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數學教學中,從整數到分數的過渡對於學生來說是認識上的飛躍,熊老師首先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數知識,化抽象爲具體,使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學生自始至終置身於教師爲其創設的發現和討論之中,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參與探討、質疑、創造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思考、交流、傾聽、爭論和發現中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和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善於表達的能力,整堂課以分數的意義爲主線展開教學,並逐步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範文

1、找準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

分數起源於分,是人們在處理“分物品”的長期經驗中形成的。教師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蘋果,從分蘋果的過程中讓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體驗和感悟:一方面,在情境中產生“平均分”的需要,強調“平均分”乃分數的本質特徵。其二,體驗在分物品的過程中由於總量的變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個數由整數兩個到一個再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的過程,自然引出分數。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爲的灌輸,學生們因爲自身的需要而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讓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

本課教師比較好地詮釋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爲學生主動建構提供了豐富素材。教師將對“”理解作爲本課教學的重點,安排兩個層次的操作活動讓學生來感悟“”的具體含義:第一層次,同樣一張長方形紙,學生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形狀也不同,透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但是在求異的同時也不忘讓學生適時地感悟、儘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張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表示,既所謂的“求同”。第二層次,每個同學拿出的紙片形狀大小都不同,儘管學生折出的也都是這張紙的“”但由於操作的直觀性,學生不難理解對不同的單位1,其“”不相等。學生不是簡單地接受指令,爲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透過這兩個不同層面的操作環節,讓學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體驗,進行數學地思考。

金無足赤,沒有完美的課堂教學,拖堂五分多鐘就是最大的敗筆。就教學而言,在這節課中,老師過細、過多、過白的'提問,使學生彙報呈一條直線出現,除了應付老師的提問,沒有任何思維的空間,低估了學生的潛能,教學形式單一化與內容的豐富多采形成鮮明對比。如教學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且層次性也不夠,還有拓展的空間,教師僅滿足於引匯出這幾個分數,老師就嘎然停止。如果老師再問:“請同學們觀察這幾個分數,你有什麼想說的,有什麼發現。”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同學一定能發現可以看成是,是整張紙,就是單位1,爲以後的教學做鋪墊。再如:在分蛋糕這個環節中,沒有適時引導學生說一說其他方面的收穫,更多的只關注了知識與技能。已經到下課時間,老師爲了節省時間,只是講解完用幾分之幾表示蛋糕後就草草了事。其實,在分完蛋糕時可以提問:“如果是你把自己的蛋糕分了給別人,你失去了什麼,獲得了什麼”。引導學生從中體驗到與人交往中,應學會如何待人,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簡單的知識傳授上升到人文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