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十篇

爲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那麼優秀的方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十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概述

小學數學一年級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繫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錶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錶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爲主,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錶。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匯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錶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爲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總能處於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透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爲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錶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錶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錶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小組交流

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麼時刻?你是怎麼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時刻,然後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分針都指着什麼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透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錶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麼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透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裏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透過讓學生髮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瞭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麼問題?透過觀察學生髮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牀和睡覺的時間,然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牀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說一說: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慾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後反饋反映出學生透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錶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八、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儘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如藉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角度

美讀體驗──在美讀中獲得語感的、情感的、美感的薰陶;在體驗中習得學法。

主要教學步驟

1、學法簡介:

美的散文詩須美讀,讀中體味音樂美,品味畫面美,感受情感美,獲得審美享受。

2、美讀《浪之歌》:

⑴ 同學們配樂吟讀:

注意節奏、停頓、重音、尤其韻腳的處理,畫㈩每節的韻腳,瞭解連續用韻、換韻、交韻現象。體味文章的音樂美。

⑵ 同學們帶着想像誦讀:

想像浪的生活圖景,用我讀㈩了這一幅美麗的畫面領起,就全文內容說活,、品味文章的畫面美。

⑶ 同學們帶着深情吟涌:

感受濤人博大、深厚、浪漫的:情愛,對文中滲透的情感作舉例式發言。體會抒情方式,感受文章的情感美。

3、學讀《雨之歌》。要求運用以上美讀法,進行學法體驗。

4、組織有序發言。學法小結。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第一課時

目的:

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頤和園的大和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幾幅畫,你們想看嗎?請你仔細觀察,看看圖上畫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你知道這圖上畫的是哪裏的美麗景色嗎?這是頤和園裏的美景。(板書:頤和園)指導讀音和寫法,請你看老師寫頤字,寫這個字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學習其它生字時,你也應該這樣,想想應該怎樣記着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課,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你想從文中瞭解什麼呢??好,就讓我們一起讀書,討論,弄懂這些問題,看看從哪裏可以看出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二、學習課文,透過讀書,感受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1.請同學們自由讀書,拿着筆,可以邊讀邊標出自然段號,畫出生字詞,你喜歡的詞語,讀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透過讀書,你讀懂了什麼?(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2.頤和園的大和美表現在什麼地方呢?請你再次讀書,把作者帶大家遊覽的地方畫出來。(板書:長廊,萬壽山,昆明湖)

3.同學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長廊,萬壽山和昆明湖去細細遊賞吧。你喜歡哪一處景物就來讀那一段,想想你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出頤和園的大和美?你就把這些句子畫出來。

4.你喜歡哪一處景物?爲什麼喜歡?你從哪裏讀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發言,讀出句子,說說從哪裏體會出來的,(相機理解詞語意思,換詞體會用詞的準確:滑過,遊過。點明作者使用的說明方法。)你能讀出來嗎?應該怎麼讀?爲什麼這麼讀?(指導讀書)

總結:這節課,我們透過讀書,知道了到長廊,萬壽山,昆明湖處處有美景,讓我們感受到頤和園的確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可作者爲什麼先寫長廊,再寫萬壽山,最後寫昆明湖呢?他爲什麼這麼寫呢?我們下節課來討論。

三、佈置作業:

同學們,頤和園那麼美麗,可還有許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們國家在開拓旅遊產業,旅遊局希望能在電視上做做這方面的廣告,請你們課下幫忙設計個廣告詞,能吸引廣大遊客,說出頤和園的特點。你們願意嗎?好,比比看誰的廣告詞寫的好。

第二課時

目的:

體會中心,學習寫法

體會中心,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介紹景物的方法。

1.同學們,頤和園是個大公園,爲什麼作者只帶我們遊覽這些地方呢?(生自由發言,能說出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頤和園的大和美)作者怎樣寫出頤和園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向我們介紹這些景物?你覺得這樣介紹好在哪裏呢?你能當一個小導遊,來帶領大家遊覽頤和園嗎?

