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草原》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草原》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草原》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透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裏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教學重點:

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透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裏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你到過草原嗎?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草原嗎?作者用他的親身經歷,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讀讀課文,想想作者筆下的草原是怎樣的景象?(讓學生初步感知)

二、檢查預習

1、讀生字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和易寫錯的字。

3、學生互相解詞:

渲染: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塗抹畫面,使它分出層次,以加強藝術效果。

拘束:過分拘束自己,顯得不自然。

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迎風飄動。

三、默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讀課文,按照作者進入草原的順序,說說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板書:初見草原——迎客——待客——話別

2、小聲讀課文,想象作者筆下的草原是怎樣的景象?

3、默讀課文,畫出你認爲寫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思考課後問題。

《草原》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的渲、勒等生字,明確文章分爲風光和人情這兩個部分,有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過程與方法】採用小組合作探究法、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草原風光的美麗,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兩個主要描寫方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草原風光的美麗,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視頻匯入,播放關於草原風光的視頻,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這樣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順勢匯入本課,跟隨作者老舍一起走進美麗的草原。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提問引導:

1.透過課題我們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寫草原的,那麼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對草原進行具體描寫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標出不認識的生字詞。

明確:本文從風光和人情兩個方面展開描寫。講解生字“渲”字。板書:風光,人情,渲。

2.朗讀感悟:在學生了解本文是圍繞兩個部分展開描寫的之後,我會把全班分爲兩個小組,分別去朗讀相應的段落,體會散文的語言美。

3.賽讀感悟:男女生比賽從文中選取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看看那組讀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讀

1.透過剛剛學生的朗讀比賽,我們已經體會了草原的風光美,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草原,看看草原的風光與我們平時所見的有什麼不同?

明確:文中描寫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輕輕流入雲際。”

2.這一句中說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麼?

明確: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羊羣比喻爲白色的大花。板書:比喻。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渲染”“勾勒”體會畫面感。

明確:草原風光的總特點是洋洋灑灑的,風過草原給我們呈現了一幅綠色的中國畫,而不是一幅描繪細緻的工筆畫,這裏從側面寫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設定承上啓下的問題,在這樣的草原上生活着一個可愛的民族,他們對待客人是怎樣的呢?請你找到關於“人情”描寫的相關段落,勾畫出草原人們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現。

明確:草原民族的熱情,迎客、吃飯、飯後載歌載舞。

5.客人與草原民族的語言是不相通的,我們爲什麼能如一家人一般其樂融融呢?

明確:草原人們的熱情,民族團結深入人心。

6.全班朗誦文中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明確:體會作者分別時的心情,總結全文。

(四)拓展延伸

蒐集與蒙古族相關的資料,思考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五)小結作業

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並且爲你的畫配上相應的文字。

《草原》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薰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4.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1.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裏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達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師:今年暑假,老師到過一個美麗的地方,我還帶回了幾張照片。你們看!這是哪裏呀?(板書:草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學課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觀訪問時,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靈之旅”。

二.自主學文,勾畫圈點

1.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草原的?

2.自主研讀

師: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勾畫讓你感受很深的關鍵詞句。

3.放聲朗讀

師:自由地、放聲朗讀這一段,讀出你對草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一會兒把你感受最深、你認爲寫得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三.合作研讀,品讀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想象點撥,指導朗讀)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分享經驗,指導朗讀)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雲際。”(藉助經驗,喚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大花。”(以讀代講)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

四.音樂過渡,讀中悟情

1.音樂過渡,激發想象。

2.自由朗讀,讀中悟情。

3.指名朗讀,以讀代講。

五.個性朗讀,小結全文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板書設計

景一碧,千里並不茫茫美麗動人。

草原

人遠迎、款待、話別蒙漢情深。

《草原》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的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透過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繁榮興旺的新氣象。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思想是如何滲透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現語文素養、音樂素養、審美情趣等多種能力的整合,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

二、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歡樂。

三、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涌”“醒來了”“迴盪”等生詞,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突破重難點的措施: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

五、教學策略:

(1) 以讀爲本,創設情境,感悟朗讀,體現語文課上的書聲朗朗。

(2) 以鼓勵性評價作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體現課堂評價的激勵作用。

(3)體現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六、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

七、設計思路:

根據資訊時代的特點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現代資訊技術的優勢,本課的設計思路是:

(1) 以基於多媒體條件下的學習環境爲依託;

(2) 以課內外聯繫,學科間融合的大語文觀爲基本理念;

(3) 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爲主要學習方法;

(4) 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和語文素養爲歸宿;

(5) 以培養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歡樂爲情感目標。

八、教學環節設計及意圖:

(一)、欣賞草原風光,初步感知

對多數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們設計了“欣賞草原風光錄像”,讓學生對草原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在此基礎上順勢匯入課題:草原的早晨更美,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來讀課題,進入學習情境,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二)、品讀課文,體會感悟

