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範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範文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讀—講—賞—評—練的方法學習鑑賞詩歌

2.過程與方法: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內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啓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和理解陶淵明以及他的處世態度,並學習借鑑於自身。

[教學媒體]

播放器、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爲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爲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歸隱田園,過着“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纔出仕爲官任江州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當他做彭澤縣令時,不爲五斗米而折腰,當天職官回鄉,寫下了《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等大量詩作。從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成爲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產生很大影響。

三、賞析詩歌

1、播放《琵琶語》聽音頻朗讀

2、劃出節奏、韻律範讀朗讀

明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衆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怎麼能做到這樣呢?因爲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濛濛的霧靄中,越發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藉着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4、分析每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閒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四、問題探究

1、詩歌前四句寫“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遠”,那麼爲什麼“心遠”?遠離什麼?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爲民主協商超脫世俗,不爲名利所惑,不爲榮祿所累,擁有平和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遠是正確的選擇。“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四句,包含着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2、理解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閒地採摘菊花,偶一擡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採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着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緻與結廬人境超脫塵世的詩人融爲一體,形成人與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捨棄功名,歸隱田園,纔有採菊的悠然;只有採菊的悠然,纔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畫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又刻畫一個採菊的形象,人與自然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什麼?有何深意?

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景物描寫。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詩人《歸園田居》中寫到“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此二句雖寫景,實則抒懷悟理,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反璞歸真”。

4、最後兩句的理解

本詩的主旨句,抒懷。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辭官歸隱及人生的真諦。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練習

1、詩中表明遠離官場,不慕榮華,只求反璞歸真超脫自然的詩句是-----------------

2、詩中寫歸隱之樂的詩句是---------------------------------------------------

3、詩中表明作者結廬人境,悠然自得的詩句是------------------------------------

七、小結拓展

陶淵明棄官歸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與黑暗的官場決裂,選擇適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也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歸隱,要潔身自好,並不一定要歸隱田園,與世俗決裂,而應該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學會生存。

八、佈置作業

背會並抄寫《飲酒》

九、板書設計

飲酒

心遠地偏---------遠離塵世、超凡脫俗

採菊見山---------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4、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重點】

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往今來,爲了爭名奪利,爲了升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爲隱士。

那麼什麼樣的地方纔能吸引這些隱士們,什麼樣的生活纔是他們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淵明曾經在《桃花源記》中給我們描繪過這麼一幅美好的生活畫面: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這裏環境優美,遠離塵世而沒有爭鬥,小孩可以快樂成長,老人們可以頤養天年。但是,當時真的存在這麼一方淨土嗎?——對,這只不過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世外桃源,用來表達他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罷了。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時候,作者是怎麼來調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看他是怎麼做到在現實的環境中,過上理想的生活的。(課本第212頁)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三、誦讀

1、全體朗誦(一首好詩需要我們細細品讀,那麼我們先讀再細品)。

2、根據註釋理解本詩的意思,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朗誦(停頓、感情)。

3、聽音頻泛讀(聽的過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頓、押韻)。

四、解題:

《飲酒》是陶淵明在歸隱之後,陸續寫成的20首詩,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這些詩都是他在飲酒之後突然來了興致而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讀詩句

(都說酒後吐真言,但有時也會胡言,既然是酒後寫成的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真言還是胡言?)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難道詩人真的醉了?怎麼詩句一開頭就好像前後矛盾了?)

①“人境”:(課文註釋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說人多熱鬧,沒有喧鬧聲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們還是到東晉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麼?——雙腳。車馬——達官顯貴。)

②“車馬喧”: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

(爲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作者用了哪個詞來回答?)

③“心遠”。即心志高遠。“遠”,有遠離的意思,遠離官場,遠離名利,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脫塵世。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

小結:由此可知,作者雖然身居鬧市,但因爲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並沒有被那些喧鬧困擾,彷彿是生活在幽靜的田園中一樣。

(那麼作者過的是怎樣的田園生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你喜歡哪一個字,哪一個詞或哪一句詩?爲什麼?)

①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一幅恬淡悠閒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嚮往。(與《桃花源記》中的畫面相似)

②“採菊”:“採”,是因喜歡而採,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心靈是自由的(公園裏的花是不可以亂摘的)。“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的“菊,花之隱逸者也”,“採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脫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着喜悅,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所以,“採菊”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那麼此時作者的心境是怎樣的呢?詩中那個詞語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閒的樣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問:“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爲“看”、“望”等字?

