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六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圓的認識”是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一冊的內容。此前雖然已經初步認識過圓,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的。由認識平面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上的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一、教師語言設計應準確、簡練。

教學設計在引入以及表述時要注意做到語言準確而又精煉,如表述清楚“我們生活中許多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如硬幣的面”。並且引導學生說清楚是“某個物體的面是圓形”,讓學生在舉例中進一步明確圓是一個曲線的平面圖形,與以前學習的平面圖形有所不同。我是藉助課件先由十運會劉翔獲得獎牌引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的圓,同時藉助課件向同學們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圓,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二、預設充分,促進動態生成的課堂。

新課堂的課堂講究動態生成,但良好的課堂生成也離不開教師教學設計的預設。我們更詳細的研究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對每個細節再仔細推敲了一遍,對於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了心理準備,爲課堂的動態生成作了充分的準備,更好地促進開放式教學。我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先來畫圓。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選用任意一種方法來畫圓。讓學生用多種方法畫圓,感悟畫圓的多樣性,體會到每種畫法都有它的優勢,但也有它的侷限性。如利用物體畫圓比較快方便,但不能隨意改變大小;但利用圓規畫圓,則可以靈活調整圓的大小,並且畫出的圓比較漂亮。

三、在學生動手操作中,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指導

圓規是畫圓的專用工具,學生對它還是比較陌生的,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介紹畫法時,我們藉助媒體或親身做一些示範,並和學生共同商討用圓規畫圓的注意點,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與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充分讓學生動手,透過折、量、比等方法理解掌握圓的特徵,同時在課堂上向學生補充了課外知識:墨子很早就在《墨經》中提出“圓,一中同長也。”

四、進一步解決生活在的實際問題。

在課堂中增加一些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圓心的作用——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的作用——確定圓的大小,增強數學的應用價值。用課件演示“車輪爲什麼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裏?”富有趣味,生動活潑,學生興趣濃厚。最後課件演示的生活中的圓再一次讓學生體會到了生活中的圓,同時結合2008奧運會五環標誌,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六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實行新課改對我們每一位教師而言是一個挑戰,但我認爲更是一個機遇,它需要教師不斷改變教學觀念,不斷探索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方式,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作了以下思考:

1、體驗數學與現實的聯繫,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數學不單純是符號的運算,它來源於生活,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一種思想。我依據《課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

課伊始,先讓學生觀察一組自然現象的圖片,同時思考:從這些自然現象中你能找到什麼數學圖形嗎?接着再讓學生觀察一組生活中有圓的物體,小結從很多物體中都能找到圓,引入了課題。

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讓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

在學生積極回答生活中在哪兒見過圓?強化了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圓的體驗後,我適時創設了如果大詩李白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會寫一首詩,音樂家會創作一首曲子,那你們現在會做什麼呢?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畫圓、研究圓的強烈求知慾。透過讓學生想辦法畫圓,畫完後小組交流的活動,給予了學生獨立、自由、努力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在小結有不同畫圓方法的同時滲透互相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在解決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時,學生遇到了困難,這個環節有待改進。讓學生在多種畫圓的方法中自主挑選其中一種在我們課堂上研究,並說說爲什麼?順理成章地過度到了用圓規畫圓,先介紹圓規,然後在學生嘗試畫圓的時候同時思考怎樣成功的畫出圓,讓學生嘗試成功畫圓後,我要求學生畫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4釐米的圓。並且讓感覺自己畫圓本領大的同學板演,同時歸納畫圓的步驟,接着讓學生在自本上完成,讓剛纔板演的學生再介紹畫的圓,這裏在依據畫圓的步驟時,引出了圓心、半徑、直徑。整個環節給學生創設了思維的空間,注重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2、體驗動手與思維的關係,滿足學生的求知慾。

加深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是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例3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安排學生透過畫、量、折等活動,深入體驗圓的特徵。爲了幫助學生有效地體驗,教材設計了四道討論題。其中前兩道是透過畫與量獲得體驗: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出無數條半徑(直徑),且長度都相等。理解“無數條”,感受了線是無數個點的集合;發現“長度相等”,是圓的本質特徵,也是車輪和生活中許多物體都做成圓形的原因。後兩道題要透過對摺圓獲得答案,發現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以及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對圓的認識就更深入了一步。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透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探究了圓的特徵。但是由於看錯了時間,本環節太匆忙了。

3、體驗知識與應用的聯繫,昇華學生的求知慾。

《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練習的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相關練習。我藉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後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我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課堂裏打破常規、衝破樊籬,演繹“走進圓的世界”的呢?是平靜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漣漪?是陽光下朵朵綻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輪永恆的明月?是“長河落日圓”中夕陽下落日的餘輝?是偉大思想家墨子筆下“圓,一中同長也”和數學鉅著《周髀算經》中“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的召喚?是古老的陰陽太極圖所給予的神祕誘惑?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古訓背後的力量?還是西方數學哲學中“圓是最美的圖形”所帶來的無限誘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種莫明的衝動,一直縈繞心頭,那就是:怎樣讓數學課堂再厚重些、開闊些、深邃些、美麗些……藉此,想到了圓,繼而,便有了“圓的認識”這一嘗試。雖然課堂上師生語言不夠精煉、準確……但我在課堂上真正成爲了引導者、推動者和共同思考者。學生在實踐操作、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中學習了知識,感受、體驗了數學的樂趣,我將不斷地朝着這個目標努力.

