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木蘭詩》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木蘭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木蘭詩》教學反思

《木蘭詩》教學反思1

《木蘭詩》是一首樂府民歌。爲了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進入情境,感受木蘭的形象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中,我採用小組比賽的方式貫穿整個課堂,把課堂活動分成三個版塊──我能讀準、我能讀好、我能讀懂。意圖從三個層次出發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讀準字音、知道詞語釋義,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最後是讀懂木蘭的形象,提高學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種層次分明的教學設計在幫助學生認識這節課我們需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能最大限度地讓所有同學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上來,並最終達到了較爲滿意的教學效果。

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幾個方面:

首先是朗讀的時間把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鐘時間讓每個小組賽讀整首詩,導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這個教學任務時時間比較緊迫,因此我認識到在賽讀時可以分段進行,那麼在時間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較寬裕了。

其次是對於朗讀的語調分析方面,我做了較細緻的分析,其實這裏只要對感情基調做一次整體的把握就足夠了,學生在讀中體會情感,也許會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讓學體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方面,我做得還不夠。其實,讓每位同學都能提筆來寫一寫,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識到,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節中,我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上做一些旁批──你從哪些情節瞭解到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在旁邊標註出來,這樣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後是在生字詞的訓練方面,某些同學回答錯誤,我卻沒有意識到,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

總之,詩歌教學注重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注重以“讀”爲本,熟讀成誦的訓練,但這些在這堂課上沒有達到最佳的效果。我沒有讓學生沉浸在詩歌的氛圍中,徹底領會木蘭這一愛國女英雄的形象。

《木蘭詩》教學反思2

在我執教的這節公開課上,有兩大亮點:

1、 讓學生分享記憶心得,指導背誦文言文的方法。

學生可以就此借鑑背誦技巧,有實效性;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 展示學生作業,學生評價,學生學習積極性高。

我事先佈置創造性複述課文的作業,讓學生依據課文內容加以個人想象,以文字構建畫面,給予學生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

這不但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併發揮其想象力,也給予了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機會。

不過,所有的教學都是遺憾的藝術。回顧這堂課,有3點需要改進的地方。

1、 教學目標宜上課伊始便確定。

我確定的目標是“在欣賞課文詳略安排的剪裁藝術時,讓學生品味花木蘭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主題。”但是,我卻是在背誦展示、想象故事畫面展示之後才提出問題;而且,在講析時,又把三者混雜一起,問題太大,學生無法完成任務,導致教學層次不夠清晰。

改進辦法:

(1)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開始便呈現,然後,圍繞“木蘭是女郎”,按照“故事情節—木蘭的優秀品質—如何安排詳略—爲什麼這樣安排詳略”的教學思路,學生會覺得更容易把握些。

(2)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成一堂寫作指導課,指導學生改寫課文。

在作業展示的過程中,指導改寫的方法:

1)加入對話 2)加入動作 3)加入心理

4)加入人物 5)加入細節 6)加入環境等

最後,歸納改寫的注意事項:

1)忠於原著情節 2)注意詳略安排

如我就針對班上一位學生在日記裏想象“父母聽說女兒要回來了,高興的一蹦三尺高”,這就不符合人物身份。兩位年邁的老人只能是“顫巍巍的”,“互相攙扶着”了。

2、 課堂教學內容宜做到重點突出,一課一得。

爲了讓學生學習背誦方法,我安排了背誦環節並讓兩位學生分享背誦技巧。而實際上,這一環節是與課文設計沒明顯關係的。爲了一堂課的完整,應該忍痛割愛,捨棄這一個內容,以便課堂的教學內容之重點突出來。

改進辦法:

(1) 刪掉背誦環節。

(2) 刪掉想象作業分享環節(專門指導寫作時適用此環節)。

3、 及時糾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在學生分段背誦課文時出現了幾個字音錯誤,我沒有及時處理。

改進辦法:

及時處理學生存在的讀音錯誤。

《木蘭詩》教學反思3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流傳至今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所以匯入新課我就用美國動畫電影《花木蘭》中的片段,希望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共鳴,拉近學生和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另外我設計了多組競賽題目,目的是爲了更好的鞏固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強他們的誦讀能力。

一、抓住情節,瞭解課文

文言文語言精練,讓學生覺得沒有現代文的容易理解,學生對花木蘭瞭解甚少,所以上課之初,我從感覺形象入手,透過觀看錄像着重感受花木蘭躍馬橫槍、英勇善戰的威武形象。讓學生透過對各段故事情節的簡述感知到課文的大概內容,再透過引導學生想象花木蘭身穿戎裝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軍的艱辛,感悟花木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優秀品質。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花木蘭是一位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馳騁沙場、英姿颯爽、奮勇殺敵、爲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女英雄。這是教學的基礎。

二、深化問題,自主學習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我們必須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自主探索,真正實現個性的發展。在課文的複習中,我設計了一些選擇題,是對課文內容的一個深化,讓學生在自己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有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另外,有些題目以學生自我感悟誦讀,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對學生的誦讀有側重進行指導,並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加以鞏固,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三、誦讀體會,激發感情

誦讀有利於學生對書面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語文課堂教學就應書聲琅琅,情趣濃濃。從學生們學習時的反映可以看出,由於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展示花木蘭馳騁沙場的生動畫面,和多種形式的競賽題目,引導學生去誦讀,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幾乎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聽他們的朗讀,讓我似乎看到了一個渾身是膽的花木蘭馳騁在沙場上。透過在一系列多向互動的情境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學生對花木蘭的認識步步深入,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讓學生透過背誦表達自己對花木蘭的敬佩之情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在朗朗書聲中鞏固語言,理解語言,從而學會運用語言。這一課時的內容挺多,但由於學生積極投入,整堂課感覺比較順利,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透過這節課,我們看到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木蘭詩》教學反思4

透過這節課我深刻的認識到:

一、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導演

教師在課前周密的設計環節固然很重要,但是實施是關鍵,它關係到一節課的成敗。本課教師設計的環節,都將學生自然推到演員的位置上,教師的.不適時機的引導,教師的配樂朗讀,將學生匯入遙遠的戰爭年代,讓學生進入角色;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又引導學生入境,將課文的內容清楚的理解;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發揮創新寫作,教師時刻用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盡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尤爲重要

本篇課文結構清晰、語言生動,如按舊的教學模式教師灌輸,學生無味的聽講,這節課只能講結構層次,語言特點,學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師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留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創新寫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活思維,提高寫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廣。

《木蘭詩》教學反思5

教學目的:

1.瞭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替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誦讀法、討論點撥法、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美國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資將中國的花木蘭搬上了卡通銀幕,轟動了世界,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了這個英勇而美麗的奇女子。花木蘭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可她到底憑藉什麼魅力,打動了不同種族人民的心,以至於風靡世界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在花木蘭故事的最早來源《木蘭詩》中尋找答案吧。(板書課題)

二、簡介“樂府詩”及“樂府”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被稱爲“樂府雙璧”。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作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

1.範讀課文(示範朗讀帶),學生在聽中指出應注意的字音。

2.檢查預習效果,給加點的字詞注音。

唧唧( )機杼( )軍帖( )可汗( )鞍韉( )轡頭( )濺濺( )胡騎( )啾啾( )朔氣( )金柝( )十二轉( )百千強( )扶將( )阿姊( )霍霍( )舊時裳( )理雲鬢( )

3小組疏通文意,說說情節要求學生以“木蘭__”句式概括每節內容,橫線上限填四個字。

(木蘭停機嘆息、替父從軍、奔赴戰場、征戰沙場、辭官還鄉、會見親人、謳歌英雄)

四、細讀課文,感受木蘭形象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要求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表述。

(時間爲10分鐘左右),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舉手發言,明確自己眼中木蘭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學生1:我從課文“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讀到木蘭是一個勤勞的人,因爲“復”字表明木蘭紡線不是短時間的,而是長年累月都在做!

