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1

今天繼續用釘釘直播講授數學課,本節課我講的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整數乘法學習的重要階段,需要讓孩子對整數乘法的算理和算法進行更深層次的認識。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

課上,我透過複習多位數乘一位數,讓學生說說筆算方法,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把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找準,爲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新知做鋪墊。接着從王老師買書的情境引出算式14×12,從而出示本節課的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在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時,我讓學生透過點子圖的形式,明確可以把其中第二個乘數分成(3×4)或(10+2),首先知道了計算結果是168;接着一起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我讓學生先根據獨立嘗試解決列豎式計算,學生在嘗試解題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接着我一步一步出示正確的豎式書寫方式,並透過點子圖讓學生明白每一步的意義時,特別強調14×2表示2套書的本數;14×10表示10套書的本數;28+140=168表示12套書的本數。同時明確了豎式書寫要對齊數位,十位與第一個乘數相乘的積個位的“0”可以省略的道理。學生結合現實的情境,理解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體化,更便於理解和接受。

接着我透過與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的對比,讓學生髮現相同之處和不同的地方,從而總結出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在鞏固拓展環節,我先從筆算方法的掌握先着手,讓學生透過計算、展示做一做的題目,讓大家明確豎式中的每一步得數是怎麼來的,進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最後讓學生去所學的知識去判斷糾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節課我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使課堂內容充滿了情趣,有了色彩,既解決了計算問題,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舉兩得。但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由於網絡授課的原因,學生的列豎式計算的情況沒有全員關注,上課時間只有30分鐘,導致解決問題的練習比較草率。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2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是在學習了筆算兩、三位數位數乘一位數和含整十數的兩位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然後進位和連續進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十位部分積的對位問題,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爲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爲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在計算體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節課在新知的探索過程中,爲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主要是爲解決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學生對乘法算式意義的理解爲突破口,從引入部分的口算、學生用不同方法對例題的嘗試及學生對不同方法的理解,都僅僅圍繞乘法的意義來展開。20根燈柱,每根燈柱上有12盞燈,一共有多少盞燈?學生很快分析並解答了出來:20個12是多少?即24個十。

第二層次主要是爲解決十位部分積的對位問題,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前面口算的基礎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燈柱呢?學生很快說出求23個十是多少?有的說前面的20個12再加3個12,師順勢引導先用豎式計算20×12=,再用豎式計算一下3×12=,學生算出後,再讓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23×12=,師巡視輔導,然後指名板演不同計算方法,讓學生根據題意觀察、比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對錯。因爲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掌握起來容易多了,能夠理解1個十乘3得到3個十,故3應照齊十位,其它依此類推。效果良好。

第三個層次,聯繫實際,強化練習

這是一堂計算課,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由於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要悉心鑽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相關的實際問題,既練習了所學知識,又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後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有時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出現了一些重複教學的情況,如:對學生估計過低,學生已經表達清楚地內容,總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還有些孩子在計算的過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計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計算;也有一些孩子把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應該是相加,而寫爲相乘。計算不熟練。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強化訓練。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3

《兩位數乘兩位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七冊80~81頁的內容。

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理解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二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並能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的難點是解決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問題。

片段一

師:文具店新購進一批圓珠筆,一盒是24支.請每個同學都猜一猜,這樣的圓珠筆12盒大概有多少支?並說說你是怎樣猜的?

(學生猜測的積極性很高,但是五花八門,從八十左右到四百多不等.)

師:看來大家猜想的結果很不一致,那麼用什麼辦法可以判斷哪種結果最準確呢?

(有幾個學生在下面嘀咕,算算不就知道了.)

師:(老師馬上接過話頭)這幾位同學說的很好,算算就知道了.下面請每位同學把自己猜測的結果寫在紙上,然後獨立地、用盡可能多的方法算算12盒這樣的圓珠筆到底有多少支?看看自己猜的是否準確。

(老師佈置任務後,很多學生依然帶着期待的眼光看着老師。當老師問,你們爲什麼不動手計算時,聽到的回答是“兩位數乘兩位數還沒有學呢?”)

