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設計,力爭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始終在情境中進行學習。縱觀這一節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內容,創設參觀博物館這樣一個情境。

二、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

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學生學習新知過程中,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具進行操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驗證“14+28”結果到底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學生動腦想一想,動手擺一擺,動口說一說,切實感悟小棒滿十捆成一捆,木塊滿十排成一排。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進位加法,老師再組織學生討論:是先從個位加起比較方便,還是先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透過討論交流,班內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先從個位加起,因爲學生從比較中已經能明顯感受到從個位加起的優越性是不會把個位進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話,就很容易把個位進的1漏加。

三、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1、個位滿十進一,有的學生雖然進一了,但十位相加時卻忘了加一。

2、學生20以內的加法沒學好,個位相加結果出錯。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2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這節課中教學重點是: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筆算。教學難點是: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上1。爲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採用了編兒歌的方法,這樣符合孩子接受知識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愛學習了。同時突破了難點,解決重點。在教法上我也深深的進行探究,例如:在匯入新課時,爲了新舊知識聯繫坡度小,容易讓孩子接受新知安排26+32 26+10 26+38 32+10 32+38 10+38從中進行分類,這樣找出26+38 32+38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不僅節約時間,還激發了學習的慾望。低年級學生由於展示自己的機會不能全部用語言表達出來,我就採用小組探究合作,分工學習,給每個同學思考的`空間與語言表達的機會,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我看到每組在彙報時的解決辦法有口算、擺小棒、豎式計算都能總結出計算的方法相同數位要對齊,要從個位上來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

這節課中也有許多不足,最大的感覺就是教師讓學生動手、思考探究知識時給學生不夠充足,自主。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3

“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

學生可以藉助以前學習的口算方法來解決計算問題,但本節課重點是學習筆算加法的算理。反思這一節課,新課前對一年級的口算進行復習,強調算理很有必要,爲本節課筆算奠定了基礎,但是如果把後面例題計算拆開擺在口算複習中,對後面筆算起到更好的作用。

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不進位加),教材創設情境如下:小學二年級四個班去遊樂園,人數分別是36、30、35、34人,如果一輛大客車限坐70人,哪兩個班學生可以合乘一輛車?本節課只需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豎式,但當我提出:“哪兩個班學生可以合乘一輛車?”這一問題,經過學生的補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對於進位加的我把他們都寫在了一個角落,作爲課堂最後的拓展題讓學生思考。在講解例題一的時候,我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圖,把小棒圖豎起來擺,使得豎式形象化,接着把形象的小棒圖再抽象成數字。

這一環節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豎式的算理。再透過練習判斷,使得學生對筆算時出現的種種情況有所警惕,從而都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在處理本課的時候,有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1.沒有深入的解釋“合成一輛車”和“準乘一輛車”,導致在提出問題“哪兩個班學生可以合乘一輛車?”後,還有學生提出後不確定是否可以合乘一輛車。2.由於上一環節沒有處理好,所以導致時間不夠,後期練習中的判斷改正題沒做,拓展題也沒做。這是本節課最值得檢討的地方。以後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備好學生,備好教材的每一句話。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4

在上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口算。

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透過擺小棒,撥計算器,理解當個位上兩個數相加滿10時,我們就會把這10根小棒捆成1捆,變爲一個十。在研究豎式計算時,我就說,對於個位上的數相加滿十時,就要把這個十“存”起來,也就是要向十位進一,並且要求這個一要寫的小一些,在十位數的右下方。孩子們可以很好的接受。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處:

1.學生在實際列豎式計算時,對於進到十位的小1的處理上不理想,有的學生將小1寫的很大,他們雖然可以很清楚的說出要求,但是並不能規範書寫。

2.還有部分學生在滿十進一時,會說,但列豎式計算的.時候,容易忘記加進上來的“1”。今後要加強這一方面的豎式訓練。

透過這節課,我覺得,我在引導學生思考和讓學生自主地去討論、思索,這一方面做的還不好。我明白當學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時,教師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恰當點撥、引導,使學生進一步反思,找到正確的方法並得出正確答案。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5

