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讀後感

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讀後感1

讀了《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學生如何學習更有效和教師如何教學更有效。

有效學習可用九個字來概括,一是“經驗”。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經驗是一個名詞,它表示過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經驗又是動詞,它表示現在的情境,經驗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聽說”。有效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多聽常說,提倡學生多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這樣就打破了舊式的“啞巴英語”。三是“活動”。以學生爲主體的活動,實際上活動是英語的基本形式,我們的教學設計重要的不是老師怎麼講解,而應是學生怎麼活動。四是“再創造”。學習的過程是經歷再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模仿和記憶。

有效教學也可用六個字概括:一是“學生”,心裏有學生。二是“發展”,學生的發展,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發展。三是“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要教師能做到心中有學生,時刻關注他們的發展及學習過程,纔會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角,纔會實現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一書,着重探討拉如何使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真正進入課堂之中。透過介紹西方課堂設計的理論和教學策略,總結國內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爲我們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提供切實的指導和幫助。

在此之前,我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大概念較模糊,透過學習,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學模式往往都包含內在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教學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實現條件,效果評價等幾部分。一般來說,教學模式是一種簡化的、理論化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是教師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根據教學情境的特點,對教學實施過程進行的系統決策活動。它不同於教學模式,教學策略透過“調控”來指導教學活動,比起教學模式對教學活動的指導,其內涵更豐富。

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定型的教學範式,它有一定的實現條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之相比,教學策略則相對比較靈活,它能根據目標的變化而調整,有時甚至會根據情境的變化,打破教學模式的束縛,並做出改變。同時,兩者也有一定的聯繫,教學模式影響着教學策略的選擇,而教學策略的建構和使用也有助於形成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爲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的相互活動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的“教”的活動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統一。教學大方法是教學過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選擇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

看完《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後,我學到了很多教育學相關知識。與此同時,也深感以前所熟悉的教學方法和規律越來越難以應對教育改革的需要,時代的發展挑戰着教師的角色的定位,教師越來越成爲一個學習着的角色。在這個創新的時代,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因此,我作爲一名教師,要增強“終身學習”觀念,應該自覺、自主、自動的學習。終身學習不僅應成爲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而且應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只要在教學上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反思、不斷變革,才能使教育過程成爲個人發展的過程。

總之,教師要學會教學的各種策略,如提問策略、練習策略、評價策略等,從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進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

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讀後感2

《有效教學的設計原理、策略與評價》詳細論述瞭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我感觸比較深的是其中對於有效教學設計的準備性因素的研究,即教學前要對學生特徵、教學內容、教師自身、教學輔助和課堂教學的時空特徵的分析。我也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因爲對於教育者來說,進行教學設計之前,要首先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這樣才能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爲了更好地研究學生、更好地有效教學,我首先研究了心理學流派關於學習問題的基本觀點。

一、教育的對象不是一張白紙

華生的行爲主義---環境決定論曾經一度影響了美國心理學界半個世紀。他否認遺傳的本能行爲,認爲人的行爲類型完全是由於環境造成的。他的經典論斷是,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爲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而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這種否定意識,貶低生理和遺傳的作用的環境決定論,否定了人的本能的存在、腦和神經中樞的地位,片面強調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與之相似的,是經驗論的另一個代表洛克,他的“白板說”認爲,人類在沒有感覺、經驗之前的心理狀態就象一張白紙一樣.上面沒有任何字跡.“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什麼式樣。他認爲人類的一切知識都來自經驗,因此,洛克對教育的作用估計很高,肯定教育在人的個性形成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把把實踐作爲認識的基礎,這是唯物論的反映論。但是,他誇大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明顯不是萬能的。

