

進行新課

1.創設遊戲情境,小組學習5的組成。

a.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今天老師想請大家做一個分小棒的遊戲,想不想做?準備5根小棒,看誰動作又輕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兩份,看誰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能較好地把握知識起點,採用開放教學方式,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小棒充分感知,然後再交流,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b.交流展示。

指名分法不同的學生到前面來展示。

①剛纔大家想了那麼多辦法,可是看起來又有點亂,請大家開動腦筋想個好辦法:怎樣才能清楚地看出又一個也不落下?同位商量,指名展示。

②(教師巡視發現有按順序分的)老師發現這位同學有一種好辦法,下面請他來教教大家。

[在發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引導發現。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比較紮實。]

c.全班學生再自己邊說邊按順序分一分(板書分合式)。

d.小結。

透過分小棒我們得到了5的組成。

e.引導觀察,發現規律。

你發現了什麼?誰願意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那麼我們看到5能想到什麼呢?(推小棒)

2.做一做

a.老師還準備了5個小方塊,想請大家一個猜一猜的遊戲?

①(右手拿3個小方塊藏在背後,左手出示2個)右手有幾個?

②右手藏1個

③右手藏2個

剛纔大家猜的都很準。那老師要問一問你們:爲什麼猜得這樣準?有什麼辦法?

b.搶答。

下面我們來比賽,看誰反應快!對口令。

3.小組自學4、3、和2的組成

a.剛纔我們透過分小棒編出了5的組成。下面請你在小組中試着編出4、3和2的組成。

板書)

b.填方框(第19頁下面)。

看圖邊讀邊填。指名板演。做完的同位檢查。訂正。

[把練習設計成猜一猜的遊戲,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了5的組成,突破了難點。4、3、和2的組成就可以完全放給學生,採取小組使用的方式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學層次清晰。]

4.指導看書。

邊說邊填。指名板演。訂正。

5.做一做。

a.動手操作。教師出示數字卡片5,學生擺學具,同桌操作。在操作的基礎上用5的組成連線。

b.對口令。

鞏固練習

1.男女分讀組成。

2.第8題。

邊說邊做,做完同位檢查。全對的、書寫好的可以各得一個小印章。訂正。

[本節課教師能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培養目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透過擺一擺、說一說、找規律、做遊戲,使學生積極參與了富有趣味的學習過程。教師教法靈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注意指導小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在遊戲中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教師注重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等評價方法的使用,培養學生的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總體來看,既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又注重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出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全課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教學設計說明

5以內數的組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科書第19~20頁的內容,並完成練習二的第8題。其教學目的是藉助分小棒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使學生在同位交充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5以內數的組成。這部分知識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時都接觸過,本節課主要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夠熟練的說出組成。

本節課我沒有使用課本資源,而是對教材資源進行了創造性的改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首先要爲學生營造出輕鬆、娛悅的學習情境。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慾望,努力體現教學的開放性,這節課教師就爲學生創設了分小棒的遊戲,讓學生在不斷的動手操作與合作討論中自己掌握知識,並初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思維積極、主動,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學習積極性高,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2.分層練習,逐步提高要求。

在練習的設計上,教師也努力體現層次性。先讓學生看實物猜組成,再讓學生看圖填組成,還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擺組成,最後纔要求學生根據組成將數字卡片連起來。透過這一系列層次分明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5以內數的組成,是一次由操作實物過渡到抽象出數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時發展了抽象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7,6 加幾

教學目標:

1、探究7、6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能根據一幅圖中兩個已知數寫出兩道加法式子,初步理解這兩個算式之間的聯繫。

3、能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提高分析、解決簡單數學問題的能力。

4、透過問題情景的創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預習學案:

9 + ( ) = 108 + ( ) = 107 + ( ) = 106 + ( ) = 105 + ( ) =104 + ( ) =108 + 18 + 28 + 35 + 58 + 58 + 68 + 87 + 8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引入多媒體演示:透過資訊圖提出問題:

問題1:1號運動員一共投了多少個?

問題2:2好運動員一共投了多少個?

師: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

學生甲:……

學生乙:……

教師:小朋友採用不同的方法做出這道題,值得表揚。這節課我們來研究7,6加幾。(板書課題:7,6加幾)。

教學意圖:透過複習9,8加幾,幫助學生找準原有認知起點,便於學生有效地利用舊知識主動學習新知識。

二、探索新知

教學7加幾的進位加法。

(1)創設情景列算式。課件演示(小試身手)

(2)出示問題探究 6+5

6+5的演示圖

①分組討論交流。

②小組代表彙報各自的想法。

學生甲:我是這樣想的,在6+5中,將5分成4和1,6和4加起來得10,10+1=11。

學生乙:6+5,將6分成1和5,5+5=10,10+1=11。

學生丙:6+5可以先數6個再數5個,合起來爲11。

教師:同學們說的想的這些方法都不錯,大家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教師:請同學們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下面的算式題。

7+4=□ 7+7=□學生計算後抽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集體訂正。

教師:該怎樣計算呢?請同桌進行討論交流,談談各自的想法。學生同桌討論交流後,派代表說自己的想法。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6加幾和剛纔學習的7加幾有相似的地方嗎?哪些地方相似?