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佈置幾道題寫在作業本上,收齊課堂作業,我本來以爲錯誤最多的地方應該是“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結果十位忘了加1”,因爲這是“進位加”筆算的難點,但沒想到學生出錯的地方五花八門,我預料中的錯誤卻很少出現,錯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豎式計算完畢,但得數忘記寫在橫式後面了。

2、做作業前,已經強調一個數字寫一行了,但沒想到作業中很多同學仍然寫得很擠。

3 、“+”沒有與第二個加數寫在一行,有的竟然寫在兩行中間,還有把加號寫在第一個加數的左邊。

4、索性忘記寫“+”和“-”。

看看這些出錯的地方,真讓人難受,我與同年級的教師交流時,都有同感。看到孩子們的錯誤,自己進行了一下反思:我應該想到: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是孩子們剛剛接觸的知識,應該在黑板上用尺子畫出格子,讓孩子們照着我的格式做題,效果肯定肯定不一樣。下午我進教室就跟同學們分析了作業中存在的不足,並照我的想法重新做了一次作業,果然不出我所料效果好多了。看到孩子們做作業時那認真勁,個個都拿出了尺子,那一條條橫線畫得筆直筆直的,數字寫得非常規範,可以說完全是照着老師的模子寫的,看到那一本本作業心情舒暢多了,這時忽然讓我覺得看作業是一種享受。看後,把孩子們的'作業發下去,都攤開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讓孩子們下座位欣賞同學的作業,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都覺得自己的這次作業比上次有進步。過後,又有一大批的小朋友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並在作業本上獎了笑臉,看到孩子們那高興勁,作爲老師的我也沉浸在孩子們的快樂之中。從這次作業中讓我感悟到:細節不容錯過。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6

學期臨近結束,一年的新教師培訓考覈也隨之而來,本次考覈分爲課堂考覈和綜合考覈兩部分。其中課堂考覈是兩位新教師爲一組,由教師進修學校的老師以100分值來評定。

正由於臨近期末的原因,數學教學內容只剩下一個單元“統計”,接下去都是總複習了。爭取了指導師的意見後,把二年級上冊“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筆算”這一內容作爲課堂考覈的課。定下課題,我就集中精力,查閱網絡上的資料,用心設計教學流程,必要時也找同事商量討論。接着進行了兩次磨課,在指導師的細心的引導下,不斷補充、修改、完善,最後形成一篇相對來說比較完整的教學設計

很快就迎來了5月24日——課堂考覈的日子,一起牀就繃着筋,一鼓作氣,在緊張與期待中上完了“兩位數加兩位數”。“匯入新課,簡潔有效;新課展開,環環相扣;練習設計,層層遞進;語言表達,輕重緩急,非常優美……”考覈老師給的這些詞,雖是簡短几字,但給我了極大地鼓勵,是對我作爲一名新教師的極大肯定,欣喜若狂。

但其中肯定還存在種種不足,考覈老師也一一指出,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要及時進行知識之間的必要溝通。本節課先拋出算式36+30=,讓學生說說是怎麼算出來的。這道題學生用了①口算。先算30+30=60,再算60+6=66。②擺小棒。先擺好3捆6根,再在3捆的下面擺好3捆,最後是6捆6根,就是66。③列豎式。先寫36,再在3的下面寫好“3”,在6的下面寫好“0”,結果是66。教師先肯定這三種方法都行,接着讓學生用自己認爲又快又對的方法做下一題:35+34,結果發現列豎式計算是又快又對的一種方法,這樣學生就心甘情願地接受列豎式計算。但是已經學習的口算和擺小棒與這節課的新知豎式計算是不是一樣呢?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呢?學生在知識的認知結構中,還不能建立舊知與新知的聯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設計一個讓學生去找找這三種不同算法的共同點是什麼的`環節。經過討論交流,發現“相同數位對齊”是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與十位對齊。這樣一個比較、發現的過程,有利於學生促進對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建構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有利於減輕學生的頭腦負擔。

