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15篇)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1

2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1.認識“矗凹”等九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激發民族自豪感,從而產生爲祖國騰飛而努力奮鬥的信念。

4.鼓勵學生透過各種途徑蒐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培養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5.運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及思想感情,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絲綢之路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導語: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着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出示“絲綢之路”路線圖,大致瞭解“絲綢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同桌檢查生字詞。

2.和同學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讀給他聽一聽,最好能說說理由。

三、閱讀課文,交流體會

師:古代的絲綢貿易,駱駝與商旅的情形,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而現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給我們講述着絲綢之路上那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出示掛圖)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幕古老的風景,重溫那動人的一幕幕。

1、邊自由朗讀課文,邊思考:“絲綢之路”是一條怎麼樣的路?在課文中尋找一句合適的話來說明。

(1)“商人們在這個東方大都市開了眼界,正滿載貨物返回故鄉。”──這是一條運送貨物的路。

(2)“望着這座羣雕,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這是一條繁忙的路。

(3)“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繫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4)“從那以後,一隊隊駱駝上對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行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這是一條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2、走進“絲綢之路”,思考:課文描寫了一個怎麼樣的場景?1.安息國與中國進行交流的時候,兩國人民都是怎樣的心情呢?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發揮想象:小組內進行分角色朗讀,注意模仿一些動作與表情,體會一下兩國人民的心情。(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如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從以上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交流資料,深入理解

(1)爲什麼稱作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有什麼價值或意義?

(3)再讀全文,談感受。

作業

1. 小練習冊

2. 蒐集資料進一步瞭解關於絲綢之路資訊。

3.板書:

2絲綢之路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教學反思

優點:在理解絲綢之路還是什麼樣的路時,除了文中的商貿、文化、友誼等以外,孫浩天同學還說:“這是一條艱險之路,漫長之路。”這說明他思考了。

不足:崇思雨一節課都在走神。 改進措施:多提問不舉手的學生。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1、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感悟。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纔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由欣賞絲綢的風采匯入,並引起學生思考“絲綢是怎樣被世界認識的”。

2、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因勢利導。採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教師只給以適當點撥、引導。

3、發散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蒐集、整理、運用資料,讓學生宏觀地看絲綢之路。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慾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反覆讀課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3、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課前學生蒐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和開闢絲綢之路的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直入課文

1、匯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禮物,你們看——

學生(齊說):絲綢(板書“絲綢”)

(播放課件,展示各種華美的絲綢面料,過渡到絲綢面料的衣服)

2、積累運用詞語。

看了這些禮物,你是什麼感受?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

預設學生會說出:讚歎不已、讚不絕口、瞠目結舌、目瞪口呆……

[設計目的:讓學生用成語形容自己的感受,一來培養學生積累、運用成語的能力;二來幫助學生理解文中新詞“讚不絕口”、“目瞪口呆”;三來可以由此引入課文。可謂一舉三得]

3、引入課文。

中國的絲綢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睞,早在古代就贏得了衆多的喝彩!歷史上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請同學們讀文。

4、學生讀課文第1、2自然段,瞭解絲綢在國外知名度很高。

二、發現矛盾,產生疑問

1、課件出示地圖,顯示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有七千多公里。

2、學生介紹當時的交通條件:沒有公路鐵路,沒有汽車飛機。羅馬位於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

[設計目的:讓學生結合地圖和課文感受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爲學生產生疑問作鋪墊,同時也爲後面體會張騫出使西域的艱難作鋪墊]

3、學生自發產生疑問。

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那麼中國的絲綢究竟是怎麼運到歐洲去的呢?

[設計目的:雖然文中也有這個問題,但讓學生直接看到問題,遠不如讓他們親自發現問題感受深刻,這樣解決問題的慾望也更加強烈,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4、引出“路”,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學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爲主的古代商路。(板書“路”)

(2)爲了開闢這條路,漢代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精力。

(3)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開闢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問題,後半部分則和下面的自然段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爲“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後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啓下。《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標籤:教學 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