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白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楊》教學反思15篇

《白楊》教學反思1

《白楊》一課,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美麗的西部》主題的第3篇課文,文章主要表達了對紮根在西部邊疆的白楊的熱情讚美,以及對紮根西部邊疆無私奉獻的建設者們的深情歌頌。文章透過父親與子女的語言對話描寫,層層提示了白楊的高貴品質,讓年幼的子女瞭解到白楊的生長特點,並且暗示啓迪孩子們甘願做白楊精神的人,不軟弱不動搖,堅強無畏地在西部紮根、成長!

爲更好地完成課文教學目標,在授課中我首先安排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課前調查白楊的一些資料,並在課始讓學生做了充分的交流,學生說得比較籠統,大都是高大、筆直等特點。我又迅即在課件中展示了白楊的部分圖片,讓他們瞭解到了白楊在西北荒漠地區還具有抵擋風沙、保護環境的作用。直觀教學與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直到了鮮明的教學效果。

爲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的思想與內容,課堂中我體現了“以讀爲本”的教學理念,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感知朗讀領會課文梗概,如配樂深情朗讀理解爸爸讚揚白楊的一段話,更加成功的是採用了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讓學生模擬扮演爸爸和可愛的子女,讓學生入情入境感悟式的讀,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在指導朗讀上爸爸的話要深沉,要充滿期望,子女的語氣要滿含着好奇與疑問,要體現出孩子們的天真與可愛。

本堂課真正上出了語文味!課文的末段刻畫了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旁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爲此這讓學生充分朗讀後,設計了一個問題:“從這段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張宇航同學一向才思敏捷,他鄭重的回答到:“老師,透過這段話,我感受到了爸爸是多麼疼愛自己的兒女!”我轉得也快,立即忙問:“說說看,怎麼會讀出疼愛呢?”宇航說:“那高大的白楊象徵着爸爸,幾棵小樹依在大樹旁邊,多麼讓人感動!這是爸爸對子女的愛,不管風沙多大,爸爸總會與子女們在一起!”未等話音落下,全班響起陣陣掌聲!

本課還值得一提的是寫法的領悟,作者袁鷹採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歌頌了西北邊疆默默無聞的建設者們,爲此課外作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學習這一寫法,借物喻人去描寫一種事物以此歌頌一部分可歌可泣的人物。

《白楊》教學反思2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火車上向子女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的需要、爲建設邊疆作貢獻的沒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紮根邊疆的願望。

【學生分析】

大部分學生能夠透過課上的學習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對課文的理解較爲得心應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及7個新詞。

2、透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4、抄寫第12自然段,寫得正確、端正、整潔,有一定的速度。

5、瞭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白楊的特點。

2、體會爸爸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學思路】

透過對《白楊》一課的瞭解,帶領孩子們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讓孩子們親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楊的生活環境及特點。進一步地體會建設者們高尚的情操,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進而提高自身素養。

【教學過程】

一、引導性匯入

透過對白楊的生活環境的瞭解及自身的特點的認識(啓發學生對白楊的實質問題的瞭解),你們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課件:

1、大戈壁的精彩圖片。

(讓學生透過感知初步瞭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後昇華到對在那裏生活的建設者的瞭解。)

2、師生透過畫面進行情景對話:

師:“伴隨着作者我們一同坐上火車飛快的駛向邊疆。隨着響亮的火車聲,我們走進了你──‘白楊’(師生)。窗外不斷的閃過你的身影,是那麼的──‘高大挺拔’(師生)。

二、聽朗讀並分小組來討論問題(出示課件)

1、透過誰的話點出了白楊樹的特點?

2、白楊樹自身的特點(結合適應戈壁生活),那麼某某話中的深刻含義又是什麼呢?

(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讚美白楊,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願,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作無私的奉獻。)

3、爲什麼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會浮出一絲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出示課件:

透過觀賞建設者們在邊疆建設的場景,讓孩子們感悟他們的非凡行爲,使孩子們從內心深處真正得到教育和啓示。

三、練習題

結合練習題,進一步回顧本課的內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摟着一個孩子,望着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作者爲什麼用了一個“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別因爲什麼?

