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精選5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

本課是回憶錄。透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麪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檔案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安定、沉着;被害後寫了全家的無比沉痛。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

一是使學生藉助課文,激起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

教學中我以“學生爲中心,落實知識點”爲指導思想,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做好前置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在讀完課題後我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體裁,瞭解作者,聯繫課文,思考本文的寫作時間?有了前置性的學習,學生一下子就弄明白答案了;在閱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引導學生感受開門見山的寫法,還有中間的,結尾的內容都有前後照應的寫法;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充分的體現了課前先學的課題成果,大多數學生讀字準確,並能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詞。

課是有缺陷,我想:在教學中要多些誘導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出疑問,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

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2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透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麪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結合導讀的要求以及所選的課文可以看出,這組教材的重點訓練項目是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語文基本功,來閱讀、理解課文,學習作者有條理地敘事和表達感情的方法,並在提高理解、表達和觀察能力的同時,受到革命傳統的教育。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採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爲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着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1、“小孩家知道什麼!”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着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着、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麼?

二、成功之處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字以及作者進行反覆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字的內核之所在。如“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後留下的一個凸顯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進行再次的磨合,透過“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字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這是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三、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時候,因爲課上時間有限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不夠,在指導閱讀中未能抓住文字的“熱點”與“難點”。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平等、互動地引導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抓住文字“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字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3

“以問題爲中心”的“六環”“三步”教學模式的推廣,使我受益匪淺。近日,我採用“六環”“三步”教學模式講了《十六年前的回憶》,課後反思如下:

首先師生能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能夠在安排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自學方式及學習收穫的調查、交流,以此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梳理問題時緊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爲什麼能這樣?”解決問題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點撥的學習方式,注意了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相結合,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字產生共鳴,受到情感薰陶,思想啓迪,審美樂趣。學會了前後照應的寫法,並進行運用,對所學知識能夠進行拓展。

透過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六環”“三步”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理念,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創造思維的最好的方法。

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4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於1943年寫的,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爲了突出重點,

突破難點,教學時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透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李大釗是怎樣的人,並以此爲線索,抓重點詞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李大釗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二、走進李大釗的內心,實現與文字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信心,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親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透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李大釗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中抓住“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裏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着。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接着說∶‘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麼也不懂。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係。’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等句段引領學生體會李大釗的高尚品質。

三、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透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父親在敵人面前態度嚴峻,猜測父親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想一想父親心裏在想什麼呢?”等等,這些都是文字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李大釗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又進行了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

六年級下冊語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5

一、設疑導趣

學習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學生願學、樂學,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該課教學時,我首先引題激趣,巧設懸念:課文爲什麼用“十六年前的回憶”爲題?作者回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接着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啓發學生弄清課題的關鍵詞及與課文內容的關係。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理清脈絡,把握主體,掌握學習方法

二、質疑導思

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透過質疑設疑,從而知道學生那些內容不理解,學習重點在哪裏,便於有針對性地實施目標教學,使學生能深入淺出地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教學到李大釗同志被捕前的一個段落“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我先指名讀,再讓學生思考討論,各抒己見,最後歸納總結;在教學李大釗同志被捕時,爲了讓學生弄清他處境危險,我讓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體會出“我”的驚慌,的兇殘,李大釗的沉着,領悟革命者沉着鎮定、從容不迫的英雄氣概。讀中悟情,質疑導思,使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導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誘導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出疑問,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樂於參與,激發學習興趣。如教學李大釗被審時,我讓學生先看錄像,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崇敬之情。進而激疑,引導學生參與,繼而探索。觀看圖象畫面後,再讓學生自學,動手畫詞畫句,然後分組討論,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異中求同,最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領悟文章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