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彙總9篇

爲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內容多是上級對下級或涉及面比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帶“檔案頭”形式下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彙總9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講科學知識的課文,介紹了仿生學的應用人們從蝙蝠身上受到啓發,使飛機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開頭描述了飛機夜航的情景,透過設問點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體地介紹了科學家反覆三次試驗。發現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然後講科學家終於揭示出蝙蝠夜間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後介紹了雷達導航的原理,圓滿地回答了文章一開始提出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教養目標:

(1)理解課文的重點詞句,讀懂課文。

(2)瞭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啓示。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和愛科學的興趣,養成爲科技事業而勤奮學習的自學性。

3、發展目標:

知道人類有很多發明創造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啓示。

三、教學重難點:

1、幫助學生了解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繫。

2、抓住重點詞句,弄懂科學家是怎樣發現蝙蝠飛行的奧祕的。

四、教時安排:

兩課時

五、教學媒體

1、教學方法:情感教學法。

2、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情景激趣,揭示目標。

1、複習第一段。

2、播放有關錄象。

3、質疑揭示目標。

(二)學習第二段。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讀並思考:蝙蝠在夜裏是怎樣飛行的,哪個詞最能概括這種飛行的特點?

(2)理解重點句: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裏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3)指導朗讀。

2、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組自學。

(2)彙報交流。

(3)引讀: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了

(4)指導朗讀。

3、學習第六自然段。

(1)看錄象,並思考:蝙蝠是怎樣憑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導朗讀。

(3)理解重點句: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裏飛行的祕密。

(4)指導朗讀。

(三)學習第三段。

(1)根據思考題自學。

(2)師生共同板書。

(3)看錄象。

(四)總結。

(五)擴展。

(六)質疑。

(七)作業。

板書設計:

18 蝙蝠和雷達

(研究) 蝙蝠 障礙物

耳朵

(啓示)

天線

(發明) 雷達 障礙物

熒光屏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運用比喻手法對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會用“猶如”、“像”、“彷彿”、“宛如”等詞口頭造句。

3、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透過朗讀品味,瞭解西湖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

一、調動積累、激趣揭題。

師:透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杭州被稱爲——,而西湖就是——

師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數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聞名天下,贏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西湖這麼美,你們想不想親眼去看一看?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邊看到了什麼?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書上是怎麼描寫的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二段,看看這一段共有幾句話,你最喜歡哪一句,爲什麼?

3、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4、齊讀。

過渡:站在西湖岸邊就能欣賞到西湖三面環山、層巒疊嶂、湖水平靜、碧波盪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個景點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學們想不想一起去飽覽一番?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學習。

要求:(1)數一數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2)找一找這段介紹了西湖中的哪些景點,用 圈出。

2.集體分析:

(1)指名答,板書

(2)你最喜歡哪個景點?爲什麼?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長的蘇堤比作兩條翠綠的綢帶,迎風飄逸,真令人賞心悅目。

(4)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景點,美美地讀一讀。

(5)我們已經知道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那麼這些美景座落在這銀鏡上,又呈現出怎樣神奇的景象呢?

彷彿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彷彿說一句話嗎?

仙境是什麼樣的地方?誰能透過朗讀把我們帶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這如畫的西湖邊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會怎樣呢?(愉快、舒暢)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個詞語來形容這種心境的?(心曠神怡)

帶着這樣的心情齊讀最後一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過渡:夜幕初垂,明月東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聽老師朗讀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圖片,師配樂朗讀)

聽了老師的朗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欣賞着這樣的美景,再聽到遠處飄來的悠揚琴聲,此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來美美的讀一讀呢?

學生配樂朗讀體會

你覺得哪句話特別美?

四、總結:

1、學到這裏,你覺得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2、讓我們再次齊讀課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麗風光。

3、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裏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爲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讓我們以蘇東坡的詩句來結束今天的遊覽吧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五、作業

把你喜歡的一段背誦下來。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匯入

1、複習舊知引入:

同學們,在開學的時候秋姑娘就來到我們的身邊,今天,秋姑娘請老師爲大家帶來幾幅圖片,可是忘了取名字,你願意幫秋姑娘給這些圖起個貼切的名字麼?

