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5篇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5篇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情景創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充分調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知識遷移。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究和歸納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理解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作用,瞭解運用運算定律可以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過程與方法: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並從中感悟科學驗證的方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和欣賞自然景色的美,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懂得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乘法分配律的應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二、學習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1.學習例5。

(1)出示例5

(2)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解決問題。

(3)引導學生對解決的問題進行彙報。

4×25=100(人)

25×4=100(人)

兩個算式有什麼特點?

你還能舉出其他這樣的例子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舉例進行板書。

你們能給乘法的這種規律起個名字嗎?

板書: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能試着用字母表示嗎?

學生彙報字母表示:a×b=b×a

2.學習例6。

(1)出示例6

(2)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解決問題。

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導學生對解決的問題進行彙報。

兩個算式有什麼特點?

你還能舉出其他這樣的例子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舉例進行板書。

你們能給乘法的這種規律起個名字嗎?

板書: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能試着用字母表示嗎?

學生彙報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題。

3.學習例7。

(1)出示例7。

(2)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解決問題。

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3)引導學生對解決的問題進行彙報。

兩個算式有什麼特點?

你還能舉出其他這樣的例子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舉例進行板書。

你們能給乘法的這種規律起個名字嗎?

板書: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試着用字母表示嗎?

學生彙報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題。

3.學習例8。

(1)出示例8。

(2)收集資訊,明確條件問題

(3)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

(4)讀懂過程,感悟不同方法

課後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習題

1.運用乘法運算定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上恰當的數。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 ×4+ ×4

15×24+12×15= ×( + )

6×47+6×53= ×( + )

(13+ )×10= ×10+7×

2.判斷對錯。

(1)39×22-39×2=39×22-2 ( )

(2)39×22-39×2=39×(22-2) ( )

(3)39×28+39×72=39×28+72 ( )

(4)39×28+39×72=39×(28+72) ( )

(5)39×12=39×(12-2) ( )

(6)39×12=39×(10+2) ( )

板書

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2

第六課時 生活中的小數

教學目標

一、複習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釐米 1噸=( )千克

1時=(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二、新課: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說給小組同學聽,找一組同學彙報他們收集的數據。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數,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水果糖的質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紅體操得分是9.25分

小麗的體溫是38.5度

3、像這樣我們把量得的數和單位名稱合起來叫做名數

把哪兩部分合起來叫名數?你能舉出一些名數的例子嗎?

3分鐘、7千米、6時15分、 78平方米、4噸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釐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麼叫單名數?什麼叫複名數?從剛纔舉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單名數哪些是複名數嗎?

5、小組活動:

請你按高矮順序,給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隊

80釐米、1米45釐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釐米怎麼比較它們的大小?

師:要想直接比較它們的大小可以把它們改成相同計量單位的數。

在實際生活和計算中,有時需要把不同計量單位的數據進行改寫。

問:又有米又有釐米要想直接比現在你有什麼想法?

生:把它們改寫成以米爲單位的數

把它們改寫成以釐米爲單位的數

6、請你們以小組爲單位任選其一進行改寫

(1)教學進階單位的名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名數。

(1)0.95米=( )釐米

你們會做嗎?誰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1米等於100釐米,0.95米=0.95乘100釐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數點向右移兩位。)

1.32米=()釐米

是米這個單位大些還是釐米這個單位大些?我們把較大的單位叫做進階單位,而把較小的單位叫做低級單位。這道題就是把進階單位“米”作單位的名數改稱低級單位“釐米”作單位的名數。

請同學們接着做一做:

3.7噸=(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樣把進階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單名數呢?

小組討論後,彙報(用進階單位量得的數去乘進率)

(2)教學低級單位的名數改稱進階單位的名數。

80釐米=( )米

誰能說說你的想法?

(因爲1米=100釐米,80釐米=80/100米)

用這種改寫方法改寫下面各題

9020千克=( )噸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樣把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進階單位的單名數?

(用低級單位量的的數去除以進率)

能用這種方法解答1米45釐米是多少米嗎?小組討論一下?

誰能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引導學生說出:45釐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來是1.45米 )

三、鞏固練習

1、71頁6題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噸

510米=( )千米 516釐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號裏填上﹤﹥或﹦

3.61米( )362釐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釐米( )5.3米

4、72頁10題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簡析:《三角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六年制數學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已經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徵,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1、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透過自學書本、觀看視頻講解,逐步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稱並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會畫三角形的高。

3、聯繫生活實際、透過實驗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應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邊長度固定,形狀大小就確定的穩定性的本質。

4、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

教學重點: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穩定性。

教學難點:高的畫法和意義。

教學預設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孩子們,三角形,你認識了嗎?(認識了)

相信大家已經進行了自學,認真看過學習視頻了,那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做些什麼呢?

二、彙報自主學習導學單

1、畫三角形、揭示概念

(1)請小老師上臺畫三角形。

(2)什麼叫三角形呢?師板書: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對“圍成”二字的理解呢?