師:對,我們以前是沒學,不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想出許多方法。

(在老師的鼓勵下,全班學生都開始了算法的思考,教師則分組進行指導。)

(學生經過15分鐘的獨立思考後,教師回到講臺。)

師:老師剛纔發現,許多同學已經有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如果相互交流一下就可以學到不同的方法。在同學們相互交流之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想想你準備講哪幾點?說哪幾句話?

(準備20分鐘後,開始小組內交流,然後請代表報告本組的研究成果,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

透過交流,全班一共發現了近十種解法:

1)24+24+……+24=288(12個24相加)

2)12+12+……+12=288(24個12相加)

3)24×2×6=288

4)12×3×8=288

5)24×3×4=288

6)24×10+24×2=288

7)豎式計算

8)24×20-24×8=288

片段二

師:同學們已經探索出十幾種算法,下面我們比較一下這些方法的優缺點。

師生交流後,得出以下幾種結論:

1、用加法計算,容易理解,但計算麻煩,容易出錯。

2、把其中一個兩位數轉化成兩個一位數的積,具有侷限性,不通用。(如:24×13等)

3、把“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兩個積的和(如:24×10+24×2=288),具有一般性,但書寫不簡單。

二、歸納法則。

在比較各種算法特點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法,歸納法出筆算法則。

三、鞏固練習。(略)

[案例反思]

如何搭建“腳手架”?

所謂“腳手架”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所必備的相關認知經驗,是學生汲取新知識的基礎。由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建構。因此教學中一直很注重“腳手架”的搭建。

在傳統的教學中,“腳手架”往往是以“複習鋪墊”的形式存在,搭建“腳手架“的任務也主要由教師承擔。例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多數教師都是先讓學生做一些類似24×6、24×10的兩位數乘一位數或整十數的題目進行復習鋪墊,然後再引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算式。教師設計的這種“複習鋪墊”可能會強化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使教學過程比較順利。但同時也人爲地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降低了學習的挑戰性。久而久之,學生便於工作只會習慣性地沿着教師指定的思路走,失去了主動探究的慾望,限制了創新思維的發展。

我在教學中,則把搭建“腳手架”的機會還給了學生。在開門見山的提出問題以後,先讓學生猜結果、說理由,然後鼓勵學生用計算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首先,搭建“腳手架”要引導學生自主提取資訊。

隨着資訊時代的到來,社會越來越需要能處理資訊的人。“讓學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提取對對解決當前問題有用的資訊,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教師不應當是有用資訊的提供者,而應當是學生主動提取有用資訊的促進者。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我沒有進行復習鋪墊,而是直接提出問題。當學生提出“兩位數乘兩位數還沒有學”的問題時,又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對,我們以前是沒學,不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想出許多方法。”面對全新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和教師真誠的鼓勵,學生必定會使出渾身解數,尋求問題的答案,必定會激活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用資訊,從而提高了學生根據目標需要檢索和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同時也在爲學生的發展奠基.

其次,搭建“腳手架”要蘊含數學思想方法。

“如果知識背後沒有方法,知識只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如果方法背後沒有思想,方法只不過是一種笨拙的工具”。(錢陽輝)自新課程提出“三維目標”以來,數學教學扭轉了對“知識目標”的單一追求,增加了數學教學中思想方法的含量。

如果說傳統教學過於注重了“知識技能腳手架”的搭建,我則更加傾向於引導學生搭建“方法策略的腳手架”。學生從“五花八門”的猜想,到“靈活多樣”的驗證方法,從對驗證方法的優化,到歸納出筆算法則。學生收穫最多的不是知識,而是研究問題的方法,是在學習過程中“再創造”的體驗。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領會數學方法、感悟數學思想,從而使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4

