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通用22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通用22篇)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

用字母表示數這一內容,但它是由具體的數和運算符號組成的式子過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轉折點,也是認識過程上的一次飛躍。其整個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抽象化過程。爲體現課改精神,以建構主義爲理論依據構建資訊環境下“主體參與”教學模式,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採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並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上完這節試講後,我有如下反思:

一、將生活引入課堂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也是數學學用的歸宿。任何數的概念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我們就能發現到處都是數學。”激發興趣引入課題,

1、你在生活中見過用字母表示的符號嗎?(如:SOS、P、M、CCTV……)電腦演示

2、它們都有什麼特點?(簡潔明瞭,容易明白)

3、由兒歌引入課題,抓住學生好奇心。

透過這樣地教學,學生會驚訝地發現“數學就在我生活中”,無疑會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無疑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

二、給學生創設情境,體會意義。

(一)猜年齡

1、讓學生猜猜老師的年齡。

2、提示:老師比xx大24歲。

3、讓學生推算在不同年齡階段時,老師的歲數是多少歲?並說說是怎樣算的。

例如:1+24=25(歲)2+24=26(歲)3+24=27(歲)……11+24=35(歲)

(二)數數猜猜,發現規律。

1、動手操作,擺出一個三角形。

2、提出問題:擺1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3根)那擺2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擺10個呢?請算一算。擺a個呢?

讓學生經歷操作和思考,表達和交流等過程,運用學生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探索規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把遊戲帶入課堂

鞏固練習中,出示了學生非常熟悉稚氣的兒歌:

1只青蛙,1張嘴,2隻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張嘴,4隻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張嘴,6隻眼睛,12條腿,3聲撲通跳下水。

……

以風趣的兒歌作爲學生的素材,學生在素材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從中切身體驗數學中的奧妙。

四、存在的不足

1、重點不突出。在每一個環節之後,教師應及時小結,這樣,學生的思路更清晰,課堂的重點也更突出。如:猜年齡之後應重點進行小結讓學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數量關係。這樣對後面的練習學生就不會出現錯誤了。

2、難點要分散。本節課看似簡單,在實際上過之後發現,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這一內容在本節課出現,學生掌握不牢,雖然動口、動筆寫過一遍,但在課後的驗收中只有十位同學過關,而且課上時間不很充裕,草草收場。

結合試講中存在的問題,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了相應的調整。在本班講這一課時,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練習課中,這樣一來,課堂上的時間充裕,針對本班的中下生不時地提問、追問、反問,並及時地總結,學生對本課的難點掌握較好,並且做了大量的練習,書上的、聰明數學的題也都做完了,教學效率較高。在下一課(練習課)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時間,說一說、寫一寫、記一記,課後驗收正確率大幅度提高。

透過這兩節課,我深深的體會到:如果每節課都能不斷的反思,在總結中提高,那麼我們今後的每堂課將變得更加有效。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上午去二小聽了一節數學課,讓我受到許多的啓發,課堂上教師成熟教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的思維活躍更是讓我刮目相看。

整節課,老師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指導,充分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任,教師是組織者,體現的非常全面。

整節結束以後,進行了聽課教研,虞老師對着節課進行了點評,首先對教案進行了分析,對教材分析提出了一點建議,分析時要着重分析本節課。

學情分析:那位老師是利用表格的形式呈現,得到了虞老師的讚賞,同時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就是在評價設計這一塊,儘量要把練習題呈現,不要用環節已達到目標,這麼籠統的語言概括,這樣的問題我也會犯,最後對學生評價這一塊,他也做了一點提示,她說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爲,從而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爲,還有對學生語言評價要是多維的,比如: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是還是要感謝你的勇氣和膽量等等激勵孩子的語言。

總之,這節課,我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反省。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3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本節課,我向學生提供了五個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問題、早餐搭配問題、解密碼鎖問題、路線選擇問題、拍照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提問題---引導參與,探究方法---優化思維,實踐應用---解決問題,層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學生在活動中輕鬆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繫實際,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我設計了一個完整的情景串,以小紅想打扮得漂亮些帶大家去兒童樂園玩一整天的活動爲線索,巧妙地設計了幫小紅搭配衣服、吃早餐、開密碼門、選擇路線、及拍照等五個情景,以學生喜愛的生活情境融入整節課的教學,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我將認識服飾搭配、配餐、路線等環節大膽地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時刻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連一連、畫一畫等活動中積極地思考、大膽地操作、方法多樣,且爭先搶後地上臺展現自己,從而充分領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觀念等。

三、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學生身邊經常接觸到的,透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細細地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我覺得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1、關注個體差異不夠到位;2、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總之,作爲數學老師,處理好“數學和生活”的關係,構建師生和諧發展的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將爲之不斷探索。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4

一、爲什麼選擇這一課?