強調出:三角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4)還知道三角形有( )個頂點、( )條邊、( )個角?師板書:3個頂點、3條邊、3個角

2、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

爲了表達的方便,現在可以給這個三角形取個名字了吧!

引導說出:三角形ABC,師標出字母ABC

說一說角A角B角C,各條線段的名稱。

3、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會畫三角形的高

(1)彙報導學單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認識”學習視頻回顧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組頂點與對邊。揭示板書:3條高

(4)同桌交流導學單上畫高的過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穩定性及應用

(1)交流導學單上第5小題。師板書:穩定性

(2)拿出學具,拼擺三角形及四邊形

(3)同桌互相交換,拉一拉,談發現;前後排的同學轉過來比一比,談發現。

(4)說一說生活中哪裏有應用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呢?

三、鞏固練習、應用新知

1、快速找出對應的頂點和對邊

2、請畫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邊上的高。

三角形的認識——姜微微

(1)實物投影校對。

(2)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互爲高和底。

(3)利用第3個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實踐操作

四、課堂總結1、[課件演示]畫一個三角形及一條底邊上的高,旋轉三角形。

師:孩子們,讓我們靜靜地看大屏幕,靜靜地回憶。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4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在具體運算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加與減、乘與除的互逆關係。

2、教材分析

對於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教材透過創設生活中的情景,先教學加法,然後以加法及加法的意義爲基礎,從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的角度來了解減法的意義,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根據觀察比較,弄清楚加減法的已知條件,最後掌握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3、學情分析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對整數加、減法有較多的接觸,積累了豐富的有關加、減的意義的感性認識。本節課是對加、減法運算認識的鞏固和擴展,教材透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對整數加、減法的意義和關係進行抽象概括,爲將來學習小數、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關係打下基礎。

學習目標:

1.藉助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總結加、減法的意義,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透過比較、概括等活動,能發現並用文字表示加、減法各部間的關係,會在實際計算中運用。

3.透過鞏固練習進一步提升邏輯推理能力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評價任務:

1、出示例題後,學生自己獨立的思考,嘗試解答,與同桌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並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根據自己日常的生活經驗,編出一些類似的實際問題並加以解答。

3、透過解決問題,結合實例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加、減法的意義,分析問題中所存在的數量關係。

(一)課前設計

1.預習任務

(1)你能根據第一題的結果寫出後面兩題的得數嗎?

① 23+24=47 47-24= 47-23=

② 3468+475=3943 3943-3468= 3943-475=

(2)請你各編一道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和一道用減法解決問題,並說說爲什麼用加法和減法。

(二)課堂設計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熟悉《天路》這首歌嗎?你們知道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被譽爲“天路”的工程是什麼嗎?青藏鐵路的建設創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區鐵路建設的奇蹟,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鐵路。

出示課件:

例1 一列火車從西寧經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

你能根據資訊提出用加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能改編成減法問題嗎?

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格力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西寧到格里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這些都是用加、減法解決的問題,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和關係等相關知識,(板書課題)【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課的開始,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數學問題,在激發學生研究興趣的同時,明確研究問題。】2.問題探究

(1)概括加法的意義

①嘗試解答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能夠解決嗎?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請每個同學自己動手試一試。想一想用的什麼方法?爲什麼用這種方法?

②彙報交流,展示解題過程

出示線段圖,直觀再現把814km與1142km合併在一起,並在算式的“+”下面板書:合併。

③提出問題,概括加法的意義

用你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加法?學生思考、交流

規範學生的表述,把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加法。板書:加法的意義

④回顧介紹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你知道加法算式中這些數都叫什麼名字嗎?(板書:加數+加數=和)

(2)概括減法的意義

①嘗試解答

剛纔同學們還根據加法改編了兩個減法問題,你們能解決嗎?請大家試一試,看看誰的速度快。

②彙報交流,交流思考過程

同學們算的真快,沒看到大家列豎式,你是怎樣計算的?爲什麼用加法?

③提出問題,概括減法的意義

引導學生觀察三道題目,思考:三個問題有什麼聯繫?與第一題相比,第(2)、(3)題分別是已知什麼?求什麼?請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減法?(同桌之間先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回答規範減法的意義。(板書:減法的意義)

④回顧介紹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你知道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嗎?

介紹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被減數-減數=差)

(3)加、減法的關係

觀察三個算式,思考: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在學生比較交流的基礎上,強調歸納:加法是“合”的情境,減法是“分”的情境,也就是說減法運算是和加法運算相反的運算,相反的運算在數學中叫逆運算。所以,我們說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板書: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設計意圖: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透過學生對自主提出問題的解決,逐步體會運算的本質含義,並抽象總結爲概括性的語言,在此過程中逐步完善學生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4)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觀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根據黑板上的三個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你能發現加、減法各部分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嗎?

小組討論並組內交流,全班交流,整理總結:

加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和=加數+加數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差=被減數-減數

減數=被減數-差

被減數=減數+差【設計意圖:透過引導學生對加、減法關係進行整理,進一步引發學生對加、減法運算的深層次理解,感受數學的邏輯性。】3.鞏固練習

(1)下列各題應該用什麼方法計算?爲什麼?