3.想開去:和作者一起遊覽了頤和園,你有怎樣的感受呢?用上書中的詞語說說自己的感受。

作業:你能這樣來介紹我們的校園嗎?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課文內容簡析:

《搭石》這篇課文描繪了一幅幅鄉間人築就和諧、動人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岸邊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了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兩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爲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強烈地感染着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爲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於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

在學生們的齊聲呼喚中,在聽課老師熱情的掌聲中,王玲湘老師結束了她四十分鐘的講課──《搭石》。

聽完課後,留在我心頭的熱乎卻遠遠沒有因爲歡呼、掌聲的漸行遠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個年青老師的心底。對王老師這一堂課的評價,人民出版社網站的論壇上已經有很多了,我先沒去看,就想讓自己先想想自己對這堂的解讀,之後寫出的東西也算是對王老師的敬畏。

對這堂課,就讓我先冒昧地改用課堂上王老師統領全課堂的“文眼詞句”談談我對課的整體感覺,那真可謂是──《搭石》,構建了新課程背景下的和諧課堂。

 一、如“小溪,順流而下”

景一

師:(出示圖片,配樂)文章的作者劉章爺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回過家鄉。但當他靜心閒坐,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在家鄉的一幕幕,浮現出的不僅是家鄉那優美的風景──連綿起伏的山巒,鬱鬱蔥蔥的樹木,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邊的風情民居,但讓作者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

在開課時一段優美音樂的配樂下,加之王老師入情的課堂引領辭,在每一個聽課學生面前勾勒出一幅鄉間恬淡、閒適的畫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畫面深深地吸引着聽課的每一個孩子,他們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課堂當中,有了很強的慾望──想去劉章爺爺家鄉看看的慾望,想去讀讀文字的慾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從未見過的鄉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慾望。

開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頭活水,浸潤了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有了源頭,便有了源源不斷的溪水,也就匯就了那涓涓小溪。

順流而下,王老師緊扣“什麼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學生初讀課文,並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說什麼是搭石。透過對比,學生感受到了有了這不起眼的搭石,給當地人們帶來很大的便利。課堂由此逐層深入,恬靜的溪水流向深潭……

 景二

師:你們說得都不錯,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寫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板書)

師:想不想一起去欣賞這道風景呢?讓我們跟隨着作家,跟隨着家鄉的人們一塊去走走搭石吧。請大家靜靜地默讀2-4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家鄉的人們走搭石的相關語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圍繞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讓學生細細品讀咀嚼。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如流水般順暢、自然。在一系列的學法指導中,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鄉村人淳樸的民風、民情。

 二、如“行雲,沁人心脾”

景三

師:搭石是怎樣一道風景呢?

生:我找的是“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師點擊課件)

……

師:怎樣的動作纔是協調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師:這是從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

師:你聯繫上下文理解了。讓我們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羣中,(指一組學生:前面的……後面的……前面的……後面的……)咱們合作着讀一讀。

……

師:沒有人踩在別人腳上,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指揮吧?(生搖頭)其實沒有人指揮,但配合得那麼默契,那麼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生:協調有序)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始終體現着新課程提出的引導者的角色。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由學生主動完成。那道“協調有序”的風景,在初讀之後,可能學生只是基於文字,感覺到鄉親們走得很有秩序,至於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他們沒有一個真切體會。此時老師適時得引導,加入表演讀的元素,創造出似“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的課堂朗讀呈現,“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使孩子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鄉親們過搭石時的和諧之音。如行雲,似輕扶,無形之中體悟朗讀帶給他們的震撼。

這一教學過程,王老師也充分加強了對閱讀的學法指導。“這是從字面上理解;你聯繫上下文理解了;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調有序。”等等,老師甜美輕快的小結之音,深深紮根孩子們的心田,“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對如何進行文字理解、閱讀有了一定的方法積累。

斯事雖小,但足見老師的匠心獨具。如朵朵浮雲,沁人心脾。

 三、如“民歌,唱響一曲和諧之音”

景四

師:讓我們讀讀課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師:展開你們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懷抱着寶寶的媽媽來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膽小的孩子來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鄉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孃家的婦女走搭石;

師:“假如……誰總會怎麼做”,發揮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說說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來走搭石,大人總會用強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過搭石,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鄉人來走搭石,年輕人一定會接過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還會提醒外鄉人“緊走搭石慢過橋”。

生3:假如有殘疾人來走搭石,家鄉的人會脫鞋綰褲,不顧水涼,小心翼翼地扶他過搭石。

……

透過孩子們對來走搭石人的假設,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將那些原本自己本無法親身經歷,但又想借他們讓自己所想幫助的人去經歷走搭石過程,都搬上了課堂。小空間瞬間變成了鄉村大世界,各色各樣的特殊人羣都來了:膽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鄉人,抱着孩子的婦女,手拄柺杖的老伯……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們不難感受到這些假設人羣正代表着什麼?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幫助的人,孩子們心中有的正是那顆──像鄉村人那樣爲他人無私奉獻的心呀!這正是我們新課程下的課堂,正是我們想培養的人才……