3、後來又微笑了,是因爲什麼?

4、如果你站在那些邊疆者的面前,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

四、朗讀課文

(讓學生帶着感情去朗讀,既陶冶情操又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有利於掌握內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

2、分小組進行評比性的朗讀。

3、班內選拔性朗讀。

五、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

枝幹挺直高大

白楊 生長範圍廣、適應極強 人

有極強的生命力

【教學反思】

透過這次教學,學生能夠對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了初步的瞭解,並對其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明確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實際上歌頌了那些邊疆建設者的高貴品質,進而讓學生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此課堂中,學生熱情高漲,能夠將實際當中知識進行應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時把握中心,使課堂教學揚帆歸航。

《白楊》教學反思3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相關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透過白楊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以物喻人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教學準備: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師準備課件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審題:

1.課文寫了白楊的哪些特點?

2.課題是《白楊》,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楊嗎?

二、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①查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分辯、介紹、撫摸、表白、沉思

②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③大戈壁是什麼樣的?白楊樹是什麼樣的?

④爸爸是怎樣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的?

⑤試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四、學生質疑問難五、課內練習:

1.寫近義詞:介紹()撫摸()分辨()高大挺秀()

2.寫反義詞:清晰()動搖()軟弱()消失()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明確目的第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瞭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旅客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並借白楊表白了自己的心願。那麼這位旅客的心願是什麼呢?她是怎樣借白楊表白自己心願的呢?這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理解白楊外形特點

1.現在假想我們也坐上了開往新疆的火車,火車把我們帶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麼樣的呢?齊讀第一小節。

2.出示大戈壁的掛圖,教師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胡的只是滿地的沙石。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裏是天,哪裏是地。戈壁是多麼荒涼呀。

3.齊讀第3節,讀後回答:在戈壁上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高大挺秀。老師在大戈壁背景圖上貼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楊樹)

4.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爭論的呢?分角色朗讀4-11小節。

三、理解白楊品格特徵

1.指名朗讀12小節,然後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然後逐句讀講。

“這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這麼高大。”

①“從來”是什麼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麼特點?(本性正直)②去掉“從來”,朗讀比較。

“哪兒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兒生根、發牙、長了粗壯的枝幹。”①這句話廛了白楊的什麼特點?從哪些關鍵詞可體會出?(生命力強。“哪兒……哪兒……”“很快)②小結:內地需要白楊,白楊要內地紮根;邊疆需要白楊,白楊就在邊疆紮根,真是哪兒需要哪兒去,不講條件,不畏艱苦。③指導感情朗讀。

“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①這句話讚揚了白楊什麼特點?從哪些詞語可以體會到?(堅強不屈。“不管……不管……總是……”)②教師描述: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牆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乾旱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磔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堅強不屈的品格。③指導感情朗讀。

2.教師小結,朗讀體味爸爸的一番話不僅回答了兒子的問題,而且熱情讚揚了白楊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品格,讀到這裏你對白楊產生了什麼感情?(崇敬)請讓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朗讀14小節。

四、領會爸爸的心願

1.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願。爸爸的心願是什麼呢?請同學們默讀13小節,並聯系14小節思考,然後同桌討論。

2.引讀討論14小節:①師讀:“他們只知道……”生接讀“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師問“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爲什麼到新疆工作,你們知道嗎?”②師讀:“他們只知道……”生接:“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師問:“他們卻不知道爸爸爲什麼把他們接到新疆去,你們知道嗎?”③師讀:“他們只知道…”生接讀:“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師問:“他們卻不知道新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你們知道爸爸爲什麼把孩子帶到新疆去嗎?”

3.透過爸爸介紹,孩子們多了一點什麼知識?指名讀17小節。

4.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孩子們幼小的心裏,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5.老師朗讀16小節,讀後討論:①爸爸爲什麼又陷入沉思?

