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種羣和羣落課件

一、 教材分析

種羣和羣落課件

《種羣和羣落》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穩態與環境第四章內容,此前三章,包括人體內環境與穩態、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和植物的激素調節。這三章從生物細胞、組織器官及個體水平介紹了生命活動的調節即如何保持與周圍環境的穩態(在植物是適應)。而第四章種羣和羣落是從羣體水平講解生物羣體與環境之間如何保持相對穩定,形成穩態。這一章不僅對學生了解自然界複雜的生態網絡結構十分重要,還是後續的生態系統、生物工程的學習的基礎。所以,本章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佔有關鍵性地位。

二、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本章的基本教學目標是:

1、例舉種羣特徵;

2、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化;

3、描述羣落的結構特徵;

4、闡明羣落的演替。

在深入研究新課標的基礎上我制定了詳細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對本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種羣概念及其特徵;能夠描述種羣結構特徵;闡述羣落演替的過程。

2、能力目標。透過種羣數量變化的學習,培養學生數學模型建構能力;透過種羣密度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種羣研究能力。另外,培養學生利用生物與環境間穩態的思想,對身邊種羣及羣落消長,進行分析和解釋的能力。

3、 情感、價值觀目標。形成個體與羣體、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思想。建立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使學生熱愛自然、理解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義,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重難點分析

1、本章的重點在種羣特徵、種羣數量的變化以及羣落結構特徵的學習。首先,種羣是研究羣體生物學的基本單位,只有準確把握其定義和表徵特徵,纔會更好的理解羣落及生態系統;其次,種羣數量的變化,重在培養學生知識建構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數學模型解釋生物現象。是生物學與其他學科建立橋樑的一節,應該重視。最後,羣落結構特徵,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從而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熱愛自然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2、而本章的難點在於種羣數量變化中種羣數量增長的數學模型的建立,以及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描述羣落的結構特徵。

四、教法

爲克服難點,把握重點,達到本章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問答式教學方法。透過以教師的提問形式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索答案。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探索精神。還涉及的教學方法有:

1、 直觀演示法。也就是採用展示圖片或影像,使學生可以直觀的認識種羣及羣落,並從中分析種羣特徵,羣落結構。從現實中學習知識,擺脫枯燥的理論的灌輸。

2、 集體討論法。在種羣數量變化一節,打算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數學模型的建立。使學生在探討中互相學習,提高協作能力。

3、實踐探索法。在學習種羣密度的調查方法時,運用校內外環境,組織學生實地學習。不僅使學生感受到生物學密切的聯繫着我們周圍環境,而且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探索能力。

五、學法

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科學探索能力,本章採用自主探究法、科學分析法和總結反思法。

六、教學過程

本章共4節,計劃用時5課時。其中第一節種羣的特徵安排2課時,其餘3三節各1課時。

 第一課時 (種羣及其特徵)

1、 以物種概念引出種羣的概念,然後剖析種羣的概念,即種羣的時空特徵(在一定的時間段分佈於一定的區域)、遺傳特徵(同一物種,具有一個共同的基因庫)和數量特徵(個體的集合及變化)。

2、以“如何測定某一區域內,某種羣的數量。”引出種羣密度的概念。並引導學生分析影響種羣密度的其他數量特徵。例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響種羣密度,年齡組成預測種羣發展。並結合教材舉例。

3、“那麼我們如何調查種羣密度呢?”引導學生閱讀調查種羣密度的方法相關內容(p60-p62),討論調查方法。爲下一節具體學習做基礎。

4、佈置作業。“如果你要調查一片草地上的某種羣密度,請設計調查計劃。”

第二課時 (種羣密度的調查方法)

1、若有條件,將教學地點設在戶外草地。讓學生按照上堂課所做作業調查草地上某植物的密度。教師在現場指導,觀察。然後對於如何調查動物種羣的密度進行講解。

2、若沒有在戶外上課的條件,就進行班內交流式學習。也就是,讓學生先向大家講解一下,自己設計的種羣密度調查方法。然後由同學們點評。然後,對於如何調查動物種羣密度進行探究式學習。即動物具活動性,不可能用樣方法進行調查。那麼就需要採取新的調查方法——標誌重捕法。

第三課時 (種羣數量的變化)

1、 以教材中“問題探討”引入,學生先解答“討論”中三個問題,教師巡視學生做題。

2、教師評析學生做題情況,要求學生利用填寫p66的表格,並在左側的座標上做曲線圖。

3、引導:學生所繪製曲線像英文字母“J”,所以這種曲線稱爲種羣增長的“J”型曲線。提問:那麼種羣以這種增長曲線增長的條件是什麼?學生討論,教師可指示學生從“問題探討”例題中思考。最後教師總結。

4、“J”型增長的數學模型構建。提問:“剛纔是從一個細菌分裂繁殖分析的,但如果有開始就有N0個細菌,它們以二分裂方式勻速繁殖,那麼經過n代後種羣數量是多少?”鼓勵學生自己計算,列出表達式。N=N0*2n

5、繼續提問:如果分裂速度不同,後一代不再是前一代數量的2倍,而是λ倍,那麼t代時的數量是多少?N=N0*λt.

6、但是,實際環境中種羣增長往往受到營養、空間和天敵的限制。所以種羣數量很少呈“J”型增長。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高斯草履蟲實驗”引出K值。

7、要求學生自主閱讀種羣數量的波動和下降,教師引導並鼓勵學生試着給出原因。

第四課時 (羣落的結構)

1、複習種羣概念,引出羣落的概念,即羣落是同一時間積聚在同一區域的各種生物種羣的聚合。

2、展示左面“某溫帶草原上生活的各種生物”,教師提問:這些生物同生活在一片草原,屬於一個羣落,那麼該羣落有幾個種羣組成。引出“豐富度”概念。

3、繼續看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種間關係,如捕食、競爭。延伸至豆科植物與共生固氮菌的互利共生,以及寄主與寄生蟲的寄生關係等。

4、 學生自主閱讀p72-p73“資料分析”。師生共同探討“討論”問題。

5、 展示圖片p74“圖4-11、圖4-12”,教師引導學生在垂直方向上分析羣落組成。

6、 那麼羣落的水平方向上表現如何,師生探討。

7、作業:p75“探究”或 調查並研究學校內植物的豐富度。

第五課時 (羣落的演替)

1、 以學生閱讀並思考“問題探討”部分內容進入這節課內容。“討論”中兩個問題學生自由發揮闡述,教師指出合理回答。

2、學生閱讀p79頁內容,然後在老師引導學生解決“思考與討論”中三個問題。教師總結“像這樣,隨時間推移,一個羣落被另一個羣落代替的過程,稱爲“演替”。

3、 那麼“演替”有哪些類型呢?學生分析圖4-14和圖4-15有何不同,教師對學生回答作補充,以引出“出生演替”“次生演替”概念。

4、 學生閱讀p81內容,教師帶領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5、 閱讀p82內容,回答:“我國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必要性?”

6、 課堂回顧。學生口述“裸岩上的羣落演替”,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及突出這節課的重難點。

標籤:羣落 課件 種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