六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屬公開課,優質課等經常選定的內容,要想有更多的創新,的確很難。在集體備課時,本組教師打破了課本固定的教學順序。將着眼點放在了學生操作、實驗、探索和發現上。反思自己本課教學如下:

一、在復備“圓的認識”這課時,沒有規定先教什麼,後教什麼,只備這節課的知識要點和一些操作活動的設想。

本人所教的“圓的認識”的教學順序雖然與集體備課時的不同,但教學目的和手段相同,那就是激勵學生從嘗試讀書入手,讓學生自己安排學習程序,爲自我學習定向。讓學生在自學課本中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發現什麼新知識就說什麼,有什麼問題就提出來。把“學生跟隨教師的課前預設”變成“教師跟隨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路去引導探討”。

二、重點放在設計操作活動和比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新知。學生透過折圓形紙片,領悟到圓心、半徑、直徑的特徵;透過畫半徑、直徑的比賽活動,明白“在同圓中半徑、直徑都有無數條”;透過量同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發現“同圓中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透過嘗試畫圓的活動,領悟到“畫圓的方法步驟、圓心確定位置、半徑確定大小”等等。這樣把“教師講授新知,教師操作演示活動”變成“教師設計活動,學生操作活動,領悟新知”,同時還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解自己悟懂的知識。

有了學生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說一說、比一比、數一數等“動”的實踐活動,有了學生在活動中自悟的學習基石,內化新知,發展提高之目的自然會達到。探索的方法,促進創造式學習。

三、在教學過程中,我補充了許多與生活有關的知識,如用課件演示小動畫,提出問題:“車輪爲什麼做成圓形?車軸應裝在哪裏?”等,富有趣味,生動活潑,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慾望,而且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有用的數學。另外,在最後還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識,如《墨經》中的關於圓的研究等,在拓寬學生眼界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不足之處的: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反饋的形式比較單一。如一開始時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畫圓這一環節,我反饋的方式是請學生來說一說:你是怎麼畫的?還有誰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學生有的說用瓶蓋畫;有的說用圓形的尺畫;有的說用光盤畫等等。其實這些方法都可以歸結爲一種:藉助圓形物體來畫圓。學生一個個來說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交流、反饋的面很狹窄。如果這個時候,我這樣提問:“同樣都是藉助於圓形物體來畫圓的同學請舉手。”然後請那些沒舉手的學生來介紹其他畫圓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饋的範圍能夠從個別學生延伸到所有學生,而且交流出來的畫圓方法可能會更多一些,而不會僅侷限於用物體來畫這一種。

從這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看到: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提出更多的跟本上不同的見解,學生的素質會提高,能力就會發展。

六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透過圓的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爲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例如:騎過自行車,有些學生可能還用過圓規,對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只是從直觀的認識,本課將在學生原有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使學生生科體會圓的特徵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在低年級時對圓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的困難。由認識平面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的曲線圖形,是學生人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認識圓,學會用圓規畫圓,理解同一個圓裏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畫圓的過程中認識圓的特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自主探究,合作創新的精神。

3、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應用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在觀察操作中體會圓的特徵。

難點:圓的特徵的認識及空間觀念的發展。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六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由於圓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學生隨時都可以在身邊的物體上找到圓。

首先,我分別出示教材中套圈遊戲的前兩幅圖,讓學生觀察這種站法是否公平,從而引出第三幅圖以及圓這個概念,並透過讓學生比較圓與直線、正方形的不同之處進而得出圓的特徵。此環節的設計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其次,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去畫圓,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講解圓以及各部分名稱的概念、特點,比較形象、直觀,讓學生一目瞭然。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小組合作、探究體驗,我又讓學生透過自己畫的圓,小組討論圓的位置和大小分別與什麼有關係。

再次,學完新知識後,我出示判斷、選擇等多樣的練習題來鞏固和檢驗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當堂消化、吸收。

最後,我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這樣能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每個同學都進行回憶、總結,有的同學總結的很全面,有的同學不是很全面,只是說出其中的幾點,然後我在進行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在已認識圓的基礎上,深入的瞭解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生對圓心與圓的半徑的作用能夠理解,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實現了教學目標。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課堂上我講的內容過多,而學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後應該更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其次,在講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時,應該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摺一折所畫的圓,深入的感知,然後在出示課件講解。

六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於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並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着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爲什麼?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後透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透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悅,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透過設定關鍵問題爲什麼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並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透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摺痕的特徵,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爲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並透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後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徵。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一個圓裏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透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透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裏的教學還不夠細緻,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