②他爲什麼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師在大白楊旁貼上兩棵小白楊,請學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7.指導學生感情朗讀16小節。

五、總結課文,昇華中心1.課題是《白楊》,全文是不是僅僅寫白楊?讚揚了爸爸什麼精神?

2.讚揚爸爸實際上就是讚美什麼人?

3.總結啓發想象是呀,多少邊疆創業者,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邊疆建設事業,有的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新疆有許多的“白楊樹”,我們這裏也有“白楊樹”,誰呀?(老師,辛勤的園丁)

特別是廣大農村教師,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像蠟燭一樣默默地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除了老師像白楊,我們這裏還有誰是“白楊”呢?他們知道是誰呀?(生:我們,我們就是小白楊)

我相信你們這些“小白楊”在“大白楊”的關懷教育下一定會長成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哪兒需要哪兒紮根。

六、佈置作業1、造句:①哪兒……哪兒……

②不管……不管……總是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時,我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透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再透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字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透過人物說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說樹嗎?他還想說明什麼?

透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透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爲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透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楊》教學反思4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透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說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閱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在《白楊》一課的教學設計上也是致力於體現這一理念。

設計中堅持對文字的整體感悟,圍繞重點,層層深入,以讀促教,讓學生直面文字,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大膽質疑,合作解疑。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品讀結合、讀中悟理、讀中得法。進行“讀”的訓練時可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透過口誦心惟,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透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應說、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要透過抓關鍵詞句完成。

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說;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着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啓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白楊》教學反思5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透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說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透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再透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字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透過人物說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說樹嗎?他還想說明什麼?

透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透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爲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透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另外,我還利用板書設計,幫助學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板書設計: 3、白楊

借物 喻人

外形:高大挺秀 紮根邊疆

白楊 正直高大 爸爸

特徵 生命力強 建設邊疆

堅強不屈

小白楊 茁壯成長 小孩子

《白楊》教學反思6

每當讀到這樣的文章時,我就心潮澎湃,對那些邊疆的建設者產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楊》跟上學期學的《落花生》有相似之處,學生很敏銳的發現:《落花生》一課透過寫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告訴我們要做具有花生品質的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這一課,好像也是透過寫白楊樹,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好像”,看來還不是很確定,沒有充分的讀書,自然不夠確定了。但積極性可嘉,值得鼓勵。“說得很有道理,你們說好像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認真讀書,作者想要表達什麼?與《落花生》一課有哪些相似之處?”

孩子們聽了這話,馬上投入到了閱讀中。漸漸地,讀書聲小了。“讀完了?”“讀完了。”“跟《落花生》一課一樣嗎?”“一樣。”“那告訴我們什麼?”“不知道”。呵呵,異口同聲。“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讀上兩遍課文,你就讀明白了還用我這語文老師幹嘛呢!”“哈哈......”引來一陣笑聲。“現在我們一邊讀書,一邊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又是一陣議論。“課文抓住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來寫?”“白楊樹有這些特點,與爸爸接兄妹倆去新疆這件事情有什麼關係呢?”“爸爸跟兄妹倆介紹白楊樹,目的是什麼呢?”在讀書過程中,隨着上述問題的解決,孩子們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願——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從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這一心願?”學生找出了文章的重點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覺得作者的這種寫法跟《落花生》一課的寫法非常相似,還記得這種方式叫什麼嗎?”“借物言志。”有個孩子喊道,學得比較紮實。我將“借物言志”四個字板書到黑板上,“借什麼言什麼志呢?”“當然是借白楊啦!”“表明爸爸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決心。” “只是這些嗎?”“不是,還有爸爸不僅決定自己建設邊疆,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設邊疆。”“你是怎麼知道的?”“課文中寫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爲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就這樣,在《白楊》與《落花生》的比較中,學完了本課。我想孩子們對文章“借物言志”的這種寫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源於已有知識的更新,更源於教師在執教時將看似複雜的問題分解開,使問題簡單化,學生再來理解,再來學習就容易得多了。教學本無定法,特別是語文教學每一種文體教法不一,更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備課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找準切入點,讓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帶勁兒,學有所獲。

