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中第3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問題探討”部分指出當時科學界爭論的問題:DNA和蛋白質誰是遺傳物質?這個問題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後續實驗的進一步開展。在講述“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時,教材透過圖片加文字介紹的形式,讓學生學起來一目瞭然,很快理解這個實驗的精髓所在,明白了要想證明DNA和蛋白質誰是遺傳物會,關鍵是將它們區分開,單獨的觀察它們的作用,爲後續介紹“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奠定了基礎,學生理解起來也更容易。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概述DNA分子結構的特點;知道DNA和蛋白質都是生物大分子;

2、能力目標:會透過實驗探究DNA和蛋白質誰是遺傳物質。

3、情感目標: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難點: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四、教學方法:引導法、設疑法、合作討論歸納法。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問題引入】

引言:學過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及受精作用後,我們想一下,親代把什麼傳遞給子代呢?大家都知道:親代把染色體遺傳給了後代,而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它們兩個究竟誰是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還是DNA和蛋白質都可作爲遺傳物質呢?請大家把書開啟到42頁,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第3章 第1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在20世紀20年代,由於人們已經認識到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連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氨基酸多種多樣的排列順序,可能蘊涵遺傳資訊。因此,大多數科學家認爲,蛋白質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但是科學是不斷探索與發現的,到了20世紀30年代,人們認識到DNA是由許多脫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人們看到了DNA 的重要性,認爲DNA也有可能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那麼,到底蛋白質是遺傳物質,還是DNA是遺傳物質呢?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實驗。

(一) 肺炎雙球菌的體內轉化實驗

1928年,英,格里菲斯——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

1、肺炎雙球菌的類型:

R型細菌—菌落粗糙,無莢膜,無毒

S型細菌—菌落光滑,有莢膜,有毒

2、實驗過程:

Q1:對比1、2組實驗現象,說明了什麼?

Q2:針對第4組小鼠死亡,我們可以做出什麼推斷?

Q3: 與第3組實驗比較,第4 組多注射了什麼物質?

Q4:活的R型菌在第4組實驗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Q5:活R型細菌爲什麼會轉變成活S型細菌?

經過這些問題的循循善誘,同學們很快就理解了該實驗。

學生:格里菲思的結論:已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種促成這一轉化的活性物質。

引導分析:無毒的R型菌必然向有毒的S型轉化了。不但這一代R型菌轉化爲有毒的了,還發現在死亡的小鼠體內所繁殖的後代也是有毒的,爲什麼會轉化呢?這種轉化爲什麼還能遺傳呢?原因就是R型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菌接觸時,S型菌體內必然有一種物質促使R型菌向S型菌轉化→轉化因子。

3、實驗結果:S型菌中有一種轉化因子,能使無毒的R型菌轉化爲有毒的S型菌。

請思考:如果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確定轉化因子是什麼,你覺得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麼?

由這個思考題引出:

(一) 艾弗裏的體外轉化實驗

1944,美,艾弗裏——對S型菌進行了研究,把S型菌體內的物質提取出來,進行分離鑑定後,把它們分成了DNA,蛋白質,多糖等物質。

Q1:這個實驗的設計思路是什麼?

Q2:這個實驗證明了什麼問題?

Q3:該實驗的成功之處是什麼呢?

學生:提取S型活細菌體內的各種成分,分別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直接、單獨地去觀察它們的作用。

學生:“轉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因轉化而來的S型菌能將性狀傳遞給子代,說明DNA是遺傳物質。(簡單一點講就是: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等不是遺傳物質)

學生:把DNA與蛋白質分開,從而單獨地、直接地去觀察DNA的作用。

教師引導:但遺憾的是,艾弗裏轉化實驗所提取的DNA中仍然含有極少量的蛋白質。因此人們認爲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質的作用。那怎樣才能將蛋白質與DNA徹底分開呢?

1952年科學家赫爾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體(一種病毒)作爲實驗材料完成了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實驗。

(一)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952赫爾希、蔡斯)

1、細菌(大腸桿菌):單細胞原核生物(有DNA,核糖體等)

2、T2噬菌體:是由頭部和尾部組成的,頭部和尾部的外殼是由蛋白質組成,在頭部內含有一個DNA分子。它是一種專門寄生在細菌體內的病毒。(成分:DNA→C、H、O、N、P;蛋白質→C、H、O、N、S )

現在我們對T2噬菌體已經有所瞭解,那請同學們去閱讀教材P44—P45的內容,看赫爾希、蔡斯具體是怎麼來做噬菌體侵染細菌這個實驗的,並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

Q1:科學家爲什麼把噬菌體作爲研究DNA是遺傳物質的材料?

Q2:病毒看不見摸不着,怎樣進行實驗呢?科學家是採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的?

Q3: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什麼?爲什麼這樣標記?

Q4:用C、H、O、N等元素標記,行不行?

學生:T2噬菌體結構組成簡單,只有DNA和蛋白質兩種化學物質。

學生: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學生:用32P標記DNA,35S標記蛋白質,分兩組分別去侵染大腸桿菌。由於僅蛋白質分子中含有S,而P幾乎都存在於DNA中,這樣就可以把DNA和蛋白質分離開,單獨的觀察它們的作用。

學生:不行。因爲DNA和蛋白質中都含有C、H、O、N等元素,用這些元素標記,無法把DNA和蛋白質區分開。

3、實驗過程:

親代噬菌體

侵染後細菌內

子代噬菌體

結論

1、35S(蛋白質)

無35S

無35S

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

2、32P(DNA)

有32P

有32P

DNA進入細菌內,並利用細菌體內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體

把這兩組實驗的結果綜合起來看,我們能夠得出什麼結論呢?

4、結果:DNA是遺傳物質。

設疑: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呢?

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生物體內有DNA,但還有一些病毒內沒有DNA,僅含有RNA和蛋白質,如菸草花葉病毒。

菸草花葉病毒:RNA→(侵染)菸草感染病毒

蛋白質→菸草不感染病毒

得出結論:在少數沒有DNA,只有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共同總結:

由於絕大多數生物既有DNA,也有RNA,此時DNA就充當了遺傳物質;只有在沒有DNA,只有RNA情況,RNA才充當遺傳物質。所以,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一)肺炎雙球菌的體內轉化實驗

1.肺炎雙球菌的類型

2.實驗過程

3.實驗結果

(二)艾弗裏的體外轉化實驗

證明:“轉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DNA是遺傳物質。

(三)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細菌

2.T2噬菌體

3.實驗過程

4.結果表明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後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整體上較完整,創新之處在於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的做法,緊緊圍繞“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思想,引導學生探究、分析,掌握課堂的主動權,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找到喜悅,增加學生學習實驗的興趣與信心。課堂氣氛較好,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不足之處是但此節課較抽象,學生理解需要一定時間,存在一定難度,因此上課時,還得慢講細講,留給學生一定的想象和思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