(二)要懂得利用學生的錯誤進行有效的教學。在基礎練習中,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6+42=。這課是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豎式計算,學生可能會認爲6+4=10,所以6肯定寫在2的下面,學生的錯誤率相對降低。但細細一想,這並不是列豎式時“相同數位要對齊”的算理,爲了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算理,最好把題目改爲:5+42=。這樣就可以提供一個讓學生去犯錯的機會,便可抓住錯誤進行辨析教學,明白相同數位對齊的算理。讓學生在認知衝突的地方進行突破,可提高課堂效率。特別是作爲新教師的我們,有時很害怕課堂上學生的“答非所問”,最好學生一步步順着教學設計走,使課堂行雲流水。但有時可以利用教學機智,及時捕捉學生的有用資訊,利用課堂上生成的進行教學,可以事半功倍。說到這,對某些老師說的“課堂上只怕學生不出錯誤。”有了理解。

(三)要加強學科本體知識的學習。在基礎練習之後,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先讓學生提出加法問題,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列出橫式和豎式進行計算。我的情境是這樣的:動物園裏有4只老虎,44只鳥,40只猴子。學生就可以很容易提出:老虎和鳥一共有多少隻?老虎和猴子一共有多少隻?鳥和猴子一共有多少隻?這個環節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仔細想想這三個加法問題,缺乏現實性。老虎加鳥等於幾隻,算出來的答案是老虎的數量呢,還是鳥的數量呢?如果題目改成“小老虎和大老虎一共有幾隻?”這樣算出來就很確切是老虎的數量。所以作爲一名教師必須加強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僅要理解知識,還要考慮知識的現實意義。

磨課促使我進步,望以後爭取機會,多多鍛鍊。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7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加法。設計這節課時,我覺得依據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學生完全可以透過小組活動,自主探究,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學生用小棒、計數器、湊十法都在我的預料之中,但是用豎式計算出現的幾種情況,我真沒有預料到。

本節課,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約25分鐘,只有15分鐘的練習時間,一節課結束,全班計算正確率竟達到99%!而且整節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比較前後教學的差異,我認爲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和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的`作用,特別要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聯方面,在於提供把學生置於問題情境的機會,在於爲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情境與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去討論、思索,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教師就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恰當點撥、引導,使學生對自己發現的結論進一步反思,澄清認識,找到正確的方法、答案。

2、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以前的課堂上,學生基本上是聽講—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基本上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新課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方式,數學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本節課就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學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組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啓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8

“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並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於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後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

這讓我們不難想到,學生不也經常在交流中出現思維的碰撞,在相互啓發時閃現創新的火花嗎?因此在探索36+35的計算方法時,我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後,鼓勵學生充分交流。那麼是不是隻有學生間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師應該做些什麼呢?事實證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必不可少。

在課堂上,我曾經“真正”地把時間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想一種方法後,我開始讓小組交流,可是我們的學生更喜歡向老師彙報,更多的時間便由每名學生向老師和同學們介紹自己的'方法,課上氣氛活躍,爭取發言的小手此起彼伏。我還是第一次上了這麼受學生歡迎的課。作爲一位教師我當時的興奮不言而喻。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但是在學生的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之處,認識到每個學生學習的普遍性和規律性不容忽視。並且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永遠進步。所以在這節課上,當學生間交流時,我特別提出“會說不如會聽”的觀點,要求學生在聽中補充,聽後評價。尤其要比較自己的方法與誰的方法相似,從而按照思維方式將多種方法歸類,還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哪種方法適合做哪種類型的題。這時學生對於多種計算方法的認識才清晰而有條理,算法的優化纔在學生的心裏得到內化。學生自願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題策略。

如果是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更注重學生自主探討和交流得出計算的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總結得出。另外,加強豎式的演算,完全是學生自己批改,由學生指出錯誤,讓學生做個“小老師”,讓學生體現成功的樂趣,使學生更喜愛數學。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9

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是在“萬以內的加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掌握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是本課的重點。以往計算教學總是讓學生感到比較枯燥,爲避免這一點,又順利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透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

《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題與計算有機結合。本課就從學生熟悉的關於中國特有動物的統計表中獲得數學資訊,產生數學問題進行計算解答,使學生感到計算與生活的聯繫。

二、注意運用知識的“遷移”方法來學習新知。

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學生已學過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本課透過對舊知的回顧,激起了學生對加法計算法則的記憶,再引導學生採用嘗試、討論的方法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了知識的遷移效力,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三、多種形式的練習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針對計算的枯燥,在鞏固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形式不同的練習題讓學生練習,激發學生做計算的興趣。