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可能更駕輕就熟一些,而對於綜合實踐這個板塊,一是以前沒有單列這個內容,二是一直以來,這個內容的教學也沒有引起老師們的重視,自己覺得對這個板塊教學的理解非常的膚淺,所以利用這個機會,選擇這個板塊,大夥在一起研究,既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同時也想利用這次研究提高自己對這個板塊的認識及教學技巧。

二、幾個細節的研究和幾個研究的細節。

1、開課。

對開課,可以說一直在改動之中。最開始我是用1、4、9、16這組數直接來開課,先讓學生找規律,在找不出的情況下,再引出形,再透過形來研究數,結果正如其他老師所說:理想和現實有很大差距。這樣開課,使整節課顯得層次不清,如何使開課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我想到了單刀直入,實踐後發現也不行,這樣的開課,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但想引起興趣還差很遠。怎麼辦?後來想到從畢達格拉斯當初研究點陣的情形入手,用一個小故事來引入。故事太長,後來截取了中間的精華部分,並用小磁石擺成可改變形狀的點陣,這樣的開課,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贊同。

2、新課探究環節。

最初的設計裏,老師的不放手,顯示出了對孩子們的“不信任”,一步一步教下來,孩子們是可以學到知識,但卻有悖於教材的設計初衷,後來,下決心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就想到,我在這節課中到底是個什麼角色,透過思考,把自己定位於那個穿針引線的人,用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巧妙的串起來,這是在後一段我們主要思考的問題。在最後一次的設計中,大膽的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用畫的形式,把自己的思維展現出來,利用畫出來的圖,直觀的表述出自己的思想,既讓學生體會了一把數形結合的妙處,又讓重難點得以突破,所以敢說,在這節課上,學生學到的絕不僅僅是知識。

3、練習的設計。

最初就直接讓學生在書上完成試一試的兩題,說實在的,有了前面的經驗,書上又有提示性的算式,學生要寫出一個答案來還真不難,但明顯的,學生的思維囿於書中的提示,於是小組商量後,決定用題卡的方式給學生,並去掉提示性算式,還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結果發現,學生真的是有太多的奇思妙想。後來把三角形點陣放到了長方形點陣的前面,是爲了給學生一個方法的再總結和數學思想的再感受。

4、結束。

點陣,其實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很多,只是他們還不知道那些都是點陣而已,在課的結束,設計了欣賞這個環節,讓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的同時,感受數學的內在美,並把點陣的研究延伸到課外學生最喜愛的運動會,鼓勵學生參與隊列的設計,讓學生感覺這個課並沒完,在生活中處處可以用到,激起學生繼續研究下去的慾望。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5

教材方面,《8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71~72頁的內容。在學生已有1—7的乘法口訣經驗的基礎上學習。重點是使學生理解8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掌握8的乘法口訣,能運用8的乘法口訣求積。難點在於編制8的乘法口訣並記憶、發現口訣的規律以及記憶口訣。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自主的經歷8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尋找8的乘法口訣的規律,能熟練的運用8的口訣進行計算。並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其次,談一談我的教法設計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

1、情景教學法。透過大家熟悉並且關心的奧運內容引入,不僅學生激情昂揚,而且也滲透了愛國主義思想。在教授過程中讓學生在情景裏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爲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在這節課中,我採取了玩對口令的遊戲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口訣。孩子不但不會覺得枯燥,反而對他們更有挑戰性。在練習中,我也相應的加入了摘蘋果的遊戲。傳統的口算教學一般是枯燥乏味的,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採用遊戲的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很樂意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並以“掌聲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表意見。

第三,說學法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主我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6

在教授這節課以前我一直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小孩子來說,要理解、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就已經很勉強了,更何況要求他們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那麼怎麼使抽象變形象,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概念就是我這節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了!