學生已有了豎式書寫和不進位計算方法的經驗,但由於計算中產生了進位計算難度比不進位乘有所提高,錯誤率也會相應增加。

這節課我採用兩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層次是根據情境對19×19的結果進行估算,旨在培養學生先估後算的習慣。我重點指導了以下的估計方法:19在哪兩個整十數之間?把它看成20,一共有幾多少格?實際的格數比20怎樣?從而很顯然地得出“19×19“的積的大約範圍。第二層次是探索出進位乘的筆算方法。我先讓學生藉助實際圍棋棋譜,直觀理解個位乘後的進位情況,然後用豎式進行計算。這一環節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的知識領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比較、驗證,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中,我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髮表與衆不同的見解,讓每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學生說出了好幾種的算法,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樣既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到不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我沒有立即把對的算法呈現,而是讓所有不一樣的答案和計算方法都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來判斷哪種方法纔是正確的。這個過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透過對錯的對比得到了正確的計算方法,並且體會到了豎式計算的優點,對那些由於進位而產生的錯誤也有了瞭解,從而避免錯誤。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5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停課不停教、線上教學已經持續有一月時間,爲了減輕疫情對學校教學的影響,確保在家學習質量不打折,我們三數組制定了詳細的線上教學計劃,學生上午觀看同桌100視頻課,下午根據作業完成情況錄製小視頻進行答疑。

根據課程安排,這周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口算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爲了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就得讓學生真正理解算理,算理是算法的基礎。

我認爲本節課內容,如果還將算理的呈現停留在實物表徵的呈現上,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倒退式引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關鍵在於讓學生理解用一個因數的個位、十位分別去乘另一個因數的過程。在學習這節課前,我對班裏的學習情況進行了一個預測,計算對學生來說不難,難就難在算理的理解上,還有一些細節問題,比如:抄錯數字、橫式忘寫得數等等。透過學習同桌100視頻課及家長的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會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乘法,但對於爲什麼這樣寫,先怎麼計算再怎麼計算,還比較迷茫。本節課的重點就是理解算理,如何很好的突破這一難點呢?在下午批改作業反饋中,我是這樣處理的,錄製小視頻重點講解14乘12的算理,讓學生給家長說一說計算過程,並錄製了小視頻。爲了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晚飯後又讓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計算情況,自願完成6道關於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乘法的豎式計算。

我在批改作業中體會到,對於計算類的教學,千萬不能僅看學生計算的正確與否,而更應該注重學生對於計算算理的理解。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6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是在學生能夠較熟練的口算整十、整百數乘兩位數,並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重點是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關鍵在於學生能掌握好乘的順序以及兩個積的數位。

教學中,我從學校購新書入手,再現了學生熟悉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把計算設定在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之中,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使學生願意去主動探索知識。例:24×12,讓學生以探究、活躍、高昂的精神狀態參與學習過程。

從課堂反饋來看,效果較好。在探索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有的孩子用口算的方法,有的孩子用豎式的方法。其中不少用豎式的孩子是直接寫出得數而沒有計算過程的,說明這些孩子還沒能很好的理解算理。此時,我請了幾位孩子上臺書寫自己的方法,先請口算的孩子說了自己的想法,再請筆算正確的孩子說他的計算過程,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表達,讓學生們理解筆算的計算過程。最後在比較臺上錯誤的筆算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加深對算理的理解,明白算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對於學生而言是較難理解的,計算時需要進行3層計算。學生還未能熟練掌握時,往往會出現運算第2層時把算乘幾十當成算乘幾,或者將因數弄混淆導致出錯。爲了避免這一問題,在學生書寫豎式時,我要求孩子們將算理一併書寫在算式的旁邊,便於孩子記住自己該算哪一步,便於孩子們在思維混淆時能理清運算的順序,在檢查時便於發現錯誤。

在教學中我體會到,對這一知識的教學千萬不能急,不能光看學生計算出的結果正確與否,而應關注學生是否理解了算理。看似簡單的計算,實際對初次學習的孩子來說是挺困難的事情。在教學中應多觀察多思考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其從對症下藥。同時,加強對算理的理解是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方法的關鍵。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7

關注要點 把握關鍵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不進位)是多位數乘法的基礎,是筆算乘法的通法,是在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爲不需要進位,就一個例題,重點讓學生明白乘的順序和乘得的積書寫位置兩個問題就可以了。這部分內容看起來簡單,可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卻是很難理解的。