孩子們透過想象,想盡各種方法去幫助那些過搭石需要幫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們,正是基於王老師巧妙的設計,引領着孩子們在天堂裏暢談──感受着人間溫情。

多好的課堂,多美的鄉音,孩子們被文章中的那些無私奉獻的鄉親們感動了,自己也願意成爲那些淳樸鄉民,共同奏響一首淳樸的民歌,讓餘音久久環繞在廣闊的山村間,讓和諧之音暢響課堂!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通用技術必修模組“技術與設計1”第六章第二節《常見的技術圖樣》之“正投影與 三視圖”(蘇教版)主要描述了正投影形成三視圖的方法、原理,三視圖的繪製(識讀) 方法和規律等。三視圖作爲一種技術圖樣是設計交流與表達的一種常用的技術語言形式。 學生透過本節的學習,掌握繪製簡單三視圖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本節內容也是後續知識 “形體的尺寸標註”和“機械加工圖”的基礎。在這裏起到一個呈上啓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透過前面章節的學習,高中學生能夠較熟練地繪製(識讀)平面圖和正等軸測圖,也 有光線投射成影的感知和體驗。教學可以從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經驗出發,按照直觀感知、 操作確認、思辯求證的認識過程展開,建構正投影與三視圖的知識體系。但學生的空間 思維還受到定向模式的限制,很難發散思考一些個別現象,處理個特殊案例的能力有待 提高,如不可見部分和重疊等。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正投影法方法、特性及三視圖成圖原理和規律;

(3)掌握三視圖一般繪圖規則。

2.能力目標:

(1)掌握簡單的三視圖的繪製(識讀);

(2)學會規範作圖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經歷三視圖的作圖過程,體驗技術圖樣的魅力

(2)形成科學的空間三圍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與態度。

4、教學重點:

(1)掌握三視圖成圖原理和規律;

(2)掌握簡單的三視圖的繪製(識讀)。

5、教學難點:

(1) 能規範繪製和識讀簡單的三視圖。

四、教學準備

準備積木,利用塑料膠紙和泡沫製作多個的模型。

五、教學策略及媒體運用

在本節的教學中,將採用“主導—主體(分享—互助提升)”的設計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知識建構和能力拓展。總體教學流程爲:“情境匯入——知識建構——合作探究——總結提升——能力拓展”。

1、透過生活小故事的情景導學,激發學生對“技術語言的種類”進行回顧和複習以及注意在技術活動中選用恰當的技術語言進行交流的重要性,對本節課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2、利用點光源和平行光源、投影機、立體模型、等教具演示投影、正投影下物體形狀、大小變化以及正投影的基本特性。並建構三視圖概念。

3、學生根據正投影特性,三視圖成圖原理和方法,利用平行光源、立體模型、合作探究三視圖的繪製。

4、學生使用實物展臺投影機展示繪製的三視圖,師生共同總結三視圖的一般規律和規則。由識讀三視圖練習,體驗三視圖在技術交流中的作用並拓展學生應用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閃爍、靈魂”等詞語。

2.理解重點句。

(l)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理解詞句,領悟課文中心的能力。

2.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透過瞭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及所有受壓迫的窮苦人的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小女孩的美好願望,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談話法、引導學生討論,啓發學生想象。

(二)學生學法

自讀自悟、小組討論、感情朗讀。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難點

從最後三個自然段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點

小女孩死後爲什麼嘴上帶着微笑?她真的能飛到“沒有寒冷,沒有痛苦的地方”去嗎?

(四)解決辦法

透過小組討論和有感情地朗讀加以深化理解。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引導學生抓重點,悟情感,透過析詞句,議內容,領悟中心,引導感情朗讀,昇華學生情感。

(二)學生活動設計

討論重難點問題,聽錄音、看投影、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啓發談話。

同學們一定都讀過童話故事,今天,我們學習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所寫的著名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

2.簡介時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的作家,被稱爲“世界童話之王”。他家境貧寒,14歲開始自謀生計。他一生寫了160多篇童話。他的童話愛憎分明,想象力豐富,構思巧妙,情節生動。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童話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體感知,理清線索

1.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同桌交流)

2.檢查自讀情況。

思考:本文寫了什麼內容?按什麼順序寫的?課文.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本文寫的是在大年夜一個小女孩流浪街頭賣火柴,冷得幾次擦燃火柴,產生一次次幻象,最後凍死了。全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具體順序:賣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書:賣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學習“賣人柴”這一部分內容