要把這節課上得形象,上得有聲有色,上完以後使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概念、公式推導過程深深印入學生們的腦海我在備課時考慮到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好動、活潑的天性,使用形象的學具並配以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效果應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我積極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站在課堂的主導地位上,讓他們想學、要學、主動學。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爲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於、善於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

縱觀本課,從周長概念的歸納,到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歸納,再到課末的彙報小結,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着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課題是6和7的認識,在學生學習了1至5的認識及加減法的基礎上認識6和7,小學一年級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6和7的認識。這節課裏,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會用6、7表示事物的個數、事物的順序和位置;會寫6、7並能比較它們的大小,掌握6和7的組成,培養數感。經歷探究6和7的認識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初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我利用教材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親身經歷了觀察、操作的活動過程,活躍了課堂氣氛,激起了學生學習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全面感受數概念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透過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圖中有哪些人和事物,它們的數量分別是多少,學生數出有6張桌子、7把椅子,直觀地讓學生明白數量是6的事物用“6”表示,數量是7的事物用“7”表示,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6和7的認識》。學生透過數事物的數量,認識6和7,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

2、讓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學具:圓片和小棒,拼一拼,擺一擺,數字和圖形相結合,初步感知數字6和7,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活躍。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一年級的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應提醒學生或組織活動調動積極性。

2、課堂內容含量較大,容易使學生疲憊,複習題量可做適當的刪減。

3、課堂提問時,要多方考慮,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對於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讓優生多發言,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對於顯而易見容易解決的題目,多把機會留給後進生,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都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動腦筋的慾望。

4、6和7的書寫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講解時語言要嚴謹,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在教學“第7缸”和“7條”時,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不需要過多地強調意義。

5、一年級的學生,習慣養成很重要,課上應多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的坐姿和書寫習慣。

透過數學組成員的聽課、評課,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受益頗深。上課的亮點要繼續保持,對於不足之處要加以改進,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感受數學課堂的無窮樂趣。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8

一個班上總有幾個讓老師特別操心的“孩子”,我的班上也是如此。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對於這種現象我沒有過多的在意,對於他們的嚴重違紀行爲我也只是說幾句,總感覺自己沒有經驗,不知道如何處理恰當,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有時候把我氣急了也就是小小的懲罰他們幾下就算罷了,還怕處理重了影響學生情緒。對於非正式羣體就更沒辦法了,感覺他們基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無拘無束似乎已成爲他們的一種習慣。而我只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批評他們幾句,教育幾句,希望他們從此改正,但效果卻是因人而異,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詞語:因材施教。(反思:制定嚴格的課堂規章,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共同執行。可透過召開班會,對學生進行事件和情感教育,以增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融洽關係。)

小學教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更多的是照顧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具體的形象思維佔據主體,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準備實物,也就是教育學上所講的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多用這些實物去刺激他們的大腦,擴展他們的思維,用具體的實物去幫助孩子們思維的延伸,這有助於他們抽象思維的開發與培養,爲今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俗話說,手腦並用,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走向社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手上動的多,見的多,腦袋裏才裝的多,到時可供提取的纔會多。教學上的多動手做,多動腦思考,這才能更好的服務於孩子們的想象思維,爲其創造插上翅膀。(反思:多收集教學掛圖,教學模具,多製作教具,有機會可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製作教學器具,讓學生更好的觀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識。)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欣喜地看到保守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小學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小同學們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溢着求知慾和表示欲。

下面,我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教學反思,從同學的變化看課改,就我教學經驗談一下課改體會:

教學反思一、從生活動身的教學讓同學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本學期的教材有“圖形與變化”這一節課,在同學理解了旋轉和平移的前提下,讓同學多去觀察日常生活中,哪裏有旋轉,哪裏有平移,第二天再來回答,同學們開始活躍起來,受到啓發,每個同學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同學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教學反思二、交流讓同學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和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克和千克的認識初步”這節課中,有一道題問什麼大約重一千克,我想,假如直接給同學答案有幾種,他們不但不明白爲什麼,也想象不出來一千克到底有多重,於是我讓同學們從家帶來兩袋鹽,讓他們用手掂一掂,告訴他們這就是一千克,讓同學們從籠統的概念形成感觀認識,然後拿稱去稱一稱,實現了他們對重量單位的理解和認識,大家一起分享發現和勝利的快樂,共享相互的資源。