《白楊》教學反思7

雖然此次上《白楊禮讚》非常倉促,但還是收穫不少。

首先,確定給學生講什麼是重中之重。學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講,簡單提點一下,重點是要講出超越學生初感的內容。這就需要老師本身要對教材有專研,能讀出自己獨到的體驗。此外,老師還需要有廣泛的涉獵,能夠找出文章當中最值得講的內容。

其次,思路清晰,銜接自然,過渡語精煉而又富有文采,給人一種如行雲流水之感。要做到這一步相當考究老師自身的底蘊。此次上課,思路清晰做得比較到位,但銜接不自然,偶爾還出現了斷片,這和我平時的上課習慣密不可分,以後一定要多多注意。

再者,我一直認爲語文除了教給學生必要的語文知識,它其實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那麼,語文課則有表演課的特徵。一篇篇文章,或描繪自然風光,讓人領略大自然的風情萬種;或抒寫人間真情,直抵人心,觸動我們的心靈;或闡發哲理,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給我們的心靈以慰藉……作爲語文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與課文融爲一體,感染學生的情緒。這就涉及到老師的肢體語言是否表述到位,語音能否調動學生的情感。除此之外,一個語文老師的普通話和粉筆字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鑑於以上分析,對自己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每天至少練字和普通話各十分鐘,尤其是練字。

要多看關於教育教學方面的書,撰寫教學研究,力爭做一個研究型與上課型兼而有之的老師。

每次上完課要寫教學反思,每週進行一個教學總結。

週末和寒暑假的時候多看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

《白楊》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樹的特點以及爸爸的心願,領悟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感受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語句,體會白楊樹的特點以及爸爸的心願並領悟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感受新疆建設者紮根邊疆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準備

白楊樹圖片,歌曲《小白楊》片段,戈壁荒涼、建設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景象圖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課前先請同學們欣賞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的圖片以及歌曲《小白楊》。之後教師激情匯入:“同學們,隨着這動人的歌聲,我們繼續與課文中的父子三人乘着通往新疆的列車,去那裏親自感受一下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

二、複習字詞,回顧課文

1.出示上節課學過的生字新詞卡片,透過齊讀、指名讀、開火車、男女對讀等形式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教師及時糾正錯誤讀音。

2.師:“看來同學們對生字詞的掌握不錯,老師希望今後你們也能繼續的保持下去!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那誰能給大家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三、朗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 瞭解白楊特點

1.師:“同學們那這位邊疆建設者是怎樣向孩子麼介紹白楊的呢?同學們開啟書現在快速的瀏覽課文,找出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是哪幾句?並用筆把它畫出來,看誰畫的又快又準!”

2.之後引導默讀這三句話,並想一想這三句話都分別概括了白楊樹的什麼特點?引導同學回答過後,教師板書:高大挺秀、適應性強、生命力強的特點。

(二) 理解表白內心

1.師:剛剛我們分析了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感受到了白楊樹高大挺直、適

應性強、生命力強的特點。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了對白楊的讚美之情,那麼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嗎?你能不能找出文中的句子來回答老師這個問題?

2.提問學生“表白”的意思。引導學生說出:“解釋”、“說明”的意思。

3.提問:“爸爸表白自己的心思孩子們理解嗎?那孩子們只知道什麼呢?”請一名同學朗讀14自然段,並請其他同學思考孩子們只知道什麼? 理解“只知道”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說出“只知道”就是“就知道”、“僅僅知道”的意思。

4.提問:“既然孩子們只知道這些那孩子們不知道什麼呢?”同學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學習,同時教師提出小組學習的要求:討論時每個小組請一位同學讀三個只知道,每讀完一個就停下來討論一下孩子們不知道的是什麼?