明確:不能。“見”表現出詩人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這正好與詩人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盛開的菊花讓詩人流連其間,時不時摘下一朵細細欣賞,正當他沉浸在採菊的愜意時,不經意的一回頭,哦,原來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見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親近,儼然已經成爲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則將人與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是心中先有南山,纔有意去望,少了田園生活的閒適趣味。

⑤“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樣美妙,詩人從中體會樂趣。而飛鳥歸巢自然勾起了詩人辭官歸隱的聯想。鳥飛倦了,也知還家,那麼人呢?也應該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不要再爲名利奔波勞累。

⑥“相與”:成羣結伴,說明作者不光在勉勵自己歸隱,還在規勸他人丟棄對名利的追逐,迴歸自然。

小結:由此可見,作者雖然身居“人境”,卻能夠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愜意是因爲: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園美景,生活悠閒自在,而他能夠看到身邊的美景,享受生活的樂趣,是取決於他的心: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不必跑到幽靜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間煙火的廟宇隱居,卻能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纔是真正的大師級隱士,所以有句話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聯繫實際: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淨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就可以改變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比如不要總是想着飯堂的飯菜不夠好吃,作業太難,同學難相處、在學校很心煩,你應該多去關注那些美的東西,比如小草有多綠,花兒開得多美,小鳥的叫聲多麼動聽,哪位同學曾經幫助過你,哪位老師曾經關心過你等等,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充滿了美,充滿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

即:此時無聲勝有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六、主旨把握(總結)

作者透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的心境。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七、結束

1、看視頻朗誦

(讓我們在視頻朗誦中再次體會詩人的悠閒自得與淡泊名利,體會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2、集體朗誦《飲酒》

(最後,讓我們在朗朗的書聲中再次品味詩中的意境及詩中的情,結束我們這次的詩歌之旅。)

八、板書設計

在人境

第一層(果)←心遠地自偏(因)

無車馬喧

悠然→超脫塵俗,熱愛自然、高潔

第二層飛鳥相與還→人、“呼籲”歸真還樸

有真義→歸隱乃人生真諦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能夠熟讀背誦。

2.品讀詩句,體會作者閒適恬淡的感情。

3.感悟詩中營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直至背誦。

2.品讀詩句,體會作者傳達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悟詩中要表達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學情分析:208班是一個平行班級,班級學生對語文比較喜愛,有一些同學對語文的感知較好,但學生普遍不愛主動發言。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活動,目的是幫助他們先小範圍的發言,然後循序漸進地大膽在全班發言。如何把詩的韻味和意境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是詩歌教學的重難點。個人認爲,作爲初中生,由於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等的限制,能夠悟到一些就足夠。所以,本節課重在朗讀,透過誦讀來感受詩意。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五柳先生傳》相關文字匯入。

設計思路:前段時間才學習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裏面涉及到陶淵明的性格愛好。用這篇文章中的相關文字來匯入,既能夠回顧舊知,又能爲本詩的教學做鋪墊。

二、解題、回顧作者

回顧陶淵明相關資料。並結合《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概括他的性格、愛好、理想追求等。

《飲酒》爲一組五言古詩,共二十首。爲作者辭官歸隱後所作。

設計思路:透過這一環節,帶領學生快速地重溫詩人,並利用以往的知識,給學生一點提示。

三、自讀詩歌

1.讀準語音語調。(齊讀)

2.讀準節奏重音。(個讀)

3.聽示範朗讀、跟讀。(齊讀)

設計思路:詩歌重在朗讀,在反覆地誦讀中能夠體會詩歌的韻味。這一環節,我計劃透過指導學生朗讀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

四、感悟詩歌

(一)小組合作,理解詩歌大意

設計思路:設計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結合註釋理解詩歌大意。前面3分鐘先自己獨立學習,後2分鐘小組交流合作。這樣既保證學生會獨立的學習,又能培養團結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問題引領,品味詩歌語言

1.詩人對自己住處環境介紹看似前後矛盾,是作者酒後胡說嗎?

明確: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作者雖然身居鬧市,但因爲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

並沒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鬧困擾,彷彿是生活在幽靜的田園中一樣。

2.詩中營造了一個怎樣的田園環境?這樣的環境描寫看到了人的活動嗎?

明確: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這是一幅恬淡悠閒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嚮往。

看似沒有人的參與,卻處處有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設計思路:這四句詩是最難理解的部分,透過層層設問,帶領學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能否換成“望”?

設計思路:這類題目是學生經常遇見的,學生應該能夠較好地辨別兩個詞的細微差別。從而體會到“煉字”的重要性。

4.最後兩句詩想要傳達作者怎樣的感受?

明確:面對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這樣了。

(三)再讀詩歌,讀出意味。(配樂,師先示範,學生齊讀)

(四)當堂背誦。

五、拓展閱讀

展示《歸園田居(其一)》部分詩句,幫助學生對陶淵明詩歌的理解。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六、佈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歌。

《飲酒》和《歸園田居》兩詩中任選一首,將其中描寫景物的詩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寫成的一段散文。

七、板書設計

飲酒

陶淵明

閒適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