滑雪場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59張門票。全天一共賣出多少張門票?

滑雪場全天賣出145張門票,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多少張?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彙報,彙報時,要讓學生說出算式並解釋原因。

(2)根據2468+575=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

3043-2468= 3043-575=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彙報,彙報時,要讓學生說出算式並解釋原因。

(3)猜猜我是幾?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彙報,彙報時,要讓學生說出算式並解釋原因。

4.課堂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對於加、減法有哪些新的認識?

(三)課時作業

題號1:下列各題應該用什麼方法計算?爲什麼?

①華光文具店運來一批練習本,賣出370包,剩下630包。運來多少包練習本?

②興華小學一共有學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答案:①370+630=1000(包) ②843-418=425(人)

解析:第一題要求運來的包數,就是把賣出的和剩下的合起來。第二題要求女生部分就是把總人數去掉其中男生的部分。

【考察目標1】題號2:根據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寫出另外兩個等式。

例:23+24=47 47-24=23 47-23=24

247+435=682

643-175=468

569-346=223

答案:682-247=435 682-435=247

643-468=175 468+175=643

569-223=346 346+223=569

解析:【考察目標2】根據加減法的互逆關係或各部分間的關係列算式

題號3:籃球125元 足球115元 排球148元

(1)買兩個足球和一個籃球一共要多少元?

(2)你還能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並解答嗎?

答案:(1)115+115+125=355(元) (2)答案不唯一

解析:【考察目標3】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題號4:小芳做作業時遇到一道加法題,一不小心把37錯寫成了137,結果得到的和293,問原來的兩個加數分別是什麼?

答案:37和56

解析:【考察目標2、3】因爲把加數37看成137得到293,所以多加了100,原來的和是293-100=193,因爲一個加數是37,所以另一個加數應該爲193-37=56。

板書設計: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

814+1142=1956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加數 + 加數 = 和 被減數 - 減數 = 差

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加數 = 和 – 另一個加數 被減數 = 減數 + 差

被減數 – 差 = 減數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5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6頁例3。

在前面的學習中,關於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殊性學生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經驗,本節課在舉例、討論中把感性經驗上升爲理性認識。例3明確提出了“問題”,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回憶、整理和概括,把關於0的運算知識系統化。

(二)核心能力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在分類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發展。

(三)學習目標

1.藉助具體算式,透過分類、整理,概括出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會利用0的特性正確計算。

2.透過交流討論,結合例子說明0不能作除數,理解0爲什麼不能作除數的道理,進一步掌握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

(四)學習重點

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

(五)學習難點

理解0爲什麼不能作除數。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預習任務

關於0的運算有哪些?舉例子寫一寫。

(二)課堂設計

1.複習舊知

(1)課前大家寫了一些關於0的運算,誰來說一說你寫的有哪些?

學生彙報。

(2)我也收集了一些關於0的運算,你能快速、正確的計算嗎?

120+0=0+368= 0×79= 267-0=

0÷74= 187-187= 0÷76= 235+0=

99-0= 49-49= 0+879= 45×0=【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彙報自己所收集的有關0的運算引入本節課的教學,有利於喚醒舊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透過有關0的口算練習,爲概括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和進一步掌握有關0的運算作鋪墊。】2.問題探究

(1)小組合作,分類整理關於0的運算的特性。

①小組活動要求:

請將上面的口算進行分類;

觀察這些運算的特點,試着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運算;

在小組內合理分工,做好彙報準備。

②彙報交流。

組織學生彙報,在彙報中注重生生間的交流,進行及時補充。

③概括總結透過大家的討論和交流,我們發現了關於0的運算有這些: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一個數減去0,還得原數;被減數和減數相等,差是0;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數,還得0。(注意:在總結時舉例驗證。)

(2)探究0不能爲除數

①關於0的運算你還有什麼想問或想說的嗎?

若學生想不到,可以透過觀察0在不同運算中的位置,引導學生說出0是否可以作除數。

②小組討論:0能否作除數?如果用0作除數會怎樣?

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使學生明確0不能作除數。

③教師總結:0不能爲除數,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爲找不到一個數同0相乘得5;0÷0不能得到一個確定的商,因爲任何數同0相乘都得0。這時,教師相機板書“非0的”。【設計意圖求:透過分類,使學生歸納出有關0的運算的不同規律;透過舉例說明,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白0爲什麼不能作除數的道理。在分類、舉例說明中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穩定和完善。】3.鞏固應用 提升能力

(1)搶答。

24+0= 13-13= 0×8= 0÷9=

70-0= 0+504= 0÷36= 392×0=

(2)判斷。

① 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 )

② 0除以任何數都得0。 ( )

③ 一個數加上0仍得0。 ( )

④ 130×0=130-0 。 ( )

(3)同桌之間互相寫出關於0的算式,寫在練習本上,交換完成後相互檢查。

(4)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設計意圖:圍繞學習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正確對待學生暴露出的問題和疏漏,加強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診斷矯正。同時,最後一題也爲下節課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學習做鋪墊。】4.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總結:這節課我們梳理總結了關於0的運算的特性。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一個數減去0,還得原數;被減數和減數相等,差是0;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個非0的數,還得0。

(三)課時作業

題號1:算一算.