1.默讀思考:讀了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大年夜,地點是街上,當時的天氣冷極了,一幅悲慘、淒涼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況的`時候,着重抓住一些細節描寫。讀讀這部分內容,想想這些細節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3.交流(反饋)

a.對小女孩的鞋是細節描寫。

(說明她窮得連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說明她被人欺負。)

b.課文中對女孩的頭髮是細節描寫,“頭髮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

(說明小女孩是一位美麗的小姑娘,但是她卻貧窮,又冷又餓,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麗。)

c.“每個窗子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着一股烤鵝的香味”是細節描寫。

(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告訴人們,資本主義是多麼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頭。)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細節描寫。

(這樣寫能進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憐與孤獨。)

4.指導朗讀。

小女孩是多麼可憐,值得同情。在朗讀的時候要讀出這種感情。

5..總結擴展。

這一段突出描寫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慘,沒吃沒穿又冷又餓,得不到同情和幫助,我們讀了也禁不住萬分同情,那麼作者是怎麼體現出這種感情,讓我們受到強烈的震撼呢?具體體現在哪幾方面呢?討論交流。

(體現在:(1)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2)動用對比烘托人物;(3)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四)佈置作業

l.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五)教師巡視,學生質疑。

第二課時

(一)學習“擦火柴”這一部分內容

1.默讀思考:課文寫了小女孩幾次擦火柴,各出現了什麼幻景?(生答)

(l)自由讀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爲什麼會出現火爐的幻景?

“她敢從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來……嗎?”怎麼理解?

(賣不了火柴會捱打。她不敢隨便取,因爲火柴是他們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實在冷得受不了,終於抽出了一根,進一步說明她冷,渴望溫暖,所以會出現大火爐的幻景。)

2.指出學法。

剛纔學習這一段用的是“讀——想——讀”的方法,先讀課文,弄清寫了什麼?再抓重點詞,爲什麼這樣寫?說明了什麼?用這樣的方法學習其他幾次擦火柴出現的幻景部分。

3.小組討論學習,完成表格。

第幾次擦燃火柴現實幻景說明現實

第一次寒冷火爐渴望溫暖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

第二次飢餓烤鵝渴望食物烤鵝不見了

第三次孤獨聖誕樹渴望快樂聖誕樹不見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飛走了

4.小結自學情況。

因爲冷纔出現火爐,因爲餓纔出現烤鵝,因爲孤獨纔出現聖誕樹和奶奶,這些幻想都隨火柴的熄滅而消失,使本來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這一段主要寫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產生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顯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運的悲慘。

5.指導朗讀(讀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運的悲慘)。

(二)學習“小女孩死去”這一部分內容

1.讀後思考。

(l)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2)作者爲什麼要用“兩腮通紅,嘴角帶着微笑”,寫小女孩死去的神態?爲什麼要寫明是在大年夜凍死的呢?

(3)怎樣理解課文結尾的那幾句話。

(寫小女孩死去的神態,證明她是在幻想、幸福與歡樂中死去,這就使幻想與現實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再加上“大年夜”這本應得到的歡樂和幸福,更增強了這種對比效果,加深了人們對女孩的同情,啓發人們深思。)

2.指導朗讀。

小女孩凍死了,我們對她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和憐惜。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讀出來。

(三)圍繞中心,學習表達

1.回憶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及對統治者的不滿,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2.前後桌討論,.總結寫法。

(1)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

(2)想象豐富深化中心。

3.學習表述。

這篇文章是童話,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讀了之後不覺熱淚盈眶,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感動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們討論學習一下。

(1)這四次幻想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點和具體環境爲依據,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這樣是合理的,脫離了實際,憑空捏造的想象只給人虛假的感覺,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一個方面。

(2)詳細的刻畫,環境的襯托則是我們所要學習表述的另一個方面,文章細緻的描寫(例如:小女孩的頭髮、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寫出了女孩的可憐,環境的襯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個窗子都透出燈光來……)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憐淒涼。

對照以上兩點,用筆在書中畫出這兩方面。

(四)總結、擴展

1.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可憐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同時更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我們長在紅旗下,生在幸福中,該怎樣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長大爲祖國做貢獻。)

2.感動之餘寫一篇讀後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來。

(五)佈置作業

1.抄寫本課生字詞。

2.理解文中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使學生知道儲蓄的意義,明確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義,掌握計算利息的公式。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夠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投資意識和節約愛儲蓄的好習慣。

內容分析

1、 重點:使學生明確本金、利息、利率的含義,掌握計算利息的公式。

2、難點: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會利用利息計算公式解答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1、學生上網去查尋或向父母瞭解有關的儲蓄知識;

