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班綜合《可愛的小魚》教學反思

在這次五指山市送教下鄉活動中,我開展了小班兒歌活動《小魚》,這首兒歌,結構簡單,朗朗上口,比較能激發小班幼兒的學習興趣。

小班綜合《可愛的小魚》教學反思

在進行本次活動前,我充分地考慮到:

一、異地借班上課,對幼兒的實際水平還不是很瞭解,教師語言的調動性要適宜,做好隨機調控;

二、內容是關於小動物的,小班幼兒最喜歡模擬、扮演各種小動物,如何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兒歌和表現兒歌是重點;

三、手偶表演富有挑戰性,幼兒又是首次嘗試,能深入其中體驗到樂趣最爲關鍵。

透過教學實踐,我獲得以下幾點體會:

1、手偶教具的靈活變化

小班幼兒喜歡動態的、真實的教具,最好是可以直接觸摸的。在本次活動中,我選擇了杖偶作爲引入的教具——三條會擺動的小魚,幼兒很快地就被三條小魚深深地吸引了。在杖偶表演和老師的示範兒歌環節中,我利用小魚的身份、以遊戲化語言和誇張的表情,肢體語言的演示,並注意到音量的大小和語速的快慢,時時吸引着幼兒,加深幼兒對兒歌的印象。

腕偶小魚的出現再次讓幼兒體驗到參與遊戲表演的慾望,同時也加強了幼兒手指擺動的動作練習,充分貼切兒歌中“搖搖尾巴點點頭”的寓意,激發了幼兒表演興趣。

2、課堂語言,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在教學活動設計中很重要,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是教師的課堂語言,這也是教學活動最出彩的地方。由於是是異地授課,在和五指山市機關幼兒園的小朋友活動中,語言上我做了反覆的推敲。例如,在幫助幼兒理解學習兒歌的環節中,我原本是這樣設計的:師:一條小魚在哪裏遊?(幼兒:在水裏遊。)師:我們一起說:一條小魚水裏遊。在海口試教時幼兒會主動地跟讀,但在當時大部分幼兒並沒有主動迴應,我隨機把小魚取下,游到小朋友周圍,進一步啓發幼兒:師:小魚想請小朋友用好聽的聲音一起來說:一條小魚水裏遊。老師進一步的動作及語言的提示讓幼兒思維開始活躍,幼兒開始有了迴應。

3、根據實際,適時調整教育方案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該根據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時,因內容靈活的運用。就像我在教這首兒歌時,一心想完成預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學流程,可是其中個別幼兒並不感興趣。我不斷地變換提問和調動幼兒情緒,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在我們以往的教學觀念中,總是以孩子學到了多少內容來定義他的學習到底好還是壞。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幼兒園的學習,我們並不是要讓孩子學到多少,而是要積極的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幼兒能在各項活動中獲得滿足和享受到樂趣,進而使這種滿足和樂趣成爲孩子終身發展的需要。所以有時候,我們教師也無須特別鍾情於我們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而是應該隨時隨地的觀察幼兒的興趣,以幼兒興趣的需要隨時調整我們的教育內容及方案。

4、動手多於動口,應善於利用,充分尋找結合點

在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我也發現給予幼兒表現肢體模仿多於語言表述,將重點放在幼兒肢體的表現上,忽略了對幼兒語言的'要求,沒有給幼兒更多的說的機會。活動中,我採取了以動爲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動環境和遊戲形式結合,在活動中創設了許多讓幼兒“動”起來的機會,以延長了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讓幼兒對模仿小魚搖搖尾巴點點頭的動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力求讓幼兒“動”起來。但是,有些幼兒都“乖乖”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甚至還沒有真正進入積極的“動”的狀態,可見,我雖然採用了一些能夠讓幼兒“動”的形式,但並沒有賦予這些形式以真實的意義,也就談不上積極與環境互動、主動建構。最後在兒歌跟音樂的結合中。我爲了更好地配合音樂韻律節奏,讓幼兒真正能感受欣賞兒歌的韻味,能真正去體會兒歌的優美。但對幼兒能力有所忽視,速度上幼兒有些跟不上。因此我應該適時的調整,爲幼兒創設更多地語言表達的機會。同時有效地利用手偶遊戲將其融合在兒歌節奏朗誦中,讓兒歌和手偶表演成爲一個結合點,給幼兒一個新的刺激,從而使幼兒真正能夠動起來,能夠在愉快地說說、看看、玩玩、演演的“活動”中體驗、探索、思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