學生:7加幾是把另一個數分成3和幾,6加幾是把另一個數分成4和幾,都是把前面兩個數加起來得10後,再加餘下的數。

教師:同學們能從中發現規律,真不錯。請同學們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下面的算式題。6+6= 6+8= 學生計算後抽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麼算的,集體訂正。

教學意圖:透過找6加幾、7加幾的計算規律,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提高學生對進位加法計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檢測案

教師:我們學習了7,6加幾的進位加法,同學們能不能說出所有7,6加幾的式子呢?學生先自己寫算式,再把寫好的算式在小組內交流。教師視頻展示學生排列好的式子:

7加幾的式子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6加幾的式子有:

6+06+16+26+36+46+56+66+76+86+9

教師:爲什麼要這樣排序呢?

學生:這樣從0排到9,很好記。

教師:請同學計算出每道式子的得數。學生回答。(略)教師動態演示各式得數。

教師:請同學們自制7,6加幾的口算卡片,並且有規律地排列起來。

教學意圖:用學生自制口算卡片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算式的掌握水平。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84---87頁

教學目標:

1、認識鐘面,知道鐘面上的12個數字、時針、分針;學生結合經驗學會看整時,知道整時的兩種記錄方法。

2、透過觀察、比較、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抽象的思維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3、培養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和遵守事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整時的認讀、記錄方法

教學難點:整時的認讀、記錄方法

教學具準備:每人一個鐘錶模型、課堂訓練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播放課件《這是什麼》: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鐘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鐘錶。(板書課題:認識鐘錶)齊讀課題。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認識鐘面

①利用情境圖,初步感知鐘面

出示PPT:課本84頁情境圖

師:同學們,鐘錶是我們生活的好幫手,仔細觀察:圖中都有什麼?小朋友在做什麼?(明確:早上7時媽媽叫她起牀)

②小組合作,認識鐘面

師:拿出自己的鐘表模型,看一看、摸一摸、撥一撥,你發現了什麼?

A. 學生自主學習

B. 小組交流:鐘面上有什麼?

C. 小組彙報

師明確: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個格,兩個指針。又細又長的叫分針,又粗又短的叫時針。

依據學生的彙報,師張貼鐘錶模型,板書:12個數字 時針 分針

2、 認識整時

①觀察7時鐘面模型

師:老師把情境圖中的鐘表給大家帶來了。仔細觀察,鐘面上顯示的時刻,你有什麼發現?(提示:又細又長的分針指着幾?又粗又短的時針指着幾?師肯定: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7,就是7時。板書:7時)

引導多名學生重複認知過程。

②利用三個整時鐘面,再次觀察、認知

A、(PPT出示課本情境圖中的三個時刻)按照整時的認知方法,跟大家分享這幾個時刻。

B、再次觀察三個鐘面,你發現了什麼?

a、小組討論

b、彙報交流

c、明確小結: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板書)

③動手操作,鞏固所學

A、 師撥表生認讀,並說出認識的方法

B、師說整時生撥表(例:撥出上午9時上操時刻、中午11時放學、中午12時吃飯、下午4時放學……)

C、同桌一說一撥

3、整時的記錄方法

同學們,日常生活中的鐘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像掛鐘和手錶這樣的,我們怎樣記錄?(是幾時,就在幾的後面寫上一個“時”。)另一種是像鬧鐘這樣的電子錶(出示PPT情境圖中的電子記錄7:00),是幾時就在左邊寫上數字幾,中間寫上兩個小圓點,右邊寫上兩個“0”。(板書:7:00)我們一起書空一下。

A、(PPT出示3時、6時兩個鐘面)指名2生臺前板演,其他學生作業本上記錄

B、訂正並強調記錄方法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連一連(PPT出示課本86頁第一題)

2、寫一寫(PPT出示課本86頁第三題)

3、做一做(PPT出示課本85頁:小明的一天)

A、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每幅圖的內容,寫出相應的時刻。

B、質疑:爲什麼有兩個9時?(生談想法)

C、明確:時針每天轉兩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所以有上午9時,還有晚上9時。

四、暢談收穫,課堂總結

同學們,轉眼這節課就要結束了,誰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穫?

結束語:同學們,在短短的時間裏,我們一起“認表——撥表——記錄時間”收穫了鐘錶的很多知識。時間是寶貴的,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做一個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五、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畫鐘錶

同學們,課下利用自己靈巧的小手在鐘面上畫出自己喜歡的時刻,並用兩種方法記錄下來。

六、板書設計

認識鐘錶

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12個數字

時針

分針

7時 7:00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9、10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場景裏體會左右、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左右、上下、前後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後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初步學會用左右、上下、前後等詞描述所在的位置,培養初步的位置觀念。

3、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準確認識物體之間左右、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

課前準備:課件、粉筆盒、書本、尺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觀察:小朋友們,請觀察自己寬敞、漂亮的教室,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設疑:它們的位置在哪裏呢?

2、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一認它們之間的位置。(板書:認位置)

二、討論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題圖――教室。

提問:觀察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教室裏有些什麼?

2、討論交流。

(1)、組內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什麼位置?小明在小剛的什麼位置?

(2)、小組彙報。(板書:國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剛的前面。)

(3)、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上面,還可以怎麼說?小明在小剛的前面,又可以怎樣說?

3、分組討論。

提問:你還能找出圖中哪些物體有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

討論後彙報:

地球儀在講臺的上面,講臺在地球儀的下面。

小紅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紅的後面。

4、聯繫教室內真實場景,感悟位置關係。

簡要歸納小結:兩物體之間有一定的位置關係,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面,那麼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下面。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前面,那麼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後面。

三、拓展應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題的遊戲。

2、做“想想做做”第2題。說一說你的前、後、左、右面是誰?

3、投影演示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