一節下來,我發現雖然進位加法不是新知識,但學生在計算連續進位的加法時容易發生忘記加進位1的情況,造成錯誤率較高。所以除了提高練習的強度外,還要有一些針對性的練習,來強化提示學生容易忽視的問題。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0

第六週悄無聲息地來到了,但對我們這十二個新進實小的年輕教師來說卻不同一般,我們的彙報課要在這一週緊鑼密鼓地拉開帷幕。

我的課安排在了星期四上午第三節課,講的是《兩位加兩位數》。前兩天蘇老師說她要將這節課,我去聽了蘇老師如何講這節課,星期三說課時,各位老教師又對我這節課的細節之處進行了指導。我對自己是有信心的——我能講好這節課。星期四上午第三節課來到了,我的實踐開始了,總體上來說聽課的各位老師都給予了肯定,說我很有課感,課堂上注意與孩子們交流,能很快地與孩子融入到一起……。但是,課堂上的某些小細節還是不盡如人意。伏案反思,感覺還是自己的`因素比較多。

一、沒有給孩子留出自己充分動腦思考的時間

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時當我問學生:誰會列算式(指名彙報列式)

學生回答:26+12=38(只)(板書)

我沒有給全班學生自己動手用小棒擺一擺,自己動腦想一想的時間,而是直接向這位學生說:“算得有對又快,說說你是怎樣口算的?”這個學生說完,接着又找2~3位學生,同桌互相說,全班齊說。然後說誰還有不同的口算方法?……

這個環節如果改成下面的設計效果更好。

師:這道題怎樣口算呢?自己想一想,然後三人小組說一說,也可以用小棒擺一擺。學生彙報,同桌互相說,全班齊說。

雖然只是多了一個小動作,但這樣能充分地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

二、總認爲一年級的孩子不會說,不敢大膽放手

講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即用豎式計算時,我嘮叨的太多,明顯出現了搶學生話的現象。本來設計這個環節時,我想透過邊示範邊問問題讓學生回答。可是當我聽到學生說的不完整的話,看到孩子們不知如何回答而疑惑的表情時,我就忍不住開始了自己的滔滔講解。但自我還是覺得話不多,看來真的管好自己的口,該學生說得就讓學生說,要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課堂上問題講解不到位,強調知識點不死

講解用豎式計算時,重點是讓學生明白“相同數位要對齊”,我示範寫兩個加數和“+”時還記得強調這一點,可是在書寫最後結果時,卻忘記了說明,只是當學生說出6+2=82+1=3時,我直接把8寫在了個位,3寫在了十位,並沒有先問學生8和3應該寫在哪個位置。

四、注重自己教學課堂上的小細節

自己一些不在意的小動作很影響課堂的美感,比如用手抹黑板,看似無意,但可能影響到孩子們以後上臺板書時也出現此類現象,應當引起注意。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1

“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並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於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後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

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這個過程的最佳途徑。

這讓我們不難想到,學生不也經常在交流中出現思維的碰撞,在相互啓發時閃現創新的火花嗎?因此在探索43+39的計算方法時,我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後,鼓勵學生充分交流。那麼是不是隻有學生間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師應該做些什麼呢?事實證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必不可少。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但是在學生的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之處,認識到每個學生學習的普遍性和規律性不容忽視。並且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永遠進步。所以在這節課上,當學生間交流時,我特別提出“會說不如會聽”的觀點,要求學生在聽中補充,聽後評價。尤其要比較自己的方法與誰的方法相似,從而按照思維方式將多種方法歸類,還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哪種方法適合做哪種類型的題。這時學生對於多種計算方法的認識才清晰而有條理,算法的優化纔在學生的心裏得到內化。學生自願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題策略。完成了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社會化過程。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2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加法。設計這節課時,我覺得依據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學生完全可以透過小組活動,自主探究,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所以,本節課我放手給學生,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然後透過全班交流,老師的點撥完成了教學任務。

首先,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和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聯方面,爲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情境與空間,讓學生自主地去討論、思索,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時,教師就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恰當點撥、引導,使學生進一步反思,找到正確的`方法並得出正確答案。