教學反思三、實踐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在本學期習題中有關 “10個一百是一千”的問題,我想假如沒有實踐同學,是不會有立體感的。於是,我就讓同學帶來小木棒,讓同學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動手擺一擺,調動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0

“好學生要能把教科書由厚讀到薄,在參加考試之前,所有的厚書變成了自己的一本薄書。”這是一位老師在複習課時候經常要講的一句話。以前,或許,我還沒有怎麼深刻的體會。現在,我感悟到,這應該是一句經典之語。一位好學生,一位會學習的學生,他一定是一個能把書讀薄,然後又能把薄書變厚的人。作爲老師,在複習階段,我覺得就應該指導學生如何把書變薄,然後又讓學生能把薄書變厚。因此,複習有別於新課和練習課,要避免冷飯重炒。複習課的基本任務是抓住雙基串成線,溝通聯繫連成片,溫故知新補缺漏,融合貫通更熟練。

複習課的特點之一是“理”,對所有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我想,這就是一個把書讀薄的過程。特點二是“通”,融合貫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同時,彌補缺漏得到提高。這是一個把書讀厚的過程。

在複習小數的認識與加減複習課的時候,我就是抓住這兩點來對學生進行復習的。開始,我讓學生對本單元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明白這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也就“理”。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

在複習課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知識的融匯貫通,在複習讀寫小數的時候,我喜歡用同一個題目翻來覆去的講,最重要的是讓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讀法相對來說要比寫法難,如果寫法會了,學生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那讀法也就降低難度了。

覺得本堂課不夠的地方是過於面面俱到,太平鋪直敘,我覺得課堂中如果有點創新,這是我要努力的。還有有時說話提問缺乏嚴謹性,缺乏對問題答案的預設能力。平時一定要多向同事請教,多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1

《認識物體和圖形》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一堂比較抽象的課,他們還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種圖形的特徵。爲了讓學生掌握好本節課的知識,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製作了一個較爲生動有趣的課件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了六個環節,學生都在玩和遊戲中學習,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知識間的聯繫與區別。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感知物體的特徵後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生活中你看到過這樣的形狀嗎?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本單元設計較爲嚴密,能捉住重點,難點,學生易錯的知識點來着重去講解,能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讓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特點,培養學習興趣,發展空間觀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對於剛入學一個月的孩子,這樣的四人小組合作還是第一次,又是對這些物體,特別是球,出於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課堂上過於興奮,教師在紀律的調控上有些失控,課前估計有些不足,使課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學生在回答問題是有一個錯誤就是喜歡把圓說成圓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種說法的影響。總的來說,本節課內容較爲充實,設計較爲新穎,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2

《分類》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組織讓學生四人一組,把自己的學習用品進行分類,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

1、創設情境,精心營造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氛圍。

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了逛超市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於分類的環境中感受分類。這樣把學生帶入熟悉的環境中,一下子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快很自然地進入了學習中。在動手操作環節中,我又讓學生來扮演超市售貨員,進行商品的分類,使學生充分融入了角色提高了興趣,走進了生活。

2、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理念,在教學中怎樣進行更有效值得探討。我認爲:首先,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新穎有趣的教學環節能激發學生的愉悅情緒。而良好情緒的感受又可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發現規律。例如:在操作活動開始前老師說:“你們想當一回售貨員嗎?”接着對學生即將開展的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評價目標。先看一看,再想一想,最後擺一擺,老師要把擺得又快又好又的小組貨櫃進行展示。

總之,學生在學習中參與意識越強,合作意識越濃,越能發揮他們的潛能,越能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3

解決問題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學生在讀取資訊,理解題意方面都有難度。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獨立獲取資訊。

教給學生獲取資訊的方法同時,一定要讓孩子獨立讀題。一般我們要讓孩子從“圖”和“文”兩方面獲取資訊。這裏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分清數學資訊和無關資訊。有用的數學資訊一般情況下是指數字及數字所在的位置、大括號、物品個數等。