5.請同學們結合上節課收集到的新疆以及建設者的有關資料,來理解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同桌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回答來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建設者在新疆那樣貧窮的情況下,服從祖國需要來到新疆,紮根建設,體會建設者的遠大志向。

6.教師引導同學結合爸爸介紹白楊樹的話來想一想爸爸到底在透過介紹白楊表白自己怎樣的心呢?透過學生回答來引導同學理解領悟爸爸以及邊疆建設者也想像白楊一樣祖國哪裏需要他們,他們就到哪裏去,像白楊一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進一步領會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7.教師範讀爸爸介紹白楊樹的三句話,並指導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三) 體會爸爸心願

1.請學生輕聲讀最後一自然段並想一想最後一小節中爸爸爲什麼會陷入沉思,最後嘴角爲什麼有會浮現出一絲微笑?

(四) 體會表達方法

請學生一起再來看課文的題目,並提問:“課文雖然是白楊,但是作者實際上是在借白楊讚美誰?讚美什麼?”並請學生回想一下這篇課文的寫作手法與之前學過的哪篇課文相類似?

四、欣賞畫面,感受精神

向同學分別展示戈壁荒涼、建設者工作以及今天新疆相對比較繁榮的景象的圖片,並欣賞課後詩歌《帳篷》,並請同學說一說自己想要對這些衛士說的話。

五、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自由的說說本節課的收穫

課後作業

《我是小記者》:“其實像白楊樹一樣默默奉獻的人有很多,課後呢我們就充當小記者的角色,去發現,去採訪自己身邊的英雄!完成一份採訪稿,我們下節課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透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

語文課程標準爲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在這方面我做的還比較到位。

首先,我用歌曲圖片匯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調動了學生進一步學習新知的熱情;其次,在新知講授過程中我充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和體會,抓住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體會白楊樹的特點。同時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爸爸要表達的內心,抓住三個“只知道”體會“不知道”並解答不知道,再結合爸爸讚美白楊樹的話體會爸爸要表白的心。從中引導學生體會建設者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再次,讓學生以提問的方式,針對最後一小節體會爸爸爲什麼會陷入沉思以及爲什麼會露出微笑?引導學生體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接着,聯繫舊知,結合《落花生》體會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接着,圖文結合,透過讓學生欣賞新疆荒涼、建設者工作以及今日新疆相對繁榮的`圖片,同時欣賞詩歌帳篷進一步昇華學生的情感,學生說說對建設者想要說的話,不僅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教育,進而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最後,佈置一個《我是小記者》的作業,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總而言之,整節課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在讀中感悟新知。

本節課也有些不足的地方,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但是由於經驗不足,有些知識引導的還不夠到位。遵循自己的教學設計,不善於捕捉課堂上學生的一些生成性問題。雖然重視閱讀,但強調還不到位,指導朗讀應貫穿於整節課。

總之,本節課我緊緊以新課標爲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爲目標,以教材作爲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也一定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老師能夠批評指正,並且之後希望能做的更好。

《白楊》教學反思9

經過一天的準備,懷着緊張的心情終於結束了這堂課,課程結束,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一堂課下來感覺很不順暢,從沒有這麼失敗的體會,回顧整堂課,聽着王老師和楊主任的點評,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成長中自然有坎坷和荊棘,時常反思,努力改變,不斷進步。反思如下:

一、課堂形式是爲課程服務的,靈活掌握。聽着楊主任的這句話,我突然有所感觸,課改後,有些內容不需要過多的交流和展示,很多時候變成了爲了形式而展示,本末倒置,特別是在識字教學部分,怎樣掌控好時間,怎樣進行有效的展示,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二、講究方法並落到實處由於時間關係,本課的學習重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處理很倉促,沒有落到實處。王老師特別提醒我:你一定要給學生以方法指導,概括主要內容有幾種方法,你要解析給學生,並讓學生將這一訓練點落到實處,同樣第一課時既然主要是讓學生讀,那就要在課堂最後環節進行總結時告訴學生讀的方法以及第一課時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語文教學要抓住訓練點,講究方法並落到實處,比如朗讀如何做到流利?流利的標準是什麼?

