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3篇

《絲綢之路》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歡迎閱讀。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是北師大版教材第八冊第十單元“路”這一主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篇幅較長,內容充實,講述了絲綢之路開闢的經過和意義,蘊涵着對中華民族悠久和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課文講述的內容年代久遠,涉及的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給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驗情感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我課前佈置了學生查找資料瞭解一下相關知識,爲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以及開闢的意義。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培養自讀勾畫批註的能力,充分地體會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艱辛,使之感受到開闢絲綢之路的艱難過程。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3、情感目標:感受他的堅韌、英勇、智慧、執着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4、美育目標: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學習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獻出了怎樣的精力。

【教學難點】

體會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艱難險阻,瞭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視頻,課前蒐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略)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絲綢之路,今天我們將繼續踏上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跡去感受兩千多年前的故事。齊讀課題。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誰能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那麼絲綢之路在開闢前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呢?你從哪兒體會到的?生談

4、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上節課的知識,齊讀第三段。

5、透過你們的朗讀,我看到了絲綢之路在開闢前是黃沙滾滾、寸草不生、無人問津啊!怎一個“荒”字了得!可以用一句詩來形容——“春風不度荒滿路。”(板書)

二、感受開闢後的絲路之繁榮,學習第九自然段。

1、那麼開闢後的絲綢之路又是一條怎樣的路呢?播放影片。

2、看完影片,你對絲綢之路有什麼印象?

3、書中哪一段寫了絲綢之路繁榮的樣子呢?齊讀第九自然段。

4、是啊,現在的絲綢之路已經成爲了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各種物資在這條路上進行貿易,來往的商人更是絡繹不絕,好一派“來往絡繹商不斷”的景象啊!(板書)

三、感悟張騫開闢絲綢之路所付出的畢生精力。

(一)抓中心句。

1、這條路是誰開闢出來的呢?(張騫)

2、課文中哪句話概括了張騫的貢獻,請你勾畫出來。

3、請一學生讀,出示課件,齊讀。

4、質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評價。

5、解“畢生的精力”。(學生自由談理解)

(二)、出示自讀提示。

(三)、小組交流:完成了就和同桌交流,可以談感受,也可以讀出你的體會。

(四)、彙報:(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指導)

1、出發的路途中(第5自然段)。

學生抓重點詞談感受。

評讀,生生互評

小結:運用多種朗讀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張騫一行人面臨生與死,多麼有勇氣啊!齊讀第5自然段。

2、在匈奴當俘虜的歲月(第6自然段)。

重點句:

“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着,準備着。”

“牧草由綠變黃……十一年過去了。”

①這11年他做了些什麼?

T:哦,原來這11年裏,他是那麼忙碌。難怪說是“一轉眼”。所以“11年”和“一轉眼”兩個詞看似矛盾,但其實並不矛盾,這正是他11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帶着自己的感受再讀讀這句話。

②那麼這11年裏做那麼多事,又是爲了什麼?

他會怎麼想?出示課件:“他想__________,於是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着,準備着。”(生說)

③渲染氣氛,指導朗讀。

小結,齊讀。

3、逃跑的過程(第7自然段):

(1)個別學生讀,自由談體會。

(2)師範讀第7自然段,請學生想象畫面。

(3)生描述畫面,讀出畫面感。生評、師評。

小結

(五)小結5、6、7自然段。

(六)小結人物品質,回讀中心句

四、豐滿人物形象,感受張騫之偉大。

1、看張騫回到長安的視頻。

2、(畫面定格)此時,你想對他說什麼?