0+31= 18-18= 68-0= 23×0=

72+0= 78×0= 78×1= 0÷56=

1+2+3+4+5+6+7+8+9+0=

1×2×3×4×5×6×7×8×9×0=

題號2:脫式計算。

34+4-34+4 430×0÷45 28+(69-69)÷7

125×8÷125×8 (100-25×4)×36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6

《三角形邊關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內容。教材出示了4組長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透過擺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邊之間關係的數學問題。透過在小組內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探索並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學生能應用發現的結論,來判斷指定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學情分析:

學生已認識了各種類型的三角形,對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有一些淺顯的生活經驗,但並不真正理解其具體含義。《三角形三邊關係》是在學生經歷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探究過程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二次探究發現活動,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強烈的探究願望。

教學構想:

1、以活動爲主線,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經歷“操作體驗——觀察猜想——實踐驗證——發現規律——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係。

2、以小組合作學習爲主要形式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討,激發學生探究的願望和興趣。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P30—31探索與發現(二)三角形邊的關係。

教學準備:直尺,小棒,統計表,課件、實物投影等。

教學目標:

1、透過擺一擺等操作活動,探索並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並應用這一性質判定指定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2、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和發現活動,經歷操作、發現、驗證的探索過程,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發學生探究的願望和興趣,培養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探索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教學難點:能應用發現的結論,來判斷指定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並能靈活實際運用生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教材第82頁例3的主題圖。

1、說一說,從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可走?引導學生觀察彙報。

2、如果你是小明,你認爲上學、放學走哪條路最近?組織學生小組議一議,然後彙報:從小明家直接到學校這條路最近。

爲什麼走中間的路最近呢?今天我們要透過動手操作,自己來探索期中的奧祕。

二、探究新知1、動手操作(1)教師:如果任意給你三根小棒,把它當作三條線段,一定能首尾相連地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學生回答)讓我們動手實驗吧!(2)教師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a。從5根小棒中任選三根圍三角形。(小棒長度分別爲:9釐米、3釐米、6釐米、7釐米、5釐米)b。記錄每一根的長度。

c。看看能否用選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連的圍成一個三角形。

d。把每次研究的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表中。

(3)組織學生開始分組實驗活動,並做好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實驗結果。

實驗記錄表小棒長度(釐米) 能或不能擺成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是否大於第三邊學生彙報時教師適時記錄。

3、討論:透過剛纔的小組活動,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彙報,可能會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

4、根據學生的彙報,換個角度引發學生思考:看看能圍成的三角形的三條邊,你會發現什麼呢?如果把一條邊叫做а,一條邊叫做ь,一條邊叫做с,能用算式說說你們的發現嗎?學生在教師的啓發下,展開討論,很快發現:а+ь>с,а+ с>ь,ь+ с>а 5、歸納總結:

你能用自己的話把你們的發現說出來嗎?(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三、前呼後應,快樂生成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釋例3中小明去學校爲什麼走中間的路最近。

四、鞏固應用、聯繫實際1、完成教材P86第四題。

學生判斷時,教師注意方法引導: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條線段中的每兩條線段都相加後才能作出判斷?有沒有快捷的方法?結論:只要比較較短的兩邊之和是否大於第三邊就可以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題。

用長分別是4釐米、6釐米和10釐米的三根小棒,能擺出一個三角形嗎?此題設計使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進一步理解,加深“兩邊之和等於第三邊時不能構成三角形”這個知識點的印象。

3、思維拓展題題目:小猴蓋新房,他準備了2根3米長的木料做房頂,還要一根木料做橫樑,請你們幫他想一想,他該選幾米長的木料最合適呢?這一題不僅充滿趣味性,而且使學生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合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三角形邊的關係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b +c >a a +c> b a + b> c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體會三角形的本質特徵,理解三角形的含義,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瞭解三角形的特性。認識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透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展觀察操作能力和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穩定性

教學難點:高的畫法和意義

教學過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畫中建立概念

其實三角形大家並不陌生,現在請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畫下來。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條線段怎樣畫纔會是三角形?

由3條線段圍成(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強化概念

不在一條線上的三個點就能確定一個三角形。

4、介紹各部分名稱

二、三角形的穩定性

1、設疑

爲什麼要把籬笆圍成這種形狀?

2、操作

圍一圍、拉一拉、比一比小結:當三角形的三條邊長確定後,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確定了,所以在拉的時候,三角形纔不會變形,這就是三角形的穩定性。

3、欣賞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認高

回憶點到直線的垂直線段。

其實在三角形中,像這樣,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所作的垂直線段就是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識高

移動頂點,找高。

旋轉三角形,辨高。小結:只要是從頂點向對邊做的垂直線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還有其他高嗎?