在備課時主要關注了以下幾點:

1.學生的起點。

學習這部分內容,學生應該具備的必要技能有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到這一起點,讓學生能夠在課伊始就能清楚地知道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過程及方法,特別是透過“24×2”用豎式計算的過程,由學生自己說出需注意的問題,然後把這三條貼在黑板上,以求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完整的筆算思路。爲下面類推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也提供了方法基礎。透過課堂的實際效果看,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2.轉化思想的滲透。

從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練習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是把它們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設計時想從這個地方開始就讓轉化在課堂中發揮作用,讓孩子能夠對轉化思想有一個切身的體驗;當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例題用口算做出來時,再讓學生感受到沒學過的內容可以轉化爲學過的口算來解決;最後探究出用豎式計算時,總結算法,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原來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就是用第二個因數每個數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其實就是轉化成了兩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設想的過程是這樣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讓孩子從知道轉化這個詞,慢慢明白原來就是這麼回事,簡單易懂,不用非得描述出“轉化”是什麼,但是心中已經明白了“轉化”是爲了幹什麼。

3.習題的設計。

像這樣的計算課,除了讓學生明白了算理,知道了算法,更多的功夫應該放在練習上,只有在大量的練習中,學生才能逐漸掌握計算的技能和技巧。因爲是計算,如果只是一種形式的練習,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所以在本課的習題設計上,採用了多種形式結合,體現由扶到放的層次性。

第一道題就體現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對着畫有方框的豎式填寫計算的結果,然後再填寫後面的橫式結果,這是給學生固定出積的位置再填寫,在填橫式結果的過程中鞏固對算理的理解;第二個層次給寫好了豎式,直接計算;第三個層次只給橫式,自己寫豎式計算。

第二道題,依然還是列豎式計算,但是要求同桌爲一組,每人完成兩個,然後互相檢查,反饋後全部做對了,每人都可以給自己畫一枚喜歡的標誌,這樣捆綁評價,可以調動起練習的積極性,忽略掉做計算題的枯燥感。

第三道題,給出算式和豎式中關鍵位置的積,讓學生根據豎式去判斷對應算式,這道題以遊戲的形式出現,裏面蘊含着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算法的理解,只要理解了如何去算,就可以輕易根據關鍵的幾個數找到對應的算式。想在趣味性十足的練習中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在課堂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幾個關鍵:

1.知識基礎。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在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讓學生及時認真回顧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很重要,所以在教學中踏實進行復習。

2、乘的順序。

這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關鍵,讓學生深刻理解兩位數乘的順序很重要。所以在全班交流的環節不厭其煩地讓學生說自己怎樣計算的過程,就成了重頭戲。可惜在這個過程中,課堂上我處理地並不好。對學生的引領不夠科學有序,問題缺乏清晰的條理性,所以沒能達到我預想的效果。

3.積的書寫位置。

在計算第一層積時屬於原來的知識基礎,學生不會有問題。當計算第二層積時,學生就遇到了困難,解決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如何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的過程,把握了這一點,學生自然就明白結果是幾個十就該寫在十位上。這一點容易理解但需要強化訓練才能熟練掌握,所以在探究交流完後的師生梳理時還要進行“重筆塗墨”,我啓動了一個問題“像說用個位上的2乘24那樣,說說用1乘24的過程好嗎?”這樣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認識“用24乘十位上的1,過程跟用24乘個位上的2筆算順序和方法完全一樣”,只是跟個位上的4乘後的積應該寫在十位上,其他的道理都相同。不知是因爲強化了這一點還是學生感悟能力強,從最後做的練習上看,正確率比我想像的要高。

我的感受:

