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說木葉》教學設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木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木葉》教學設計

《說木葉》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澱,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爲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並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鬆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纔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爲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着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爲“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徵。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麼?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爲什麼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並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爲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淒涼。關鍵之處在於“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後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徵。

提問:爲什麼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爲“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幹,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幹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乾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徵。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爲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徵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爲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於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爲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啓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爲“說‘木葉’”,若改爲“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爲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爲“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爲“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於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爲簡單,化抽象爲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爲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聖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裏,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佈置作業: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鑑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

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裏,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後,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爲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的小詩人。

《說木葉》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鍛鍊學生提取課文關鍵資訊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 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課文,提取關鍵資訊,並進行總結歸納

難點: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整體感知

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爲“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徵。

問:透過閱讀文字,找找林庚先生髮現了什麼現象?(學生自由回答)

(一)、迅速瀏覽1至3段,找出作者在閱讀古代詩詞時發現的四個問題。

1、“木葉”是什麼爲什麼?

2、詩詞中多見“樹”或“葉”而很少見“樹葉”?

3、爲什麼詩歌中多見“木葉”而不見“樹葉”?

4、爲何“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又不用“木葉”而用“落木”?

☆先看第2個問題,結合詩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詩句引導學生思考:

樹: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出現“樹”或“葉”的句子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請選擇四字短語來概括。

☆再看第3個問題。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是什麼?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爲“葉”。

問2:“木葉”和“樹葉”給我們的感覺是不是一樣的?(根據在第5段)

明確:不一樣。木葉:疏朗。樹葉:繁密濃蔭。

問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麼,是什麼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引2:

木葉: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 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木葉”所處的季節,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

既然“木葉”就是“落葉”,那詩人爲什麼不用“落葉”呢?關鍵之處在於“木”字。先分析“木”和“樹”的區別。

(二)、齊讀課文第四、五段,思考。

文中說,木,屈原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試分析“高樹”與“高木”的不同。

明確:以秋風葉落之景表空曠淒涼之情,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徵。

“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而“樹”則要藉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

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可謂一字千里。古代詩人們如此鍾情於“木”,是因其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

(三)、自由讀第六、七兩段,討論

思考:前面分析到“木葉”就是“落葉”,可又發現詩歌中有用“落葉”的,也有用“木葉”的,“木葉”與“落葉”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體會:“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木葉”、“落葉”、 “黃葉”、“落木”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在課文中找出關鍵句子)。

明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幹燥,無飄零之意,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則代表着疏朗和空闊的意境。

那麼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特徵。

明確: “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木”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在顏色上是透着黃色,在觸覺上是乾燥的,感覺很乾爽的,意境空闊。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作者林庚既是詩人又是學者,難道寫本文僅僅是爲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徵嗎?說“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爲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四、延伸拓展

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豐富的意蘊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意蘊。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爲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草”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我們來體味古詩中的“月”意象的藝術特點。

思考2: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裏,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五、小結:

佈置作業: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根據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寫一篇鑑賞性小論文。

板書設計:

說“木葉”

林庚

意象 顏色 觸覺 意味

樹葉 褐綠色 密密層層濃陰 繁密充實

一字千里 暗示性

木葉 微黃 乾燥不溼潤 疏朗 飄零之意

《說木葉》教學設計3

一、填一填

師:名句填空:,不盡長江滾滾來。

生:無邊落木蕭蕭下。

師:什麼是“落木”?

生:就是樹葉。

師:那杜甫爲什麼不用樹葉、枯葉,而用落木?

(生衆說紛雲)

師: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請教專家給我們解答吧。(板書課題)

二、讀一讀

師:大家先用5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全文

(生愕然、閱讀)

師:來得及嗎?

生:來不及。

師:爲什麼呢?

生1:文章太難。

師:難在哪?

生2:古詩詞引用太多。

師:所以就有恐懼感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們別的先放一放。第一步就來看這些詩句。請大家找出文中所有的詩句,劃出來並比較一下,你最認可哪一句、爲什麼?

(生邊讀邊劃、然後討論)

三、議一議:

師;誰先說說?

生3:我最喜歡杜甫的那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師:講講你的理由。

生3:這句詩對仗工整、意境悠遠。詩人站在江邊,聽樹葉蕭然飄飄、看長江波濤滾滾,不由得感慨萬千。

師:你估計他感慨什麼呢?

