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1、《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筆算乘法是義務教育人教版三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即加減法的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爲下面繼續學習筆算乘法打下基礎。我教學的是筆算乘法的第一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筆算乘法的算理。2、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上完這節課我覺得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一、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

在設計這節課的一開始,我是隻教學例1,就是不進位的筆算乘法,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能馬上找出12×3的筆算方法和算理,這個學習任務對他們來說非常的簡單,沒有什麼學習的難度,爲此我把例2的內容即個位滿幾十的也放在一起教學,增加這堂課的容量,和密度。讓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透過這節課的教學發現學生還是能比較輕鬆的接受的。

二、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於有筆算加減法的鋪墊,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已經接觸過這樣的豎式,所以我設定學習的過程由學生自主探索爲主,整堂課都由學生自己來介紹筆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師主要是把學生說得方法進行小結。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三、體現算法多樣化,併爲筆算的計算方法、算理所服務。

計算12×3時,我先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有些學生運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些學生用的是,有的是用加法的方法12+12+12=36(元),還有是用筆算的方法。讓學生一一來介紹各種方法,最後引出筆算的方法,過程自然、流暢。同時在理解算理時讓學生比較三種方法你有什麼發現,得出方法其實是一樣的,讓學生更深理解算理,同時感受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萬變不離其中。

當然我的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筆算課在於其他類型的課相比相對比較枯燥,爲此我設定了一定的情景,但從這次上課的情況來看,情境沒有很好的爲教學所服務。此外,練習的量不是很大

2、《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我教學的是《筆算乘法》的第一課時,本課時的內容是學習《筆算乘法》的引路課,也是進一步學習多位數乘法的基礎。它是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的掌握表內乘法,學會了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加兩步計算混合運算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教學的。我教學的知識目標是:

1、藉助算用結合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計算(不進位)的必要性。

2、透過算用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計算的過程,初步建立乘法豎式的計算模型,理解豎式的每一步含義。

能力目標是:

1、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生活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用知識遷移、類推的能力。

3、透過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很成功的。

一、基於解決問題的背景下上筆算課,情境創設爲教學服務。

例題,我創設了一個“爲地震中的兒童捐書”的情境,讓學生經歷解讀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在解決第1個問題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了解筆算的必要必性;同時,透過幾個措施理清算理和算法。最後透過對比,將估算、口算、筆算建立聯繫。問學生你有什麼發現,結論是方法是一樣的,讓學生更深理解算理,同時感受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萬變不離其中。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是鞏固2位數乘1位數的算理與算法。第三個問題的解決,是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讓學生知道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算式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綜合練習題,我創設了一個“老師們爲地震中的人們捐衣”的情境,目的是鞏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二、讓學生主動學,以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爲起點。

解決第一個問題時,我先讓學生估一估,並連問:你能估算嗎?怎麼估?估大了還是估小了?因爲之前剛剛學過,很容易就喚醒學生的已有的知識。估完後,問學生,能口算嗎?既起到了複習的作用,也起到了鋪墊的作用,也體現了尊重學生的知識起點。再透過引導,讓學生了解筆算乘法的必要性,展開新課。

三、練習設計有思維增量。

基礎題:一組筆算題。3×223×2223×2之前面設及的都是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此組題中有三位數乘一位數,先讓學生說說223×2算理與算法,再讓學生對比三道算式,透過對比得出結論,方法是一樣的,再在223前面添一個2,讓學生感悟。

綜合題:老師們爲災區捐衣物。在掌握筆算乘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數形結合題:

(1)先估後算。

(2)先移後算。

本課節也還存在着一些問題: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一、面對學生的多種解法,還可以站得更高。在解決第三個問題時,讓學生分類,按解題思路的不同進行分類。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會有所幫助。

二、31×2+33,應該問問學生31×2表示什麼意思?而不只是爲有新的解法而解題,是需要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三、在對比口算、筆算有什麼相同處時,事先需要溝通,先要讓學生理解,教研員田老師給了一個建議:在讓學生口算時,將過程板書下來,說一說6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筆算之後,再對比,就有對比的依據。