我們在設計這一課時,緊緊圍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這一主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全文以一個大問題“從哪裏體會出草原的美麗和歡樂”貫穿始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讀書感悟、交流體會,然後在全班範圍內交流。基於一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情感體驗較貧乏,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當學生談到“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時,學生對草原醒來了,難以理解,教師藉助演示:圖上先出現寧靜的、鋪滿新綠的草原,接着出現牧民的鞭子,最後出現馬牛羊人在活動的情景,隨着太陽的升起,畫面由暗到亮,與之相配的是舒緩低沉的音樂,接着是“啪!啪!”的鞭聲,最後是各種動物的叫聲和人的吆喝聲,草原現出一片熱鬧的景象,在播放的過程中,教師配上畫外音,草原的夜靜悄悄的,隨着黎明的臨近,牧民的鞭聲啪啪地響起,寧靜的草原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了。透過這些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感受草原的“寧靜”,體會“草原醒來了”的情景。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用朗讀喚醒同學們的耳朵,讓大家感受到草原醒來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巧妙的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輕而易舉的理解了“草原醒來了”的含義,把觀察、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加強了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繫,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突破了教學難點。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牧民們趕着羊羣奔向草原的歡樂場面,在學習這一段時,學生對“涌”的理解可能會很不到位,因爲從沒有到過草原的小學生,頭腦中對羊兒爭先恐後像潮水一般涌出圈門這一景象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教師透過演示,化抽象爲形象,生動的再現了很多羊兒歡快的“涌”出圈門的景象,讓學生感受到一幅鮮活、跳動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去讀課文,學生自然就能把羊兒的多、羊兒的歡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自然段寫了遠處的羊羣和牧羊人的歌聲。透過欣賞藍天上白雲飄,藍天下羊羣散佈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動吃草,牧羊人悠閒的躺在草地上的動畫,學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和牧羊人的快樂。申老師講解“迴盪”一詞時,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她沒有照搬詞典裏的解釋,而是透過讀書,透過欣賞音樂,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去“意會”。學生在老師創設的音樂情境中,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詞語,豐富了情感,拓寬了詞彙。

總之,透過多媒體的運用,我們成功的創設了情境,讓學生理解了一些難懂的詞語,深刻的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

(三)作業設計: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內化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設計了比較開放的作業,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畫出草原的美,喜歡唱歌的同學可以用你的歌聲表達出草原的美,也可以朗誦一首關於草原的古詩,也可以寫一段話,不但拓展延伸了所學知識,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對知識選擇的權利。

《草原》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

2、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充滿無限生機,產生喜愛這個地方的思想感情,並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

3、激發情感,想象創新,自編自創一首小詩或續寫歌詞。培養學生想象創新的能力。

教學重點:

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遼闊美麗,產生喜愛這個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激發情感,想象創新,自編自創一首小詩或續寫歌詞。

教學用具:

投影、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題匯入,初步感知課文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6課——《錫林郭勒大草原》

2、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再讀課文的時候,你想怎樣讀?

3、(感受大、廣闊),齊讀課題

引:哪一個自然段讓我們感受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第二自然段)

二、閱讀理解,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先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從那兒感受到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廣闊的,再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

(讀書,理解,討論,回答)

(1)(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從這兒能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無邊無際,而且都是綠色,很美。)

除了廣闊,還感受到了什麼?(美麗)[板書]

讀出你的感受來。

(2)(山嶺上,深谷裏、平原上,覆滿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沒過十來歲的孩子,能讓他們在裏面捉迷藏。這裏的草很多,到處都是;也很高,能把我們沒過,還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說明草很茂密。這裏的景色很美。能夠說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這樣寫,還有這種感受嗎?(品詞品句)

草原上到處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極了。

山嶺上,深谷裏、平原上,覆滿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沒過十來歲的孩子,能讓他們在裏面捉迷藏。

(比較,感受,重點理解到處都是,很廣闊,有趣。)

自己讀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讀

再讀讀這兩句,讀出大草原的廣闊與美麗來。(有感情的朗讀)

還能從哪兒感受到草原是廣闊美麗的?

(3)(高低不平的草灘上,嵌着一窪窪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裏的寶鏡一樣。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寶鏡一樣。在草灘之中,嵌着一窪窪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裏的寶鏡一樣。一窪窪說明湖水很多,清亮說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陽的七彩光芒,想想還映出了什麼?

(展開想象:映出了藍天白雲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綠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們再讀讀這一窪窪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寶鏡一樣的湖水,還有什麼呀?

(4)(還有各種各樣的野花。有鮮紅的山丹丹花,粉紅的牽牛花,寶石藍的鈴鐺花,散發着陣陣清香。不光有綠色,還有其它花的顏色點綴着,還散發着清香,這裏的景色真美。)

野花爲草原增添了繽紛的色彩,有()有(),還有(),散發着陣陣清香。

2、教師配樂範讀。請同學一邊看畫面,一邊聽,感受錫林郭勒草原的美麗。

3、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些什麼?(表達喜愛之情)

1)、請學生放聲自由讀

2)、指名讀,感受廣闊美麗

3)、小結:作者爲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現了(),最後是()。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我們知道草原不僅是廣闊美麗的,而且還是個歡騰的世界。

2、輕聲讀讀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爲有什麼,才使錫林郭勒大草原成爲一個歡騰的世界?

(1)說(訓練學生用因爲……所以……說話。)

(2)訓練語言(因爲矯健的雄鷹……所以……)

(3)小組同學連起來說說。

(4)聽錄音:小牧民多麼快樂,所以神氣的揮舞着鞭子放聲歌唱……他在歌唱什麼?

四、想象、創新

今天,我們來到了錫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廣闊美麗的景色,又感受到了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些什麼?(表達喜愛之情)

你最想做些什麼?(畫畫,唱歌,寫詩)

我們一起創作一首歌草原新歌。

學了課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麼?

(聯繫課文內容,表達自我感受)

請小組的同學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創作。

展示創作並評價(在歌聲中結束本課)

五、課後作業

錫林郭勒大草原現在是什麼樣的呢?還這麼美麗嗎?請同學們課下做一次小小的調查或訪問,寫一篇調查報告。

板書設計

錫林郭勒大草原

廣闊美麗

歡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