其次,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本節課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學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組討論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啓發,相互學習,在不同觀點碰撞中產生絢爛的火花,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習慣。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3

在上週上完這節《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課之後,數學組進行了教研活動,讓我也有機會聽到各位老師對我這節課的一些意見和建議,結合老師們的評價,我又一次對這節課在設計上的一些細節進行了思考,針對學生在學習進位加法上存在的困難分析原因。有如下幾點收穫:

一、完整講解算法。

本節課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解釋算理上,解釋“個位滿十要怎麼辦?”怎麼出現進位的‘1’的?”對於這些問題,我透過擺小棒來解決突破。但是,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班級裏的部分學困生,搞明白了個位上怎麼算,但是進了位之後,怎麼算就很模糊了。於是就有學生在作業裏反應出一個現象,個位滿十隻管進位,小“1”也大大方方地寫在橫線上,但進位之後的十位加法,依舊如不進位加法一樣算。並不把這個“1”當一回事兒。再問她,這個“1”怎麼不算啊?他(她)也是一臉的茫然。

分析原因:學生明白了個位滿十要進位,但怎麼進位並沒有很好的掌握,主要因爲我在教學中也是一句話帶過。沒有在新授的最後,概括地、完整地講述計算的過程,也沒有引導學生來說一說。可能對算理講得比較多而忽視了算法。張老師提到的建議頗有幾分道理。算理固然要講,但講了也不一定學生們都懂,因爲學生之間的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算法一定要講透,先學會怎麼算,等學生的知識水平成長到一定程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注重算理的同時,不能忽視了算法的重要性。

二、練習中的連續進位的問題設定合適嗎?

在專項練習中,有一道4555的連續進位題,當初在備課時,也考慮了一番,是否將此題列入本節課的練習中。因爲連續進位超出了本節課的知識範圍,但在書本的課後練習裏又有涉及。在評課過程中,老師們的`意見出現了分歧。在教研活動之後,我認真回想了當初課堂上的情況,學生在連續進位的時候,不知道十位和百位上的數要怎麼填,甚至出現了550或10100等情況。而我給出的只有口頭上的解釋,學生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我開始講解下一題。顯然,這道題對學生而言是有困難的。學生掌握了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但是學生在遇到十位也滿十的時候,就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了!事後我考慮再三,認爲這題不放在練習裏,放在第二節課上,而且可以藉助小棒、正方體或是計數器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連續進位。這樣,學生的理解可以更透徹,掌握可以更紮實。

三、比較的方法不僅僅在利用“<”和“>”

在解決“帶50元錢夠嗎?”的問題時,我直接想到的是拿算出來的56與50比較,因爲56>50,所以不夠。老師評課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比較兩數的大小,不僅僅只能用直接比較的方法,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減法,再比如以後學習分數的性質之後利用的除法等等。而我的教學就將我思維的侷限性固着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知識的拓展和學生髮散思維的發展。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4

本課時是學習筆算的起始探索學習,經歷探索、交流算理的過程形成算法,實現算理與算法的結合。圍繞這樣的目的,我準備了這節課。雖然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有些許的遺憾,同時也帶給我深深的思索,但透過參加這次說課、講課也讓我在思索後獲益多多。

思索一: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的年齡特點。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在教學中,動手操作學數學,有利於學生“動作思維-表象-抽象思維”的轉化,使學生獲得的自主構建,26+12就透過引導學生自主嘗試計算,利用小棒拼擺,計數器擺數,進而形成豎式模型。在操作的過程中,切實感悟相同數位對齊的算理,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把“學數學”變爲“做數學”。儘管課前預設到一年級孩子組織紀律會很亂,老師的課堂要求必須準確、到位、直接。但當孩子們手裏拿到小棒,小棒的新奇往往大於老師的問題,以致耽誤了時間,甚至個別孩子始終沉浸在小棒的樂趣中。因此,熟知一年級的學生興奮點停留時間的長短,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點。另外,我們在課堂上,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的年齡特點,要及時操控課堂的進程,學生的興趣一但調動起來,不能盲目的放手,抓住討論的討論點拋給學生。在放與收的過程中,實現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質的轉變,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思索二:創設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體現時效性和針對性