2、銀行定期存款憑條;3

教學課件

教學策略

質疑解疑,合作探究,學會蒐集整理資料

教學模式

匯入 依提綱自學 小組交流自學體會 師生補充說明

教學程序

一、啓發談話 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爸爸媽媽每個月的工資都做什麼用了嗎?剩下的暫時不用的錢呢?把錢存入銀行有什麼好處?那麼怎樣計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問題。(板書課題:利息) 學生自由談。 檢查學生課前的調查情況。

二、自學教材 領悟新知

三、小組討論 解決疑難

四、排疑解難 學後測查

下面請同學們依據自學提綱,獨立自學教材38——39頁的內容。屏幕顯示自學提綱:

1、存款的意義

2、存款的種類和形式

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義

4、存款的利息計算公式

5、小麗整存整取的年利率爲2.25%,年利率2.25%的含義

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麼決定的?教師巡迴指導,並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把重點的地方畫下來。師:大家在自學過程中都學到了一些新的知識,也可能會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依據自學提綱把自己自學所獲得的知識及遇到的問題帶到小組進行交流,討論解決。若還不能解決的問題請暫時保留。(教師巡迴指導。注意傾聽學生提出的新問題及解決辦法。理解有誤的與同學們商討解決。使學生從悟中學。)針對學生在自學中、小組討論中遇到的疑難發現的新問題,師生共學生自己讀書。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學生畫。小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學生提出解決不了的問題。 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解疑的能力。培養學生會讀書的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鍛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五、課後作業:

同商量,研究解決。(也可利用學生上網查找的資料來共同解決)

師:下面老師想檢查一下大家的自學情況,看屏幕小紅1999年10月1日在銀行定期存了200元錢,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 % ,到20xx年10月1日小紅一共能得到多少元? (讀題,給學生思考時間,誰能說一說你的想法。學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練習本做)

1、拿出存款憑條,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2、指導學生填寫並算出你將獲得的利息。(選幾個放展示臺展示)

師:你還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識或常識?

1、基本練:選擇題 (略)

2、提高練:應用題 (略)

3、思考題 (略)

依自學提綱進行總結複習,說說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略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自己做。學生觀察。學生自己填。彙報蒐集到的資料。學生自由說。 資料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檢測自學情況。鍛鍊學生把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鍛鍊學生的社會調查能力。

 板書設計:

百分數的應用——利息利息的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200×7.92%×2×(1-20%)+200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設計思路】

《人生》是丹麥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爲喻,從不同的角度、視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況,表達了作者對人的生命本質和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了他對生命珍愛的情感以及讓一生過得更有意義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夾敘夾議,寓深刻的哲理於一系列形象中,寫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給人以啓迪鼓舞。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概述四個場面,分析三大人羣的特點;探究主旨,明白作者的創作意圖;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激發寫作熱情。另外還應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思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

課堂教學應採用品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學方法,注重深入探究,學以致用,除了進行必要的語文基本訓練以外,還要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測、饋贈、樂此不疲”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⑵認識勃蘭兌斯及其創作成就。

 2、能力目標:

⑴概述四個場面,三大人羣,培養概括提煉,分析歸納的能力。

⑵學習通篇爲喻,進行說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⑶寫一段比喻性文字,訓練文字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思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

【教學重點】

1、分析概括四個場面,三大人羣,體驗揣摩人生意義。

2、學習虛擬情景,進行說理的寫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生命珍愛的情感,及讓一生過得有意義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學以致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教學方法】

1、品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討,問題探究:延伸拓展,學以致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滄海橫流,名垂青史。古往今來。許多大師用他們的生命和智慧詮釋着人生。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薩拉說;“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徑。”勃蘭兌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們該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峯呢?

勃蘭兌斯的《人生》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二、資料助讀

勃蘭兌斯,丹麥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出生於猶太血統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法律、哲學、美學,受黑格爾影響較深。大學畢業後,到歐洲各地旅行,在法國結識了泰納。1871年回國在哥本哈根大學任教,講授《十九世紀文學主流》,評論了拿破崙稱帝前後到1848年法、德、英6個主要文學流派的作家。鉅著基本上運用泰納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因素決定論來研究文學發展史,同時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狀態。1890年出版,轟動了丹麥思想界,也受到教會的猛烈攻擊。重要著作還有1888年發表的《波蘭印象記》和《俄國印象記》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瞻(zhān)望:往遠處看,往將來看。

攫(jué)取:掠奪。

臆(yì)測:主觀的推測。

饋(kuì)贈:贈送。

樂此不疲:因喜歡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學生交流初讀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四個毫不相干的事物連綴成文,並和“人生”聯繫起來,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語句比較深奧,我不太能讀懂。

生3:全篇都在探討人生問題,使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寫了一幅人生的總體畫面和三種人的活動景象,我覺得還應該有更多的場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師總結:看來,中外語言表述的差異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了一定障礙,不過只要我們整體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難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問: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認爲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爲什麼?