2、口語訓練:

圖片美,大家起的名字更美。秋姑娘爲了感謝大家,又用神奇的畫筆爲大家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大家想知道她畫了什麼?3、請同學們把書翻開第四頁,你在秋天的圖畫中看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自由讀:

秋姑娘又是怎樣介紹這幅美麗的圖畫的呢?請同學自由讀課文,要讀準字音,如果有不認識的字畫下來。

2、四人小組學生字:

教師看到大家已經把不認識的生字畫了出來,也發現同學們的預習做得不錯。現在請同學們發揮四個小組的作用,互相幫助。把秋姑娘帶來的這些生字都變成自己的好朋友。

(教師積極的參與小組內的交流,有困難幫助學生解決。)

3、教師出示單個的生字,讓學生認讀,(有讀不準的地方,教師要出示拼音,透過組詞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生字的認識,也可以用猜一猜、想一想、連一連的辦法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你還有好的記字辦法與大家分享麼?

4、教師總結:

秋姑娘的陣陣掌聲,看來她已經徹底相信了大家。同學們已經把生字真的變成了自己的好朋友。

5、同學們已經認識了生子,請你再把課文讀一讀,如果有難讀的地方一定要多讀幾遍,看誰把課文讀的最正確、流利。

6、指名讀課文:

發現難讀的地方,教師一定要反覆地指導學生讀,指導能讀正確、讀流利。

三、精讀課文,感受秋天的的美好

過渡:

大家把生字當成了自己的好朋友,秋姑娘爲了感謝你們,爲大家每人發一張精美的貼畫。

1、秋姑娘這麼熱情,我們再來進一步的認識她好麼。同學們剛纔讀了幾遍課文了,我已經讀了幾次了爲了公平請大家再讀一記。好麼?請同學們再自由讀一遍文,想一想,課文中的那些句子寫了圖畫中的景物?看看課文中的那句話寫了圖上的內容,有不明白的嗎?

2、你最喜歡哪種景物,爲什麼?你就讀一讀相關的句子。

3、你在讀的時候,能加上這句話麼?

秋天來了,秋天來了。

⑴這裏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一定引入評價,讓學生自評,互相評:

評價時一定要具體的如何讀好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好在什麼地方?不好在什麼地方?好的大家都效仿,不好的提醒大家都克服。

⑵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採用一些激勵措施,比如:

男女生賽讀、組與組之間的賽讀等等。

⑶注意學生讀不好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範讀。

⑷難讀的地方不只是讓一兩個學生讀,還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讀一讀,注重整體學生的提高。四句合讀,同學們都有自己喜歡的景物,老師也有呢。不過教師四種都喜歡,所以想四句連讀,可以麼?

①還有同學喜歡這四種景物的麼?我們一塊來讀一讀吧!

②面對這麼美的情景,你現在想說些什麼呢?

③如果這四句改成:

梨樹掛着燈籠,蘋果露出臉頰,稻海翻起波浪,高梁舉起火把。

④你再讀一讀,有什麼感覺呢?

4、設問:

⑴是誰使秋天的景色這樣美麗?誰願意爲大家讀一讀最後兩句。

⑵勤勞的人指的是誰?你現在想對勤勞的人說什麼呢?聯繫自己。

⑶同學們是聰明的,秋姑娘想讓你們也來說一說:是誰使秋天這樣美麗?看,好像在說,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

四、迴歸整體,擴展思維

1、迴歸全文:

讓我們帶着對勤勞的人的感激和讚美,想像着秋天美好的景色,再美美的讀一遍課文吧!

2、擴展:

能告訴大家,你的眼前還有哪些秋天的景色呢?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表現秋天的美呢?

五、學習生字

1、秋姑娘也被你們的熱情感染了。又帶了幾位生字朋友,問問你們能不能寫得正確美觀?你們能麼?

2、誰來讀一讀呢?想怎麼讀。

3、這幾個字按結構可以分成幾類呢?

4、學習左右結構的字,這四個字有什麼共同點,每個個字在寫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

5、你們認爲哪個字最難寫,需要老師來幫忙呢?

6、師範寫、生寫、展臺展字、師生共評。

六、小結

同學們請坐好。秋天的景色很美,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秋天的兒歌,古詩,短文呢?

請大家課下收集一下,下節課,我們來交流一下,可以麼?好,那我們就暫時和秋姑娘說再見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2、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科學素養: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

2、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

3、透過二氧化碳的不供給呼吸的實驗,增強學生 關 心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加強環保意識。

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應的原理。

2、由現象到本質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提問):人和其他動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麼氣體?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麼氣體?若沒有這種氣體,自然界的生命活動還能進行下去嗎?(學生閱書P85- 86並回答)

(引入):從閱讀知二氧化碳對於生命活動的作用是無比重要的,哪它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呢?

