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一年數下《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教材內容是這樣的:

一年數下《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反思

教材上先呈現主題圖,一至六年級各班級的人數(每段兩個班),後面是兩道例題:33+36(不進位);39+44(進位)。例題1中呈現兩種口算的方法:一是把36分成30和6,33+30=63,63+6=69;二是“30+30=60,3+6=9,60+9=69。”之後是根據主題提兩個問題,再由學生自己提數學問題。

下午第一節課發現孩子們很疲倦,天氣悶熱,找了一首林妙可的《老師》,全班齊唱了一會兒感到大家的狀態稍好些,開始數學學習:

出示一份學校裏各班級人數統計表,你能看懂這裏的數學資訊嗎?(三年級5個班的人數分別是45、46、44、45、46人)

生1:我們班有46人。

生2:我們三年段共有226人。

師:你們能根據這裏數學資訊提一個問題嗎?

吳依晨:三(4)和三(5)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學?

此時,班上出現了兩種聲音:91和81,後者的聲音儘管很微弱,依然聽得清楚。

生彙報算式:45+46=91(人),很多人表示贊同。

師:剛纔我聽到有人說是81,你能告訴他爲什麼是91,而不是81嗎?

生:40+40=80,5+6=11,80+11=91。

師:那麼,這位同學脫口而出說81,你知道他可能是怎麼想的嗎?

生:他可能想,個位相加是11,就寫1,而十位相加是8,就寫8,把個位的滿十進一給忘了。

師:看來,我們得特別注意進位這種情況。

周文欣:三(1)和三(3)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學?

有了上述問題的討論,這道不進位加法的難度就大爲降低了。我們的教學預設總是先易後難,然而課堂的生成讓你無法料及,不過先出現進位加法也無礙,學生有能力去解決。

接下來的`環節:利用教材上兩道例題當練習;之後讓學生看書,思考:書上的第一種想法是什麼意思,在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第二種方法完成口算,而第一種是遵循教材的邏輯起點,並非學生學習的真實現狀。

課至此,還有近8分鐘,讓學生完成《課堂作業本》。

發現了兩個問題掌握不好:一是進位口算;二是找規律填空——17,34,51,68,( )。

改完作業,一學生跑來開玩笑地說:“吳老師,你怎麼都喜歡用學校裏的東西來上課?”

“是嗎?”

“你上次用學校裏的作息時間表啊”。

“哦,這樣上課你們喜歡嗎?”

“還不錯!”說着,她跑開了。

靜下心來,捫心自問:我爲什麼要身邊的素材上數學課?自我“辯護詞”是: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親和力”,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性。另外,這也是對自己的另一種“考驗”,就算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