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材料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材料5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材料5篇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材料5篇1

《大江保衛戰》一文主要讚頌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們在到處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樣忘我地保衛大江、救助人民羣衆的事,謳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險和困難面前毫不畏懼、全然不顧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再現了他們光輝的形象。在教學此文時,我主要從審題入手,引導學生確立課文的研讀主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圍繞研讀的主題,開展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即讓學生進行批註式的閱讀,取得了較好的閱讀效果。

要進行批註式的閱讀,需先確立課文的研讀主題,從研讀主題入手開展有針對性的、有重點的批註閱讀,避免出現學生不着要領,在課文的“外圍”上轉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字主旨,從而導致閱讀效率的減低。《大江保衛戰》一文的研讀主題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下得以確立,即“人民子弟兵們是怎樣保衛戰的?表現了人民子弟兵們的一種什麼精神?”學生根據研讀的主題開展批註式閱讀。

教師根據學生批註閱讀的進展情況,安排學生先進行同桌間的相互交流或小組內的相互交流,以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穫,探求別人獨到的見解等。

最後,學生就研讀主題進行批註閱讀的情況進行全班彙報,在彙報中引導學生感悟文字,閱讀文字並指導朗讀,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進一步地深入。如在彙報“在這危急關頭,幾十萬……”時,學生分別說出了自己的批註情況,有的說“說明解放軍叔叔不畏艱險,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他們的身影”;有的說“解放軍叔叔爲了人民羣衆的安危,白天黑夜地忙着趕路,日夜兼程,多麼偉大呀!而我們呢,只要是略微晚了點睡覺,第二天早上就起不來,白天上課的時候甚至還打瞌睡。”……透過班級交流,使他們共享學習成果,讓他們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學習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可見,批註式閱讀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其學習是高效的,課堂是充實的,活躍的。同時放手讓學生在生活中搜集資料,促進了語言的積累,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材料5篇2

《大江保衛戰》記敘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語言品味、人格影響的好教材。並且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動了我。課文分爲三個版塊:險情、搶險、救人。我們多數教師對98年的那場洪水記憶猶新,讀着文章,那些解放軍官兵與洪魔奮戰的鏡頭便會重現在腦中,便會再次動情,教師與文字的對話便水到渠成。但是,學生沒有這種情感體驗,那時他們還比較小,可能還沒有關注到這件事。那如何實現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呢?我最大的想法是藉助媒體,讓學生耳聞目睹,在如臨其境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激情中記住這次奮戰,學習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爲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是情!

針對本文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努力指導學生經歷如下的情感體驗。

一、第一版塊——怦然心動

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課一開始我們就應該以優美動

聽充滿深情的語言抓住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情感,喚起他們探究的慾望。所以,這堂課一開始,我就用實況錄象,用飽滿的情緒、激昂的敘述,去營造緊張的氣氛,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學生的意念很快超脫現實,走向文字,走向98,走進那讓人心驚肉跳的現場,爲下文“險中見英雄”作情感鋪墊。

二、第二版塊——情動辭發

如果說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薰陶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話,那麼促使學生對課文入情入境,對課文的語言評賞玩味,則是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在教學第二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觀看解放軍官兵與洪水奮戰的情景,營造濃濃的感動氛圍,然後讓學生在感動中“潛心會文”,與文字對話。讓學生輕聲細讀課文,畫出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並細讀所劃之處進行品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着課文,腦中便會將文中語言與錄象中的一個個鏡頭聯繫起來。這樣,文字所包含的資訊便透過錄象這一中介傳遞給學生,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學生在感動的狀態下,思維和情感積極活動,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說出來,就“一觸即發”了。

三、第三版塊——激情飛揚

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和情感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但憑藉已有的語言積累表達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學生一時間有難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讀代講”,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激情在讀書中飛揚。最後,我還安排了聽歌曲《爲了誰》這一環節。這首歌就是爲這次大江保衛戰寫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場面,學生的激情在歌聲中飛揚!因感動,學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聲雖不美,卻飽含深情!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材料5篇3

《大江保衛戰》是一篇通訊。課文濃墨重彩描述人民解放軍官兵在大江保衛戰中的驚心動魄場面、錚錚鐵漢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蹟,表現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協力、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文章的重點在表現人民解放軍的“英勇無畏”,讚揚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歌頌人民子弟兵。爲了讓學生感悟人民解放軍心繫人民、團結抗戰、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我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觀看視頻,耳聞目睹

1998年的抗洪救災,對我們教師而言記憶猶新,但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卻是陌生遙遠,因爲那年他們纔剛來到這個世界。學生沒有這種情感體驗,那如何實現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呢?我想就是藉助媒體,讓學生耳聞目睹,在身臨其境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激情中記住這次奮戰,學習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爲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於是,我讓學生觀看了奔騰咆哮的洪水肆虐村莊,人民羣衆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視頻,觀看了人民子弟兵扛沙包、堵大堤、救羣衆的視頻,學生看得很認真,他們的心靈被震撼了。

二、閱讀故事,感人肺腑

爲了讓學生感悟人民解放軍心繫人民、團結抗戰、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我收集了此次抗震救災的種種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鮮活的事蹟,如:《驚濤駭浪中的六齡女童難滅求生慾望》、《周運蘭老師獲救記》等,讓學生在感動中去品悟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讓他們在情的激勵下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三、潛心會文,震撼心靈