生1:我覺得非常恰當。人從誕生之日起,便開始了成長奮鬥的歷程。每前進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個臺階,我現在正在攀登這座高塔的階梯。

生2:我同意這種觀點。我們在攀登最初幾級階梯時,是比較輕鬆快樂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難度就會越大,或是體力不支或意志不堅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

生3:我覺得人生就如同爬山,“無限風光在險峯”,高塔的頂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這個比喻一般,還有許多別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樹,就很新穎。

……

教師小結:文學欣賞從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大家對生活的親身體驗和感悟,會對人生作出不同的詮釋。

2、歸納概括描述的四個場面。

教師把學生分爲四個組,每個組負責概述一個場面,由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小組:第一個場面是描述人類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歷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這是對立統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輕時的生活經歷,心理感受是新鮮,帶着留戀,帶着對未來的希望;再後來攀登就艱難許多,缺乏新鮮感,不再留戀什麼。

第二小組:第二個場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尋地下坑道的情景。他們渴望去探索許多世紀以來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尋找坑道深處埋藏的礦物,並樂此不疲,非常快樂。

第三小組:第三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廣闊的領域開拓進取,開疆闢土,征服人羣的情景。主要運用簡練的筆法,描寫他們的性格和情態,辛勞和勇敢。

第四小組:第四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場勞作的情景。他們的工作是那樣瑣碎、微小,但他們是那樣專心、細緻、勤奮,工場不大.但生活的空間很大。

教師小結:作者描寫了人類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幾種人在各種不同領域中奮鬥、勞作的場景。這樣看來,作者把“人生”理解爲“奮鬥”和“勞作”。

3、分析三類人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念。

學生按剛纔的小組討論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組體會“作者在描述這些人羣時,肯定或讚揚了什麼精神”?教師隨機點撥。

成果展示:

第二小組:挖掘坑道的人,他們的內心世界複雜而簡單。他們有憂傷有快樂,甚至還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臨死前那樣提出請求:“不要弄亂我畫的圓圈。”爲了工作,爲了事業而忘卻生命。

我們認爲他們指的是從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這樣的科學家、腦力工作者。

第三小組:征服廣闊領域的人,他們有寬闊的視野,豐富的經驗,有徵服欲,愛冒險,愛生命,精力充沛。頭腦活躍,是屬於開拓進取的人。

他們是軍事家、政治家之類的人,像愷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組:在工場勞作的人,他們雖然工作瑣碎,但持之以恆,或許會成爲熟練的技術工人,或許會成爲大師級別的人。要想成爲後者,除了有天賦的才能以外,還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勞動。

他們指那些發明家、工藝師、設計師之類的人。

第一小組:從他們剛纔的分析概括中,我們感覺到作者肯定對時光珍惜,熱愛生命的人讚揚他們勤於勞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強的精神。

教師小結:分析討論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念和人生觀,那就是珍愛生命,樹立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念,讓生命更有意義,更爲光彩。

五、深入研討,問題探究

1、難句釋疑。

教師提問:剛纔我們整體把握,探明瞭主旨,但有沒有理解得還不透徹的難句。請摘選出來,互相討論交流。

成果展示:

⑴“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難,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區別事物,它們看起來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越老經歷的事越多,所以見到的各種事物都似曾“相識”。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老年人更留戀生命,對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爾說過:“同樣一句話,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輕人之口厚重百倍。”

⑵“從精神上來說,他們是停留在同一個地方。”

生:它指人們隨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許多方面會改變。但是性格、志趣、品質之類的東西不會改變。

⑶“那像一隻可愛的手在轉動沙漏計,從而延緩了它的轉動。”“一隻可愛的手”指什麼?沙漏計爲什麼會延緩轉動?

生1:聯繫上下文,“一隻可愛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親切的思想”呢?

生2:我覺得它指的是思想饋贈給他的東西。

生3:至於沙漏計延緩轉動,它指的是忘記了時間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長了。

生4:我認爲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時間內,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別人只能做一件,收穫甚豐,過得充實,時間彷彿被拉長了。

……

教師小結:這是開放性的問題,看法見解不必拘泥於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見,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2、寫法探究:

提問:作者只虛寫四種場景,三大人羣,便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深刻理解,這叫什麼寫法?