在設計時藉助小朋友在大海邊沙灘上捉螃蟹、捉小蝦等富有情趣的趕海活動激起學生興趣,這樣就抓住了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透過主題圖,讓學生主動地去收集、整理資訊這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首要環節。當第二個學生直接問題,我沒有及時調整思路,認爲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差異大,試圖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輕鬆的交流氛圍,引導學生捕捉有價值的資訊充分感知。正是在這個部分處理的過於拖沓,時間安排不夠合理,致使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時間較少。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堂設計既要體現層次感,又要在參與的過程中體現問題針對性和時效性,要明確這個環節本課時中所佔的地位,要在時效性的基礎上體現環節的針對性。

思索三:利用評價,調控課堂節奏

在教學中,要注重評價的多樣性,在個體評價的同時,把每個小組作爲一個評價的整體,哪個同學表現優秀,就可以爲自己的小組的一顆星,這樣提高了本組同學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會激發其他小組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評價不但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調控課堂節奏的功效。

縱觀本課時的教學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處理好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探索能力之間的關係是值得我繼續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透過這次活動的,也讓我對青島版的新教材,對這羣閃耀着靈動、充滿着變異的一年級孩子有了更多的認識,可謂收穫多多。

收穫一: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體現計算教學的價值

透過備課,研讀教材,我明確了在第一學段的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處理主題圖和情景,要努力尋求算理與算法的平衡,要注意算法多樣化,注重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首先透過具體情境——直觀操作——自主建構,幫助學生建構豎式模型;其次注重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注重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算法的過程,放手讓學生嘗試,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和合理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最後注重讓學生經歷計算技能的形成過程,在提高計算準確率的基礎上,提倡適度訓練,加強基本口算,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促使學生形成計算技能,提高計算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挖掘計算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計算教學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練習,一樣可以精彩紛呈。

收穫二:好的說、聽、評、比習慣的養成,是課堂教學的堅實基礎。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的,良好的說、聽、評、比等學習習慣的養成,直接爲課堂中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思維能力和交流能力。透過試講,到正式講所用的都是別人的學生,兩次次上課經歷了兩次不同的閃耀着靈動孩子、演繹了充滿着變異課堂。從兩位老師身上,我也學到了不少技巧,使我對葉老的這句話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從低年級培養了好的說、聽、評、比習慣的養成,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開出豔麗的奇芭,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曾言:源於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使數學更貼近生活,才能使學生學得主動。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讓學生體驗到“學數學”不是在“記數學,背數學,練數學,考數學”而是在“做數學”,我們的計算教學也會變得魅力無窮。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5

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上,不少孩子在計算45+30時就提出“個位和個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計算方法。儘管當時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們已經學習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這道題?”把這種方法給否決掉,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納悶,爸媽之前一直教他們這樣計算的,而且這種方法的確很好用,但爲什麼老師一定要數的組成“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的'知識來計算呢?其實在新授課甚至一節練習課後,不少孩子還是不會從數的組成上去說計算方法,這從《練習與測試》上計算過程的結構圖的填空上可見一斑,但是一般的計算題卻很少有錯誤,這說明他們還是在按照“個位和個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進行口算。也難怪,這種計算方法家長不知道已經和孩子講過多少遍了。

還好,孩子最終能夠從數的組成上去進行計算了,這個過程而非結果很重要,因爲這是加減法計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學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我開門見山地告訴孩子們,“從我們剛開始學習這個單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歡‘個位和個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計算方法,今天呀,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方法: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孩子們很開心,43+31的算式剛出來,不少孩子就開始在下面說計算過程了。看着他們個個躍躍欲試的樣子,我乾脆把發言權暫且交給他們,“對於豎式計算,你已經知道了什麼?”“誰願意上來完成這一題的豎式計算?”在一個孩子板演後,所有的孩子都認爲他的計算過程完全正確,我趁機給他們澆了一盆冷水,“他的計算過程有五個不足點。”在孩子們一陣“啊——”的感嘆聲中,我開始“吹毛求疵”:數位對齊做的不好,加號的位置不恰當,橫前沒有用尺子畫的直直的計算過程中沒有注意從個位算起,橫式後面忘記寫得數了。這個時候,所有的孩子再沒有之前那麼興奮了,原來豎式計算還有那麼多需要再學習的知識。