(學生操作):

(1)向已平衡的兩紙袋中一隻傾倒二氧化碳

(2)振盪連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兩隻錐形瓶

(3)向學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閱書:P86-87及89乾冰的妙用。

學生討論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教師總結板書):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2)在標準狀況下,比空氣略重 (若收集時,用何方法?)

(3)易溶於水 (若收集時,可否用排水法)

(學生實驗):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熄滅的實驗。(必須慢慢傾倒)

問:

(1)二氧化碳可以傾倒說明什麼?

(2)蠟燭依次熄滅又說明什麼?

閱書:(引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學生討論歸納: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2)通常狀況下不燃燒(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援燃燒(不象氧氣)

板書: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在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

(學生實驗)向充滿二氧化碳和空氣的兩隻集氣瓶內分別放入兩隻動物

問:爲何空氣裏的活着而二氧化碳裏的不活呢?

討論歸納:二氧化碳不供給呼吸(不象氧氣)

設問:如此進入久未開啓的菜窯、乾涸的深井,應該怎麼辦?

(閱書P87,討論並加以演示)

(展示):兩個集氣瓶,其中一隻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個是空氣,來模擬兩種菜窯,如何用實驗的方法證明哪個能進,哪個不能進?

第2頁

(演示):取兩支試管,分別注入5ml的水,再分別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隻通二氧化碳,並和另一隻試管作比較。

討論:(閱書P87-88)爲何會產生上述現象?

板書:

2、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三種不同的場面的民歌演唱會的方法。

2、利用學習本文的機會學會觀察民俗、民風,體驗生活,開展綜合性學習。

3、引導朗讀,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來,在讀中品味。

4、學習本文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

一、預習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1、回味家鄉的風俗。

2、討論民歌是一種怎麼樣的藝術形式?

民歌,就是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雲南民歌簡介: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之間互相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鬥爭中的勞動熱情,一歌唱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快樂。

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羣衆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

4、沈從文簡介。

5、讀課文: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蹲踞 凹處 譬喻 應和 下墜 淳樸

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別開生面 啞口無言 若無其事 引經據典 扶搖直上

6、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本文描寫了三個場面

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

欣賞課文

教學過程

1、學生朗讀課文:

其他學生以“我最喜歡 場面,這裏 ”爲句式寫話。

學生展示自己寫的話語,教師總結

分析文章三個場面,各有什麼特點,側重寫什麼?

“山野對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寫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於情,自然成趣,側重寫唱歌人所處的自然環境。

“山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覽,這個場面在寫唱歌的盛況。

研討文章的字裏行間洋溢着怎樣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對民歌的熱愛。

對民歌喜愛

對雲南的嚮往,對幸福生活的熱愛。

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總結:也就是洋溢者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品味和讚賞。

2、品味語言:

⑴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是指什麼?

⑵ 課文第四段,用了許多筆墨描寫了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花的小山坡”“各種鳥呼朋引伴”還有戴勝鳥和雲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麼用意?

3、比較賞析:

課後練習第二題

仿寫訓練

1、以另一種動物開頭,寫一句話:

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面前不遠的草叢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藍的天空鑽去,彷彿要一直鑽透藍空。

2、學習文中對賽歌婦女的描寫,寫一個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經仔細觀察過的人。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的

1.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培養口語交際的能力。

2.透過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純真、美好,激發??隕?畹娜勸??br>

3.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習慣。

4.開啟學生思路,爲後面的習作做準備。

教學準備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對童年生活美好回憶的照片、物品。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引發情感體驗。

播放歌曲《童年》。師:童年是一首歌,歌裏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童年是一幅畫,畫裏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個夢,夢裏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讓我們把童年生活中難以忘懷的事說出來,和同學共享。

2.同桌間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學爲一組,就自己的照片內容互相說說照片中相關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關回憶。要求:口齒清楚,條理清晰,讓對方聽了以後能明白說的是一件什麼事。