2.分析條件和問題。

在所獲得的圖文兩方面的資訊中,找出哪些是條件,哪些是問題。問題就在“?”所標的位置。初步確定是用加法還是用減法解決。

3.解決問題。

要讓學生明確,根據已經知道的數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後得出的答案也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1、數字優先於圖像

當所給資訊中,既有圖又有文字,要以文字爲主,學生一般習慣去數,但數出來卻不一定是正確的資訊,如籃子上方標有數據“8”,表示籃子裏有8個蘋果,圖上只畫出6個,其中有兩個被擋住了。這樣的情況,學生用數的方法往往得出錯誤的資訊。

2、明確問題

很多學生看到題目就知道了這題的答案,可是不會列式,往往把題目的答案作爲條件列式。這時就要輔導這部分學生明確問題是什麼,就是我們要求的數據是什麼。答案是根據題目中已經知道的數據透過加法或減法計算後得到的。因此,讓學生掌握一些解題規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大括號的下面,就是求一共有多少,一般用加法解決。而一共是多少是已知的,求部分數,一般用減法解決。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教育局的蔡書記聽了我的這堂課後,肯定了成績,同時也給我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她的點撥使我對本課有了進一步的反思和認識,也爲我指明瞭今後要努力的方向。以下是我對本堂課膚淺的認識和反思:

一、一年級學生還小,方位感還不強。上這課前應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記住左和右的方向,再讓學生按方位數就不難了。

二、應把靜態的主題圖動態化。

在教學中,我只是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課件,再說一說排隊的人數和他們的排序,學生只是初步感知了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如果再讓學生參與排隊這一情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的體驗,就會深切體會到幾和第幾的不同。

三、學生在說有幾個或第幾個時,應讓其他學生也來數一數驗算對錯,這樣所有學生都感知了幾和第幾。

四、學生初步感知了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後,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強化對基數和序數的理解。

低年級學生喜歡塗塗畫畫,對小動物有一種特別的情感。若是讓學生給小動物排排隊,按要求塗色,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不知不覺地感知體驗了“幾” 的不變性和“第幾”的相對性,使知識得以向縱

深發展,同時鼓勵並肯定學生多樣的拼擺,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最後,應鼓勵學生用生活中的實例說說“幾”和“第幾”,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進一步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我想,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自我反思,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找出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找到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就會取得不斷地進步。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5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我爲他們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把學生們帶入快樂無比的動物樂園,一下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調動起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由“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新課程的特點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本課的教學中,需要學生比較兩種動物的多少時,我沒有直接提出具體要求,而是問:你想拿哪兩種動物比較?這樣給學生留出一個非常開闊的思維空間,真正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讓他們自由選擇、自主探索。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經歷有關活動,獲得對有關知識的體驗。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不久的孩子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體驗並理解等於、小於、大於號的含義。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後,我讓學生說說你用什麼好方法來記住這三個符號?怎麼來區別“<”、和“>”?啓發學生編順口溜,有的學生說:“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有的說:“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有的說:“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說:“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引導學生將符號“<”“>”的形狀內化後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學生在這節課中認識了“=、<、>”,學會了用符號比較數學之間的大小,抽象概括了數字大小問題,充分掌握0~10的運用。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6

剛拿到課本,很是詫異,覺得這個單元100以內的加減法(三),其實內容是增加的,與上學期的豎式計算沒什麼區別,只是多加一次豎式計算而已。有必要增加這樣的單元嗎?上完了第一課時,連加、連減的豎式計算,才發現,真是有必要。

首先,在例1教學的時候,出現連加算式,學生分步計算,先算前面兩個數相加,再用得數與後面的數相加,這樣學生會列出兩道加法豎式,這樣的豎式上學期做過很多次,孩子們根本沒問題,這個環節我給孩子們的時間預留的不長,可是,我在孩子們書寫,巡視的時候,就發現了,各種狀況都出現了,加號忘記寫的,忘了進位的,計算出現錯誤的,橫式上沒寫得數的,甚至有個學生,連橫式、豎式都分不清是什麼意思了,我額頭開始冒汗,看來我沒有很好的預計孩子們暑假後開學第一天的狀況,於是這節課被我臨時機動的分成了兩課時,先糾正和複習豎式計算的知識,再教授連加的豎式計算。相信,以後我就會認識到這樣的問題,下次上學期的第一節課,我會先佈置孩子們回家好好的複習與第一單元有關的上學期知識,在新課之前,花幾分鐘的時間帶孩子一起復習,這樣磨刀不誤砍柴工,相信新課部分就能順利進行。

