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通用8篇)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1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是能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的觀點有所轉變,能夠在安排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自學方式及學習收穫的調查、交流,以此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能力。對教材理解較好,並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淡化了對文字內容的細緻分析,適量地增加了課外閱讀內容。課堂上做到了面向全體,並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意了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相結合。本課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能深入理解本課的思想內容,受到情感薰陶,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全過程,課堂上主動求知(質疑),學會了前後照應的寫法,並主動運用。

不足之處是,教師情感的投入在某些時機表現得不夠充分,對學生髮言後的評價有時不夠及時。閱讀練習的時間稍短了一些。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2

一、設疑導趣

學習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學生願學、樂學,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該課教學時,我首先引題激趣,巧設懸念:課文爲什麼用“十六年前的回憶”爲題?作者回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接着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啓發學生弄清課題的關鍵詞及與課文內容的關係。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理清脈絡,把握主體,掌握學習方法。

二、質疑導思

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透過質疑設疑,從而知道學生那些內容不理解,學習重點在哪裏,便於有針對性地實施目標教學,使學生能深入淺出地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教學到李大釗同志被捕前的一個段落“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我先指名讀,再讓學生思考討論,各抒己見,最後歸納總結;在教學李大釗同志被捕時,爲了讓學生弄清他處境危險,我讓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體會出“我”的驚慌,李大釗的沉着,領悟革命者沉着鎮定、從容不迫的英雄氣概。讀中悟情,質疑導思,使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導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誘導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出疑問,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樂於參與,激發學習興趣。如教學李大釗被審時,我讓學生先看錄像,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崇敬之情。進而激疑,引導學生參與,繼而探索。觀看圖象畫面後,再讓學生自學,動手畫詞畫句,然後分組討論,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異中求同,最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領悟文章精髓。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3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於1943年寫的,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爲了突出重點,

突破難點,教學時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透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李大釗是怎樣的人,並以此爲線索,抓重點詞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李大釗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二、走進李大釗的內心,實現與文字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信心,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親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透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李大釗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中抓住“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裏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着。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接着說∶‘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麼也不懂。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係。’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等句段引領學生體會李大釗的高尚品質。

三、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透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父親在敵人面前態度嚴峻,猜測父親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想一想父親心裏在想什麼呢?”等等,這些都是文字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李大釗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又進行了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4

本課是回憶錄。透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麪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檔案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安定、沉着;被害後寫了全家的無比沉痛。

編者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

一是使學生藉助課文,激起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

教學中我以“學生爲中心,落實知識點”爲指導思想,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做好前置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在讀完課題後我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體裁,瞭解作者,聯繫課文,思考本文的寫作時間?有了前置性的學習,學生一下子就弄明白答案了;在閱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引導學生感受開門見山的寫法,還有中間的,結尾的內容都有前後照應的寫法;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充分的體現了課前先學的課題成果,大多數學生讀字準確,並能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詞。

課是有缺陷,我想:在教學中要多些誘導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出疑問,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5

“以問題爲中心”的“六環”“三步”教學模式的推廣,使我受益匪淺。近日,我採用“六環”“三步”教學模式講了《十六年前的回憶》,課後反思如下:

首先師生能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能夠在安排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自學方式及學習收穫的調查、交流,以此培養學生自學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生本、生生、師生的不斷對話中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梳理問題時緊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爲什麼能這樣?”解決問題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點撥的學習方式,注意了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相結合,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中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與文字產生共鳴,受到情感薰陶,思想啓迪,審美樂趣。學會了前後照應的寫法,並進行運用,對所學知識能夠進行拓展。

透過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六環”“三步”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理念,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創造思維的最好的方法。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6

前幾天參加了由回民二小和我校聯合舉辦的語文教師素養大賽,我思考了好多。下面就我執教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做一反思:這篇課文的篇幅比較長,全文有32個自然段。本着從本班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三課時,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讀正確有關重點詞句,瞭解李大釗先生的生平簡介、課文寫作順序及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重點理解課文中描寫李大釗的重點詞句及描寫敵人窮兇極惡的詞句,以便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李大釗不僅具有忠實於革命事業偉大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而且作爲父親、作爲丈夫,他還有着對家人深深地憐愛之情。第三課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父親被害後家人的心痛及感受,並聯系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前後呼應寫法的好處。隨後就學生心目中的人物(可以是李大釗、李星華、李星華的母親、軍閥張作霖……)進行小練筆。現就第二課時反思如下:

在上課開始,我以讓學生回憶文章主要內容爲引入,以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審時”爲主線索展開新課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個別同學積極地參與到問題之中並踊躍地回答問題;

二是同學們對文字的感情投入很深,朗讀時很有感情;

三是同學們在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法庭上”這一部分時,我被同學們的精誠團結所感動,因爲我根本不知道讓哪幾個同學來表演,誰扮演父親、誰扮演女兒、誰扮演法官和誰扮演母親,就在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將主動權交給了班長,在班長的組織下,幾位同學立刻有聲有色地進行了表演。

最後,課堂在“從父親又望了望我們的‘望’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的思考中結束。這節課是我上幾次公開課以來第一次感覺比較成功的一節課,不過,在反思中也意識到了還有以下幾點不足:

1、板書不夠細心。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節課的精華,而我卻將要點沒有很好地寫在黑板上。

2、長文短教的技巧還很欠缺。這是一篇回憶錄,應該在理清“被捕前”和“被捕時”這兩個方面的學法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在法庭上”這一部分,而我卻沒敢大膽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3、如鄭校長和幾位老教師所評價的那樣,我的課堂只注重讓學生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六年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儘量連句成段。這一點是我以前真的沒有意識到的。我很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指引,現在的教學中我也逐漸地培養學生的這一表達能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勇於嘗試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不斷地進步。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7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巧用多種照應方法,文章結構十分嚴謹。

一、再現式照應,即後面所說的是前文內容的再現或重複。

例如開頭說:“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說:“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這樣照應,不僅點明瞭李大釗烈士犧牲的具體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二、回答式照應,即後面所說的是對前面內容的解釋或回答。

例如前頭說:“有時候留在家裏,埋頭整理書籍和檔案。”後面寫道:“爲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檔案燒掉。”這樣寫說明李大釗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無限忠於黨的可貴品質。

三、續寫式照應,即後面所說的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延伸和深化。

例如前面說“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裏還不見回來”,被抓到警察廳裏去了。後文說:“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這就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說明李大釗的品質也教育了工友,他寧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黨的祕密。

六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8

一、成功之處

善於創設情境,以情境帶動學生。匯入部分的圖配樂,爲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調,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一種莊重、緬懷先烈的氛圍中來。

教學設計與課文有關的字詞練習,是我這學期來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根據詞語意思寫出詞語、根據字在詞語的意思選出正確解釋……方法多樣,既讓學生得到考試方法的訓練,又讓他們很輕鬆地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爲進一步讀懂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特別是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時候,他們的發現很多,體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對於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時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進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處

在本課的教學中,領會文章前後照應的寫法這一環節做得最讓自己沮喪。學生不能領悟其好處,又接近下課了,未完成教學,我把前後照應的好處和課文結合後直接告訴他們了。但是,當學生不能體會時,教師的作用不就是點撥嗎?有點矛盾了。

三、改進措施

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