學生充分參與交流。教師以一個聽衆的身份加入學生們的學習中去,成爲學生學習的夥伴。轉變角色,進入交際情境,在其間教師可以點拔,引導。

3.全班彙報。

(1)在學生充分參與交流的基礎上,讓一對同桌同學到講臺前彙報。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看臺上的同學說說得是不是比較有條理。

組織學生評議。評議着重圍繞是否有條理展開,同時,對是否恰當運用禮貌用語和體態語也應予以一定的評點,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

(2)另請一對同桌同學彙報,除了上述要求外,

還要求講得生動有趣。

學生練說,先後兩次指名彙報,組織評議。評議時,以是否有條理和是否生動有趣兩點要求爲側重點,但應兼顧語言的規範性,以及聽說態度等。

4.自由組合,深入練說。

讓學生三三兩兩,自由組合,互相說說自己有趣的往事。隨後,以小組爲單位,到講臺前彙報。

5.課外延伸,生活中說。

讓學生回家以後,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共同回憶自己童年發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課時(習作)

教學目標

1.學會記事,要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也可以寫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麼。

2.透過事情表達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事,體現個性化。

3.記事的內容具體,要說真話、實話、心裏話,中心明確。

教學準備

1.蒐集小時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關物品。

2.師準備範文一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引出話題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

同學們,大家都會唱《童年》這首歌吧!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會飛的夢,那冬陽下的駱駝隊,那一聲“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師讓同學回憶一下童年那充滿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達出來。

二、明確範圍,簡要指導

1.指名讀“作文內容”,思考這次作文給我們提了哪幾點要求。

2.拿出事先準備的老照片,圍繞老照片或珍藏的有關引起童年回憶的物品的前前後後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師簡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發現,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們生活的實際特點而展開。要說實話、真話、心裏話,可以是玩賽車,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異想天開做傻事……

三、範文引路,討論寫法

1.教師念範文《童年趣事》。(學生人手一份)。

範文略

2.教師出示討論題目(先分組討論,然後各組長彙報,師生共同評議、補充)。

(1)文章給人的感覺真實嗎?有意思嗎?有趣嗎?

(2)範文中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裏活動的描寫怎樣?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鑑和學習?

“好笑”、“有意思”中蘊涵什麼呢?你有體現你個性的有趣的事嗎?如果有請馬上寫下來。

五、快速習作,教師巡視

1.教師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慣例,再次讓學生明確寫作的範圍,並要求在20分鐘內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師的巡視中,對於極少數作文方面存在問題的同學適時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寫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並在黑板上掛出有關的好詞佳句供這部分同學參考。

六、學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學生自改。在自改過程中,學生重新感受寫作的過程,在查缺補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習作過後的愉悅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師巡視指導過程中對於能把事情寫清楚,很有個性化、真實性的作文和比較存在問題或問題較大的作文師生集體評改(不少於各2遍),隨後學生第二次作文。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瞭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瞭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分步揭示課題,激發閱讀興趣。

1、板書克隆。

師:什麼叫克隆?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第一、二自然段,看誰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筆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問:不用讀全文,你們能不能知道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談克隆的奇妙)

3、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麼地方呢?讓我們認真閱讀課文來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理解說明順序。

1、默讀課文,劃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毫毛

例如

馬鈴薯

收穫

家畜

飼養

微生物

效率

2、詞典,讀準字音,理解詞語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學生自學理解。

3、自讀課文,練習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結:(1)孫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無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

(7)克隆技術與其它科技成果結合。

(8)克隆技術的其它應用。

(9)克隆技術正在展示誘人前景。

4、練習歸納要點,理解課文說明順序。

(1)把關係比較密切的自然段合併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點講了哪幾個問題?

A、什麼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繁衍後代)

B、分類介紹自然界的克隆現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動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他的誘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學生討論後,教者歸納:本文中心突出,專門介紹有關克隆的知識。條理性強,先解釋什麼叫克隆,然後分類介紹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動物的克隆現象,最後講奇妙的克隆具有誘人的前景。[]

三、作業。

1、朗讀課文。

2、習字冊生字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聽寫生詞。

2、師述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回憶上堂課內容。

二、精讀課文,理解說明方法。

1、學習第一段。

(1)默讀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麼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討論後,教者歸納說明方法。

A、舉例子:孫悟空拔一根毫毛能變成一羣孫悟空,這就是克隆。

B、下定義:克隆就是無性繁殖,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

2、學習第二段。

(1)自讀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討論:這一段從哪幾個方面講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麼方法?

