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認識一元一次方程課件

《認識一元一次方程》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的教學目標是歸納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其特徵,並且能從現實情境中提煉等量關係。下面爲大家分享了認識一元一次方程的課件,歡迎借鑑!

認識一元一次方程課件

一.教材依據

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1課時:認識一元一次方程 。

二.設計思路

本文旨在給出教學思路,具體操作可以根據個人習慣加以細化。

指導思想:本節課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改理念,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變老師的“滿堂灌”爲學生的“滿堂學”,並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生成。教師的任務是爲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設計理念:以學生爲中心,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建構者。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教學,以導學案爲載體爲學生提供一個討論,展示的課堂平臺。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認識”一課是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1課時內容。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在小學期間已學過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質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識,經歷了分析簡單數量的關係,並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檢驗結果的過程。對方程已有初步認識, 但並沒有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準確的理性的概念。在這節課之後就要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所以這節課的內容對整個章節的知識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初中一段的生活學習,基本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透過生活實例可以自己歸納總結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但是對但是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從很多方程中不易辨別出一元一次方程,容易造成概念混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對多種實際問題的分析,感受方程作爲刻畫現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歸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解決

教學重點

歸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

根據具體問題中的等量關係,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感受方程作爲刻畫現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四.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多媒體課件、導學案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教師:請一位同學閱讀章前圖中關於“丟番圖”的故事。(大約1分鐘)

丟番圖(Diophantus)是古希臘數學家.人們對他的生平事蹟知道得很少,但流傳着一篇墓誌銘敘述了他的生平:墳中安葬着丟番圖, 多麼令人驚訝, 它忠實地記錄了其所經歷的人生旅程.上帝賜予他的童年佔六分之一, 又過十二分之一他兩頰長出了鬍鬚, 再過七分之一,點燃了新婚的蠟燭.五年之後喜得貴子, 可憐遲到的寧馨兒, 享年僅及其父之半便入黃泉.悲傷只有用數學研究去彌補, 又過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多媒體展示)

教師提問:你知道丟番圖的年領嗎?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得到

解: 設丟番圖的年齡爲x歲,則:教師由上面的方程匯入新課

【探究新知過程】

(一)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學生活動一:

1.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對提前獨自做的導學案上的有疑惑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多媒體展示討論探究內容)

2.小組討論結束後,每個小組在黑板上標記出本組內沒有解決的

問題

教師活動一:根據學生標記的題目情況,爲每個小組分配展示任務,每個組分配到自己會的題目,教師要指導學生分小組講解展示導學案內容。(多媒體展示講解展示的要求)

第一組:展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形成過程內容

第二組:從下列方程中辨別出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組:講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概念,並展示如何判斷一個解是不是已知方程的解。

第四組   講解拓展提高題。

注:以上的題目可根據內容自行編輯,只要符合目標即可。

學生活動二:對自己小組將要展示講解的題目在小組內預展(先在小組內預習講解)。

學生活動三:分組上黑板展示講解分配到的題目。其餘學生進行質疑補充。

小組互評:一個小組展示結束,另一個小組對展示過程進行評價。

教師活動二:學生在展示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及時引導,總結方法規律。

(二)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 (多媒體展示)

學生回答:本節課我認識了一元一次方程並知道了什麼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我還想知道如火如何解一個一元一次方程。(此回答只是一個,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回答加以評價引導)

(三)當堂檢測,拓展提高

學生活動:獨自完成導學案達標檢測的題目(題目緊扣目標即可,可以自行設計)

教師活動:彙總學生檢測結果,進行評價解惑。

(四)課後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節公開課,上的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一元一次方程》 。現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能創設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入。一開始上課,我就跟同學們說:“讓我們來進行一個比賽,看誰最先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數學家張廣厚小時候曾解過一道有趣的`‘吃麪包’問題:一個大人一餐吃4個麪包,四個小孩一餐合吃1個麪包。現有大人和小孩共100人,一餐剛好吃完100個麪包。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能求出大人和小孩各有多少人?” 這樣有助於保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能進行一題多變,引發學生的認知失衡。我前面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們很容易用小學所學的算術解法進行解答,但是我將問題中的100個麪包改爲40個麪包,讓同學們再比賽,很快有一個同學舉手套用前面的解題思路來解這道題,但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就有同學發現:假設1個大人4個小孩分成1組,每組可以吃5個麪包,那麼吃40個麪包需要8組,這8組共有8個大人,32個小孩,他們的和是40而不是100,不符合題目要求。這時同學們都陷入沉思,他們努力尋找新方法。

(3)對學生進行了數學文化的滲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學已經出現過,初一再次學習方程應該讓學生們更高一個層次認識方程,因此透過介紹字母表示未知數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層面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愛數學,展示數學的文化魅力。

(4)分層次設定練習題,逐步突破難點。我在“練一練”的環節裏設定了a與b兩組練習,a組練習的題目已經幫學生設定了未知數,重點訓練學生找相等關係、列方程;b組練習的題目要求學生獨立設未知數列方程,要求學生能突破用算術解法解應用題的思維定勢,學會透過閱讀題目、理解題意、進而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

(5)恰當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課件製作上考慮到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用了許多卡通動畫效果,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6)營造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本節課的教學從始至終,教師都是面帶笑容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時給學生鼓勵與肯定,消除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因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心裏障礙,激活學生的思維,保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不足之處

(1)問題2設定的難度過高。儘管我用非常形象的動畫(多媒體課件)展示了題目的含義,但是大部分學生仍然面對題目的一大堆文字表述不知所措,這表明初一學生的數學閱讀與數學理解能力還不強。

(2)教學容量偏大,以致沒有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對如何找相等關係進行總結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