3、畫高

① 畫AB邊上的高。

展示學生作品。

畫高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結:看來我們的高不僅要垂直、要從頂點出發,還要注意所畫的高與底要對應。

② 再畫出AC邊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畫高。

四、課堂總結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透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透過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能根據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3、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和小組合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透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講解定向運動,匯入新課。

定向運動就是藉助地形圖和指南針,按照標繪在地圖上的方向線,在野外環境中自行選擇行進路線,不斷地判斷並糾正前進的方向,依次透過賽會預先放置的各個檢查點,以最短時間到達所有點標併到達終點者爲勝的一項體育運動。定向運動是一項健康的戶外運動、是一項人與自然融合的運動、是一項挑戰自我的運動。在運動中人們有迴歸自然、身心放鬆的良好感覺。定向運動通常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園裏進行,也可在環境優美的校園裏進行。

二、板書課題位置與方向

師: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挑戰一次公園定向越野賽。

自己探究:這次探究公園定向越野賽,第一賽段是從起點到1號點,那我們如何去找1號點呢?生:1號點在起點東北方向,我們從起點向東北方向走。

師:只知道向東北方向走,能又快又準的找到號點嗎?

生:我認爲不行。從起點到東北方向有很多路線可以走。

師:對啊!我們只知道方向,但怎樣才能很快到1號點呢?

生:我認爲找起點到1號點路程最近的方法最好,這樣才能很快到1號點。

師:現在我們同學有兩種方法,一種只看方向,另一種只看兩地的距離,那麼,大家想一想:這樣能準確描述1號點嗎?

師:那怎樣才能準確地找到1號點呢?

生:只知道方向或距離是不行的,要同時知道這兩個條件才行。

師:那怎樣利用已有的方向和位置來確定1號點的位置? (分組討論)生:1號點在起點東偏北30°的方向,大約要走1000米。

生:1號點在起點北偏東60°的方向上,大約要走1000米。

師:提問:確定任意一點,應從哪幾個方面描述?

生:從方向、距離來描述。

師:同學們能否指出教室的東南西北方向?

一生指出東南西北方向。

師:你能根據自己所在的位置指出東偏北30°的方向嗎?(學生指出了)

小結:同學們,平時我們在生活中描述位置方向,一般以夾角較小方向上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就說偏向那個方向。

三、拓展練習:

1、圖上練習:教材第18頁“做一做”

2、實踐活動:分組交流描述學校裏各個建築物的所在位置方向。

四、總結:你在本課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觀察發現,掌握加法交換律的意義。

2.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代數思想。

3.會運用加法交換律驗算加法。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加法交換律的發現過程,體驗觀察比較,舉例論證,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2.經歷加法交換律的應用過程,體驗數學知識間的聯繫和它的廣泛應用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發現知識的快樂,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在計算式靈活應用加法運算律。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準備騎車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騎了40 km,下午騎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1)理解題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加法運算的定律。

板書:加法運算定律

(2)解決問題

40+56=96(km)或56+40=96(km)

(3)觀察算式,發現定律

兩道算式的得數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騎的路程,因此兩道算式之間可用等號連接,即40+56=56+40

觀察40+56=56+40,發現,等號左、右兩邊的加數相同,只是交換了位置,但結果不變。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4)驗證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換加數的位置,和都不變呢?可以舉例驗證。如:

0+200=200 ; 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 ; 78+11=89所以11+78=78+11

發現:任意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的交換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數學當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別代表兩個加數,則加法交換律就可以表示爲a+b=b+a(a,b代表任意數)。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觀、方便。

板書:加法交換律:a+b=b+a

歸納總結1: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用字母表示爲:a+b=b+a。

隨堂練習:

小紅有24支水彩筆,小剛有16支水彩筆,小紅和小剛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筆?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結合律

情境匯入:

問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1.理解題意

師:要求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騎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騎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從左往右的順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觀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於200,所以可以先把後兩個數加起來,再加上他們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288千米。

3.發現規律

觀察兩種解題方法,發現:一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上第三個數,方法二是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一個數相加,他們的計算結果相同,因此,

可以寫成等式(88+104)+96=88+(96+104)

歸納總結2: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個叫加法結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個數,那麼加法結合律可以表示爲:(a+b)+c=a+(b+c)

板書:加法結合律(a+b)+c=a+(b+c)

活學活用:

有三塊布,第一塊長68米,第二塊長59米,第三塊長41米,那麼三塊布一共有多長?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塊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簡便運算

下面是李叔叔後四天的行程

1.理解題意

師:要想求李叔叔後四天還要騎多少千米,只要把後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來就行了,列式爲:115+132+118+85

2.觀察算式特點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發現,115與85能湊成整百數,132與118能湊成整數,因此用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寫爲: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換律= (115+85)+(132+118)

加法結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歸納總結:

在加法算式中,當某些數可以湊成整十,整百數或者多個相同數時,運用加法交換率或者加法結合律改變式子的運算順序,可以使運算更方便。

活學活用:

丁傑看一本故事書,第一天看了62頁,第二天看了93頁,這時還剩下138頁沒有看,這本故事書一共有多少頁?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頁)

答:這本故事書一共有293頁。

探究新知4:連減的`簡便運算

情境匯入

一本書一共有234頁,還有多少頁沒看?