3、同學們對張騫充滿了敬佩之情,讓我們一起來讚美張騫吧。(回讀中心句)

五、總結全文,迴歸課題。

1、簡單介紹張騫回來後的情況。

2、解決開課質疑:爲什麼說他是一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3、出示讀課件,讀後人對張騫的評價。

4、透過本課的學習,你覺得絲綢之路還是一條什麼樣的路?(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

5、讓我們帶着感情再次讀課題。

六、拓展延伸。

像絲綢之路這樣的路還有很多,下課後蒐集:“海上絲綢之路、京西古道、茶馬古道、唐蕃古道。”寫下來,回家認真查找這些資料。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第四單元第二課“漢唐盛世”第六課時“絲綢之路與大運河”中的“絲綢之路”部分。

本課時“絲綢之路”這一內容體現了世界我們傳承的空間聯繫,介紹了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對外的交通線——絲綢之路,生動展示了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絲綢之路是漢武帝時張騫同西域開闢的,從長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到唐代絲綢之路進入了繁榮時期,是聯繫歐、亞、非的陸上交通國際商道,把古代的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教學目標

1、識讀歷史地圖,利用地圖來認識神奇的絲綢之路。

2、感受先人開闢絲綢之路的艱辛和偉大。

3、學習蒐集、處理、材料及製作課件的方法。

4、培養團隊精神,培養正確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觀,培養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現象。

教學準備

(1)全班在自願的基礎上分成8活動小組,由各小組學生推選出本組的組長。

(2)提出下一堂課設的專題,專題有“絲路的由來”“絲路路線”“絲路上的人物”“絲路的作用”“絲路在陝西”“絲路甘肅”“風景優美的酒泉”“絲路在新疆”,由小組長選出本小組的活動專題。

(3)要求:圍繞專題蒐集材料,內容豐富,主題突出。小組的成果以小組成員共同製作的課件和發言展示形式。

(4)須在下一節課前將製做的課件交於老師,由老師將其整合成活動課的課件。

教學流程

[新課匯入〕

【敘述】交通是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的總稱。我們透過訪問“中國文化研究《中國古代交通》網站”瞭解了不少資訊。我們來交流一下。

古代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西北沙漠的駱駝商隊、河流交錯江南的船隻等;

古代主要的陸路交通網——北方陸上絲綢之路,水路交通網——京杭大運河,海上交通網——海上絲綢之路。

[點評]很好!交通既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先導,又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先克服了種種困難,在遼闊的國土上,披荊斬棘,馴服大河湖泊,闖過洶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溝通了國內外的經濟文化交流,爲世界文明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展示]現代大型舞劇《絲路花雨》錄象——絲綢之路。

[探究園](希望同學們在聽各組的彙報的同時思考以下問題)(配古箏曲《陽關三疊》)

(1)絲綢之路開通於何時?從“絲綢之路”這個動聽的名字中你想到了什麼?

(2)共同繪製絲綢之路示意圖。

(3)這些寫滿蒼桑的殘橫短壁昔日是怎樣的風貌?絲綢之路爲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使這些商隊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上穿梭?

(4)有人認爲絲綢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你認爲呢?

(5)你能爲設計一條讓我們流連忘返的旅遊的路線?

(6)絲路的興衰給今天你怎樣的啓示?

[板書]絲綢之路

[活動]各組派一個代表彙報本組的研究成果。(結合屏幕介紹)

第一板塊絲路——揭開你神祕的面紗

(第一組絲路的由來)

生:介紹絲路名字的由來。

師:(補充)他最早出現在德國曆史學家李希霍芬的《中國》一書,經過赫爾曼所著的《中國和敘利亞的古代絲路》而得以確立。如今,這一美好的名稱已極爲普遍地用於形象地表述古代亞區古代大陸上的東西交通幹線。

(第二組絲路路線)

[屏幕顯示]動態呈現絲綢之路的路線

生:結合此圖介紹絲路的路線。

(第三組絲路上的人物)

[屏幕顯示]主要人物張騫、班超、玄奘、馬可波羅的相關資料。

生:介紹張騫、班超、玄奘、馬可波羅。

師(補充)張騫開拓了絲路,班超保障了絲路的暢通,玄奘、馬可波羅對中西方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四組這是一座橋樑——作用)

[屏幕顯示]

生:結合屏幕上的圖片此商路中西方經濟文化領域的交流,突出此商路是經濟文化的橋樑。

師:(補充)它不僅是經濟文化的橋樑,而且還是政治的橋樑,中國的治國的方略,道德規範也是透過此商路西傳的,他是連接了亞洲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歐洲文明。