(2)開展討論。

(3)教者歸納說明方法:

A、分類別。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動物三類來介紹。

B、舉例子。植物的克隆就舉了柳樹、馬鈴薯、仙人掌等爲例。

3、學習第三段。

(1)各自反覆朗讀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是怎樣講“奇妙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它誘人的前景”的?

(2)討論後形成下列板書:

A、總說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

B、可以培育優質、高產的糧食、蔬菜、品質優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瀕危物種,培植人體“配件”。

D、概括克隆技術展示誘人前景。

(3)這一段按“總—分—總”的結構來說明問題,顯得條理清楚。

三、回顧全文,歸納總結。

1、《克隆之謎》重點向我們介紹了什麼知識?採用了哪些說明的方法?

(《克隆之謎》重點介紹了關於克隆技術方面的知識,採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等。)

2、尼覺得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四、練習。

1、說說克隆這項技術奇妙在哪裏,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

2、關於克隆“可以造福於人類”,你還了解哪些?

板書:

植物

無性繁殖

低等生物

高等動物

7

克隆之謎

培育

造福人類

挽救

培植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要求:

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⒉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感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⒈出示九色鹿圖,問:這是什麼?觀察,說說九色鹿的樣子,出示句子讀。

⒉課文圍繞九色鹿寫了一件什麼事?

二、細讀課文。

⒈出示自學要求,學生自學。

自讀課文,要求:

①用“”畫出描寫九色鹿內在美的句子,

用“△△△”標出關鍵詞語。

②用“”畫出調達被救後的表現的句子,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麼,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並用“○○○”標出。

2.調達是否守信用?你是怎麼知道的?用“————”畫出有關句子,用“。。。”標出關鍵詞語.

三、組織學生彙報。

學生彙報自學情況,相機指導好朗讀,並結合觀察課文插圖。

四、學生聽錄音,聽後質疑。

五、總結:

請同學說一句想說的話。

六、想象:

這件事發生後不久,一天,九色鹿又來到河邊,突然,耳邊傳來“救命啊,救命”的呼喊。九色鹿飛跑過來,發現在洶涌的波濤裏掙扎的又是調達……

七、作業:

蒐集民間故事,準備參加下節課的“民間故事會”活動。

附:板書設計

九色鹿

調達

(見義勇爲)

(背信棄義)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相信今天我們認識的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讓大家感動不已。

2、今天我們學習:16青山不老(板書課題)

3、讓同學們談談對課題的理解。(如:青山永遠不會衰老;青山會永遠年輕;青山會永遠長存,絕不會枯竭等。 那爲什麼青山會不老呢?難道文中就只是說青山不老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看看老人創造了什麼奇蹟。

1、讀一讀。

治理、歸宿、盪漾、領悟、肆虐、盤踞、綠洲、三番五次、風雨同舟

理解“風雨同舟”並找近義詞

2、文中的山野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也就是透過15年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盪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學3700畝林網,約70300間教室。讓生感受到:這些根本就讓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覺得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實,這確實是個奇蹟。

三、精讀課文,領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麼情況下創造這一奇蹟的?並朗讀體會。

(主要包括兩方面:險峻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簡陋艱辛的生活條件。另外包括老農年老、瘦小;同伴相繼過世;老伴去世;女兒三番五次來接他。可他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的決心毫不動搖,他寧願吃苦也要堅守在山溝裏植樹造林,改造山溝,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從而讓生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2、你覺得老人這樣做傻不傻?他這樣做是爲了他自己嗎?那他爲了誰?(保護家園,造福人民與子孫)你爲他感動嗎?

3、所以,在作者告別老人時,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爲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讓生談談對這些話的理解。帶着對老人的無限敬佩讀一讀。

教師點撥:老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指轉化爲他所創造的一片綠洲,還包含了老人開闢山林、綠化家園、保護環境和造福後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種精神將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價值無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無限的延長。

4、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爲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或:因爲青山飽含了種樹人(山野老農)綠化環境、保護家園、爲民造福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永垂不朽,子子孫孫將會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保護好家園,青山就會長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對山野老農說些什麼?對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對自己或同學說什麼?

3、講一講自己身邊保護環境的事例。

4、學習篇末點題的寫作方法。

五、板書設計:

16 青山不老

大環境(自然環境):險惡

奇蹟(創造綠洲) 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環境(生活條件):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