1.理解題意

師:已知總頁數是234頁,減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頁)

(2)剩下的234-100=134(頁)

解法二:從總頁數中減去今天看的34頁,再減去昨天看的66頁,

剩下的就234-34-66=134(頁)

3.比較發現

比較以上解法得數是一樣的,可知:從一個數中連續減去兩個數,也就相當於從被減數中減去兩個減數的和,在連減算式中任意交換減數的位置,差不變。

即:a-b-c=a-(b+c) ; a-b-c=a-c-b

活學活用:

媽媽拿100元去超市購物,買蔬菜花了26元,買水果花了24元,還剩多少錢?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計算:1+2+3+4+5......+48+49+50

師解析:

方法一:觀察這組數據發現,1+50=51,2+49=51,3+48=51….25+26=51

50個數相加,兩兩結合爲25組,每組的和都爲51,這樣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個數倒過來寫,分別相加,就是50個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 (1+50) ×(50÷2)

=1275

歸納總結:解決問題要動腦,這樣會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解答時要選擇一個最簡便的方法。

舉一反三:

用簡便方法計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歸納小竅門:當算式中的數字較大時,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們都看做是和它們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萬….的數,計算出結果後,再減去多加的部分。

課後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呢?

a.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加法運算律和加法結合律

用字母表示爲a+b=b+a; a+b+c=a+(b+c)

b.數學運算時要選擇簡便運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當某些數可以湊成整十,整百數或者多個相同數時,運用加法交換率或者加法結合律改變式子的運算順序,可以使運算更方便。

課後習題

1、計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鋼絲,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這時還剩下113米,這根鋼絲全長多少?

答案:187+145+113

=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這根鋼絲全長445米

板書

加法運算律

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

a+b=b+a; a+b+c=a+(b+c)

善於發現簡單法,計算準確快又好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一、二級運算單列式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

2、培養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教學重難點

1、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發現並總結概括出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冬天你最喜歡什麼運動?(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認識有關滑冰場情況。(出示“冰雪天地”主題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圖。

根據主題圖和提示提出問題。

1、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引導學生回顧和本節內容相關的舊知識。

2、出示資訊,多媒體展示問題。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場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離去,又有85人到來,現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師:根據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場一共有多少人?

師:你能有什麼解決辦法?

師:引導學生交流,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B: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獨立列算式,然後求解,師生共同總結。

C:表揚表現積極的學生,多媒體展示問題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D:請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後相互討論。

E:強調算式的多樣化,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問題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總共接待的人數,再乘以6表示6天總共接待的人數,他們的現實意義是相同的,所以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

3、結運算規律,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4、請學生做書中的小練習。

(三)總結與反思,佈置思考題

1、檢查學生練習情況,請同學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師再做適當補充。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並談談收穫和體會。

3、佈置思考題及課後作業。

思考題:

如果一個算式裏有加減法,又有乘法,應如何計算?

課後作業:

練習一第1、2、5題

課後習題

練習一第1、2、5題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1

一、舊知引學

1.談話:我們目前學習過哪幾種運算?

2.我們學過的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統稱四則運算。

3.說一說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96-16+20 、96÷12×4 同級運算:從左往右計算。

加減法稱爲第一級運算,乘除法稱爲第二級運算。

96÷12+4×2 含兩級運算:先乘除後加減。

4.透過剛剛的練習,我們已經總結了沒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下面我們來繼續學習含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板書課題:有括號的混合運算)

5.請同學們看這個算式:(板書:96÷12+4×2) 說一說算式的運算順序。

6.老師在這道題的基礎上加上小括號,變成96÷(12+4)×2, (板書: 96÷(1+4)×2 ),再給這個算式加上中括號,變成96÷【(12+4)×2】,(板書96÷【(12+4)×2】)運算順序怎樣呢?下面我們來自主學習含有小括號和中括號的例4。

二、研學提示(自學例4)

1.畫一畫:紅筆畫出關鍵知識點,標清疑問。

2.想一想: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怎樣。

3.議一議: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怎樣?

4.算一算:完成學習單上的例4。

三、彙報展學(學生板演)

1. 96÷(12+4)×2 :計算順序怎樣?有小括號的算式怎樣計算?

2. 96÷【(12+4)×2】 :認識【】,讀法,寫法,算式讀法。

計算順序怎樣?有中括號的算式怎樣計算?

與96÷(12+4)×2比較,數相同,運算符號相同,計算順序不同,計算結果不同。

3. 小括號和中括號在一個算式中,有什麼作用呢?(板書:改變運算順序)

四、練學:接下來,我們運用新知識,鞏固練習。

1. P9——做一做

先說順序,再計算,學習單彙報。

2. 你知道嗎?

