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人教版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生物《細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徵

2.透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透過瞭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瞭解細菌有利於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透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瞭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透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透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徵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

2.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特徵及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

3.教學難點

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的原因。

4.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準備

準備細菌的形態、結構等圖片資料,顯微鏡,細菌永久塗片。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建議

本節課的匯入可以這樣設計:

首先從顯微鏡的作用入手,進而引出顯微鏡的發明對認識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義;然後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產實踐,使學生對這“熟悉但不瞭解”的細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最後播放一段與細菌有關的錄像或引用各種媒體上對細菌的最新報道等,引入新課。

在學習顯微鏡的發明和巴斯德實驗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時,教師可有目的的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

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徵。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

對於細菌的分裂生殖及芽孢的形成,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材無法將動的過程展示出來,學生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易理解,教師可以透過圖片展示或用課件畫面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節教學建議以觀察、討論爲主,要重視學生推測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2.案例的設計思路

以一系列的生活實例出發,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望。

讓學生用顯微鏡親自觀察身邊的細菌,進而瞭解細菌的特徵,理論上,這樣會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實際操作會有較大難度。因此可以讓學生觀察細菌的永久塗片以及細菌形態結構圖片。

細菌的生殖及芽孢的形成過程,可以藉助課件畫面展示,這樣可以化靜爲動,易於學生接受,從而突破了難點。

五、教學過程

1.匯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出一系列問題,如你的手上有細菌嗎?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你的衣服上有細菌嗎?透過這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又提出問題:那麼你瞭解細菌嗎?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新授

細菌的發現

(1)過渡:爲什麼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瞭解細菌呢?(細菌微小,肉眼看不見)

(2)學生閱讀課本58頁~59頁,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發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進程,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對於巴斯德實驗,教師提出問題: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學生討論、交流看法)

(3)指導學生了解巴斯德實驗。這是一個對照實驗,變量是有無細菌進入。

(4)小結: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所以我們雖然時時刻刻在接觸它們,卻看不到,那麼,它們的形態、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

(2)學生用顯微觀察細菌永久塗片,並對細菌的形態進行討論、交流。

(3)屏幕展示細菌形態圖片,使學生對細菌的形態有一個理性的認識,然後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

(4)過渡:細菌的形態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細菌的結構怎樣呢?

(5)展示細菌結構圖片。學生就細菌結構進行討論,並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

(6)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

(7)小結:細菌有桿狀、球狀、螺旋狀等不同形態,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是: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有的還有莢膜、鞭毛、另外,戲劇沒有葉綠體,所以只能靠分解現成的有機物生活。

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有性生殖)那麼細菌是怎樣繁殖的呢?

(2)課件展示①細菌的生殖過程;②芽孢的形成過程;③芽孢遇到適宜條件萌發過程。學生觀看後討論:細菌是怎樣生殖的?然後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並組織學生討論:細菌的哪些特點和它們的`分佈廣泛有關?

(3)小結:細菌靠分裂進行生殖。有些細菌在生長髮育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幾乎無處不在。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非常重要的生物,作爲分解者,它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教材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等方面講述了細菌的基本知識,瞭解細菌有利於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由於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所以教材透過介紹巴斯德實驗,滲透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由於細菌的個體很小,其形態和結構特點又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所以我透過展示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的圖片,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從而得出細菌從形態上分爲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的結論;再透過“觀察與思考”材料,讓學生說出細菌的結構。透過與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相比較,突出細菌的特徵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根據細菌沒有葉綠體,引導學生推測細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絕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生活方式是異養的結論。細菌的生殖我是透過書中的技能訓練來讓學生來體驗,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2、描述細菌的形態特徵和結構特點。

3、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比較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圖片,瞭解細菌的形態特徵和結構特點,並進一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2、觀看教師展示的細菌分裂圖片和課件,瞭解細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2、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對科學研究勇於探索的精神,意識到講究個人衛生的必要性。

學習重點:

1、細菌的形態特點和細菌的結構特徵以及細菌的營養方式。

2、細菌的生殖方式。

學習難點:

1、巴斯德實驗的理解。

2、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