學生2:我從課文“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讀到木蘭是一個勇敢,堅毅,忠孝兩全的人,因爲木蘭的嘆息聲是在爲父親擔心,可見木蘭的孝順;“願爲市鞍馬”的一個“願”字充分表明木蘭是一個勇敢,堅毅,勇於擔當重任,熱愛國家的人!

學生3:我從課文“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讀到木蘭是一個英勇善戰的人,因爲戰爭這麼激烈,“十年”說明打仗時間很長,又死了很多人,而木蘭還能活着回來,足夠證明她的英勇善戰!還有,我從課文“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讀到木蘭是一個不慕官職厚祿、情繫故鄉、眷戀家園、熱愛和平生活的人,因爲木蘭立了赫赫戰功,因功受賞,可是她依然作出“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的決定,在她看來,打仗好像並不是爲了建功立業,也不是爲了官職厚祿,純粹是爲了保衛國家,使百姓能過上安定的生活,這種精神難能可貴。

學生4:我從課文“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脫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讀到木蘭是一個熱愛生活、善於打扮、美麗可愛的女人,因爲喜歡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說明對生活是充滿希望的、熱愛的;這些人也是可愛的、美麗的!

教師在其中要適時做出讚賞性和鼓勵性的評價,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爲你鼓掌!

教師可板書: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

教師小結:木蘭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爲她是既有女兒情懷,更具英雄氣慨的古代傑出巾幗英雄形象,在替父從軍的行爲中我們看到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願。

2.請學生舉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

五、深讀課文,走進木蘭內心世界:

假如你是木蘭的父母、夥伴、當朝天子和《木蘭詩》的讀者,說出此時你最想說的話,在隨筆本上寫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蘭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從軍是一種孝,保家衛國是一種忠。那麼我們現在作爲中學生在現實和平的生活中,又應該怎麼樣來孝順父母,報效祖國呢?請你談談自己的想法。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2、完成課後習題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蘭,我想對你說”寫在隨筆本上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習題見《課時檢測》和《完全解讀》)

1)寫木蘭深明大義,代父從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寫木蘭出征前緊張周密準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寫戰爭激烈緊張的句子是:________4)詩中描寫邊塞戰地夜景的兩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蘭不圖功名利祿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6)讚頌木蘭謹慎、聰明、勇敢、能力不遜男子的議論句是:_______

《木蘭詩》教學反思6

這節課讓我感到,課堂教學做到既真實又紮實,既生動又生效纔是一節好課。這節課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組合方式,目的是爲了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加強他們的誦讀能力,努力體現知識性、個性、創造性和互動、主動、能動等特色。首先,我認爲我這節課的優點有:

(1)課件製作比較精心,經過認真整理,化繁爲簡。課前我花費大量時間精心設計準備課件,爲的是更好的梳理課文思路,讓學生目的明確。

(2)分析文字和學情,找準切入點和實破口。

對切入點的選擇,實際上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字、解讀文字、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也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外在表現。《木蘭詩》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民歌,可圈可點之處實在太多,課堂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據本課時的設計理念,木蘭可親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因此,把“透過課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確定爲本次教學的核心目標,這也是本次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我認爲這個切入點和突破口找的比較好。

(3)注重朗讀,適當的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朗讀的語調、語速、情感方面,我都認真點評、引導、分析,學生的朗讀比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都有明確的合作要求,操作簡單,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說,6人小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現方式,成果呈現多元化,促進了學習的實效。

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幾個方面:

首先是一開始的“溫故知新”環節,此環節設計意圖是想感悟詩意,檢測學生前一節課學習情況和概括能力。不過學生還不在狀態,我的調動還不到位。一兩個學生後,狀態恢復,回答和朗讀漸入佳境。

其次是經驗不足,第二個教學目標沒有全部完成到位《木蘭詩》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只抓木蘭形象,忽略分析本詩的語言美、音韻美。並且沒能實現在課上講本詩背誦下來。