如果說觀看視頻、閱讀故事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薰陶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話,那麼促使學生對課文入情入境,對課文的語言評賞玩味,則是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於是,在我營造了這樣濃濃的感動氛圍之後,再讓學生在感動中潛心會文,與文字對話。我想學生讀着課文,腦中便會將文中語言與視頻中的一個個鏡頭聯繫起來。這樣,文字所包含的資訊便透過視頻這一中介傳遞給學生,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於是,我再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學生的心靈在誦讀中得到震撼。

四、欣賞歌曲,激情飛揚

課的最後,我還讓學生欣賞了歌曲《爲了誰》,這首歌是爲這次大江保衛戰而寫的。再次目睹那熱烈的場面,學生的激情在歌聲中飛揚!學生的情感在歌詞中涌動!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是情!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材料5篇4

語文課,是以教師爲起點,還是以學生實際爲起點?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直以來我都非常重視課文的匯入設計。然而在《大江保衛戰》一文的教學中,我發現設計的過程中,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語文課,是以教師爲起點,還是以學生實際爲起點?假如設計是從教師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爲起點,那麼,就會造成本課中“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冷場”局面。建夠主義理論又一次提醒我: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纔是教學活動的.起點。脫離了學生的生活認知去解讀文字,絕對產生不了超越文字的情感和精神。所以,作爲一個教師,我們要學會“從下看上”,即從“學”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需要,學生的發展狀況,以及學生髮展能力和素質,以此爲出發點來設計、反思“教”的行爲、“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將成爲一句空話。

語文課,有了“摳”課文,是否需要“開”資源?

以前我總是認爲,閱讀教學只要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咬文嚼字”,引導學生以各種形式進行朗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並有所體驗,語文課就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了。《大江保衛戰》一文的教學使我明白,如果語文教學把教學目標僅僅定位在學生學習語文這個層面上,起點應該是很低的。新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還非常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因此,現代的語文教學,不僅要用好教材,更要廣開各種有利的資源,使這些資源爲閱讀教學服務,讓學生的朗讀感悟真正融進自己的精神和靈魂,從而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更能獲得享受語文所帶來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悅。

語文課,在新理念的引領下,如何穿上新鞋走新路?

綜觀全過程,我發現,情感激發的“忽冷忽熱”主要是我教學理念的“鐘擺式”造成的。採用“電影鏡頭特寫”的方式匯入課文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未讀文就先有其情”,教師應該抓住這個良好的開端,披情入文,直奔課文重點內容的學習,然而我卻“淺嘗輒止”,回過頭去釋題審題,硬生生地把原本以進入扮演角色的演員拉出了劇本之外。這種“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學,使我屢次錯過了把課堂的“情緒場”推向更高層次的最佳機會。

《大江保衛戰》教學反思材料5篇5

課文講述的是98年長江沿岸遭遇洪水侵襲,幾十萬解放軍官兵和幾百萬人民羣衆抗洪搶險的事。表現了人民子弟兵英勇無畏的精神。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語言品味、人格影響的好教材。課文在寫法上採用了點面結合的方法,既寫了子弟兵全體,也抓住了黃曉文這個典型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從而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爲人民着想的英雄氣概。

我們多數教師對98年的那場洪水記憶猶新,讀着文章,那些解放軍官兵與洪魔奮戰的鏡頭便會重現在腦中,便會再次動情,教師與文字的對話便水到渠成。但是,學生沒有這種情感體驗,那時他們還比較小,可能還沒有關注到這件事。那如何實現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呢?我便藉助媒體,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感人的錄像,一曲《爲了誰》激昂的歌,讓學生耳聞目睹,在如臨其境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激情中記住這次奮戰,學習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爲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是情!

保衛大堤與勇救災民是本文兩大動人的場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場面描寫,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寫。在教學這兩部分時,考慮到五年級的學生已有了較強的學習能力,於是我給了他們較大的學習空間,讓其自讀2——6小節,找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場景,並劃出有關語句細細品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着課文,腦中便會自覺不自覺地想象文字所反映的一些畫面,此時讓他們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緒,讓其在讀與思中充分地獲得文字資訊。

在教學黃曉文這個典型事例時,我也是藉助學生已有資訊的積累去感受。一根鐵釘扎進腳底,問同學們:你們有過這樣的受傷情況嗎?學生搖了搖頭,但他們說曾被針扎過,被刺扎過,那麼我們如何面對的?首先想到的是把刺兒拔掉。黃曉文扎的是鐵釘,可能有生命危險,他怎麼做?我讓學生找出了6個表示他當時動作的詞語:咬、拔、扯、捆、扛、爬,引導學生運用換詞比較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再注意這些詞:猛地、隨即、三下兩下、二話沒說、轉身、又。爲什麼?情況緊急,時間就是生命,所謂“搶險”是從時間的緊急中救出人民羣衆的一切啊!這就是“全然不顧”!這就是“人民子弟兵”!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與感情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但憑藉已有語言積累表達自己激昂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爲“所有的語言此時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讀代講”,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激情在讀書中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