猜一猜:一個算式裏,有大括號、中括號、小括號,計算順序是什麼?

3.P11——3

先分別說一說每組算式的計算順序,再計算每組最後一道題。

學習單彙報。

4.P11——2

書中完成,展臺彙報。

(1)注意320要寫在算式最前面,中括號的正確用法。

(2)注意×34要寫在算式最後面,小括號的正確用法。

五、延學P12——6(機動)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學會從一個數裏連續減去兩個數的減法運算性質,會簡便計算。

2、能根據數字特點靈活選擇計算方法。

【學習重難點】

重點:學會“連減兩個數,等於減去這兩個數的和”的計算方法。

難點:能根據數字特點靈活選擇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路】

在教學中,我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然後透過全班交流解題方法時學生對多種解題方法的觀察分析,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簡便算法,並且探討選擇簡便算法的靈活性,使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和根據數字特點選擇計算方法的靈活性。

【學習流程】

談話匯入

同學們,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週末你都去哪裏玩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些安仁的景點吧。(PPT出示)

愛好旅遊的李叔叔聽說咱們安仁有這麼多好看好玩的地方,也想早點過來瞧一瞧。這次李叔叔爲了旅行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到書店買了一本《安仁自助旅行》的書,回到家就迫不急待地看了起來,現在他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來幫他解決。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圖。(多媒體演示)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頁,今天又看了34頁。這本書一共234頁,還剩多少頁沒看?”

師:你從題目中瞭解到什麼資訊?

師: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生:還剩多少頁沒看?

師:這個問題你會解決嗎?

生齊:會。

師:好,請同學們先自己列出算式。把自己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交流,看看有什麼好辦法。

(2)、小組交流,彙報。

A、234—66—34

=168—34

=134(頁)

B、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頁)

C、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頁)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

隨學生板書:234-66-34 234-(66+34) 234-34-66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講得很有道理,你是用哪種方法進行計算的?你最喜歡那種方法?

生:我是用第二種方法。

師:選這種方法的同學請舉手。哦,這麼多同學都選擇這種方法,請你來說理由。

生:用這種方法算起來比較簡便,66+34剛好是100。

師:是嗎?誰還有不同的選擇?

生:我選的是第三個算式,我認爲第三種方法算起來也比較簡單,因爲234-34正好得200。

師:有道理。

師:同學們,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李叔叔旅行中的問題。請你觀察一下這三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3)現在我們把234改成266,再想一想,你認爲怎樣算簡便?(學生思考回答)

(4)小結:透過解決問題可以看出,在計算連減時,有多種多種方法,可以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出可以把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裏去減;還可以先減去後面的減數,再減去前面的。我們可以根據算式中數據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簡便計算。

你能用字母表示嗎?

師:希望同學們在題時,一定要認真審題,根據數據的特點,找出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

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學了這麼多方法,我們不能總是紙上談兵,下面進行一次實戰演習。

課本第21頁“做一做”

四、課堂作業,學以致用。

五、課堂評價,全課總結。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3

課題:比大小(二)

內容:小數的性質

課時: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1、透過“在方格紙上塗一塗,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的活動,經歷用幾何模型研究小數的過程。

2、用直觀的方式體會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規律。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 一、創設問題情境

1、比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誰大?你是怎樣想的?

2、我們一起驗證一下,在圖上塗一塗,再來比一比。學生在書上塗一塗,比一比,再說一說。

3、0.2和0.20怎麼會相等呢?這是不是一種巧合?

4、在下面兩幅圖中塗出相等的兩部分,並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

在小組內交流你的塗法和想法。你發現了什麼?

三、鞏固與應用

1、第10頁試一試1、2。

2、第11頁練一練1。

3、第2、3題。

4、閱讀。《你知道嗎?》

四、總結。

這節課你發現了什麼?

教學反思:學生透過圖一圖、比一比,發現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規律。並能熟練的應用這一規律。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練習一。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使學生在已學過的加法和減法知識的基礎上,概括出加法、減法的意義,對加法、減法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數學學習,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應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微視頻、微練習題

課前準備:

1、建立班級微課QQ羣,將《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微視頻發佈到該羣,請家長督促孩子觀看學習。

2、根據視頻教學,完成微練習題。

課堂教學過程:

一、匯入

昨天大家看的微課視頻標題是什麼?你學會了什麼?什麼沒有學會?還有什麼與課題相關的問題想要在課堂上解決的?

今天我們帶着大家的問題一起來再學《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板書課題。

二、新授課

1、教學加、減法的意義

(1)出示與課本例題相似的提升題目:

兩輛汽車同時從A地出發,向相反方向開出。他們的速度分別是每小時55千米、每小時62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①讀題,理解題意

②畫線段圖分析題

根據線段圖,使學生理解題目所求是將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從而理解加法的意義

③根據理解解決該問題。

(2)改編題目:

兩車同時從A地向相反的方向開出3小時後相距351千米,甲車距離A地165千米,乙車距離A地多少千米?