這一單元應該是從人教版添加過來的,以往二年級開學第一單元是乘法,而現在改爲了100以內的加減法,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豎式計算以及相關的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首先,這樣很快的帶孩子們複習了上學年的加減法,因爲部分孩子經過一個暑假,計算能力明顯下降,記憶不起了,同時也爲後面的乘法做好鋪墊。整個單元雖然只有短短的5課時,其中還包括2節練習課,但是目的明顯。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7

今天聽一節複習課,在教師給學生進行過興趣發動和學習目標出示之後,引領學生進行了自我檢測,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一方面有利於老師掌控學情,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學生清醒,知道自己學習上的漏洞。

可是在教師進行反饋調查中,我卻感受到一種悲痛。

老師是這樣做的,首先問有沒有全對的學生,舉手的只有一名學生,老師進行了表揚,然後問錯一道題的學生,又有部分學生絕收,接着問錯兩道題的學生,還有學生舉手,再問錯三道題的學生,舉手的學生以戰戰兢兢,我能感受到被動,老師繼續問的時候,分明還有沒有舉過手的學生,卻沒有人再有反應。

我想出錯是每個學生學習上都會經歷的過程,敢於面對錯誤,也纔會勇於克服,從而謀求鳳凰涅槃,實現自我超越的提升。老師調查也無非是想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更有針對性,增強學習的時效性。可是這樣一個個學生舉手,無形中放大學生錯誤認知的功能,讓後來學生在舉手過程中越來越感覺自己的不成功,也就自信心被無形地削空。

所以,我想,這可能也就是造成學生後來的學習活動參與性越來越低的原因。想想老師如果每道題錯誤統計的時候,逐題統計,不針對具體每一個學生;或者讓學生小組內相互質疑,想解決部分個性錯誤,然後將共性問題分享到班級中,進行全班性的交流點撥活動,既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個人稟賦和學習狀況的不同,也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避免錯誤過多造成的陰影。

因此,我認爲課堂每一個活動的組織都要想到是否有利於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提升,要想到不利於學生接受的各種可能,要始終堅持正面評定,以接受學生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機調整,喚醒學生相信“我還行,我可以透過努力變得更行!”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8

時間的簡單計算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爲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爲了讓學生容易接受,我是這樣設計的。

是時間單位的換算。我在處理教材的時候,先讓學生複習1時=60分,1分=6秒。透過複習1時=60,讓學生自己想一想,有沒有其他這樣的算式。先讓學生探究,再進行反饋交流,然後進行說想法。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找到學生最初的想法。在這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識。

例2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何讓學生集中精神學習和掌握例2的知識點,是這堂課的關鍵。我用學生自己熟悉的情境上課的時間引入,接着問一節課40分鐘,什麼時候下課呢?學生因爲是熟悉很快說出來,然後給出兩個時刻,讓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計算經過時間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練習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和電視節目播放的時間,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透過電視節目預報表,讓學生指出喜歡的電視節目以及說出該節目開始播放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按照由易到難的過程分別提出4個關於計算經過時間的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計算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有目地的先解決整時段時間計算,可有利用減法計算,也可以推算,對學生的方法給予肯定。形成固定的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

這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反饋時,我沒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錯例在反饋。一般,這樣的學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沒有反饋出來,沒有進行引導、糾正,那麼對他的這堂課的學習是有阻礙的。所以,在反饋時,還要做到反饋到位,善於抓住學生的錯例。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1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小學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小學生們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下面,我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教學反思,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就我教學經驗談一下課改體會:

教學反思一、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本學期的教材有“圖形與變化”這一節課,在學生理解了旋轉和平移的前提下,讓學生多去觀察日常生活中,哪裏有旋轉,哪裏有平移,第二天再來回答,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受到啓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學生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教學反思二、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克和千克的認識初步”這節課中,有一道題問什麼大約重一千克,我想,如果直接給學生^答~`案有幾種,他們不但不明白爲什麼,也想象不出來一千克到底有多重,於是我讓同學們從家帶來兩袋鹽,讓他們用手掂一掂,告訴他們這就是一千克,讓學生們從抽象的概念形成感觀認識,然後拿稱去稱一稱,實現了他們對重量單位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教學反思三、實踐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在本學期習題中有關 “10個一百是一千”的問題,我想如果沒有實踐學生,是不會有立體感的。於是,我就讓學生帶來小木棒,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動手擺一擺,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20