後來的練習中,我展示了幾個孩子的作業,並請其他孩子對他們的豎式計算做出評價。一個個小傢伙絕對時嚴以待人,絲毫的不完美之處一一指出。

其實,數學課堂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孩子已經“學會”了這部分知識,老師還沒來得及講授一個個就急於表現了。這個時候與其拼命地蓋住不讓他們說,還不如先然他們說個夠,等他們表現完了,老師根據他們學會的具體程度再來因材施教也不遲。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6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一課教材隱含的理念:(1)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購物”來引發計算的需要和重要性;(2)滲透“估算初步”;(3)透過圈一圈、算一算,一方面驗證估算有誤差,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親自了解口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4)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口算能力等。教學目標包括

1、用已有的口算能力,探究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經歷描述算法思維,提煉、優化算法多樣化的過程;

學生已經掌握整十數加整十數,整十數加兩位數或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或一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因此,這堂課關鍵是引導學生運用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自己的操作探究、合作學習,將新知識轉化、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自主的`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

由於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注意力較易分散,爲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儘可能的選取學生喜歡的材料,努力創設動態的、有活力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場境,如模擬商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調節學習情緒,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整堂課將算法思維、算法多樣滲透於“創設情景——引發計算心理;自我探究——體驗計算方法;深化探究——整合優化、實踐運用”這三大環節中。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的教學理念。

第一個環節的設計,迎合學生依賴情境,產生學習慾望的學習心理,讓他們在這個動態的場景中交互情感、態度,產生學習的需要。

第二個環節是構建算法模型,優化算法多樣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藉助直觀,產生算法。第二層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第三層次:歸納、提煉、優化算法。這裏一是要縮小個體差異。二是儘可能的選擇大多數學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構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教師在此層次特意安排兩個提問:“在這麼多算法中,你最喜歡哪幾種算法?爲什麼?假定你是老師,你想推薦哪幾種算法給你的同伴?爲什麼?”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構建數學模型。

第三環節:深化探究、整合優化算法。此環節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觀察、描述夥伴的算法。在學生經歷“手、腦、口”的運動之後,引導學生去靜靜地觀察夥伴的算法多樣化,它能使學生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得到深刻的鍛鍊。第二層次:整合拓展。對新學的知識進行應用,會用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7

《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是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小學數學新教材一年級第二學期p33頁上的內容。教材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體圖。小胖跟媽媽去玩具商店買玩具,小胖想買足球和飛機。接着(題2)介紹三種算法。學生已經掌握整十數加整十數,整十數加兩位數或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或一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因此,這堂課關鍵是引導學生運用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自己的操作探究、合作學習,將新知識轉化、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自主的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

我將算法思維、算法多樣化滲透於整節課。特別是在構建算法模型,優化算法多樣這一部分。主要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藉助直觀,產生算法。

第二層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

第三層次:歸納、提煉、優化算法。這裏一是要縮小個體差異。

二是儘可能的選擇大多數學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

三是有效構建了算法模型。

因此教師在此層次特意安排兩個提問:在這麼多算法中,你最喜歡哪幾種算法?爲什麼?假定你是老師,你想推薦哪幾種算法給你的同伴?爲什麼?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構建數學模型。

讓學生自己在嘗試探索的學習中,經歷算法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充分顯現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和創新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但在探索不同的算法過程中,沒有讓學生加強操作與討論。優生明白理解,但中差生不一定明白,聽懂,如果讓學生將每種算法再用學具操作一下,或小組充分討論,那麼效果可能更佳。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8

兩位數進位加法,本課時是新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的內容,由於自己比較多在低年級教學,所以對於本課時學生的難點比較清楚。

因爲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豎式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之前也在網上了解過一些老師的經驗做法,所以設計這節課時,我借鑑了別人的經驗以及參考本人的教學特點,特別注意了以下兩點:

