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的內容之一,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起着承前啓後、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與整數除法的商不變性質有着內在的聯繫,也是後面進一步學習通分、約分、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而通分、約分又是分數計算的基礎,因此,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顯得尤爲重要。本節課與傳統的概念教學相比,有很大的改進,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角色的把握非常準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中,王老師很好的爲我們詮釋了這句話。王老師爲學生提供了有趣的故事情境以及大量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去觀察、感悟,及時精闢的啓發點撥,加上極具親和力的自然交流。這些都體面了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從中也看出王老師那種超強的課堂駕馭能力。

二、構建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

興趣的是最好的老師,王老師充分的利用這一點,以一個精彩的智力故事:和尚分餅引入新課,直接爲教學服務,給人以開門見山的感覺,給學生製造懸念,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在變與不變中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三、練習的設計頗具匠心。

在練習這一環節,王老師精心設計了由淺入深的題目,既鞏固了新知有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不管多麼完美的課堂,總會留有小小的遺憾,這也是我們不斷探究的動力。在本節課中王老師出示第二組分數時,如果讓學生動手操作,既鍛鍊了學生的能力,又可從中感知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2

《分數的基本性質》這節課我引導用“猜想和驗證”方法,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和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得到不僅是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數學學習的方法,從而激勵學生進一步地主動學習,產生我會學的成就感。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之後,並在已有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1、透過羊村長分餅的故事,創設了實用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操作、觀察、比較,驗證自己的猜想。透過動手操作三張正方形的紙張,把它們平均折成2份、4份、8份,取其中得1份、2份、4份,圖上顏色,並用分數表示,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商不變的性質、除法與分數的關係的複習,幫助學生意識到商不變的變規律與新知識的聯繫,爲新知識的學習做好必要的準備。讓學生根據商不變的性質總結概括分數的性質,遺憾的是沒能處理好商不變的性質與新課的關係,這部分的內容反而變成了累贅,佔用了課堂寶貴的時間,打亂了整個教學的嚴謹性。

3、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爲了把知識轉化爲能力,練習題的設計注意了針對性、多樣性、深刻性、靈活性。歸納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先進行基本練習,深化對分數的基本性質認識。透過應用拓展,使學生加深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並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0除外的環節設計是本節課的亮點,在學生根據三個分數歸納出分數的基不性質後,缺少0除外這個難點,我設計了判斷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0,讓學生透過練習,馬上想到0不能做除數,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爲0,引出: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必須0除外。有效突破了難點。

本節課出現的不足是:創設了故事情境,出現了三個分數,但是沒有利用好。出現了顧此失彼的現象;猜想的驗證過程過於單一,只採用了折正方形紙的方法來驗證,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透過各種方法來驗證,如畫線段圖、折圓,折長方形、分蘋果圖等方法來進行,這樣尊重了學生的意願,也擴大了探究的範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在形成性質過程中,對分數基本性質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商不變的性質等的整合沒處理好,導致了教學不嚴謹,課堂出現了師多說,生少練的現象。

在今後的教學中,需給學生提供思維的活動空間,精心備課,備教材,備學生,立足學生實際,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3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總體來說,學生掌握的還不錯,我在課堂中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一、敢於並善於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獲取知識

1、分數的基本性質在小學階段是數運算的又一次質的飛躍與擴展,是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在引導學生觀察、演示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多次組織小組討論,讓每個成員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啓迪,以感知分數的分母、分子是按一定的規律變化而分數大小不變,體現了理解與掌握數與數之間聯繫變化的觀點。

2、在推導規律的過程中,抓住分數的分子、分母按怎樣的規律變化而分數大小不變這一點,透過動手操作、實踐,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證實並歸納: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在這關鍵處,教師又進一步發動全班討論,把問題引向縱深,既重視學生自主參與,相互合作的發揮,又有利於學生展現自己知識的建構過程,不僅知其結果,而且更瞭解自己得出結果的過程和先決條件,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

二、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參與相結合

1、我認爲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點撥,啓發引導與情感語言激勵,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進行探討研究、揭示規律、運用規律,放手讓學生運用知識,自主獲取知識,因而在融洽的師生關係中實現了教學目標。

2、恰到好處地運用電腦等媒體演示,做到數形結合,聲情並茂,激發學生興趣,同時透過電腦演示,化靜爲動,充分展現知識形成的過程,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提高歸納推理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三、練習設計目的明確,形式新穎,既實又活

電腦新技術的應用,代替了繁瑣的紙筆計算,使學生能把精力集中到理解數學、探討數學和運用數學上去。教者針對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發揮媒體的聲音、視頻、動畫、圖像等資訊的作用,採用了人機交互的問答練習方式與及時有效的反饋融爲一體。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並且擴大了練習的範圍與容量,學生參與其中,其樂融融,使學生在“玩”中學習數學,掌握並運用數學。

但在今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應用中還需大量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更加熟練的應用所學知識!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4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有着承前啓後、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與整數除法的商不變性質有着內在的聯繫,也是後面進一步學習分數的計算、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基於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之後,並在已有應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這節課我採用“猜想——驗證——反思”的一種研究性學習方式。