本課教材內容包括直線、線段、射線,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幾何形體知識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認識三角形等圖形的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幾何形體知識的基礎。學生學習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時,已會直觀描述它們的特點。本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有限”到“無限”引導學生認識直線和射線。教學重點是認識射線,知道射線與直線、線段的區別和聯繫;難點是初步感悟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說一下本節課還存在哪些不足,第一點匯入部分有點重複。在匯入時已經用謎語引出線段,然後又拿出毛線讓學生回憶線段,有點重複。可以在學生猜出線段後直接複習線段的特點。第二點是教學時的生成沒有抓住,當我手中拿了一根毛線,橫着拉直後問學生“手中拉直的毛線可以看成是什麼?”“線段有什麼特點”時,有一個學生答“線段的特點是左右兩端有兩個端點”,當時我沒有能及時跟進,抓住解決“左右”這個詞。後來想一想,可以再把這根毛線豎直拉直,再問“現在再說一說線段有什麼特點?”學生可能會改成“上下兩個端點”。

還可以斜着拉直,這樣學生會理解線段的兩個端點可以在任何方向。第三點是學生在做習題時,沒有刨根問底問個究竟。學生在判斷“射線比直線短。”這道題時,大部分學生都知識會,但是我應該追問“爲什麼不能比”。還可以設計一道判斷題。把一條線段畫得最短,把射線畫得比線段稍長,最後把直線畫得最長。然後讓學生比較哪條線長,先給學生視覺上產生錯覺,然後讓學生髮現因爲射線和直線可以無限延長,所以不能比較。更好地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難點。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21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確定位置的感性經驗,並透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習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並描述簡單的路線圖。使學生進一步從方位的角度認識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體驗周圍的事物,發展空間觀念《位置與方向》教學反思《位置與方向》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學生透過課前瞭解有關定向運動方面的知識,知道定向運動是根據地圖指示,選擇最佳路線,達到目的地的一項運動。參加比賽的運動員要具備藉助地圖的指示和識別方向的能力,也是一項智力和體力並存的一項運動。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拓展知識面,瞭解數學課本之外的一些知識,學生非常感興趣。

2.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不僅知道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還知道要確定物體的位置所要具備的四個要素:觀測點、方向、角度、距離。這對於後面學習在平面圖上標出校園內各建築物的位置打下良好的基礎。

不足之處:

習題的處理上,個別學生出現不會用量角器量角度的現象,不知道0刻度線與哪條座標軸對齊《位置與方向》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再教設計:

1.要側重於對量角器放置問題的解決,真正讓學生明白東偏北就是把量角器的0刻度線與東對齊,從東向北數30°,也就是從0刻度線向北數出30°。

2.不僅要注重對路線的描述,還要注重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描述簡單路線圖應具備的四要素:觀測點、方向、角度和距離。

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反思 篇22

《旅遊費用》教學反思五年級上冊《旅遊費用》一課,我在課前認真瞭解學生的學情,現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一方面要讓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運用數學方法找出最經濟、最優惠的購票方案,又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

1、充分聯繫生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新課程理念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數學教學必須走進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機會,透過好的情境去啓迪他們的智慧,才能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本節課我創設了旅遊的情境,讓孩子們幫助旅遊者買票的問題展開,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學習有用的數學。

2、努力提高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促使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創造性思維。

一百個孩子就有一百種想法,每個學生的想法都是那麼的振振有詞。教師要做個好向導,引導學生深入進行細緻全面的思考。這節課的問題大多來自學生自己,我在教學活動中全身心地關注學生活動的進展和情緒的變化,傾聽他們的心聲,作爲夥伴與他們一起活動,引導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問題。注重提倡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根據自己體驗,用自己的方法來發現、創造。當學生提出解決的方案時,都能給充分的肯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各小組發表的方案,體現了策略的多樣性,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學生得到激勵,進而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