三、規範並指導學生交流、展示、板書的各個環節。交流時規範用語,板書時如何把字寫得又快又好,每一個細節都要對學生進行指導。

這一堂課雖然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但是卻收穫很大;雖然很失敗,但是卻是一種磨礪;雖然感覺很遺憾,但是卻讓自己成長;雖然沒有給學校爭臉,但是卻得到了校長和主任的安慰和鼓勵。很溫暖,很幸福。

“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很喜歡這句話,以此勉勵自己。

《白楊》教學反思10

我在教學《白楊》這課時,首先確立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說的話),感受新疆建設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爲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首先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爲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小組和全班交流。課前我不僅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還自己查閱資料、圖片,製作成課件,爲無法查閱資料的同學服務。課堂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談談自己對白楊的瞭解。學生很快找到了白楊外在的特點:直、生命力強,我順勢引出“爸爸”的話,並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與文字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學生慢慢地從中感悟到了白楊樹“無私奉獻、盡職盡責、堅強執着……”的內在精神,體會數得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爲一的。在這基礎上,提問“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學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說“不是的”。學習“他們只知道…幾天汽車”時,我又採用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兄妹倆 “不知道”什麼。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在沉思什麼?他的嘴角爲什麼又浮起一絲微笑?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透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課堂中,如果能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求知慾就會高漲,學得很投入。那教學豈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白楊》教學反思11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藉助大戈壁上的白楊樹,歌頌了在新疆紮根的創業者,課文講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

在教學中利用第一課時做好鋪墊,讓學生讀課文找出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理解重點詞語: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將白楊與它生長的環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

讓學生抓住爸爸的神態變化這條主線,談談爲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及自己的感受。整節課,我牢牢抓住這一核心問題,輻射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體現了整體性原則。

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抓住關聯詞“哪兒……哪兒……”和“不管……不管……”反覆朗讀,充分體驗感悟,在小黑板上出示“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大家想象一下,白楊樹還可能生長在哪兒?

讓學生體會白楊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這時,再提問:你能結合爸爸的話想象白楊樹是怎樣表現的?

師生合作讀“當遮天蔽日的風沙來了,白楊______________;滔滔不絕的洪水來了,白楊______________;持續數月的乾旱來了,白楊______________;拳頭大的冰雹來了,白楊______________。”

讓學生對白楊在各種惡劣環境下頑強生長更深入的體會,讓白楊的形象在心目中“立”起來。

這篇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將其與上學期學過的《落花生》聯繫起來,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在教學中這節課有很多不足之處,後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學中,與文字、與學生的對話不夠充分,今後在備課時要進行多種情況的預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白楊》教學反思12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間隔,時間的差別,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

不足之處,對文中爸爸的兩次“沉思與微笑”處理的還不夠深刻。主要是對第一次“沉思”沒有很好的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一個“沉思”的理解。

《白楊》教學反思13

在上第十冊《白楊和小河》一課中,我採用了嘗試教學法進行教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輕鬆愉快中學好歌曲。

我首先以講故事的形式匯入新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匯入新課時,邊講故事邊用多媒體出示一些圖畫,學生聽着看着非常投入,很自然就由匯入接到學習歌曲上了;學習歌曲這一環節我用琴彈奏歌曲旋律一次後,讓學生小組之間自學,並找出難唱的樂句,然後教師檢查糾正,學生再隨琴演唱幾遍,學生便完全學會了演唱整首歌曲;鞏固歌曲時我用口風琴吹奏歌曲,請十幾個學生用打擊樂器和我一起表演,這時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氛圍高漲;小結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圖畫,讓學生自己談體會、談感受,然後教師總結。

四十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學生不但完全學會了這首歌曲,還懂得了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要珍惜友誼的道理。這節課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上臺表演的積極性,整個課堂由始至終都保持着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學效果良好。