一、根據學生的特點,選用學生感興趣的素材。

要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堂,必須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開始,我就創設乘車遊戲,讓學生自己解決哪兩個班合乘一輛車,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髮現個位上的數相加滿10了,怎麼辦呢?然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算理、透過擺小棒,滿了十個先把他們擺一起,找到計算這道題的關鍵。最後透過目標明確、形式多樣、層層遞進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豎式計算進位加的方法。

二、善於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

課前,我就預想學生會出現的錯誤,例如忘記滿十進一的,又或者是忘記加十位上的進位一,還有個位沒滿十就進位的`種種情況。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發現是否有這樣的錯誤,然後在練習中,我把學生出現的錯誤一一展現出來,讓學生自己來發現、改正。在課中我設想的錯誤沒能一一出現,但是爲了加深學生對豎式學習的深刻性,我事前作了錯題收集,讓學生找錯處,我想,學生在課堂中既要有正面的指引,同時也要有錯例判別才能使知識更加牢固。從學生的作業來看,這種方法有了成效,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大大提高了。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19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設計,力爭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始終在情境中進行學習。縱觀這一節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內容,創設海底世界這樣一個情境,情境中展現了許多豐富多彩生動的魚類,既是對前面教學情境的延續,也是爲新授中研究魚的問題作鋪墊。當學生看到在自己喜歡的事物時,馬上就產生了興趣,這樣就抓住了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生動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的慾望。

二、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學生學習新知過程中,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具進行操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驗證14+28結果到底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學生動腦想一想,動手擺一擺,動口說一說,切實感悟小棒滿十捆成一捆,木塊滿十排成一排,個位上珠子滿十可以在十位上撥一個珠子表示的道理。學生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把學數學變爲做數學。

三、由直觀到抽象,培養學生抽象思維

介於學生的實際年齡和認知特點,其具體形象思維好與抽象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學具先來擺一擺,然後進行展示交流,滿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滿十個木塊排成一排。在計數器的演示過程,透過撥珠活動,直觀的顯示個位上滿十個珠子可以用十位上的一個珠子表示,一步一步進行引導,從直觀到抽象,爲後面數的計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他們合作、探究、交流良好的習慣。在課堂評價中,教師注重評價的多樣性,在個體評價的同時,把每個小組作爲一個評價的整體,哪個同學表現優秀,就可以獎給一朵小紅花,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小紅花的價值性,不但提高了本組同學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會激發其他小組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不足之處是:個別學生在滿十進一時會說,但列豎式的時候,容易出錯!今後要加強這一方面的豎式訓練!

《兩位數加兩位數》教學反思20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計算要求學生能清楚區分個位數與十位數,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培四班部分學生能正確區分十位個位,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說出一位數兩位數,能運用小棒,計數器,豎式計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這個章節內容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並示範如何計算,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數多動手,同時進行分層教學引導B,C類學生練習點數,讀算式。教學中我透過PPT插圖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引導學生看圖寫算式,讓學生嘗試多種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對數的理解對加法的理解。課堂中,我力求做到:

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看圖能力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計算。

我運用“小兔子拔蘿蔔”的圖片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看圖說話,記錄圖中重要知識點“小白兔拔了36個蘿蔔”,“小灰兔拔了23個蘿蔔”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數量關係理解加法的意義“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就是把小白兔和小灰兔拔的數量加起來,引導學生寫出加法算式。

二,讓學生掌握多種計算方式加深學生對加法理解。

第一種方式透過擺小棒計算,讓學生拿出小棒跟隨老師擺小棒,邊擺小棒邊讓學生說出數的組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數的理解。第二種計算方式計數器計算,計數器計算可讓學生加深個位十位的認知,知道個位數與個位數相加十位數與十位數相加爲豎式計算打基礎。第三種豎式計算,學生已有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豎式計算基礎,這一環節我以引導爲主讓學生自己完成計算,提高學生快速計算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提高學生泛化能力,加強學生對加法計算的理解。

出示2張加法計算圖片讓學生看圖寫算式,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結合生活事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

本節課A類學生可掌握本節課內容,B類學生雖可根據關鍵資訊寫出算式但是理解教弱,可透過工具輔助計算。C類可在引導下提高理解,點數,認讀能力。本節課學生參與度高,基本能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部分學生參與課堂不主動,今後我要帶動這部分學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