忐忑。

在接到任務時因爲是作爲骨幹教師,同聯小教師同上這節課,很怕自己會有愧於這“骨幹引領”的任務,希望自己能夠呈現給大家一堂有自己風格的課,最好是能有所創新。但是這樣的課型平時評優課很少有人觸及,因爲它不好創新,只能踏踏實實地去上,花哨不得。於是忐忑不安地進入了備課、思考的過程。時間很短,從接到正式通知到最後一共8天的時間,其中有周六、週日兩天學校組織去蒙山進行了拓展訓練。備課、研討、修改、試講,每天晚上都對着教參、教材和教學設計就這麼靜靜地坐在電腦旁,即使什麼都不幹,也哪都不去,就這麼靜靜地坐着,大腦卻一刻不停地思考:如何才能讓整個過程顯得更清晰、更有實效呢?忐忑不安中,最後決定既然創不了什麼新,那就把它上踏實,這才能體現課的高效和內涵。

迷茫。

課前的複習環節,進行了好幾次改動。最初設計了一組口算訓練,二是筆算訓練。作爲這節課前的熱身,但是在做完這些題的時候我還想抽出要點分別總結概況它們的算法,以便爲後來的學習奠定基礎,於是就顯得頭大了,修改。

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很出乎我的意料,本以爲用口算的方式分解成三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課堂上孩子們並不是這樣的思維,他們多是上來就用筆算,不管對不對全是列豎式的形式。於是就把情境進行了分解,改成了臺階式。利用情境第一步先解決筆算的基礎問題,第二步口算,但即便這樣,經過調查,學生使用口算來解決的依然不多,利用豎式的很多,但多數都不對,其中有用豎式的樣子,但結果其實是口算出來的卻說不出筆算的過程。當遇到這樣情況的時候,讓學生表達說不出來,學生自己又提不出什麼問題,只能由老師來講,對此我真是迷茫了一陣。還是能力不夠,不能準確把握課堂,處理問題的隨機性不強,這些應該都源於自身業務水平還不高,還有待更進一步地去學習、去實踐,讓自己的能力再提高,爭取做一個真正優秀的數學老師。

遺憾。

那天上完課,我覺得特別遺憾。

在學生彙報交流環節,我的問題引領不科學,其實應該清晰地以兩個問題呈現:分了幾步算出來結果的?說出每一步是怎麼算出來的。當學生有240的0省略寫法時,提問:怎麼不寫0你也認爲是240?這樣就可以了,至於24是怎麼按照乘的順序得出來的,可以放在師生梳理時強化,這樣效果可能比我當時的處理要好。

在處理學生錯例上,學生已經明確知道算法後,應該給一個糾錯的機會,不僅是對展臺上展示的錯題,開始嘗試的錯誤都要有機會進行修正,這個環節漏掉了很遺憾。

在對估算結果的使用,準確結果算完後,沒有及時回頭看,使估算的結果僅停留在開頭的分析上,這裏需要一個驗證分析的過程,如果能有,會使課堂更有數學的理性美。

總之,還需要多學習、多鍛鍊,人如果不逼自己,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這樣的課原來我從沒想過可以上公開課,多數數學老師也不願意涉足這樣的課題,一個字“難”。但是經過這番嘗試,我竟然有點喜歡這樣的課了,這種課可以不上的華麗,但是可以上得很有味道,至少以後看到這樣的課型,我也可以對自己有信心了,因爲我經歷了整個思考的過程……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8

4月8日,只是一個很平常的日子,但對於我而言卻是意義非凡的。一堂普普通通的課,卻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教育”和思索。

昨天下班前夕,被告知明天數學教研員姜老師要來聽課。急急忙忙弄出了一份教案,又根據教案做了一份簡單的PPT課件。晚上回家之後,只是簡單地將教學思路理了一遍,隨後的時間便是對着教案發呆了,並非是自己胸有成竹,而實在是自己看不進去了。今天上午進行了一次試教,試教之後,前輩們給予了我許多的幫助。

我是以圍棋棋盤圖匯入新課的,讓孩子們講講從棋盤上你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進而引出了“棋盤上一共有多少個交叉點”,從而列出式子“19×19”。在試教時,我的目的只是讓孩子列出式子。而在前輩們的講評中卻發現:圍棋棋盤在這節課上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比如在孩子列出“20×19=380”時,可以再添加一條在原來的棋盤上,之後的“380—19=361”時又可將添加上去的刪除,這樣圖形與算式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理解起來更爲簡單,也讓題目變得更爲形象。此外在試教時,我對學生似乎扶得過牢了,課堂的提問也似乎過於簡單,在說算理時,我也只是選取個別孩子,並未完全顧及所有的孩子。還有一些細節方面的問題,有待在課堂中加強。