1、遷移引入,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

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進行正遷移,所以我在開課伊始我設計了兩組練習題,一組是利用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來解決,一組是利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來解決。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便於學生學習下面的分數的基本性質。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並沒有把這個性質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自己感悟。我先是讓學生根據大屏幕上的塗色部分說出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又讓觀察兩個分數的特點,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兩個分數相等。然後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在這些相等的分數中猜測,尋找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初步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接着我又利用圖形與學生一起驗證他們所得出結論。這樣的活動使得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的狀態,不但保持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感到我會學,我能行。

當然,本節課出現的問題也很多:

首先,在驗證、交流環節學生們參與率並不高,在交流時也不主動,很多學生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

其次,猜想的驗證過程過於單一,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透過各種方法來驗證,如畫線段圖、折圓,折正方形等方法來進行,這樣尊重了學生的意願,也擴大了探究的範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第三、在小組合作交流方面:本節課的設計中有兩處合作交流:一個是在驗證猜想時合作。另一個是在發現規律時合作探究,交流溝通。但學生的交流流於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知識碰撞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對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第四,就像教研員張老師所說,我還是不夠充分地信任孩子們,還是我說的太多,而學生說的少,放手的力度不夠。

這節課上完後,我感觸頗多,教學真的是一門永遠留有遺憾的藝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追求更務實的課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5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之後,並在已有應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對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1、透過商不變的規律、除法與分數的關係的複習,幫助學生意識到商不變規律與新知識的學習具有定的聯繫,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2、用故事情景引入,增強解決問題的現實性。採用學生自己親自觀察、操作,再分析怎樣做的方式,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

3、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先進行基本練習,深化對分數的基本性質認識,透過應用拓展,使學生加深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並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運用情景引入和猜測的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研究;透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了成功體驗。

一、拋舊引新,給予探究空間。

透過商不變規律的複習,幫助學生意識到商不變規律與新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聯繫,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用猜測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複習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內在聯繫。

二、步步逼近,主動探究。

用逐步向學習目標逼近的方式學習數學,先概括這兩個例題的規律,再加以推廣,在推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對新知識的認識,這種認知方式是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的。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學生不能一次完整地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只能用逐步向目標逼近的方式,先引導學生概括出這兩道例題的規律,再將這個規律與書上的結論進行比較,透過比較學生可以發現歸納的規律並不精確,然後重點討論爲什麼要“0除外”,使學生全面、準確地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接下來再溝通商不變的規律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在聯繫,加深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

三、前後呼應,體驗成功。

在探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用實驗、說解問題的過程、對比歸納規律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體驗。複習準備部分透過複習商不變規律爲學習分數基本性質打上基礎;新課探究部分透過探究同一單位量分數大小的變化的規律得出分子、分母同時乘上同一個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的性質;應用拓展時又利用判斷等形式來鞏固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比較理想。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6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已掌握了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以及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之後進行學習的。《分數的基本性質》在分數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約分、通分的依據,對於以後學習比的基本性質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分數的基本性質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之一。反思本節課,我認爲以下幾點做得較成功:

一、直接引入新課,並要求學生用分數表示出塗色部分,這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難。然後要求學生把大小相等的分數填入等式。學生也很快回答出來了,就是==然後我就接着問,爲什麼它們是相等的,這個答案學生是從圖中獲得的,因爲它們在圖中所佔的面積是一樣的,所以,它們是相等的。然後我又接着追問,既然這幾個分數是相等的,爲什麼它們的分子、分母不一樣呢?這個問題把學生難住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把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一下子激發出來。

二、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事先爲每個學生準備一張正方形的紙,讓學生對摺,並塗色表示其,要求學生繼續對摺,每次找出一個和相等的分數,並用等式表示出來。學生透過透過摺紙,對找一個和相等的分數已經有了一定的感知。很多學生透過動手操作,找到了幾個和相等的分數。這爲本節課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做好鋪墊。

三、課堂練習力求緊扣重點,做到新穎、多樣、層次分明,有坡度,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認識,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樣不僅能照顧到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而且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如,=(a、b爲非零的自然數)

(1)當a=1、2、3、4、5…時,b分別等於幾?

(2)a與b的關係是怎樣的?爲什麼?

同時,在這節課中也存在幾個方面的不足:

1、在形成性質的過程中,對分數基本性質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商不變的規律進行了整合,只有部分學生了解,沒有深入到全班。而且在學生表述自己的發現時,沒有說0除外,我本意是想再進行追問,可有部分學生書本已開啟,他們很快就說0除外。對該性質沒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我想在後期的教學中,應多關注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應學會思考,而不是依靠書本現成的答案。

2、在鞏固練習階段,如練一練的第2題,我只是指名讓幾個學生說說他們填某個數的依據,而沒有在黑板上把過程再板演一遍,這對於學困生來說是很困難的,所以,在後來的練習中,有部分學生還不是很理解。