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反思 篇1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藉助語言文字感受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薰陶感染。所以在教學前就要設計好引導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收集關於1927年前的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從事革命工作的危險性及李大釗同志的生平的資料。

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找出需要深入體會的句子,重點在描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言行的句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學討論,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精神。如,“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裏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李大釗明知形勢嚴峻,處境萬分危險,但他竟革命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表現了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髮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說明李大釗同志即使受過酷刑,仍保持這對革命事業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深沉的愛。“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着。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時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正因爲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哭喊而傷痛。相反,他要永“安定”“沉着”影響親人,使他人化悲痛爲力量。透過語言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反思 篇2

一、成功之處

善於創設情境,以情境帶動學生。匯入部分的圖配樂,爲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調,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一種莊重、緬懷先烈的氛圍中來。

教學設計與課文有關的字詞練習,是我這學期來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根據詞語意思寫出詞語、根據字在詞語的意思選出正確解釋……方法多樣,既讓學生得到考試方法的訓練,又讓他們很輕鬆地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爲進一步讀懂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特別是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時候,他們的發現很多,體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對於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時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進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處

在本課的教學中,領會文章前後照應的寫法這一環節做得最讓自己沮喪。學生不能領悟其好處,又接近下課了,未完成教學,我把前後照應的好處和課文結合後直接告訴他們了。但是,當學生不能體會時,教師的作用不就是點撥嗎?有點矛盾了。

三、改進措施

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採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爲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着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1、“小孩家知道什麼!”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着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着、冷靜的兩句話,品析 “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麼?

透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於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

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表現在: 教師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時機表現得不夠充分,對學生髮言後的評價有時不夠及時。閱讀練習的時間稍短了一些。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反思 篇4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錄,其充滿了革命色彩與血肉親情的一篇文章,同時也有不忘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教育。透過對李大釗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麪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課前我要求學生蒐集、查閱資料,瞭解當時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所從事的革命事業的危險性及李大釗生平。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展示、交流他們蒐集的資料,透過交流和老師的補充,學生對李大釗這一人物的.生平和背景基本瞭解了。再來匯入課題――十六年前的回憶。讀題,接着根據課題質疑――看了這一課題,你有什麼想問的嗎?結果學生紛紛舉起了手:(1)我知道這是一篇回憶錄,但我想知道這是誰的回憶,爲什麼是十六年前的?(2)十六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十六年後還依然記得清楚?(3)作者爲什麼十六年後還要把它寫下來?到底想表達什麼?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我想,讓孩子們自學的機會來了。於是我抓住這一機會說:“同學們問得真好,如果想知道那我們趕緊讀書吧,看誰讀得最認真,最先弄明白,在書上做上記號。如果有弄不明白的請在書上標明。在獨學中,學生個個都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對文字的研讀中。接下來,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和小組交流,不但解決了上述幾個問題,而且知道抓住李大釗的語言、行動、表情描寫等句子進行分析和體會。再加上我利用視頻進行深情的範讀和感情朗讀指導,學生們在讀中深深地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

但是,一節課下來,仍然有很多問題:

1、課前蒐集資料不全,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理解,所以對這位革命先驅的革命事蹟在感悟上不深入,比較膚淺;

2、導學過程中,部分小組只對導學案中的問題進行了討論,而沒有提出自己讀書的疑問,即使有,也都較爲淺顯;

3、老師的點撥還需要精當、適時;有時有越俎代庖之嫌。

總之,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師生都有收穫,但也要不斷改進學習方法。逐步讓課堂“高效”起來!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教學反思 篇5

“以問題爲中心”的“六環”“三步”教學模式的推廣,使我受益匪淺。近日,我採用“六環”“三步”教學模式講了《十六年前的回憶》,課後反思如下:

首先師生能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能夠在安排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自學方式及學習收穫的調查、交流,以此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梳理問題時緊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爲什麼能這樣?”解決問題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點撥的學習方式,注意了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相結合,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字產生共鳴,受到情感薰陶,思想啓迪,審美樂趣。學會了前後照應的寫法,並進行運用,對所學知識能夠進行拓展。

透過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六環”“三步”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理念,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創造思維的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