二、教育不能削足適履。

古希臘神話的典故中,有一個著名的“普洛克路斯特斯的牀”。說的是有個非常殘暴的強盜,綽號普洛克路斯特斯。希臘語“Procrustes”的意思是“拉長者”、“暴虐者”。他開設了一個黑店,攔截過路行人。他特意設定了2張鐵牀,一長一短,強迫過路旅客躺在鐵牀上,身矮者睡長牀,強拉其軀體使之與牀齊;身高者睡短牀,他用利斧把旅客伸出來的腿腳截短。由於他這種特殊的殘暴方式,人稱之爲“鐵牀匪”。後來,希臘著名英雄提修斯在前往雅典尋父途中,遇上了“鐵牀匪”,擊敗了這個攔路大盜。提修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強令身體魁梧的普洛克路斯特斯躺在短牀上,一刀砍掉“鐵牀匪”伸出牀外的下半肢,除了這一禍害。按其形象意義,這與漢語成語“削足適履”、“截趾穿鞋”頗相同;也類似俗語“使穿小鞋”、“強求一律”的說法。

教育也是一樣,不能以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把學生的個性砍掉,全部改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三、做適合學生的教育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學習者,更不是學習機器,教育不能只注重學生的智力發展,更應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並使兩者協調發展,學生是有獨立意識的人,對於沒有學習動機的學生,教師不可能將知識強加給學生。不然學生做的只是應付。這對學生來說,學習不是自己想去做的事情,而是一種痛苦的煎熬。

每個學生都是一顆種子,帶有自己基因的種子。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每個人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擁有了他自己強大的基因內核,這個內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性格、個性、氣質,甚至是智商,這些因素決定了學生將成長爲什麼樣子的人。當然,後天的教育、環境也對學生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學生與父母、老師、同伴的關鍵事件會對學生個性、氣質的塑造有決定作用。所以,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遠比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更直接、更有效、更穩定。

所以,對於高中老師來說,我們面對的是朝着自己的人生軌跡發展了十多年的,已經在家庭環境中的影響中成長十多年的、個性氣質和性格即將穩定下來的成年人。而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有行爲習慣、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灌輸和影響,以及對學生不當行爲的批評和糾正。這種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但是又不可避免的具有了強烈的控制慾。規定學生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控制學生很容易,但是,控制不是教育。

我們總是希望學生遵守規則,踏實學習,勤儉自強,心無旁騖、最好是門門功課都優秀。我也曾經對那些上課不聽講,作業從不做,成績一團糟,懶惰散漫,胸無大志的學生感到焦慮甚至憤怒。總是從自身出發,或者從一個“好學生”的角度去看學生,認爲學成就應該學習、思想、能力等方面都優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個人中心主義?總是一廂情願地把自己的想法、願望、立場強加到學生身上。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自我意識、有獨立思想、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總是或者應該按照自己內心的指引發展自己。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對於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的敦促也好,鞭策也罷,甚至是責罰都只能是引導學生,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而不是具有決定作用。教育是否引能夠起他內心的改變,乃至行爲的改變,都取決於他自己的內心。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也不應該是改造人,把學生打磨成自己期望的樣子。教育而應當成就人,按照他本來的樣子去培養。高中的教育不應當再是挑選適合(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而應該是做適合學生的教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應該是成就人,把學生培養成他本來的樣子。就像一個小樹,我們能做的是扶植他、栽培他,他只能長成一個樹的樣子而不是變成一朵花。無論是可做棟樑的直木還是歪脖子樹,都是生命,都是風景。

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太強調成功而忽視了成長,尤其是學生內心的成長。真正成長不是長成我們要求的樣子,或者我們眼中的樣子,而應該他長成他自己的樣子。我們太強調成績和排名,而太少顧及學生的需要。每個孩子都是千年蓮花的種子,我們要尊重它原來的樣子,鄭重地給出等待,享受陪養他的過程。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也經常說,再不聽話就不喜歡你了。萬物皆有時,如果我們不以他本來的樣子愛它,而是以我們要的方式愛他,只能是傷害。而我們現在,過於強調學生學業上的表現,追求第一,強調學業競爭,強調結果,忽視過程,把他不需要的動機從外部強加給他,等於是武斷的拒絕了滋養他成長所需要自由和陽光。好的教育應該讓學生終身受用,最終讓學生成才,成爲自食其力、遵紀守法、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成功。教育不應當僅僅是培養高分,把學生送進大學,然後止步於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