《白楊》教學反思14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

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繫,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着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老師做適當的點撥。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重視了學生的讀,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透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還有不足的是,課前如果讓學生先查閱一下有關邊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讓同學瞭解了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感受到了建設者們開發西部的豪情壯志。在學習課文時,學習感悟作者借白楊特點喻邊疆建設者難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會更深一些。

《白楊》教學反思15

一、優點

1、鏤空式教學設計

我把文章從內容上分成了描寫白楊和描寫父親兩部分引導學生閱讀。我們先是把所有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出來通讀,因爲白楊和人物在文章中是穿插描寫的,所以我稱之爲鏤空,我的設計是把白楊和人物兩部分描寫像剪紙一樣剔除出來,把描寫白楊的和描寫父親的像兩幅剪紙一樣呈現在學童面前,先整體感知,概括特點。然後把這些特點變成問題,迴文閱讀是哪些語言帶給你這樣的體會?然後加批註品悟語言、交流。在交流白楊的特點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楊的特點分成外形特點和內在品質兩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寫父親的語句找出來通讀,學童很自然的分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體會父親精神品質特點。第三步,在充分閱讀白楊與人物的品質後,再連結白楊與人物,體會文章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2、注意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

我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時候,很注意一篇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有時候,這種內在的邏輯順序不僅僅存在於自然段、意義段,雖沒有明顯地段落標識,但是,縷着這種我找到的文章內在的邏輯,大板塊處理,簡潔明快,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用環境和白楊對比的方法體會白楊之美

學童對於白楊的外形特點不若對白楊的內在品質理解深,這一點我沒預設到。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立刻引導孩子們把渾黃一體的環境與高大挺秀的白楊對比着來讀一讀,這樣更能體現白楊之美。這一點的處理很有課堂機智。

二、不足

1.過渡語、評價語言預設不足。不足以與文章相匹配。沒有事先把腳本寫足。

2.今天我聽說讀寫了嗎?

從時間分配看,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佔了大部分時間。處理的節奏不好,內容分析佔的時間過多。沒有訓練點。有這樣一種尷尬:課堂上講的一切都不會考;考的一切都沒來得及在課堂上講。內容的分析所佔的比重過大。擠佔了學習表達方法的時間,還擠佔了積累和運用的時間。我認爲這樣的課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須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我聽說讀寫了嗎?

課後我又認真研讀了教材,發現“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此處可以設計一個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拓展想象哪兒指的可以是哪裏?白楊還會遇到什麼?寫作訓練除了完成課後的練習,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習作給兄妹倆寫一封信,或者寫一篇讚美白楊的文字,或者採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寫一篇文章。

三、改進措施

今天讀到國際巨星裘德洛在一篇採訪中談自己塑造《哈姆雷特》這一角色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裘德洛說:哈姆雷特是一個擁有貴族血統的王子,對於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這一點成了幾個世紀以來莎士比亞劇作中的重要焦點。而我的角色試圖推翻這一認識。他是一個性格古怪而沒有頭腦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時而絕望,時而殘酷,而對於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殺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他思考命運,但是隻站在他自己立場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個極度自私的人。就像我們,21世紀的人們,對什麼都不感到後悔,只爲自己感到惋惜。而劇院不是博物館,它不是爲了珍藏,而是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

最後一句話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藝術與課堂,演員和教師,我覺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和裘德洛對於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處。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課改的時候,說到對文字的多元解讀,人們常喜歡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確實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哈姆雷特。屬於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這個角色還獲得了託尼獎的提名。

裘德是一個有思想的演員,從12歲就開始登臺表演。我在想,一個在舞臺上在鎂光燈下,有28年從業經歷的演員把劇場、把劇場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作爲教師的我,應該和裘德一樣,也把課堂看做一個爲人們提供思考的場所。這種大教育觀,在我剛纔讀到高主任轉載的雷夫老師的訪談裏也有影子,說到底,一節語文課或者一節數學課,並非是要學會一篇文章或者一個公理定義,而是教室裏人的成長和發展。

標籤:教學 白楊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