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平面鏡成像》優秀的教學設計範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平面鏡成像》優秀的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平面鏡成像》優秀的教學設計範文

《平面鏡成像》優秀的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鏡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重點內容之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原理和應用。平面鏡既與生活聯繫緊密,又是學生首次接觸“像”概念,爲“凸透鏡成像”作了鋪墊。所以,它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瞭解平面鏡能成虛像。

(3)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資訊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感受探究的各個環節。

(2)難點:平面鏡成像的原理、虛像的概念。

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步驟,而八年級的學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較弱,所以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虛像的概念比較抽象,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因此,確定爲本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平面鏡成像現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興趣比較高。

三、教法學法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成爲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課程理念認爲: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注意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根據新的課程理念,本課採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透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分析論證——交流評估——應用拓展等程序,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具體的方法: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

《平面鏡成像》優秀的教學設計2

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瞭解平面鏡成虛像,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瞭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資訊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透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透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1、透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本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全相等的物體(替代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爲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1、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

二、新課教學

2、提出猜想:

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

(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

(1)像與物等大;

(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與物左右相反;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

——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明確探究方法]

——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暫時不取出]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隻相同的蠟燭。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爲什麼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裏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

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透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於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後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後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麼現在鏡後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爲什麼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塗在平面鏡後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

那麼怎麼辦?

——把塗在鏡後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筆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一)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麼辦法改進實驗呢?看看裏面桌還有什麼器材。[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爲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爲什麼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並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啓發]作爲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麼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後能很好地體會到科學探究成功後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

——等大。

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於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後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可明確):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佈置作業:

讓學生在理解科學探究的情況下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自讀教材“凸面鏡和凹面鏡”部分。

教學說明:

本課體現了科學家在進行科學探究時從問題—實驗—問題—實驗—結論的過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現學生盲目探究,教師要引導;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要怎麼樣”、“應該這樣”,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可在思考方向上給以啓發、點撥,最後還是要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決。

《平面鏡成像》優秀的教學設計3

在休息室,聽說是沈##老師開課,心中多了些期待。一是因爲去年聽過她執教初三專題複習《串聯電路動態變化》一課,沒有學生實驗,沒有多媒體,那節課卻上得聲色俱佳,思維迸發;二是因爲去年她是初登講臺,教學語言就如斯干淨利落;三是她燦爛的笑容,甜美的聲音。

40分鐘的課,仍溫暖,充實。年輕的教師,卻從容,老練。

一、教師基本技能

1.教學流程。

整節課教學設計,符合學生實際,順利完成預設的三維目標。教師創設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思維質疑,提示並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小組討論制定方案,小組協作實驗探究,集思廣益歸納結論,從物理走向生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完整、清晰的脈絡保證學生形成完整地思維體系。

2.教學手段。

“魔術”視頻片斷起到激發興趣、引發質疑的作用,“加菲貓”視頻片斷起到問題提示的作用。ppt中視頻、文字、圖片都起到輔助教學作用,豐富了課堂。學生實驗器材充分,爲可能的探究都做好了準備。

3.教學語言。

普通話標準。語調抑揚頓挫,生動,有感染力。提出的問題簡練,合理,邏輯性強,適時,能起到應有的.啓發、引導、過渡、總結、鼓勵等作用。

4.板書梳理。

板書:“1.虛像定義—>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正立,等大,等距,垂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優美,簡潔,嫺熟,佈局合理,由淺入深,能起到應有的提綱挈領作用。

5.教態表現。

教師舉止大方,從容,熱愛學生,與學生交流互動融洽。

二、學生能力培養

1.觀察能力。

先看近景“澆不滅的蠟燭”,再看遠景“玻璃板後面澆不滅的蠟燭”,讓學生看到是玻璃板在魔術中起了作用。

看“加菲貓照鏡子”,最後卻看到是一真一假加菲貓,一模一樣的假的那隻貓模仿真的那隻貓的動作,彷彿中間有一個平面鏡,讓學生看到照鏡子時像與物體的可能關係。

2.思考能力。

學生根據“加菲貓照鏡子”、日常照鏡子、簡單提示“大小?距離?左右?移動?”,儘可能猜想平面鏡所成像的特點。

根據教師提供的平面鏡與玻璃板,學生想如何找鏡中的像,在嘗試中選擇合適的器材,並想爲什麼選擇玻璃板。此思考與活動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之一。

學生根據實驗桌上的器材,想如何選則器材,研究像與物體的大小關係。比較之後,學生從不同的蠟燭中選出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思考如何設計合理實驗步驟。

3.動手能力。

透過小組積極努力的實驗嘗試,學會選取玻璃板來找像的位置,學會選取兩支相同的蠟燭來找像的位置並比較像與物體大小相等。

透過小組全體參與的探究活動,感受像與物大小相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距離相等的成像特點。

透過小組協同配合的“描‘上’的像”的活動,體驗像與物體關於平面鏡對稱這個特點。

4.表達能力。

學生能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表述有條理,姿態自然,不扭捏造作。

學生對問題的首次回答難免有不完整或者有錯誤的,但是在教師的啓發、鼓勵下,學生能儘快的修正、補充、完善答案,使回答更接近結果。

學生參與度廣泛,多數同學在發言表現方面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提升自信心。

5.應用能力。

大卡車前窗玻璃豎直、小汽車前窗玻璃傾斜兩種不同的放置方法原因何在?測視力房間距離不夠怎麼辦?這兩個問題是學生身邊常見的現象,但思維深度要求較高。學生需回顧本節課的所學關鍵“平面鏡”來解決難題,正好運用了“玻璃板的反光面相當於平面鏡能成像”、“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很好的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迴歸物理教學的本來目的。

三.需改進之處

整節課教學節奏太快,每個教學環節給與思考的時間,活動的空間都不是很充分,導致以下問題:

1.找像時,可能一部分學生沒有看到明顯的現象,一部分學生隨波逐流、稀裏糊塗的選擇了器材繼續實驗,所以對玻璃板、兩支相同的蠟燭的作用也不能透徹理解。建議多花一些時間邊演示邊講解,說清楚。

2. 說明平面鏡成虛像時,教師並沒有用點燃的蠟燭、玻璃板、光屏或白紙來演示,只是一語帶過。建議與小孔成像顯示在半透明紙上,教室裏投影儀成像能成在屏幕上等例子對比,說明實像與虛像的區別、進行簡單定義,然後用白紙或光屏去玻璃板後面找平面鏡成的像,沒有就說明是虛像。

3. 驗證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時,一組只有一組數據,不能讓全體組員都能掌握這個技能。另外,一組四位同學,前面兩個實驗能看到像,進行實驗,後面兩個同學實際什麼都沒有看到。建議每組同學做四次實驗,並且在白紙上留下四個物體位置、四個像的位置痕跡,用刻度尺測量並比較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保證全部組員都能掌握這個技能,同時體現多次實驗才能得到普遍結論這一過程。

四.引發思考

1.新課教學重點在探究,透過小組活動突破重點與難點,所以內容不宜過多,要給與學生足夠的思考問題的時間。

2.鞏固練習、知識應用舉例要有坡度,由淺入深,不偏不難,自己要做過,檢查無誤才能給學生用,注意利用作圖等直觀的方式解釋透徹。

3.新教師一定要多實踐,勤反思,不斷積累,才能領悟物理探究實驗教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