明確:按說還可以描寫更多的人的生活場景。作者只是舉例性作簡單概述,突出這幾種人的特點和優秀品質,表達了他的人生志向。這是以小見大的寫法。即透過個別展現一般,寓深刻的道理於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學以致用

1、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面對蒼穹,叩問心頭,人生是什麼?這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堅貞的志向,曹操橫槊賦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發其人生苦短的慨嘆。你會對人生髮出怎樣的感慨呢?會把人生比作什麼?請寫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2、成果展示:

對於遠古的人,它是一部撲朔迷離的神話。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皆成滄海桑田,神話註解。

對於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關危塞,龍樓鳳閣;阿房宮冷,銅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盤中。

對於文學家來說,它是萬宏不息的鴻篇鉅製。楚辭漢賦,關曲曹夢;李杜詩歌,韓柳文章,皆成絕版經典,千古傳唱。

對於農民來說,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園。暮雲春樹,滄桑幾度;春耕夏耘,汗滴乾土,贏得稻花飄香,糧粟盈倉。

對於學子,它是一曲寒窗數載,苦讀成名的歌。懸樑刺股,映雪囊螢;鑿壁偷光,程門立雪,換來金榜題名,振國興邦。

七、課堂小結

冰心說,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動的一定會成爲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長成參天大樹,但不生長的種子一定會成爲空殼。活着,是生命的一種形式,珍惜纔是對生命最有價值的修飾,珍惜自己,你就能挾卷滾滾沙石,快樂勇敢地奔流,投進大海溫馨博大的懷抱;珍惜自己,你就會從地下破土而出,長成一棵小樹,聽到黃鶯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猶如寂然無聲的荒野;人生是永恆的,猶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輝煌的,如果我們轟轟烈烈地走過一生。讓我們走好每一步!

八、佈置作業

1、續寫第四、五種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場面概括較爲豐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作爲課程的具體實施者——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學好新課程理念,搞好課堂教學設計呢?我認爲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樹立課程的目標意識,由“純工具性的單一目標”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多維目標”轉變,把握好教學目標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首先必須樹立起課程的目標意識,明確《標準》到底對語文課程提出了哪些目標要求,並以此爲依據來把握某一具體教學活動的目標要求。

1.把握教學目標要明確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標準》的設計思路是:①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在“總目標”之下,分學段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②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③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爲“寫話”,3~6年級爲“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可見,《標準》已由傳統的“純工具性的單一目標”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多維目標”轉變,這是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的根本着眼點。

2.把握教學目標要整合對應項目的目標要求。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中,必須把上述多維目標中對應項目的目標要求整合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去,做到:①從總目標與階段目標相結合的角度把握教學目標,既立足於階段目標的現實性,又着眼於整體目標的長遠性;②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融合的角度把握教學目標,既立足於單一目標的達成度,又着眼於綜合素養的提升和發展;③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互滲透的角度把握教學目標,既立足於單項訓練的效果,又着眼於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④從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角度把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既立足於語文學科特點,又着眼於學科間、課內外、校內外的互補與銜接。

二、樹立課程的主體意識,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處理好教學關係

《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學設計時要樹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課程主體意識,把準“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定位,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考慮並設計如何透過啓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參與學習,演好學習的“主角”。

1.從“學”的角度,定學生“學”的任務。即要求教學設計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來確定學生“學”的任務。一是定“學”的內容(包括知識、方法、能力、情感等),變“知識性學習”爲“綜合性學習”;二是定“學”的形式(包括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選擇性學習、積累性學習、體驗性學習、觀察性學習、策劃性學習等形式),變“被動接受識記式”爲“自主合作探究式”;三是定“學”的機會(包括預習、讀書、思考、討論、質疑、想像、查詢、交流、演練、展示、評價等機會),變“教師主演”爲“學生主演”,從而使語文教學更貼近學生,在內容上更適合不同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髮展水平和需求;在形式上更適合不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和興趣愛好,便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時機上更充分地給予學生學習、實踐和發展的空間。

2.從“學”的角度,定教師“教”的任務。即從“以教爲主”向“以學爲主”轉變,讓“教”服務“學”,讓“師”協助“生”。一是定“教”的任務。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並設計如何完成“指明目標、引導深入、鼓勵進步、點撥偏差”四大任務的內容、時機和方式。二是定“教”的方式。考慮並設計如何變“講授分析問答式”爲“啓發式、討論式”,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三是定“教”的角色。考慮並設計如何當好“主持人”角色,控制教學過程,控制學習方向,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如何當好“嚮導”角色,在哪些字詞句段篇的難點上、讀寫訓練的重點上、讀寫方法的指導上用力,應爲學生提供哪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何當好“諮詢者”角色,及時釋疑解惑;如何當好“發動機”角色,應提供哪些成功的機會,如何透過評價及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鼓足學習幹勁;如何當好“榜樣”角色,範之以“字”、範之以“聲”、範之以“文”、範之以“情”,做好學生學習語文的榜樣。