由學生先介紹,後由老師補充:絲路衰落的原因

①自然條件的變化

②海上絲路的興起

③中國曆朝歷代政治格局變化

④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

第二版塊:絲路上的明珠

第五組絲路在陝西——品讀西安

(設定情境:以導遊的身份向大家介紹絲路的南端城市——西安)

介紹以下景點並設計旅遊的路線:享譽世界的——秦兵馬俑

充滿神祕色彩的——始皇陵

咸陽首墓——昭陵

佛教名剎——法門寺

第六組絲路甘肅

(設定情境:以導遊的身份向大家介紹——甘肅)

生:介紹以下景點:天下黃河第一橋——蘭州黃河大橋

敦煌之旅——莫高窟

躺在詩詞裏的——陽關、玉門關

生:結合圖片介紹陽關、玉門關遺址,有多少詩人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感慨系之。

配樂詩朗誦王維《渭城曲》,王之煥《出塞曲》;王昌齡《從軍行》。

第七組風景優美的酒泉

介紹以下景點:小布達拉宮——拉卜楞寺;垂柳青煙的海臧寺

塞上江南——金張掖;長城終點——嘉峪關

神奇的鳴沙山與月牙泉。

第八組絲路在新疆——我們神往的地方

介紹以下風景一部神祕的史書——羅布泊絲路遺夢——樓蘭古城

一部消失的神話——艾丁湖風光迷人的天鵝湖

善土峪溝的千佛洞

(在學生的介紹過程中與學生共同探討羅布泊、樓蘭古消失的原因。對學生進行善待自然的教育。)

第三板塊:絲路上的思考

[探究園]

(1)絲路的興衰給今天你怎樣的啓示?

由師生從一下幾方面共同探討:

①當今世界,我們應該佔據對外交流的主動權。

②西部大開發戰略,以重振西部。

③一定要善待自然,促進人類的和諧發展。

[屏幕顯示]:(配古箏曲《陽關三疊》)風雨歲月中的洗禮,兩千多年前開闢的絲路,如今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是大漠的古城?高原上的遺蹟?古道旁的廢墟和爲打通、保衛這條通道一代代英雄好漢們的土墳古墓?還是隻要從浩瀚的文字裏纔可以翻到的馬革、羌笛、陽關的壯行酒、酒泉的夜光杯?不,他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當我們同高原一脈呼吸、同湖泊一起心跳、與雪山共同述說、與胡林同聲歌唱的時候,我們從這部經典大書中儼然讀到了我們發展的鏗鏘的腳步,使我們從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現實的對話中,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昇華,有更多除去知識以外的收穫。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3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瞭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學習過渡段以及文章前後呼應的寫作手法

2、激發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蒐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教學時數 1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侯、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瞭解西部的燦爛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學生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 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了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以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並對認真蒐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繫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2這篇文章的題目《絲綢之路》,那麼看了這個文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預測:

(1)什麼是絲綢之路?

(2)那是一條怎樣的路?

(3)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課外與課內結合,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問題。這些都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繫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這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後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麼?

(作者先描寫了陝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後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後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三、感悟課文,積累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麼?體會到什麼?

2、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爲“絲綢之國”;

3)從“目瞪口呆”、“讚不絕口”等人們的神態表情中能體會到中國的絲綢是多麼的絢麗奪目,使人驚訝、讚歎……

(使同學們知道我國被外國人稱爲“絲綢之國”,中國絲綢再外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1、默讀課文3―7自然段並思考以下問題:張騫在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從哪兒能體會到?

2、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並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能看出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困難重重;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爲開闢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着、準備着”,“忍受着炎熱和乾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係以及對漢朝的態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穫頗豐。

[透過這一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到張騫爲開闢絲綢之路所付出的艱辛,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並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繫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繫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後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並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後一句話講了什麼?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麼關係?

(4)全班交流:最後一句話點出張騫爲開闢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後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闢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闢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後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爲“過渡段”。)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並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麼?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爲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發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 師生總結,明確文章主旨

同學們,透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樑,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五 品讀文章,置留作業,激起熱愛西部之情。

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瞭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誇獎你的。

標籤:教學 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