下午的課堂似乎比上午是有進步的,上午遇到的問題我也都能很好的解決。比如“19×19”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式子,而是讓孩子們結合圍棋棋盤來說明原因;而在說筆算過程時從個人說到同桌互說,再到最後的全班齊說。

第二次之後,新的問題也出現了。

1、自己的數學素養有限,對於課堂的評價和激勵的語言太過於貧乏,課堂一直處於平淡中。在以後的課堂中儘量豐富自己的語言,以此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

2、對於課堂中的反饋還有待加強,反饋策略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3、本堂課中的練習安排並不是特別合理,缺少了一些思維的拓展。我可以在最後時利用一道難度稍大的題目,將孩子們的思維拔高,讓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

4、在試教時,我並未用到估算,而在正式上課時我將估算運用其中。而我也只是簡單的運用估算,只是爲了“估算而估算”。在之後的講評中,姜老師的話讓我知道了估算的用處遠沒有那麼小。透過估算可以讓孩子們的思維更爲活躍,讓他們漸漸知道自己的估算結果是可以一步步靠近準確值的。

一次匆忙的課堂,又讓自己成長了不少。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9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第四單元的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每位乘積不滿十),並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爲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爲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乘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生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着,編排進位的,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教學第一課時是不進位的,課堂上我結合例題引導學生去理解算理。當時的例題是沒套書有14本,老師買了12套,一共買了多少本?當時這道題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多少本,用14×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14×2=28(本),然後140+28=168(本),學生對口算方法都能明白,所以這道題改成豎式時,學生對於算理都能明白,沒有疑問,只是有個別學生習慣寫上豎式中140的那個0,這個慢慢可以改掉。有了一定的情景輔助學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課上再透過純豎式計算,明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而且一開始我要求學生寫清楚你每一步是誰和誰相乘得來的,學生能寫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練習的過程中適時請學生上臺板演,再結合錯題進行分析,加深理解,透過兩課時的教學發現針對不進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必須讓學生明白算理。再透過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鞏固,學生才能徹底學會。

《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10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例2教學用估算解決問題,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所學乘法知識透過估算的手段解決具體問題。在設計和教學本節內容的過程中,我始終是圍繞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讓學生經歷用估算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靈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一、圍繞具體問題的解決開展估算活動。

估算不是抽象的乘法估算,而是在解決問題的生動情境中因需求而應運而生的。爲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我從一開始的創設情境就開始進行着輔墊。課件演示的是會場座位的分配。我引導着:全校有350名學生能坐下嗎?這一個引入,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複習以前學過的有關估算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估算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對估算產生一種親切感,爲學習新知識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在例2的教學中,我也是充分利用課本中所提供的問題背景,引導學生圍繞“一共有多少個座位?”的這個實際問題進行估算的。使學生體會到“22╳18≈”是爲了解決我們實際問題而產生的,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需要。把數學與生活更好聯繫在一起,是我們的新課標的重要思想,也是讓更多學生更愛學數學的一種途徑。

二、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的廣闊空間。

對於例2中“22╳18≈”的估算,學生中肯定存在着多種不同的估算方法、會有多種不同的估算結果。在教學中,我爲學生精心設計了既能體現自主探索又能體現合作交流的估算活動。

具體操作如下:

①獨立估算。在引出算式後,我請每個學生應用已有的估算經驗獨自估算“22╳18≈”,並寫出估算的過程。

②小組交流。在獨立估算的基礎上,小組內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結果,並說明理由。然後總結出本組認爲比較合適的一種或幾種估算方法。

③全班交流。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讓部分小組派代表彙報本組的估算情況。最後組織學生對交流出來的三種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結果進行評價,使多數學生形成共識,並找出符合問題實際、接近準確結果、計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