三、樹立課程的實踐意識,由“重現成結論的傳授”向“重學習過程的體驗”轉變,設計好教學流程

《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規律,樹立課程的實踐意識,在設計教學結構、教學活動時應重視學習過程的體驗,重視在學習實踐中進行語文教育,在學習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在教學結構的設計上突出多樣化、個性化。要改變過去“以文章分析爲重點、以師生問答爲主要方法、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爲主要目標”的語文教學模式,由“重現成結論的傳授”向“重學習過程的體驗”轉變,必須提倡教學結構的多樣化、個性化。楊再隋教授所倡導的四種教學結構值得借鑑:①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入手來設計結構,但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表達思路。②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爲主,輔之以合作學習,教師從旁指點。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與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③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爲主,先分組,後交流,然後提取各組之長,師生共同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④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自學其他段落。

2.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突出實踐性、體驗性。

①在設計上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學生多樣、具體的生活來感悟語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②在設計上重視誦讀和探究,透過感受、體會、體驗,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③在設計上重視實踐應用與演練,創設語文活

教學設計方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學語文北師大版第七冊第十個主題單元“金錢”的第二篇主體課文。文章主要記敘了二十多年前,在一個北風凜冽的日子裏,“我”騎車撞倒一位低頭數錢的老大爺,錢掉地並隨風四處飛揚,過路行人紛紛搶錢歸還主人的故事,讚譽了人與人之間真誠、友愛、互助得好品德和良好風尚。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各種識字方法,認識本課4個生字;利用觀察字型的方法,會寫本課5個生字;在語言環境中,體會理解“遲疑”和“肯定”,“沉重”和“輕鬆”;

2、透過自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本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的思路,鼓勵學生自述;

3、透過理解過路行人“搶”被北風吹落的錢,並還給生人的故事,幫助學生樹立人與人之間應真誠、友愛、互助的良好品質。

三、教學重點:

品讀第5、6自然段,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去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從“遲疑與肯定”“沉重與輕鬆”中體會人間真情互助友愛的可貴和可敬。

四、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搶”字加與不加引號的不同意義。

五、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

1.板書課題,齊讀。

2.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錢”被風颳跑了以後,發生了什麼事。)

(三)學習課文

1.出示課件,檢查生字,正音。“趔趄、詫、蹬、續”

2、自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指名回答,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練習用較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本文是敘事的,故從引導學生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來敘述。

3、理清條理:錢爲什麼被風颳跑——錢被風颳跑以後。

3.自讀學習“錢爲什麼被風颳跑”部分,指名回答用一句話概括說明。“一月二十月,長春,颳着猛烈的北風,“我”騎車撞了一個低頭數錢的老大爺,讓錢被風颳跑,心情很慌忙。”

4。指導學習“錢被方刮跑了以後”部分。

(1)過路行人的動作、神態、語言?(“不約而同地向錢飄走的方向跑去,有人還高喊着:‘錢跑了!快搶啊!’”;“從四面八方陸續朝老人走來,把‘搶’來的錢一一交在他的手裏。”-------)

(2)老大爺的動作、神態、語言?(“焦急地拍着大腿說;‘風颳人還搶,這可怎麼得了!”“喜出望外,不住地向衆人點頭。”------)

(3)“我”的動作、神態、語言?(“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變得輕鬆了。------”)

(4)自己邊讀邊想幾個“搶”字,加引號與不加的含義有何異同。(1、當時風大,必須動作要快,顧用“搶”;2、這種行爲目的是爲了老大爺追回錢,它實際是幫助性質的。)

(5)品讀5、6自然段,透過體會“遲疑”與“肯定”,“沉重”與“輕鬆”的含義,感悟老大爺和我的心情變化,

5.再讀課文,整體感悟。

6.鼓勵學生按事情發展順序講述在風中發生的事。

7.結合課後習題,感悟文章內容。

課文敘述了二十多年前一件真實的事,談談你讀後的想法。

(四)作業:“假如這件事發生在今天人們會怎麼做,說出理由,”

(五)板書:

過路行人:“搶”——〉“還”

錢被風颳跑以後

老大爺:“遲疑”——〉“肯定”

人與人互助互愛

“我”:“沉重”——〉“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