《木蘭詩》教學反思7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價值。如何上好這一類的詩歌鑑賞課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琢磨的。關鍵在於怎樣讓詩歌教學真正成爲引領學生欣賞古典文學,提升古典文學的修養,而不是上成簡簡單單的一節課。

一、探索詩歌教學,與課堂思路相結合。

這節課我主要就是考慮以朗讀和分析木蘭形象作爲主線,體現詩歌教學的特點。因此,設計爲“朗讀詩篇----賞析詩歌-----朗讀詩篇-----認識木蘭-----聆聽豫劇-----想象表演------構思練筆-------讚頌木蘭”這樣一條主線貫穿整節課教學,讓語文的人文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也讓學生從中得到美的薰陶。

這樣設計也是立足於學生學習實際,因爲一直以來不是說學生不重視詩歌的鑑賞,即使教師平時又有幾個重視對詩歌的鑑賞教學呢?鑑於此,我認爲首先就是加強朗讀教學,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讀出味道讀出美感讀出意境;

二、抓住朗讀教學,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力量。

在朗讀中感悟形象,木蘭這樣一位千百年來備受喜愛的形象,如何準確解讀不僅需要學生會藉助文字解讀也要有自己的獨特理解,纔是重要的,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質疑,形成民主氣氛。因爲自己朗讀並不是特別好,因此在看到網上有非常純正的朗讀時就決定用名家朗誦來營造一種朗讀的氛圍,再讓學生自己反覆誦讀,走進文字之中真切感受木蘭的偉大形象。在第一次講的時候,按照這種思路進行,學生自己在下面讀的很不錯,然而當讓他們主動起來展示時,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來,是課堂陷入一種沉悶氛圍,究其原因其實不怪學生不主動,還是我們平時教學上訓練的不夠,尤其是朗讀的訓練上比較的缺失,沒有還語文課真正的語文味,所以才使學生不敢站起來朗讀。這啓示我自己今後一定要重視朗讀的教學,不能使之成爲一種形式而已。

再者,以讀促寫是落實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要想充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能夠準確的百搭和寫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額,因此,我在寫這個環節上注重學生的認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嘗試表演加寫作,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魅力所在。

《木蘭詩》教學反思8

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導學生按照 “朗讀詩歌——瞭解情節——疏通文意——揣摩語言——體會主題——背誦積累”的步驟來欣賞這首樂府民歌,課前的也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實際課堂組織教學當中,效果卻不夠理想。課後認真思考一下,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着問題,也許是作爲一名新教師的關係,在這堂課的組織教學上我仍然使用了傳統的串講法進行教學,過分注重了教師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作用,沒有充分的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透過這堂公開課,我的這個缺點毫無保留的暴露了出來,今後我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

《木蘭詩》這篇課文我在教學設計中計劃用二個課時來完成,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對課文字詞語句翻譯以及對課文主題思想的理解上。第二課時的教學,這就要求我在第一課時完成對全文的正音、字詞翻譯、音節停頓,進而將課文熟讀成誦的教學任務,以便第二課時展開對花木蘭人物形象、文章主題思想的解析。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在第一課時並未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這就影響到了我第二課時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沒有真正讀懂課文,二是也影響到完成自己備課時確定的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而我也沒有根據第一課時的授課情況對第二課時內容及時做出恰當的調整,這一點暴露了我作爲一名新教師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之處,也可以說是我在教學準備上存在不足。

《木蘭詩》教學反思9

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制訂和頒佈,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特別是在資訊技術有力的支撐條件下的語文課堂,越來越呈現出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聽了宿遷的孫老師執教的一堂網絡課《木蘭詩》,感觸很多。

一、成功之處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的資訊交流屬於互動性和互惠性,透過資訊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資訊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並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讚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匯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絡遊戲《木蘭詩》,然後、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遊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定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於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採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定,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鍊”、“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字似乎關係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三、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節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標籤:反思 木蘭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