生:時光流逝、自己歲月蹉跎一事無成,非常悲涼。

師:精彩!掌聲鼓勵!(掌聲)

師:還有誰願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4:我,我認爲“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一句寫的好。詩人沒有寫秋葉的飄零,卻讓人感受到秋天的涼意。秋風瑟瑟,樹葉象海水一陣一陣盪漾着悲涼。

師:又是一首抒情詩!(學生自發鼓掌)

四、比一比:

師:19句都很精彩,但我們不應忘記我們的主題——爲什麼古人多說“木葉”,而很少用“樹葉”入詩?

師:(投影表格)請大家再次閱讀課文,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完成表格。

(生閱讀課文、填寫表格)

師:大家基本上都填好了,大同小異,同桌間再相互交流一下。

(學生完成後,投影交流)

五、找一找:

師:這麼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木葉”較“樹葉”有兩個藝術特徵,請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來。

生5:木葉,本身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師:這是其一,還有一個呢?

生5:木,不但讓人想起樹幹,還能讓人想到木的顏色。

師;這兩個藝術特徵,我們不妨用課文中的一個詞概括一下,3個字。

生(一番尋找、發現):暗示性。

師:我們大家一起把眼睛閉起來,想象一下“木葉”給我們的暗示,(輕念)班白的樹幹、枯黃欲落的樹葉、冷風中瑟瑟飄零……

六、連一連:

師:這是一篇文化隨筆,給我們談了一點文藝理論,我們一起來念一下,文章第5節前3句。

(生念課文)

師: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

生6:綠色代表生命。

師:好,大家隨便說說。

生7:鴿子代表和平。

生8:白色代表純潔。

……

師:很好,還有幾天就是母親節了,我在網上找了幾種花,你們會選哪種送給最親愛的母親呢?(投影圖片:百合花、玫瑰花、康乃馨、君子蘭)

生9:康乃馨

師:爲什麼選康乃馨?

生9:因爲康乃馨表示最溫馨的祝福、是送給母親的最好禮物。

師:當然還有你的進步、你的成績。

七、練一練:

師:在中國傳統裏還有許多物象,有相對穩定的暗示;但也有一些物象在不同的語境裏表達的內容可能會不一樣。最後請大家完成課本87頁“練習2”(詩詞3首“梅”意象的比較)

《說木葉》教學設計4

一、教學三維目標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 意象的意蘊;比較 “(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徵。

2、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3、初步培養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品味文中詩句意蘊,比較“木”與“樹”的不同,從而把握“木”的藝術特徵。

2、難點: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意象品味練習。

三、教學方法

1、學生探究爲主,師作引導;

2、指導學生透過抓關鍵詞句,篩選主要資訊來解答有關問題,把握文意;

3、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新課:詩詞填空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討論明確,以上詩句中“落木”與“落紅”分別是“落葉”與“落花”,作者爲何不用“落葉”與“落花”,卻用“落木”與“落紅”?這個問題我們請著名學者林庚先生來作解答,匯入課文學習。

二):“說”屬於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

三)作者介紹(指生讀屏幕上內容)

四)研讀課文(老師作方法指導:各種讀法結合,透過抓文段中關鍵詞句,篩選有效資訊,來把握文意,回答有關問題。)

1、略讀文章前三段,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本文談到了一個什麼文學現象?

2)“木葉”是什麼?對此作者有何質疑?

3)“木葉”到“落木”,其與“落葉”或“樹葉”的不同,關鍵點在哪?

4)小結前三段:我國曆代詩人們鍾愛“木葉”這一形象,其關鍵在“木”字。(下文具體分析“木”的特徵。)

2、重點研讀第456段(全文中心)

1)讀第4,探討以下問題:

(1)“木”一般用在什麼場合?

(2)生讀這段內容,找出引用的詩句,仔細體會其內涵。

(方法:找文中關鍵詞句來談)

1) 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體會“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中“高樹”的意味。

(3)比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徵。(“木”是否還有別的特徵?引入第6段研讀。)

2)讀第6,明確下列問題:

(1)概括“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徵。

(2)品讀比較文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木葉”與“落葉”的不同意蘊。

(3)填表比較“(落)木(木葉)”與“樹(葉)”的不同,進一步明確“木”的特徵,以突出強調。

3)讀第5,分析“木”何以會有如此特徵,探討詩歌語言的潛在暗示性問題。明確:

(1)文中是怎樣具體闡述這一問題的,結合實踐準確把握其內涵。

(2)明確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觀點是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

3、讀第7,作全文小結。

4、全文思路梳理,整體把握。

五)拓展練習。運用文中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這一觀點,學以致用,作連線題。

六)課堂總結

七)佈置課後作業

標籤:教學 木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