2、《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1.從本班實際匯入,創設了問題情景。

四年級數學上冊《筆算乘法》教學反思集錦,

二、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於有筆算加減法的鋪墊,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已經接觸過這樣的豎式,所以我設定學習的過程由學生自主探索爲主,整堂課都由學生自己來介紹筆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師主要是把學生說的方法進行小結。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三、體現算法多樣化,併爲筆算的計算方法、算理所服務。

計算12×3時,我先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有的學生運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的學生用的是連加的方法:12+12+12=36(元),還有的是用筆算的方法。組織學生一一介紹前兩種方法後,最後引出筆算的方法,過程自然、流暢。同時在理解算理時讓學生比較三種方法,說出你有什麼發現,最終得出第一種口算方法與筆算方法其實是一樣的,這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時感受到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3、《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只含有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是學生在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計算教學本身是枯燥無味的,而我們學習計算,是要把計算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數學爲現實服務。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學中我設定了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教學情境,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鼓勵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體現了“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的教學觀念。本節課的特點主要有:

一、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本節課所創設的“幫老師解決買書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這一情景貫穿全課,爲學生營造出愉悅的、輕鬆的、生活化的學習情境,特別是幫老師解決問題,學生非常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數學課堂充滿了真實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注重估算意識的滲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估算意識的滲透,在解決問題中估算和筆算有機結合,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技能,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擁有良好的數感。

三、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究的過程,重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自主探究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經歷探究的全過程。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放手讓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自主探究,透過“試着算一算”、“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說清楚自己的思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只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在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中建構數學知識。

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本節課知識的'呈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次性強。首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爲基礎,讓學生輕而易舉的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再透過“王老師發現買這種書太少了,所以又選擇了每套18本的書”這一過渡把12改爲18,讓學生嘗試解決新問題:兩位數乘一位數,遇到進位怎麼辦?接着在解決“王老師一共要付多少錢”的問題情境中自然地引出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法,層層遞進,加深難度,並讓學生透過解決214×3和241×3兩個題,自然地理解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位,十位滿十要向百位進位的原則。學生在解決一系列的問題中邊探究邊練習,探究與練習交替進行,循序漸進,主動地解決了自己碰到的數學問題,分散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本節課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作爲計算教學,及時、有效、多樣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而本節課的設計中雖然注意了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但練習題量設計較少,不利於學生的及時鞏固。另外,教師語言的不簡練,也導致了教學環節的拖沓,羅嗦,這也是我在以後教學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4、《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教後反思】

1.以時效爲課堂本色,立足於學生的有效學習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作爲一線教師的我們曾一度迷失在熱鬧的情境教學中。輕易拋棄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花上大力氣爲學生組織新材料,當然必要的整合是需要的,但新材料就真的適合學生的學習?新穎材料就更有學習價值?本案例中我就以書本中的情境爲學習材料,簡單呈現,直接入題,目的就在於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於節省時間以投入到有效學習中。

現代教育更重視“因人施教”關注“人的發展”,即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落實在課堂就是注重學生情感與能力層面的培養。這一點在本案例中體現在:

(1)讓學生自己思考尋找計算12*3的方法,允許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小棒法、畫圖法、口算法和豎式計算法;透過多樣算法的展示構建豐富學習的平臺爲思維碰撞提供機會,即有說的機會。

(2)讓學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學生不同層次的思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從而創建平等輕鬆的學習氛圍,即有說的氛圍。

(3)讓學生自主歸納算理、優化算法、總結計算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學生的集體智慧更符合學生自己的口味,較教師說教更易於被學生接受,即有用的方法。

2.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教學“重結論,輕過程”。其實知識的內化必須是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針對問題主動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後產生遷移的過程。但由於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學生掌握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在本章內容中知識點並不需要教師過多地指導,教師只要提供一個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平臺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然後適時小結,其他的都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這主要體現在:

(1)豎式計算時允許從高位算起和從低位算起並存,等學生在碰到實際問題時(進位)自己領悟哪一種計算順序更簡便。

(2)學習豎式計算法的目的。解決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不是簡單地用現成的模式解決問題的過程。多位數乘一位數計算數據簡單,學生的解決策略是多樣化的,而豎式計算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新的計算表達方式。爲了學生的後續學習除了要指導學生書寫豎式的規範,還要溝通它與其他算法的相通之處,盡顯它的優越性,這也是案例中彰現的重要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