①這道題與第一小題有什麼關係?

②總結減法的意義

③根據減法的意義再次改編題目

④解決改編的兩道題目

2、教學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根據微課視頻所學及上面3個題目的式子,自行總結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3、教師小結: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減去的已知加數叫做減數,求出的未知加數叫做差。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運算”就是相反的運算。我們可以透過上面的例子來理解;第(1)題用加法計算,第(2)、(3)題都用減法計算,第(2)、(3)題與第(1)題比較,第(1)題的問題在第(2)、(3)題中變成了已知條件,第(1)題中的其中一個已知條件在第(2)、(3)題中變成了問題。也就是說,減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與加法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減法中變成了已知的。所以減法是與加法相反的運算,通常叫做“逆運算”。

數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理解連減的簡便計算方法,體驗計算方法多樣化。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學生思維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繫,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用簡便方法解決連減計算題。

教學難點:觀察數字特點,選擇最恰當的簡便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對口令的遊戲,好嗎?遊戲規則是,我說一個數,你們對一個數,要求你們對的數和我說的數的和是一個整百的數。(遊戲開始)

現在遊戲規則改變,要求你們對的數和我說的數的差是一個整百的數。(遊戲開始)

想一想,什麼樣的兩個數的和是一個整百的數?什麼樣的兩個數的差是一個整百的數?

其實,我們在計算時,常常用得到整百的數的方法來使計算簡便,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解決一個問題,並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一起來探討在連減的算式中,怎樣做才能使計算更簡便。(板書課題:連減的簡便計算)

二.探究新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學習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中認識的李叔叔嗎?我們的老朋友李叔叔不僅喜歡騎自行車郊遊,還喜歡看書。瞧!他正在認真看書呢!

1. 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資訊?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列式並解答。

3. 彙報展示(分別讓學生把不同的算法板書在黑板上)。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頁) =234-100 =200-66

=134(頁) =134(頁)

4. 小組內互相說說這三種方法分別是怎樣計算的。

5. 全班彙報交流。 (在彙報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時,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爲什麼這樣計算)

6. 這三種方法,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爲什麼?

7. 如果把234頁改爲266頁,想一想,這個時候選擇這三種方法中的哪一種方法計算更簡便?爲什麼?

8. 師小結:這就說明,我們在做題時,一定要認真審題,根據算式中數據的特點,來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簡便計算。如果被減數與第一個減數相減可以得到一個整十或整百……的數,我們就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計算,如果被減數與第二個減數相減可以得到一個整十或整百……的數,我們就先減去第二個減數,再減去第一個減數,如果這兩個減數正好能湊成一個整十或整百……的數,我們就用被減數減去這兩個數的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連減的簡便計算。

三、實踐應用

1、在○裏和橫線上填上適當的運算符號和數。

868-52-48=868○(52+_)

1500-28-272=_-(28○272)

415-74-26=_○(_○_)

2、下面各題,怎樣計算簡便就怎樣算。

528-53-47 639-39-47

545-167-145 437-137-63

四、交流收穫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有沒有什麼遺憾?

五、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連減的簡便計算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頁) =234-100 =200-66

=134(頁) =134(頁)

案例評析:

《連減的簡便計算》是一節計算課,教材透過創設“李叔叔看書”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幫助李叔叔解決“還剩多少頁”這個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在計算連減的算式中,能根據運算特點和數據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爲了有效地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並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或適合算式自身特點的計算方法,我在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理解連減的簡便計算,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1、用遊戲引入尋找湊成整百的規律

“同學們,我們來玩個對口令遊戲好嗎?”課始我以親切的笑容和輕鬆的話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遊戲中學生們感受發現到了湊成整百的規律,於是整個課堂教學便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開始了。

2、放手讓學生探索各種方法,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解決“還剩多少頁沒有看?”這個問題時,我讓學生們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積極主動地嘗試,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想法解決問題,最後得出三種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頁) =234-100 =200-66

=134(頁) =134(頁)

然後讓學生逐一介紹這三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領悟了各種簡便計算方法。這樣設計一改計算教學的枯燥乏味,使每位學生在交流探索中,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並培養了他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體現算法多樣化

在對三種計算方法進行交流後,我提出問題“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爲什麼?”讓學生透過對不同解法的比較來認識和選擇最簡便的方法。剛開始學生都認爲第二和第三種方法比較簡便,但對於第一種方法都認爲不簡便,當我把書的總頁數改爲266頁時,學生們發現這時用第一種方法比較簡便,最終明白一定要根據算式中數據的特點來靈活地選擇簡便的算法。這樣就有意識地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這種思想方法,也體現了新課標中的算法多樣化。

4、本節課存在的不足:教材在設計上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使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融爲一體。如果在本節課的練習題中,最後設計一道解決問題,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簡便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課堂效果會更好,這樣可以使解決問題能力與計算能力的培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